茅台起源于哪里(茅台来自于哪里)

茅台来自于哪里


一.茅台酒源自何处?

1. 贵州茅台酒独产于中国的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也是中国的国酒,拥有悠久的历史。

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

3.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4.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

一.茅台酒源自何处?


二.谁知道茅台酒的由来 ?

1.名甲天下,誉满全球的茅台酒,是以其产地茅台村命名的。茅台村现为茅台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县城西北近15 公里的赤水河畔。

2.三四百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因为到处长满莽莽苍苍的茅草,人们就叫它茅草村,简称茅村。 公元1745 年(乾隆十年),清政府组织开修河道,舟楫畅通茅村。

3.茅村成为川盐入黔水陆交接的要冲,日趋繁盛,一度成为拥有6 条大街的集镇,茅草也随之消灭,只有寒婆岭下的一个土台上,尚长着茅草,于是人们又改称茅村为茅台村。

4.从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声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台村为茅台镇,一直沿用至今。贵州仁怀县古属鰼国,早在2000年前已酿酒,以“蒟酱酒”称著于世。

5.据《史记》载,汉代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令唐蒙出使南越,饮到鰼国产的“蒟酱酒”。又《仁怀厅志》也载有古诗曰:“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

6.汉家蒟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鰼部来”。元代宋伯仁《酒小史》也载有“南粤唐蒙蒟酱”酒典故。西晋咸宁三年(227)犍为郡的陈端发动农民起义,以“始用酒一斗、鱼一头”吸收义民。

7.当时仁怀县属犍为郡,是陈瑞活动的地区,说明酿酒是很普遍的。唐代酿有“咂酒”。明代绘制的茅台村《邬氏族谱》上标有酿酒作坊。

8.清代酿有“咂酒、水酒、火酒、高梁窨酒、老酒”等品种,尤以茅台酒驰名遐迩。1990出土文物路碑是清乾隆49年(1984年)刻制的,上刻有“茅台偈盛酒号”。

9.《黔语》曰:“茅苔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洌。”又《田居蚕室录》曰:“仁怀城西茅苔村制酒,黔省称第一。

10.其料纯用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之,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熇之,其曲用小麦谓之曰白水曲。黔人又通称大曲酒,一曰茅苔烧。

11.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青黄不接之时,米价昆贵,民困于食,职是故也。”《贵州通志》载:“按黔省所产之酒,以仁怀茅苔村之高梁酒最佳。

12.郑子尹诗所谓‘酒冠黔人国’也。”1939年编《贵州经济》载有:“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

13.以高梁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茅台酒。其最初创办,究系何年、何人?

14.虽无可考,然于杨柳湾侧有化字炉,建于前清嘉庆八年(1803),其捐款姓名中有一‘大和烧坊’字样,故知其在嘉庆年间已有酿酒之烧坊无疑……。

15.”茅台酒因产自茅台镇而得名,但这个镇子最初并不叫茅台镇,而是叫茅草村。 中国历史上的唐代,国境的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几乎同时出现白酒蒸馏技术。

16.其后宋、元、明三朝间,位于今大方县以东不足百公里的播州(今遵义)一带,制作白酒运用的就是这种普通酿酒技术。

17. 明万历二十年(1600年),朱明王朝发动了平息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的战争。遵义境内农业遭受崩溃性的破坏。

18.而蜂拥而至的前后共20多万官兵,酗饮欢宴,播州白酒的消费量陡增。相对集中在茅台村的酒作坊主便被迫采用对整地窖酒醅进行多轮次发酵蒸馏取酒,其间掺入部分新原料的办法,以便充分利用酒醅中的淀粉含量,节省来源不足的高粱、小麦。

19.于是在茅台村酒作坊中产生出了一套“多轮次掺沙发酵蒸烤”茅台酒生产基础工艺。此后这里的各代酒师又相继创造了“堆积工艺”,使多轮次间掺入的新原料得充分发酵;有的酒师又把第一次蒸馏得到的质量较差的酒液泼回酒液泼回酒醅使之在再次发酵中增香。

20.于是又产生了茅台酒生产的“回沙工艺”。之后,又有了高温制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陈酿及其他环节的技术。

21.大约发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前后的茅台酒生产工艺,到清乾隆初年,历经一百多年初步臻于完备,并产生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白酒酒体,声名远扬。

二.谁知道茅台酒的由来 ?


