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白小青制造烟花,帝王白是什么样的

唐太宗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讨伐外,其他的则采用怀柔的政策来处理民族间的问题,有利的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龙袍,作为中国古代帝王上朝穿的正装,不仅要华美,上面的图案更是有相当大的讲究,而且有相当大的喻意。2.睿亲王这一脉的开山祖师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曾经的摄政王。

清代的皇帝龙袍是怎样的?

龙袍,作为中国古代帝王上朝穿的正装,不仅要华美,上面的图案更是有相当大的讲究,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喻意。在反映明、清宫廷生活的历史剧中,我们看到皇帝穿的龙袍通常都是黄色的,龙袍上面都绣有飞龙的图案。其实,皇帝龙袍上不仅有龙,还绘绣着其它十一种图案呢!它们是: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这十一个图案,再包括"龙"在内统称为"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史载,东汉初,章服制度确立,从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纹样,一直延用了近两千年,只是十二章位置、色彩略有变化。十二章纹发展数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比如: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像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她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的教诲。

历史上嘉靖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从嘉靖元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22~1566年),共使用了四十五年。嘉靖是明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一、生平简介朱厚熜(1507~1566年)谥号肃皇帝,庙号世宗。1522~1566年在位。宪宗孙,袭父兴献王朱祐杬(宪宗第四子)位。武宗死,无嗣,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以遗诏迎他入继大统。

初即位,下诏尽革武宗弊症,诛钱宁、江彬等佞臣,朝政为之一新。未几,“大礼”之议兴,朝议沸腾,致使幸臣窃柄,正直大臣有廷杖至死者、有陷大狱者、有贬谪斥逐者,杨廷和等皆相继去职,弊症复兴。他还好兴作,喜神仙老道之术,营建繁兴,斋蘸不断,而政事荒怠,终至严嵩擅权十七年之久;兵备废驰,帑藏耗竭,致酿倭寇扰掠东南沿海;蒙古俺答大举入掠京畿;河南、江西、湖广、两广则有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内忧外患之严重,超过正德朝。

二、荣辱一生嘉靖在皇帝宝座上度过了45个春秋。对于他的评价,历来颇有争议,论其功过是非,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颇有政声嘉靖在初登大位的几年里,可谓英明神武,在内阁的鼎立相助下,加之自己的勤勉,除了采取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整顿朝纲,革除先朝蠹政,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

重视内阁作用,裁抑宦官权力。诛杀明武宗时的佞臣钱宁和江彬,“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锦衣卫三万余人,节用宽民。体恤士农工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则是“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使乌烟瘴气的朝廷风气为之一新。(二)、第二阶段:崇神信道 昏庸无道嘉靖一生给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所谓政绩 ,而是轰动当时的几个影响极大的事件。

(1)、崇神信道奢侈的生活蛀蚀了嘉靖的进取心。他日渐懒于朝政,生活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尊崇道教,礼延方士,设坛修蘸。不但将道教作为精神支柱而且还作为治国的依据。由于他纵欲无度,体力不支,接连生了几场大病。吓得他一心搜求长生不老之术,苦炼神丹。他在位四十五年,竟有一半时间不住在宫中,而住在他专门用来炼丹的地方。

到了晚年,因长期服用丹药,造成慢性汞中毒 四肢麻木,不久卧床不起一命呜呼了。(2)、“壬寅宫变”“壬寅宫变”是宫女们意图杀死嘉靖的一次事件。因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嘉靖专心崇神修道,迷信方士。他最宠信的方士陶仲文竟唆使嘉靖用童女的经血做原料,制成“元性纯红丹”,说是服后即可长生不老。嘉靖以为得到了仙方,大喜过望,传谕各地官员,挑选貌美健康的童女入宫,以为制药。

为此,陶仲文深得宠信,官衔从少保到少傅直至少师。与此同时,嘉靖又把方士段朝用进奉的“仙物”视为仙药 ,听信让他“深居”的鬼话,下诏让四岁的太子载壑监国,自己则退居后宫,不与外人接触,以祈求道法,苦练修行,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他并未遵循道家“清心寡欲”的教规,而是不断派人到民间挑选淑女,超过数千人。同时还大量征召13、14岁的宫女,采补她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

为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在经期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露水。嘉靖多疑暴戾、喜怒无常,经常鞭打宫女。这些女子供他淫乐又被当做奴婢使用,倍受欺凌。宫女们终于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与数名宫女差一点将嘉靖勒死。(3)、“大礼仪” 事件始末正德十六年,十五岁的朱厚熜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等拥立为孝宗朱祜樘继承人。

