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型白酒制曲工艺书(清香型白酒工艺)

清香型白酒工艺


一.清香型小曲酒酿造工艺?

1.清香型小曲酒多粮酿制方法,它的主要特征在于所用粮食品种和它们的百分重量配比为高粱40-60%,大米15-20%,糯米5-10%,玉米10-15%,荞麦10-15%;高粱和玉米混合,大米、糯米和荞麦混合进行分类浸泡;再分段蒸煮。

2.采用本发明方法酿制的多粮清香型小曲酒,无色透明,清香幽雅,醇甜柔和,甘冽爽净,自然协调,回味怡畅,具有多粮香气互补的典型风味;它与单粮清香型小曲酒相比,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有显著提高,杂醇油含量显著降低,其清香风味更浓,绵甜醇厚的回味更足。

一.清香型小曲酒酿造工艺?


二.清香型大曲白酒生产工艺有那些?

1.原料配方凡含有淀粉和糖类的原料均可酿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酿制出的白酒风味各不相同。粮食类的高粱、玉。。

二.清香型大曲白酒生产工艺有那些?


三.清香型白酒制作过程

1.首先,应该建造好酿酒设备,即人工老窖:老窖是生产浓香酒的关键设备,直接影响到酒质的好坏,只要窖泥不退化,窖龄越长酒质越好。

2.还有,人们一般都会说千年美酒,酒当然在窑里的时间越久就越醇香。因此对酒窖的保持非常重要,窖壁要经常洒黄水,保持温润防止老化;只要细心努力,精心制作,就能酿造出千年美酒。

3. 其次,酿造酒的材料要齐全而且质量要好,主要以以小麦为原料。烧酒一般采用高温曲,酿酒关键是看大曲质量,曲子质量好的话酒自然就好,所以首先应该千方百计生产出好的曲,这样就是为生产好酒的基础酒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4. 除此之外,烧酒的发酵也是非常重要的。发酵期一般很长,优质烧酒都很重视发酵期,一般为了更好的促进酯化作用,通常延长发酵日期;因为这样能使总酯的含量相对提高,产品质量自然相应提高了。

5.发酵期长的酒喝起来非常纯美,因此发酵期长也是酿造出好久的关键。 最后,还要对酒进行用火蒸馏,排出异味等措施。

6. 这里在告诉你一个解决低度酒混浊现象的方法。可以用吸附法、调味法等。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一定会制造出正宗的烧酒。

7.吸附法处理是利用多孔性固体相物质吸着分离水中污染物的水处理过程。吸着分离水中污染物的固体物质称做吸附剂。

8.吸附剂有:活性炭、活化煤、焦炭、煤渣、树脂、木屑等。吸附是一种与表面能有关的表面现象,常分为物理吸附(靠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分子作用)、化学吸附(靠化学键力作用)和离子交换吸附(靠静电引力作用)三种类型。

9.水处理过程中常采用吸附过滤床对水进行吸附法处理,可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如汞、铬、银、镍、铅等),有时也用于水的深度处理。

四.清香型酒的酒曲有哪几种?如何制作?

1.决定白酒香型的关键因素:窖池。酱香白酒窖池是石头窖池,泥底、泥盖。浓香窖池是泥窖。清香窖池是水泥窖池、瓷砖窖池、地缸。

2.工艺。酱香白酒发酵有一个高温堆积,浓香白酒混蒸混入酿酒工艺,清香白酒发酵采用清蒸混入或清蒸清入工艺。

五.清香型酒是如何酿造出来的?

1.具体说来,三天三夜也说不玩。给楼主推荐一本书《清香型白酒酿造技术》此书介绍了清香型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和工艺创新。

2.全书内容从传承清香型白酒酿造的经典理念出发,用创新的思想介绍了酿酒原辅材料和水源的选择以及水质的处理;主要微生物种群在曲和酒醅中的分布以及对制曲和酿酒质量的影响;大曲、小曲和多微麸曲酒母的制作工艺及其酿酒生产技术;新酒的贮存、老熟和成品酒的品评及勾调技术。

3.还特别介绍了清香型白酒的调香、调味酒的生产技术。全书内容共分七章,可作为清香型白酒企业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教材和在岗工人的操作手册,还可供生产管理人员、酿酒科技工作者和专业学校师生参考。

六.怎样制造酒曲?