三.茅台酒来自什么地方?

1.贵州。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地处东经 106°22′,北纬27°51′,海拔423米。

2.截止目前占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厂区内包括公司办公大楼、茅台酒生产车间、酒库车间、包装车间等。

四.茅台酒的发源地究竟在哪

1.真正的茅台酒出自茅台村,茅台村现为茅台镇,位于贵州省怀县城西北近15公里的赤水河畔。三四百年抄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因为到处长满莽莽苍苍的茅草,人们叫它茅草村,简称茅村。

2.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清政府组织开修河道,舟揖取道茅村。茅村成百为川盐人黔水陆交接的要冲,日超繁盛,一度成为拥有6条大街的集镇,茅草也随之消失。

3.只有度寒婆岭下的一个土台上,尚长着茅草,于是人们又改称茅村为茅台村。从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声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台村为茅台镇。

五.茅台赤水河 起源于哪个省

1.赤水河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古称安乐水,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上游称鱼洞,东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梯子岩,水量增大,称毕数河,经贵州省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

2.全长523千米,流域面积04万平方千米。两岸陡峭、多险滩急流。洪、枯流量变幅大,实测最大流量98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32立方米/秒。

3.年平均径流总量101亿立方米,最大年为178亿立方米,最小年为6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27万千瓦。

六.酒起源于哪里?

1.酒是人人常喝的 酒最早的人发现,只要把熟透的水果、粮食甚至是牛羊等家畜的奶,放置在如仓库、树洞、竹筒、陶瓮或木桶等各种容器中,放置数十天甚至数月、数年后,即可得到各种美味的酒。

2.但是当时的人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至于酒是如何形成的,更是无法解释,而将其归因为上帝或神仙的杰作。

3.在十七世纪时,刘文厚(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利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发现在啤酒及葡萄酒中有微小的生物存在。

4.直到公元一八五○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才证实啤酒及葡萄酒的形成,主要是由酵母菌(Yeast)这种微生物在酿酒原料中生长及代谢所致。

5. 酵母菌主要存在于果实、采收器具、动物咬啮过的果实部分及酿酒用的器具中。以葡萄酒为例,把葡萄采收后存放在木桶中,其中的酵母菌即可利用葡萄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如糖类、维生素、蛋白质及脂肪而生长。

6.酵母菌分解葡萄中的糖(葡萄糖、果糖、蔗糖),产生酒的主要成分——乙醇,而且在发酵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香气物质,如高级醇、酯类、脂肪酸及其它的特殊物质,形成香气及口味复杂的葡萄酒。

7. 酒类的酿制是否单靠酵母菌的作用就可以完成呢?答案有时是否定的。虽然酿酒用的酵母菌会利用简单的糖类,如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及乳糖等,直接把水果酿成各种水果酒,但是若原料是米、麦、高粱等谷物,其中的糖类属淀粉类多糖时,酵母菌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8.这时就需要霉菌(Fungus),如曲霉菌、根霉菌及毛霉菌等的作用。 霉菌可以产生多种酵素,如淀粉酶、蛋白酶、及纤维酶等,可分解原料中的大分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及原料外层的种皮等,产生简单的糖类、氨基酸及核酸等物质,提供酵母菌的生长。

9.所以在亚洲地区的传统酒类,如中国的绍兴酒、高粱酒及日本的清酒,都是使用霉菌及酵母菌共同发酵生产的谷物酒。

10.这种霉菌及酵母混在一起的菌种称之为酒曲。现在可以在传统市场买到的白曲(又称酒药),就是酒曲的一种。 其它利用淀粉原料制造的酒类,包括以大麦做成的啤酒及以马铃薯制成的伏特加。