即位典礼后的第五天,为了给死去了的父亲一个比较高的封号,嘉靖下诏让九臣讨论这个问题。不料与朝臣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嘉靖的父亲是兴献王朱右杭,此时嘉靖想尊奉生父为“皇孝”。但按祖制,这是不合礼法的。因为这样一来,先帝就成了“皇叔”。杨廷和等认为,朱厚熜既然是以宗藩入继,就应称孝宗为“皇孝”,而称兴献王为皇叔父,这才是合理合法的。

嘉靖对这种“移易”父母的做法非常不满、要求重议。其实这种礼仪之争根本毫无意义。然而新皇帝是个涉世未深又非常执拗之人。偏偏嘉靖的母亲蒋氏也是个不懂大礼之人,无奈只得让杨廷和等妥议。结果,尊嘉靖生父为兴献帝。从此,嘉靖与杨廷和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杨廷和辞职、告老还乡。杨廷和去职后,“大礼仪”之争达到了白热化。

一派以新任礼部尚书汪浚、大学士蒋冕等坚持属守礼法;另一派以张熄等,奉旨不顾礼仪,拼命维护皇帝。这时嘉靖决意抛开内阁一意孤行,强令礼部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孝恭穆献皇帝”,并令礼部在奉先殿侧另建一室,安放皇孝神主。两派斗争水火不容,七月十五日早朝后,吏部与九卿以下二百三十七人一齐跪在左顺门下,高呼孝宗皇帝。

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对者,刚愎自用的嘉靖下令锦衣卫抓人。将为首的发配边地,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杖之,结果十六人死于杖下。与此同时,朱佑杭的神主被迎奉入京,尊号曰“皇孝恭穆皇帝”。嘉靖终于在“大礼仪”事件中获胜。自此他以“大礼仪”中的立场划线,开始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恶政,以至朝廷风气日下,邪气上升。

(3)、严嵩误国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严嵩亦是。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学士严嵩已是59岁的老人。他作《庆云賦》、《大礼告成颂》两篇文章,朝贺嘉靖的父亲得以入主太庙。嘉靖很是高兴,于是严嵩进入了嘉靖的视野。严嵩工作“勤面”,据史载:他“朝夕直西苑板房,未尝一归洗沐”,嘉靖被严嵩的表现所感动,派人赐给他一方银记,上面刻着“忠勤敏达”,并且给了他太子太傅的官职。

很快被提拔为内阁首辅,严嵩开始了兴风作浪的后半生。严嵩和儿子严世蕃“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干尽了坏事。许多没有血性的朝廷官员都投靠严嵩,为自己找个靠山。朝廷里的官员有30多个是严嵩的干儿子,这些干儿子各把持一个重要部门,朝廷里的大权就操纵在严嵩的手里。”(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时北方蒙古族的鞑靼部落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对明朝构成极大的威胁,严嵩却不练兵、不备战,反而大量地贪污军饷,边防士兵受冻挨饿,鞑靼首领俺答经常侵扰边境,几次打到内地,明军不战而退。

俺答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到达京郊。嘉靖慌忙派仇鸾指挥。仇鸾是严嵩的同党,严嵩怕他打了败仗自己不好交待,就指使仇鸾不与鞑靼交战。结果十几万明军一箭未发,坐视鞑靼人烧杀掳掠,抢走大批人口、牲畜、财物。仇鸾不仅不抵抗,而且暗中勾结俺答,与之议和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勾当。物极必反,严嵩父子的倒行逆施激起天怨人怒。

嘉靖盛怒之下将严世蕃投入大牢,接之是立斩不赦。继而削去已经致仕回家严嵩的所有官职,在查抄严嵩家时,抄出白银二百五十万五千余两,各类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八十多岁的严嵩真正尝到了众叛亲离、落魄潦倒的滋味,得不到一丝的怜悯。乃至无力生活而沿街乞讨,在贫寒交迫中死去。结束语:“壬寅宫变”之后,嘉靖性情大变,他更加潜心于养生修道,祈求长生不老,置朝政于不顾,二十余年不回大内。

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可谓独树一帜前所未有。嘉靖中年潜居,养痈遗患,使阴柔险诈严嵩父子乘时得志,盘踞要津,得以专柄横行,权倾天下,秉政十七年之久。奸臣乱政害得大明元气消灭殆尽,几乎亡国。嘉靖不仅重用佞臣,还冤杀良将,自毁长城。及俺答入寇直薄京城,朝无可敌将帅,营无可用之兵,乃束手无策。后议和,丧师辱国,讳败为胜,酿成后患无穷。