1.小曲制造技术除了北方的麦曲外,至迟在晋代南方已出现了团状的米曲。晋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这是关于南方米曲的最早记载。

2.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从晋代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以来,名称繁多,宋代 <>中共有四例。其制法大同小异:采用糯米或粳米为原料, 先浸泡蓼叶或蛇麻花,或绞取汁。

3.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团。传统小曲的生产流程:陈酒药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拌料←—————┘│ ↓│ 打实│ ↓│ 切块│ ↓│ 滚角│ ↓└————————→ 接种↓入缸保温培养↓入匾培养,换匾,并匾↓装箩,出箩↓晒干图2 传统小曲生产流程传统的麦曲,完全采用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方式。

4.小曲的接种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中则记载了一种人工接种的方式,即:"团成饼子,以旧曲末逐个为衣"。

5.也就是说把新制成的曲团在陈曲粉末上滚动一下, 陈曲末便粘在新曲团的表面,陈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团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长优势。

6.由于可以人为地选择质量较好的陈曲作为曲种,这就可以择优汰劣。通过年复一年的人工选育,自然淘汰,质量优越的曲种(实际上是微生物菌种)就保留下来了。

7.而天然接种的酒曲,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带入,或者制曲场所及用具。性能优良的菌种无法代代相传,酒质也就无法恒定。

8.明清时期,小曲中加入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明代<< 天工开物>>中说:"其入诸般君臣与草药,少者数味,多者百味,则各土各法,亦不可殚述"。

9.这种传统做法一直延续至现代。周恒刚先生在1964 年搜集的四川邛崃的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药达72味,合计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1964年,中国财经出版社)。

10.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药的。 如明代的东阳酒曲中只加辣蓼。宁波白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来,小曲向药小曲和无药小曲两个方向发展。

11.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据有关科技工作者分离鉴定,在分离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霉菌中,其中根霉占643株。

12.根霉不仅具有糖化作用,还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还有许多其它微生物,现代工业微生物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种,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

13.大曲的发展元代以来,蒸馏烧酒开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麦曲用于烧酒的酿造。 因而传统的麦曲中分化出一种大曲,虽然在原料上与黄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制法上有一定的特点。

14.到了近现代,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便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酒曲。明清时期,河南,淮安一带成了我国大曲的主要生产基地。

15.大曲是从麦曲中分化出来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献资料中大曲的概念并不明确。一般指曲的形体较大的麦曲。这里所说的大曲,是指专门用于蒸馏酒酿造所用的麦曲。

16.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的主要区别在于制曲原料,曲型和培养温度这三个方面。1 制曲原料大曲的原料为豌豆,小麦和大麦。

17.其配比也随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占30%-50%。因此豆类原料的广泛使用,对于大曲中的微生物种类, 相对数量,对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8.2 制曲工艺大曲的形体较大。如<> 所描述的当时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砖片。这种曲形延续至今。

19.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小麦→润水→堆积→磨碎→加水拌和→装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养→翻曲→堆曲→出曲→入库贮藏→成品曲砖块式的大曲,是由专门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20. 踏曲是一项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颇有讲究。首先是其严密的组织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监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经验的人担任。

21.制曲工人有严密的分工,有人专门量原料和水,有的专门拌料,有的专事搬运,曲面装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实。踏曲工有十几人甚至数十入之多。

22.每人规定踏几脚,如第一人连踏三脚,第二人接过去,同时即翻一面,再踏三脚,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时一块曲需经过60人的踏制。

23.然后由专入取出木模,还有专门的人从事曲块边边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负责修曲,使曲块平滑。由数人搬至曲室。

24.这样严密的踏曲组织系统,其目的是为了踏制高质量的块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块紧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曲块在搬运过程中曲块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块的紧密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

25.制块曲所用的曲模,采用砖形,这大概也是数百年的经验积累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几何形状。前面说过,较原始的曲模较小,有园形,扁方形,而长方体的砖形则是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所确定的最佳几何形状。

26.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块水分的蒸发需要,散热的需要,踏制时的力量大小,曲块堆积的需要,搬运的需要。