11.啤酒是利用麦子发芽时所产生的酵素,进行淀粉等大分子的水解,并利用酵母菌产生酒精及其它风味物质。在酒精发酵后期或熟成期间,会有乳酸菌或产膜酵母菌参与,产生更多的风味物质如乳酸及各种香味物质如醛类、醇类及酯类等,进一步提供酒的风味而制成各式发酵酒如葡萄酒、啤酒、清酒及绍兴酒等。

12. 发酵酒再经由蒸馏可制成含高量乙醇(一般在 40% v/v 以上,其中 40% v/v 代表溶质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是 40%)的蒸馏酒,如威士忌、白兰地、高粱酒及烧酒等。

13.此外,浸泡不同原料如中药、水果及香草植物等,在发酵酒或蒸馏酒中,再经一段时间熟成,则可制成再制酒如蔘茸酒、五加皮、梅酒、龙眼酒、荔枝酒及杜松子酒等。

14. 酒的成分相当的复杂,包括水、醇类、酯类、有机酸类、多元酚类、糖类、含硫化合物等。随着各种成分及含量的不同,产生许多样式不同的酒。

七.想了解一下茅台酒的历史,哪里可以知道?

1.茅台酒独产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是汉族的特产酒。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更是中国的国酒。

2.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一般名称:“国酒茅台”、“贵州茅台”、“茅台”、“国酒”茅台酒作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3.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4.茅台酒之所以被誉为“国酒”,是由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

八.中国茅台创始于哪年

1.茅台酒的传奇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拉开帷幕,据司马迁《史记》载:剑安六年,即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出使夜郎,夜郎国敬献美酒枸酱,汉武帝饮后赞不绝口,枸酱酒也就是茅台酒的前身。

2.1704年,以茅台命名的白酒品牌开始出现,到了清末,茅台地区白酒的年产量已达170余吨。 1915年,在茅台镇有三大著名酿酒作坊“成义”“荣和”“恒兴”,“成义”“荣和”联名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誉将茅台酒送到了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

3.因为不小心酒瓶被摔破,香气四溢,瞬间征服了在场人的心,茅台酒也因此获得博览会最高荣誉。与科涅克白兰地和苏克兰威士忌成为世界三大蒸馏酒品牌,这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少有的扬眉之举。

4. 1951年,贵州省将三大作坊合并,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茅台酒从此开始了现代商品的生产历史。 1963年全国第二次评酒会上,茅台从冠军位上落选,这一变化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周恩来亲自指示科学研究小组到茅台酒厂总结传统工艺,有关部门立即向无锡轻工业学院提出求援信息。

九.白酒起源地是哪里

1.酒是四五千年之前就有了。但那时的酒不是现在的白酒。现在的白酒是自元朝始的,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十.谁能告诉我下茅台酒.五粮液.红花郎酒的起源和历史

1.茅台的起源:讲个小故事,望博您一乐;据传,远古时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于酿中国好酒招商网,时间上比杜康还早。

2.999TV而更为确切的是:《史记》记载,在汉朝,仁怀已有了“枸酱中国好酒招商网”,可以说是茅台中国好酒招商网的雏形。

3.999TV 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6年),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今仁怀一带产的历史史中国好酒招商网——枸酱中国好酒招商网。

4.999TV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绕道鳛部,即现在的仁怀一带,取枸酱中国好酒招商网献给武帝,武帝饮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之说。

5.999TV到公元前130年,(西汉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于枸酱中国好酒招商网的缘故,竟改道出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部而来。

6.999TV 清仁怀诗人陈晋熙有诗为证:“尤物移人付中国好酒招商网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

7.999TV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有:“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999TV都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仁怀已盛产美中国好酒招商网。