崇祯皇帝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

我是@书海里游泳的鱼,我认为,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勤勉皇帝,刚愎自用的多疑皇帝,悲催的亡国之君。他像一个差劲的外科医生,面对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心急如焚,他精益求精,有治好病人的热情,可超出了他的能力,病人没下手术台就翘了。生不逢时的勤勉皇帝天启七年(1627年),“木匠”皇帝朱由校躺在龙床,抓着五弟朱由检的手,把千疮百孔的帝国交给了这个一脸懵逼的17岁少年。

天上的馅饼往往砸在没有准备的人头上。信王朱由检本来想着做个自在王爷,痴迷木匠的皇兄早早就死了,钻研木工也没钻研出个儿子来,于是朱由检就成明朝的大boss。不被重视的人,突然一天走上了重要的岗位,内心是战战兢兢的。当了皇帝的崇祯“闻鸡即起”、“夜分不寐”,他勤于政事,事必躬亲。他吃穿特别节俭,撤掉了江南织造(负责为皇帝采购),裁掉了大部分驿站,很少做新衣服,皇后带头洗衣。

国家紧张的时候,还把宫中贵重物品充作军费。他吃穿简单,不近女色,爱好就是工作,每天处理朝政批阅奏折到深夜,不到中年已是满头白发。他总想着帝国能在他手里再次振兴,对自己近乎苛刻,可两百年的大明江山已经腐败不堪,只恨生不逢时。刚愎自用的多疑皇帝崇祯登基时17岁,也就是一个高二的学生那么大,可能有些人会举出好多少年成名的事例,可是指望一个孩子能解决明朝二百多年的矛盾,是不现实的。

崇祯登基一个多月,就把祸害国家多年的阉党魏忠贤连根拔起,清除了残余势力。一时让这个高中生找到了自信,面对连年的自然灾害,百姓流离失所,他恨不得马上扭转局面。生在皇帝家,危险处处都在,让崇祯从小就养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高迎祥、李自成的起义军发展越来越大,后金在皇太极的带领下一路杀来,连年的自然灾害老百姓吃完树皮甚至发生了“人吃人”……。

诸事不顺让崇祯有了挫败感,他希望力挽狂澜改变局面,他对自己近乎苛刻,也希望大臣恪尽职守,不能懈怠,否则就认为无能或者谋反,使得人人自危。崇祯帝在位17年,共任免过50位内阁大学士,这几乎相当于宋朝一代大学士的数量总和,各部大臣中,17位兵部尚书(其中多人被他下狱处死或者流放)、16位刑部尚书、13位吏部尚书、13位工部尚书、8位户部尚书。

在军事将领的任用上,这种多疑导致了接连失利直至亡国。起初崇祯起用袁崇焕,袁也不负所望,在辽东战场树起了一道“屏障”。皇太极无法攻破袁崇焕,绕过袁崇焕直逼北京,幸亏袁及时回援才解了京城困境。皇太极利用买通的魏忠贤余党,污蔑袁崇焕勾结满人,故意放其入京,崇祯轻易上当,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多疑自负的性格让崇祯不信任大臣,刻薄寡恩使大臣们战战兢兢没有积极性,崇祯成了真正的“寡人”,也把帝国推向了亡国的边缘。

下场悲催的亡国之君1644年7月,李自成帅军攻入北京,将16岁太子和永王、定王这3个儿子装扮成普通百姓,让心腹太监送出城。逼皇后和嫔妃自裁,最后在唯一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在煤山自缢身亡。崇祯一生兢兢业业,一心重振大明帝国,只可惜生不逢时,到头来做了亡国之君。清朝在修订《明史》这样评价“崇祯帝慨然有为,即位之初便能机智果断地剪除奸逆之臣。

李世民是不是被洗得最白的帝王?

是也不全是,评判一个皇权统治者是好是坏,主要是看他所作的贡献:是不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安定,人民过好的生活。首先李世民是个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以来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立唐朝的斗争中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是维护其集团利益的无奈之举,虽然殺兄弟逼父退位是逼不得已,但做为政治家来看,却又是必须这样反击的,它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唐太宗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讨伐外,其他的则采用怀柔的政策来处理民族间的问题,有利的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唐太宗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宋朝皇帝的官服为什么是红袍或者白袍?