27.3 培养温度曲块成型后,送入曲房,微生物菌体是由多种渠道自然接种的。 在密闭的曲房内,微生物开始繁殖,并散发热量,温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发,使整个曲房内温度和湿度都上升。

28.从培菌过程的操作来说,大曲与黄酒麦曲并无显著差异,翻曲,通风,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关键的区别是培菌温度。

29.大曲向高温曲方向变化。大曲的培养温度可达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国时期唐山地区的培养温度为52℃,茅台酒的酒曲培菌温度可达60℃。

3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体进入曲房进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夹背。大曲向高温曲的方向发展,客观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内堆积的曲块数量增加,导致曲房内温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说过, 这是由于品字形堆曲法的采用所造成的),明清时期,制曲成为一门手工业,曲坊专门从事酒曲生产, 为尽量利用空间,曲房内的块曲数量有可能尽量增加。

31.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人们意识到高温曲所酿造的酒香气较好。其机理虽未完全阐明,但有一条是较为肯定的,即酒曲上生长的高温菌与低温菌的的比例随培养温度而变,高温菌代谢产物对酒的香气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32.不同类型的大曲,培养时期的最高温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种类型: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中温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曲为代表,最高温度为50℃ 以下。

33.其培养过程的特点是:制曲着重于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户昼夜两封两启,温度则两起两落。控制热曲和凉曲温度较为严格,热凉升降幅度较大,小热大凉,适合于多数中温性微生物生长,以白色曲较多。

34.中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最高。高温曲以浓香型白酒所用的大曲为代表。制曲时期最高温度大于50℃,制曲期间,以曲的堆积为主,复盖严密,以保潮为主。

35.培养期间温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来实现,只有当最高温度超过工艺要求的极限时,才进行翻曲,放潮降温。工艺特点为多热少凉。

36.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不及中温曲。超高温曲以酱香型白酒所用大曲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曲,制曲时着重于曲的堆积,复盖严密,以保温保潮为主,每当曲温升至60-65℃时,才开始翻曲。

37.超高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粮比高达1:1。现代的白酒生产,优质酒和国家名酒都采用传统法制作的大曲。

七.白酒的酒曲具体怎么做?

酒曲是微生物培养的产品。白酒是发酵蒸馏后的产品。酒曲在白酒发酵过程中提供微生物的原料和载体。加白酒,加多少白酒没有直接关系

八.白酒大曲的制作方法

1.提供一个资料参考:三斛麦曲制造工艺流程(神曲类) 水 炒小麦 生小麦 蒸小麦 │ ↓ ↓ ↓ │ 舂簸 舂捣 舂簸 │ ↓ ↓ ↓ │ 炒黄 净簸择 汽蒸 │ ↓ ↓ ↓ │ 细磨 细磨 细磨 │ ↓ ↓ │ └————————————————→混合←———————┘ ↓ 拌曲 ↓ 团曲 ↓ 入密闭曲室 ↓ 布曲 ↓ 翻曲 ↓ 聚曲 ↓ 瓮盛泥封 ↓ 穿孔 ↓ 晒曲 ↓ 成品曲 秦州春酒曲(笨曲类)的制作工艺流程: 小麦 ↓ 炒黄 ↓ 簸择 ↓ 磨 ↓ 水→溲曲(刚) ↓ 聚 ↓ 作曲(方范) ↓ 剌孔 ↓ 培菌(罨) ↓ 曝干 ↓ 贮藏 >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发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别, 连作者本人也感叹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杀米三石,笨曲杀米六斗,省费悬绝如此"(注: 杀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发酵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杀米四石,曲的用量占酿酒原料的 3%~5%,笨曲为15%左右,神曲用量这样少,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因为即使在现代,黄酒酿造时,麦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只有小曲的用量才可能是这样低,这说明>中所记载的神曲,曲中的根霉菌和酵母菌较丰富,作为麦曲来说,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许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体较小,制曲原料磨得较细,培养温度也较低, 2 麦曲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中草药配料的广泛使用 在北魏时代,虽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药,但是种类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曲则有很大的改变,宋代>中的十几种酒曲,几乎每种都加为数不等的中草药,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药物的芳香性,用药的种类有: 道人头,蛇麻,杏仁,白术,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风, 天南星,槟榔,丁香,人参,胡椒,桂花,肉豆蔻,生姜,川乌头,甘草,地黄,苍耳,桑叶,茯苓,赤豆,绿豆,辣蓼等, 用药方式:一种是煮汁法,用药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种方法是粉末法,将诸味药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酒曲中用药的目的,按>:"曲用香药,大抵辛香发散而已,"至于明代酒曲中大量地加中成药,并按老中医配伍的原则,把药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古人在酒曲中使用中草药,最初目的是增进酒的香气,但客观上,一些中草药成分对酒曲中的微生物的繁殖还有微妙的作用, (2)曲块堆积方法的改良 北魏时代,酒曲一般是单层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观上,由于同一空间内,曲块数量少,所散发的热量少,酒曲的培养温度不会很高,故在>中,翻曲的间隔时间一般为七天,按现代的观点来看,应属于中温曲, 唐末成书的>中首次提到一种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称之为"品字形堆曲法",即原书中所说的"竖曲如隔子眼",显然,采用这种堆曲法, 在同一空间内所堆的曲块数量有明显增加,同一空间内,曲块数量增加,则散发的热量和水分都会大量增加,使密闭的空间内温度和湿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曲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也就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及其数量,从原理上来推测,高温曲的形成就具备条件,高温曲对酒的风味会产生显著的作用, 从宋代后,块曲的种类越来越多,出现挂曲,草包曲等。