8.999TV 至唐、宋朝,仁怀已成中国好酒招商网乡,酿中国好酒招商网之风遍及民间。999TV茅台酿制的优质大曲中国好酒招商网“风曲法中国好酒招商网”盛行于市。

9.999TV宋人张能臣的《中国好酒招商网名记》,以此中国好酒招商网质量佳美而载入中国好酒招商网史。999TV到清朝,茅台中国好酒招商网业兴旺,有“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及“仁怀城西茅台村酿中国好酒招商网全省称第一”的记载。

10.999TV茅台烧、茅台春、茅台烧春、茅春等中国好酒招商网名声鹊起,获得“中国好酒招商网冠黔人国”,“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赞誉。

11.999TV1784年,(清乾隆49年)茅台“偈盛”中国好酒招商网号正式取名为茅台中国好酒招商网,清末至民国相继有“成义”、“荣和”、“恒心”烧房出现,继承和发扬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12.999TV1915年,“成义”、“荣和”两家中国好酒招商网坊均送出产品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以其精美绝伦的品质冠盖群芳,一举夺得金奖,与苏格兰威士忌、科涅克白兰地同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中国好酒招商网。

13.五粮液的起源:大雨过后的宜宾,空气中飘荡着雨后特有的清新。当然,还可以嗅到酒都空气中特有的一丝酒糟味。

14.作为全国酿酒重镇,宜宾的酿酒历史超过600年。巴蜀鬼才魏明伦在一篇赞扬宜宾的骈赋之中动情地写道:四川酒有口皆赞,五粮液无人不知。

15.高粱红火,包谷金黄,糯米回甜,小麦清香。再配嘉禾大米,合为玉液琼浆。粮为酒之本,曲为酒之骨,水为酒之血,江为酒之魂。

16.前辈秘方,酝酿出浓香魁首;当今绝技,勾兑成白酒状元。初闯旧金山,一举夺冠;再争巴拿马,二度开梅。好酒!

17.好酒!蜚声国际,造福乡里。此城载誉千钧,此酒增辉多少。答案使人陶醉,宜宾别号酒都。纵横三省,吞吐两江(金沙江、岷江)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五粮液醇厚协调、甘绵净爽的独特口感。

18.而这其中,尤以16口明代酒窖出产的酒为精华中的精华。因为这16口明代老窖酿出的酒,80%都作为五粮液陈酿年份酒的基础酒储存起来,成为年份酒与调味酒的源泉。

19.作为这16口酒窖的传人尹孝功还可以清晰地记得旧时老人酿造五粮液的教诲,岷江水清,金沙江水浊;平常酒坊一般在岷江码头取水,但尹家酿五粮液时却在合江门两江汇合的地方取水。

20.因为“岷江水虽清,但烧汤还是金沙江的水带甜味,好喝”。16口酒窖现在已成了五粮液的“501车间”。朱漆的红门前竖着一块“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工人们在里面忙忙碌碌。

21.自打发生酒窖纠纷,工人们警觉地限制一切外人进入参观,但尹孝功要进去,还是易如反掌——就凭那张脸,工人师傅就要恭恭敬敬地把道让开。

22.他们知道,对于五粮液而言,长发升是镇厂之宝;但对于尹孝功而言,这里是人家长大的地方。尹孝功兄妹共7人,尹出生于1940年。

23.解放前尹家的住房和作坊仅一门之隔,她和亲戚家的小伙伴经常去里面玩。“我们家酿五粮液要用荞麦面,用很细的筛子筛出最细的粉。

24.我们就在粉里加上糖和鸡蛋,扮哥哥宴(过家家)。大人要走的时候,小孩们都舍不得走,都躲到粮仓、磨坊里面去。

25.”“尹家是宜宾的酿酒世家”,尹孝功说,尹氏族人世代酿制杂粮酒,《明史》中就有尹伸好酒宴客的记载。尹家先是家酿,只供饮宴及馈赠亲友。

26.后开设“叙府尹长发升大曲烧房”,增挖窖池,扩大规模生产,至明末清初,16口窖池的酿酒作坊格局形成。因尹长发升的杂粮酒曾作为贡酒,故有“御用杂粮酒”之称。

27.1912年农历正月初九(2月26日),尹长发升的主人尹绍洲(尹孝功的爷爷)在小鼓楼街长发升家中以请“春酒”为名,宴请宜宾的老同盟会会员、共和党人及社会名流。