谢邀题主的印象是一种错觉宋朝皇帝穿红色衣服的确很普遍(建隆元年三月)壬戌,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宋史》卷一赵匡胤为什么会定国运为火德,以红色为尊呢?有司言[国家受周禅,周木德,木生火,当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从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但是宋朝也没有就此全国山河一片红。我们知道,陈桥兵变时,赵匡胤的手下强行拿一件黄颜色的袍服替他更衣,黄色仍然是皇权象征,宋朝建立后也没有放弃这个传统权力,狄青就是因为穿了黄色僧袍而遭到弹劾。

所以宋代朝堂的主色调应该是红色和黄色。宋朝是汉、唐的延续,沿用周礼,加上一帮充满浪漫情怀的文人,宋朝的色彩就更丰富了宋朝皇帝的礼服有三种大裘冕:功能是“祀昊天上帝,祀五帝”,衣服的传统材质是黑羔皮,后来哲宗嫌热捂得慌,就改为黑缯衮冕:功能是“祭天地宗庙,朝太清宫、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皇帝在比较大型的仪式中会穿戴衮冕宋朝皇帝们都曾有过以上两种造型,只是画像没能留传下来,幸好我们还可以看到宋朝皇帝穿戴第三种礼服通天冠的样子画中人物名叫赵弘殷,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因为他是赵匡胤的亲爸爸,所以赵匡胤登基后追赠他为“宣祖”,并命画工按宋代通天冠的服制PS了一幅宣祖真容通天冠:是皇帝在“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时的标准打扮这些礼服看起来花哨,穿起来又重又笨很不舒服,再说皇帝也是人,他们也不愿意成天没事穿着唱戏的衣服到处晃悠,何况万一内急的话,要脱下这身行头也太耽误时机了。

所以皇帝们平常都穿衫袍和窄袍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还带,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囗,大宴则服之。又有赭黄淡黄衤癸袍红衫袍,常朝则服之。以上三种颜色的袍服是宋朝皇帝正常工作日的工作服又有窄袍,便坐视事则服之。皆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画像帽子上的长耳朵就叫做“折上巾”,又叫“幞头”,五代时期幞头就已经硬而平直,称为“展脚幞”。

宋朝皇帝平常上班的时候戴这种帽子显得比较正式。但是皇帝有特权窄袍或御乌纱帽。~《宋史》舆服.三只要不是正式的公开场合,皇帝觉得怎么舒服怎么弄,因为是“随便坐在那里批阅文件处理公事”,赵光义戴了顶没有幞头的乌纱帽上班也没人敢说什么。窄袍就相当于休闲服,休闲服的颜色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所以也就有了穿白色窄袍的画像。

清朝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它们是怎么划分的,又是怎么来的?

大家看清朝剧,经常会出来一个词,叫八旗。清朝初年,就是吹八旗多么厉害。到了晚清,就说八旗子弟多么腐败。清朝落后,责任就在八旗子弟身上。这其中的东西,脑洞老师就不讲了。今天主要讲一下这个八旗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要追溯到努尔哈赤这个人。 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也就是现在辽宁省抚顺市的某个疙瘩地方。家里是满族的一个酋长。

后来他的外祖父叛乱,就被明朝的万历皇帝派名将李成梁一锅端了。努尔哈赤也被抓住了,但奇怪的是被李成梁的老婆给放了。理由是努尔哈赤仪表不凡。这里面的故事着实让脑洞老师想了很久。 努尔哈赤的一家算是被族灭了。接下来的故事比较老套,什么努尔哈赤靠祖下传下来的13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的女真各部并最终建立后金。

好了,该说说旗的事情了。其实,这个旗跟打猎有关系。满清人的主要社会活动就是打猎。一到打猎的时候,各族各寨出兵。怎么统一指挥呢?当时就有一个方法,就是十个人一组,从中选一个人当统领发一支箭。这个跟突厥的习俗有关。突厥以前分十部落,每个部落由可汗发一根金箭矢,设为十箭设。到时组织活动,比如到中原打个劫什么的,就拿着箭来调兵。

满清人的这个十人一组一人为首可以称为十人长。满清人称为牛禄额真。牛录是满语箭的意思,额真就是老大的意思。一开始,努尔哈赤的手下也就是牛录额真这个级别。翻看一下历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记录。比如万历十三年二月,努尔哈赤带着披甲兵二十五个,士卒五十个攻打哲陈部的界凡城。四月,带着绵甲兵五十、铁甲兵三十又去征哲陈部。