2.。。。-------------以上转载网文资料,过程基本就是这样的。大曲一般做成块状,小曲球状,麸曲是散的,麸皮加酶制剂,快速成曲,糖化力较高,一般做清香型白酒用。

九.做白酒哪一种酒曲好

1.做白酒也分多种白酒,像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等,使用大曲的种类也有差异的。酱香型白酒多用高温大曲,浓香型白酒多用中温大曲,清香型白酒多用中温大曲和其他菌种麸曲,芝麻香用曲还有复合酶制剂等,都不会一样的。

十.酒曲自己可以制作吗?怎么做?用什么材料?

1.酒曲分大曲 小曲小曲制造技术除了北方的麦曲外,至迟在晋代南方已出现了团状的米曲。晋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这是关于南方米曲的最早记载。

2.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从晋代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以来,名称繁多,宋代 <>中共有四例。其制法大同小异:采用糯米或粳米为原料, 先浸泡蓼叶或蛇麻花,或绞取汁。

3.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团。传统小曲的生产流程:陈酒药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拌料←—————┘│ ↓│ 打实│ ↓│ 切块│ ↓│ 滚角│ ↓└————————→ 接种↓入缸保温培养↓入匾培养,换匾,并匾↓装箩,出箩↓晒干图2 传统小曲生产流程传统的麦曲,完全采用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方式。

4.小曲的接种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中则记载了一种人工接种的方式,即:"团成饼子,以旧曲末逐个为衣"。

5.也就是说把新制成的曲团在陈曲粉末上滚动一下, 陈曲末便粘在新曲团的表面,陈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团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长优势。

6.由于可以人为地选择质量较好的陈曲作为曲种,这就可以择优汰劣。通过年复一年的人工选育,自然淘汰,质量优越的曲种(实际上是微生物菌种)就保留下来了。

7.而天然接种的酒曲,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带入,或者制曲场所及用具。性能优良的菌种无法代代相传,酒质也就无法恒定。

8.明清时期,小曲中加入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明代<< 天工开物>>中说:"其入诸般君臣与草药,少者数味,多者百味,则各土各法,亦不可殚述"。

9.这种传统做法一直延续至现代。周恒刚先生在1964 年搜集的四川邛崃的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药达72味,合计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1964年,中国财经出版社)。

10.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药的。 如明代的东阳酒曲中只加辣蓼。宁波白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来,小曲向药小曲和无药小曲两个方向发展。

11.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据有关科技工作者分离鉴定,在分离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霉菌中,其中根霉占643株。

12.根霉不仅具有糖化作用,还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还有许多其它微生物,现代工业微生物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种,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

13.大曲的发展元代以来,蒸馏烧酒开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麦曲用于烧酒的酿造。 因而传统的麦曲中分化出一种大曲,虽然在原料上与黄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制法上有一定的特点。