28.席间,尹绍洲用祖传的陈年佳酿“杂粮酒”宴客。当尹绍洲亲自将乾隆年间封存的陈酒起封,顿时酒香满堂。尹绍洲让儿子尹伯明用汝窑细瓷杯斟酒敬客。

29.众人见杯满而酒不溢,酒色微黄,晶莹剔透,杯口的酒呈球面状微微凸起,在汝窑杯的衬托下,像碧玉镶嵌着的硕大珍珠。

30.前清举人杨惠泉趁着酒兴,大声对尹绍洲说:“如此美酒,用‘杂粮’呼之甚是可惜。取其用五种粮食酿成,赞其晶莹醇香如琼浆玉液,就叫‘五粮液’,如何?

31.”众人齐声叫绝。至此,尹长发升的陈年佳酿“杂粮酒”在民国元年更名为“五粮液”酒。民国初年,尹长发升向民国政府申请注册,作坊名称是:“叙府尹长发升大曲作坊”,注册商标为“醉仙牌”。

32.商标上李白豪饮醉卧的神态,吸引了众多顾客。“喝酒哪里去?东门长发升”,“真资格的五粮液是长发升的”,在市井中广为流传。

33.尹孝功的父亲尹伯明也深知酿酒技术。过去酿杂粮酒不公开用大米(谓糟踏五谷,要遭雷打)。一次洪水天,尹伯明买了一船水湿米,水浸泡过的米已经发酵,很快就要霉掉了,尹伯明就在五粮液的配方中加大了米的用量,没想到酿出来的酒味道特别好,入口醇和甘甜,比不用大米的酒更好。

34.从此以后,长发升酿造五粮液酒一直用大米作主料,调整了其他杂粮的用料比例。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同济大学、国立剧专等中央高等学府及学术科研机构迁至宜宾李庄,傅斯年、董作宾、丁文渊、余上沅等文化考古界名人皆成为五粮液酒君子。

35.尹伯明还派人将长发升生产的各类曲酒运到李庄、南溪等地销售,将销售所得全部作为内迁专家学者的生活补贴。

36.为感谢尹伯明对他们生活上的关心,经济上的资助,教授们送了一堆酒精表、温度计、湿度计、放大镜、量筒、试管、烧杯等仪器设备,从明代开始生产经营的长发升老作坊一下子多了些“洋玩意儿”。

37.虽然今天看来这些不过是最普通的物理化学试验器皿,但在当时却也算得上是非常先进的高科技武器,由于尹伯明在上海大学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很快就开始培训员工使用“洋玩意儿”酿酒——用温度计测量窖池发酵温度、用湿度计记录糟房内的湿度,用酒精表测量勾兑加浆时的酒精浓度……眼看、鼻闻、口尝、手摸、足踢的传统酿酒手法一下子变得充满科技含量,尹长发升的五粮液酒产量大增,迅速成为宜宾酒行业的状元。

38.好山、好水、好酒量!易山、易水、易凯旋!!!郎酒的历史;民国9年(1920)二郎滩惠川槽房(老槽房)采用大曲酒生产工艺,试制回沙郎酒。

39.民国14年(1925),经贵州茅台荣和酒房酒师张子兴指导,开始用茅台工艺酿造回沙大曲,时仅一个窖池。

40.民国18年(1929)改名仁寿酒坊,发展为三个窖池。一次投粮8万余斤,产品命名为回沙郎酒,简称郎酒。

41.民国23年(1934)酒房解体停产。民国27年(1938)邓惠川与莫邵成合办成记惠川老槽房,恢复生产。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