可见,一开始就是小本买卖,很容易一下把本钱打光了。但努尔哈赤这个人确实有点军事才能,没事喜欢读《三国演义》。他知道自己本钱少,所以从来不分兵。是谓:“但管他几十路来,我就是一路去。” 到了后面,努尔哈赤发大了。兵马多了起来,努尔哈赤把手下的牛录额真进行扩编,一个人可以管三百人。又在上面增加旗的编制,根据颜色不用建了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这是1601年的时候。所以,一开始只有四旗。又过了十三年,到了1614年。再次扩编,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时努尔哈赤有多少人呢?当时的编制是这样的,三百人为一个牛录,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这个固山就是旗的意思。可见,一旗是7500人。八旗是六万人。 最后来点小知识。1.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

这三旗是没有旗主的,归皇帝亲自统率。2.旗中不单只有满人,后面又加入蒙古人,汉人。所以旗内分为三部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3.下五旗的人是可以换户口进入上一旗的。比如皇后如果出身下五旗,就有可能换到上三旗里去。像慈禧本来是镶蓝旗,最后提拔到镶黄旗。这种情况称为抬旗。 4.一些有名的旗人:老舍先生是正红旗,和珅也是正红旗。

曹雪芹是正白旗,侯宝林是镶蓝旗。金庸,王朔祖上都是旗人。5.八旗在京城驻地比较固定,如下图,据说是按照五行相克原理,因为动物们都不许成精 ,所以就不介绍这个原理了。 下面再给大家聊聊,清朝灭亡之后,八旗的大佬,也就是王爷们去了哪里。1.礼亲王这是铁帽子王的第一位,第一代礼亲王叫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

军功很大,声望也很高,正因为这样,天天被皇太极打压,没事拎过去骂两句。当然,骂归骂,铁帽子王还是有的。他的礼亲王传到清末时已经是十二世,继承人叫世铎。这位王爷是最没有架子的,李莲英见到他,给他下跪,他竟然还回跪还礼,这就闹笑话了,王爷还向一个奴才跪礼。他死之后,儿子诚厚成了新时代的礼亲王。住在蓝靛厂,据说平时喜欢养一些虫子、刺猬、猫头鹰什么的,是个动物爱好学家。

人家背后称他疯王爷。诚厚在1917也死了,此后传给了诚堃,1929年传给了濬铭。濬铭算是正儿八经最后一代礼亲王。这个时候,他们的礼亲王府已经在二年前卖了,王府当了学校的宿舍。家族算是败了。诚厚的另一个儿子毓鋆在1948年去了台湾,后面在台湾教国学,在2008年去世,享年103岁。 2.睿亲王这一脉的开山祖师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曾经的摄政王。

只是后面被打倒了,到了乾隆年间才算平反,而他的睿亲王职称由另一位王爷多铎的后人继承。到了清亡的时候,睿亲王是魁斌,他是1915年去世的,死时不过五十岁,大概也是清亡把他气坏了。他死后,儿子中铨接班。以外,他还有一个儿子叫中铭。这两位可以说是败家比较努力了。其父死了之后,花天酒地,家里每个房间都装电话,家有汽车两辆,马车八辆。

没事还经常到天津去赌一赌。没数年,钱就花光了,接下来只好卖家产,卖了三四年,家中的古董也卖光了。当时古董可不像现在值钱,满北京的王公贵族都在卖古董,出货量大,自然卖不上价。所以卖了数年,又没钱了,怎么办?卖房子,把名下的近千间房子卖掉,这要不卖,放到现在也是首富了。卖了房子后就开始卖地,大甩卖,一亩地块儿八毛的就卖了。

最后怎么着呢?睿亲王中铨做起了摸金校尉,当然,他挖的不是别人的坟,而是自己家的,想把祖宗的陪葬品弄出来花花,结果被发现,坐了七年牢。在1939年去世。也算最悲剧的铁帽子王爷了。他的侄辈则在街头摆个小摊过点日子。这一家也算是败了。3.豫亲王第一代是多铎,最后一代是端镇。这一家也走了卖房子的路子,把当时的王府卖给了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去修协和医院。

传说卖房子时,豫亲王一家也不知道祖先在地底下埋了大量的银子。结果这个银子被协和医院挖到了,银子远超卖房的价格。协和医院就用这个银子购买最先进的设备,使协和医院成为了中国最先进的综合大医院。此外,这一家也干过迁移祖坟的事情,对外宣称给祖宗换个地方,其用意大家懂的。这一折腾,豫亲王这一王族当然也不存在了。

