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春天喝什么酒,古人春天喝什么汤

古人要看什么时代的古人。地方酒,也渐成风尚,如河南酒、山东酒、山西酒、巴蜀酒、湖北酒、安徽酒、镇江酒、无锡酒、苏州酒、湖州酒、扬州酒、杭周酒、绍兴酒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体喝这几种酒。他拜访喝、送别喝、高兴喝、失意喝,家里家外、宫廷内外,走到哪喝的哪,估计和他喝过酒的人也不计其数。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9145条回答。古人要看什么时代的古人。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体喝这几种酒。第一,谷物酿造酒。酿造酒是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中国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酿造酒制造很繁琐,通常要将薯类和谷类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经过加压蒸煮,淀粉糊化成为溶解状态,然后加入酵母进行缓慢的发酵,形成酒精。

随后再进行过滤,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体,就是酿造酒了。可以说,酿造酒是纯天然的酒。谷物酿造酒就是用各种谷物制成,常见的是黄酒。不过,黄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为原料。一些南方人很喜欢喝的米酒,其实就是黄酒的一种。第二,水果酿造酒。常见的就是葡萄酒。水果酿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发酵。

葡萄酒的度数较高,但比较酸,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况且,古代中国种植葡萄的数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杨梅酒、猕猴桃酒还是很有市场的。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这些酒是纯天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古人没有化学概念,导致酿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比如甲醇。如果长期不做处理饮用这些酒,会有害身体。

同时,民间小店酿造酒技术不高明,往往酒中会有很多杂质,颜色也难看。所以,我们看小说《水浒传》,喝酒的时候都要首先温酒。温酒就是将酒加热,这样可以将甲醇的有害物质挥发,而不是想热着喝。随后,在端给食客之前还要筛酒,就是对酒液进行过滤,减少杂质,端上来好看一些,口感也好。酿造酒最大问题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黄酒也就十几度。

普通民间小店酿造的黄酒,也就几度而已,类似于今天的啤酒。所以武松能够喝十八碗还能走上景阳冈再醉倒,这十八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这么个大汉,喝这些酒还是没问题的。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习惯于喝烈酒,才出现了蒸馏酒。蒸馏酒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过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

李白那个时代喝的酒是什么酒?

我们知道李白嗜洒如命,且洒后诗兴大发,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留传千古的诗歌。李白的诗现存有一千一百多首,其中提起"酒"的诗就有二百多首。他拜访喝、送别喝、高兴喝、失意喝,家里家外、宫廷内外,走到哪喝的哪,估计和他喝过酒的人也不计其数。在李白写酒的诗句中,虽然大多用的是"洒"这个字,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中的一些篇章中看到,李白日常饮用酒的种类有:米酒、清酒、白酒、绿酒、漉洒等。

另外,唐代诗人饮酒的人也很多,在他们的诗中也常能看到烧酒、葡萄酒等酒名。我们知道,古代时酒的度数相对较低,那时人喝酒都常用"碗"或"斗"做酒具。这就是说,当时的酒,不管是白酒、绿酒、清酒,还是烧酒、米酒、漉酒、葡萄酒,这些洒只是加工原料不同,或酿造流程繁简而已,本身浓度都不高,可能都类似于现在人们喝的低度的黄洒、啤酒、加饭洒之类。

古代喝什么酒能体现出身份来?

(汉代酒宴石刻)古代喝什么酒能体现身份?那要看这个“古代”,指的是什么时候。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喝得起酒,杜甫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时候喝不起酒的,还是大有人在的。一国际上有一个著名学者,叫帕特里克.麦戈文,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学教授。他大概对葡萄酒情有独钟,研究后认为,中国的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中,存有葡萄酒的遗存。

不少中国学者不很赞成,说葡萄不产于中国,这么早传入中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在距今6500-5000年的时候,中国肯定已经有成熟的酿酒技术了。因为,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成套的器具,如大口尊、沥酒漏缸、接酒盆、成酒瓮等等。史籍中,记载了一些夏代的“酒事”信息,如《孟子.离娄下》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等,也出土了若干与夏的时代吻合的酒具。

但毕竟证物不足,且不多论。殷商是个好酒的朝代,这既有甲骨卜辞的证据,又有出土文物的证明。《韩非子》和《史记》都说,殷纣王搞“酒池肉林”,尽管夸张,大约也算个旁证。(年代与夏吻合的青铜酒器)二商代史研究学者认为,殷商的酒,主要有五种酒共十多个品类。五种酒是——酒、醴、鬯、果酒、药酒。“酒”,甲骨文的“酒”字,从酉从彡,酉是大口容器,彡表酒液。

泛指粮食白酒,主要以粟酿制。“醴”,甲骨文从酉从束,应该表示以“束茅”过滤。是相当于现在江南用糯米酿制的“酒酿”,《说文》笺云:“味至薄”,就是酒精含量极低。(殷商酒器)“鬯”,甲骨文有此字,是用黍酿制的高档酒,分黑黍鬯和郁鬯,后一种添加香草制成。“果酒”,殷商遗址出土证明,此类酒当以桃、李、枣等水果酿成。

因这些水果含糖量不高,此种酒的酒精含量也应该相当低。“药酒”,在发现的殷商酒作坊遗址中,有不少成罐的草木樨和大麻子等制酒原料。草木樨有清热解毒功效;大麻子则有润肠、祛风、活血等功能。学者们推断,当时应该掌握了这些药酒的作用。殷商时期,能体现身份的酒,肯定是“鬯”了。卜辞中记载,商王手下,有专管酿制此种酒的官员,称“鬯小臣”;祭祀天帝和先祖,亦多用“鬯”酒;还有方国进贡的记载。

