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酒对“甜蜜素”丑闻作出回应,结果更不明白

  技术支持:北京东方黄埔白酒技术研究院


  2019年12月18日,酒鬼酒经销商石磊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实名举报,称其代理的“54度500ml老酒鬼酒”含有“甜蜜素”,证据为3份国内有检测资质机构对54°500ml老酒鬼酒的检测结果。

Content 1

  石磊举报称,自己仓库里5万瓶经鉴定被添加“甜蜜素”的白酒不敢流向市场,酒鬼酒又不肯赔偿他的损失。


  因为甜蜜素超标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影响,上市公司酒鬼酒陷入“甜蜜素”丑闻后,影响巨大,迅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更有不少网友认为此事会影响到周一酒鬼酒的股价。


  12月21日,酒鬼酒对此发布公开声明表示,酒鬼酒严禁添加甜蜜素,也从未采购过甜蜜素。酒鬼酒生产销售的所有产品均经过严格检测,并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规定。而石磊的举报行为是因与公司发生经济纠纷,意欲谋求不正当利益。

Content 2

  关键点一:酒鬼酒产品里到底有没有“甜蜜素”?


  首先,“54度500ml老酒鬼酒”属于固态法白酒,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纯粮酒。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固态法白酒不允行添加包括甜蜜素在内的任何食品添加剂!因为按固态法白酒的生产工艺,白酒在酿造过程中会自然产生的甜味,只有酒精酒才允许添加甜蜜素。


  酒是酒鬼酒公司生产的,石磊手中3份国内有检测资质机构的检测结果显示产品有“甜蜜素”,难道是假的?


  举报人石磊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我们提供了多份检测报告,均证实54度500ml老酒鬼酒含甜蜜素。酒鬼酒官方声明,提供了什么证据呢?”石磊说,不想与酒鬼酒公司打口水仗,“各说各的,毫无意义。如果酒鬼酒公司问心无愧,希望他们赶紧配合监管部门,主动邀请检测机构、媒体、消费者代表前来,对54度500ml老酒鬼酒以及其他酒品是否含有甜蜜素进行检测,给公众一个交代。”


  关键点二:酒鬼酒称石磊意欲谋求不正当利益是怎么回事?

Content 3

  “54度500ml老酒鬼酒”生产方是酒鬼酒公司,但这款产品其实是一款贴牌酒。石磊的公司就是这款产品的总代理。


  有业内人士透露,中粮集团接手酒鬼酒后,砍了一批贴牌酒,其中包括石磊代理的产品,所以石磊要求赔偿,因要求过高,未能达成。所以,酒鬼酒才会在声明中称石磊意欲谋求不正当利益。


  石磊对酒鬼酒的回应:“我是一名商人,维护自己合法的经济诉求,天经地义。怎么就变成“谋求不正当利益”了?


  酒鬼酒和石磊之间的问题和消费者无关,消费者只关心酒鬼酒生产出来的产品到底有没有违规添加“甜蜜素”?!贴牌酒的质量监管到底如何?

Content 4

  其实,贴牌酒问题早已成为中国白酒企业个个头疼的问题。


  中国白酒知名企业,家家都生产贴牌酒,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低质酒严重影响了知名白酒的品牌形象,于是举起大刀砍贴牌成了近年来各大酒企的统一行动。


  消费君为大家盘点一下2019年,关于贴牌酒的三大事件:


  一、茅台果断一刀切


  2月18日,贵州茅台集团下发《茅台集团关于全面停止定制、贴牌和未经审批产品业务的通知》,要求全面停止包括茅台酒在内的各子公司定制、贴牌和未经审批产品所涉业务,相关产品和包材在未经集团允许的情况下,就地封存,不再生产和销售。

Content 5

  茅台对于“贴牌酒一刀切”的通知,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通知”。


  二、五粮液大刀狂砍。


  4月4日五粮液下发《关于清理下架和停止销售“VVV”、“东方娇子”等系列酒品牌的通知》。


  4月8日,五粮液系列酒品牌营销有限公司销售部下发了《关于宜宾五粮液系列酒品牌营销有限公司同质化产品下架的重要通知》,此次下架的产品多达73款,涉及的品牌有31个。


  随后,五粮液又下发了《关于清理下架和停止“五星级”、“富贵吉祥”等25个品牌46个产品销售的通知》《关于对同质化产品下架的紧急通知》等多个红头文件,全面清理仿五粮液的“同质化产品”。

Content 6

  三、汾酒在丑闻后也举起大刀


  4月22日,新京报报道了汾酒贴牌酒丑闻,报道称,批发价30元一瓶的"开发酒",对外零售价能达到600元左右。且很多不同品名的"开发酒",包装上虽都印有"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杏花村"等字样,但无法查询具体开发商和酒水生产厂名厂址等信息,更有一些不良开发商和经销商借此漏洞,用三无散酒灌装冒充汾酒。


  一位汾酒"开发商"透露,"对外销售时,可以利用汾酒的名声进行销售,利润极高,相当于花钱买商标"。


  随后,汾酒公司表示,公司对于带有'汾'字的产品,都要收回,8月之前,要全部完成品牌梳理。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还未对酒鬼酒“甜蜜素”事件给出结论,消费君将关注后续发展。


  文/编:黄大娘   来源:消费评论酒类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