4.庆亲王奕劻这位庆亲王在清朝时只有一位,就是奕劻,他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在慈禧六十年大寿时被封为亲王。四年后,因在戊戌政变中支持了慈禧,他的庆亲王升级为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不必降级。这位仁兄在清朝时候捞足了钱,又因为大力推荐了袁世凯,被满清的这些王爷骂为“贼子”,满清灭亡之后,他带着巨额财产到天津当寓公。

于1917年去世,他的一生倒是没吃过什么苦。儿子有三位,最有名的叫载振,是末代庆亲王。载振还算有能力的人,在天津做一些投资,开旅店办公司还炒股。也算是有收入的。不过,实在是家里人太多,大小老婆一堆,还集体抽鸦片,又赶上抗战社会动荡 ,公司也倒闭了,最终还是走上了卖家产度日的路子,最终在1948年病死在天津。

而他的兄弟败家败得更早,清朝亡了不到十多年,就卖房卖地破产了。子侄靠捡垃圾跟亲戚接济过日子。至于庆王府,则在抗战时,卖给了日伪政府,抗战胜利,当然就是上交国家了。 5.郑亲王首任叫济尔哈朗,其父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弟舒尔哈齐。最后一任叫昭煦,这一位到了民国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也只好卖起了祖房,先把郑亲王府祠堂给卖了,后面又把郑亲王府作抵押借了洋人十万块。

最后无力偿还,由当时的中国大学出面,替他还钱,郑亲王府改成校舍,而郑亲王昭煦被聘为校董,算是拿上了铁饭碗。不过,死工资显然不够用。后面有人盗挖郑亲王祖墓,一查这位盗墓贼就是郑亲王的本家。开始挖祖坟了,郑亲王这一脉当然也败家了。 肃亲王第一代是豪格,最后一代是善耆。善耆这个人可以说是保皇派,复辟,满蒙事件都有他的影子,他也是川岛芳子的父亲。

其后人有留在中国的,也有出国英法的,但最多的是去了日本。 7.出过光绪、宣统两位皇帝的醇亲王府,其王府在解放后出售,但因为花费不似其它家,又比较低调,不参与复辟等事情 ,所以境况较好。最后一任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任办了一所学校,其后人也多从事教育事业。也算是完成了从皇族到国民的转型。(此照片非王爷)8.末代克勤郡王宴森挥霍完家产后,到街上当车夫,也算自食其力,人称车王。

9.顺承郡王,最后的顺承郡王叫文葵。六岁时顶岗成为郡王。长大后,清朝就完了,他还是有点想法的,想从军。到东北学过军事,后来在溥仪的伪政府里当军官。但去了发现不过是日本人的工具,于是心灰意冷,辞职回家过上隐居的生活,以画画写字为生,一直到1992年去世。而他的王府早在张作霖进京那一年被张作霖半买半抢弄走了。

10.末代怡亲王毓麒,父亲因为支持义和团,在八国联军时家里被洗劫过。家族财产缩水严重。他本人花钱也是大手大脚,吃饭总抢着买单,骑自行车出去,经常丢,丢了也无所谓再买一个,后面就破产了,好在喜欢京剧,是个超级票友,靠这个在戏班跑跑龙套,管管道具,总算不至饿肚子。 11.末代和硕恭亲王溥伟,复辟派。原本是光绪的接班人,最终被弃用。

日本人用他来诱使溥仪,安排他在东北祭祖,逼溥仪到东北当伪皇帝,也因此受溥仪猜忌受打压,最终贫病猝死于东北的一个旅店。 末代庄亲王溥绪,他们家的庄王府在1914年就由他父亲载功卖给了军阀李纯。为了得到传说中的银子,李纯把这个院子拆了,不过未见任何银子。而溥绪这个人能唱戏,还能编剧本,后成为著名的京剧剧作家,但晚年比较凄凉,靠朋友接济过日子。

这就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的最后背影。这还是家有底的,没有底的一些清朝贵族就更麻烦了。很多沦为苦力甚至乞丐。当然,也有一些靠自己努力开创新生活的。比如著名的启功,他是雍正的九代孙,他不愿人家称他的原姓爱新觉罗,而称自己为启动,就是希望跟过去告别,开启自己的新生活。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打开脑洞看历史。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