14.到了近现代,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便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酒曲。明清时期,河南,淮安一带成了我国大曲的主要生产基地。

15.大曲是从麦曲中分化出来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献资料中大曲的概念并不明确。一般指曲的形体较大的麦曲。这里所说的大曲,是指专门用于蒸馏酒酿造所用的麦曲。

16.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的主要区别在于制曲原料,曲型和培养温度这三个方面。1 制曲原料大曲的原料为豌豆,小麦和大麦。

17.其配比也随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占30%-50%。因此豆类原料的广泛使用,对于大曲中的微生物种类, 相对数量,对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8.2 制曲工艺大曲的形体较大。如<> 所描述的当时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砖片。这种曲形延续至今。

19.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小麦→润水→堆积→磨碎→加水拌和→装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养→翻曲→堆曲→出曲→入库贮藏→成品曲砖块式的大曲,是由专门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20. 踏曲是一项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颇有讲究。首先是其严密的组织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监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经验的人担任。

21.制曲工人有严密的分工,有人专门量原料和水,有的专门拌料,有的专事搬运,曲面装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实。踏曲工有十几人甚至数十入之多。

22.每人规定踏几脚,如第一人连踏三脚,第二人接过去,同时即翻一面,再踏三脚,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时一块曲需经过60人的踏制。

23.然后由专入取出木模,还有专门的人从事曲块边边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负责修曲,使曲块平滑。由数人搬至曲室。

24.这样严密的踏曲组织系统,其目的是为了踏制高质量的块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块紧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曲块在搬运过程中曲块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块的紧密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

25.制块曲所用的曲模,采用砖形,这大概也是数百年的经验积累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几何形状。前面说过,较原始的曲模较小,有园形,扁方形,而长方体的砖形则是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所确定的最佳几何形状。

26.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块水分的蒸发需要,散热的需要,踏制时的力量大小,曲块堆积的需要,搬运的需要。

27.3 培养温度曲块成型后,送入曲房,微生物菌体是由多种渠道自然接种的。 在密闭的曲房内,微生物开始繁殖,并散发热量,温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发,使整个曲房内温度和湿度都上升。

28.从培菌过程的操作来说,大曲与黄酒麦曲并无显著差异,翻曲,通风,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关键的区别是培菌温度。

29.大曲向高温曲方向变化。大曲的培养温度可达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国时期唐山地区的培养温度为52℃,茅台酒的酒曲培菌温度可达60℃。

3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体进入曲房进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夹背。大曲向高温曲的方向发展,客观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内堆积的曲块数量增加,导致曲房内温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说过, 这是由于品字形堆曲法的采用所造成的),明清时期,制曲成为一门手工业,曲坊专门从事酒曲生产, 为尽量利用空间,曲房内的块曲数量有可能尽量增加。

31.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人们意识到高温曲所酿造的酒香气较好。其机理虽未完全阐明,但有一条是较为肯定的,即酒曲上生长的高温菌与低温菌的的比例随培养温度而变,高温菌代谢产物对酒的香气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32.不同类型的大曲,培养时期的最高温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种类型: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中温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曲为代表,最高温度为50℃ 以下。

33.其培养过程的特点是:制曲着重于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户昼夜两封两启,温度则两起两落。控制热曲和凉曲温度较为严格,热凉升降幅度较大,小热大凉,适合于多数中温性微生物生长,以白色曲较多。

34.中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最高。高温曲以浓香型白酒所用珐抚粹幌诔呵达童惮阔的大曲为代表。制曲时期最高温度大于50℃,制曲期间,以曲的堆积为主,复盖严密,以保潮为主。

35.培养期间温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来实现,只有当最高温度超过工艺要求的极限时,才进行翻曲,放潮降温。工艺特点为多热少凉。

36.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不及中温曲。超高温曲以酱香型白酒所用大曲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曲,制曲时着重于曲的堆积,复盖严密,以保温保潮为主,每当曲温升至60-65℃时,才开始翻曲。

37.超高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粮比高达1:1。现代的白酒生产,优质酒和国家名酒都采用传统法制作的大曲。

推荐阅读

清香白酒代表(清香白酒代表酒)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