(殷商酒器)三西周建立之初,认真总结了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康叔封于殷商故地卫,周公特意写了《酒诰》,戒示一定不要重蹈覆辙。他说:德业完美的父亲文王,开始君临西方的时候,就告诫许多属国和官吏,包括一切副长官和办事人员,他早早晚晚不断地讲:“禁止喝酒呀!上天降下的命令,从我的元年起,我们的臣民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周公还讲了很多。

总之,西周是禁酒的。但是,所谓禁酒,也网开一面,就是祭祀、养老、奉宾可以喝酒。为了加强管理,周官中,设“酒正”一职,“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西周之酒,依据酒体颜色、酒液颜色、酝酿时间、酒事用途分若干种酒,但大体分为“清”“白”两类。“清”酒,酿造时间较长,酒液清澈;“白”酒,则制酒时间较短,酒液浑浊,相当于汉代所称“浊酒”。

酒的品级,西周有“五齐”之说,即酒之清澈度的五个级别。这大约也体现了从天子到士大夫不同阶层用酒的严格区别。(西周酒器)除此之外,西周仍然保留了商代的“鬯”酒,工艺上更为严格,但并无创新。这与西周禁酒大有关系。总体上,西周用酒量,大大低于殷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周廷禁酒令不仅没谁再遵守,而且各国交往增多,合纵连横,勾心斗角,于是使酒的产销迅速增长。

齐景公拜访新嗣位晋侯,二人酒酣投壶为乐;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喝多了以城池为酒筹;楚宣王会诸侯,嫌鲁恭公献攻打赵国。春秋战国时的酒业,已经很具规模,但似乎没有新品种,只是品质反而良莠不齐了。所以孔子说,集市上买的酒不喝。比孔子地位更高的诸侯们,也一定更挑剔了。但也就是按西周传下来的品味选酒喝了。(战国酒壶)四当时,在战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是例外。

孝公六年商鞅变法后,对酒课重税,秦国喝酒的风气就差得多。统一六国后,还没等到有所改变,就被汉朝取代了。到了西汉,酒风迭盛。汉宣帝曾下诏说:“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勿行苛政。”实际上,就是不得禁酒。于是,汉代的酒席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此时,开始“入席排座次”,“喝酒有规矩”,就是讲究尊卑上下,必须遵守程序。

汉代有朝廷酒坊,各级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酒厂,除此之外,民间酒坊也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还有了胡家酒——胡人开的酒坊。两汉之酒,主要是曲酒和糵酒,但逐渐曲酒更多。原料是谷物。此时,还没有现在所说的黄酒。张衡曾说到四种酒——“玄酒”,是朝廷专用的祭祀酒;“白醴”,是淡甜型米酒;“葡萄”,是胡人传入中原的果酒;“竹叶”,是对酒色的一种区别。

另外,还有“苍梧酒”、“宜城酒”、“乌程若下酒”、“中山酒”、“酂白酒”、“绿酃酒”等,均见于史籍记载。其他还有“齐公之清”、“关中白薄”、“青渚萦醇”、“沙络绿酃”等等。(竹林七贤饮酒石刻)五魏晋南北朝,是个酗酒烂醉,酒风大盛的时期。此时的名酒很多。“酒坛酒”,是曹操呈现给汉帝的特制酒,《齐民要术》记载了其独特的酿制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酿酒之法。

“河东酒”,产自山西,就是现在的永济蒲州镇一带。成为朝廷指定用酒。《齐民要术》亦有记载。“桑落酒”,是河东人很早就开始酿制的一种酒,也称“索郎酒”或“桑郎酒”。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载。“白堕酒”,因酒工刘白堕而得名,属米酒,但酒精度远比以往米酒要高。游侠们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可见其酒力厉害。

“酃酒”,产于湖南衡阳,汉代已有名气,此时更广为人称道。《齐民要术》载其详细酿法。“苍梧酒”,汉代亦已成名,此时扩充酿制“九坛酒”和“竹叶酒”。(唐代酒具)六盛唐之时,酒业繁盛。从生产来说,有“官酒”、“市店酒”、“家酿酒”。从种类来说,有米酒、果酒、配制酒、养生酒等等。此时的酿酒工艺也有了很大提高,分为制曲、投料、发酵、取酒、加热处理等截然分开的流程。

制曲多掺入中药;开始使用高效的红曲,不仅发酵质速度大大加快,酒的质量也更有保证。唐酒的颜色,有绿色的米酒;琥铂色的“黄酒”等。“行觞举绿醪”和“春酒盛来琥珀光”,都体现着酒的质量上乘。酒的味道也更好,但总体上甜度过高度数较低。唐代名酒有——“宜城酒”,产于湖北宜城。“乌程酒”,产于浙江吴兴以南。“桑落酒”,如前述及。

“宜春酒”,产于江西。“郢州酒”,产于现在的湖北钟祥一带。“剑南酒”,唐剑南节度使驻成都,此地产就称此名,亦叫“蜀酒”、“成都酒”。“乾和酒”,产于河东并、汾一带。“岭南酒”,产于广东乐昌一带。“浔阳酒”,产于江西九江。“蛤蟆陵酒”,产于京城长安。(宋皇饮酒图)七两宋,制酒更为发达。此时,主要是官酒,由光禄寺掌管。

另外就是家酿酒急剧增多。例如苏轼,就是酿酒好手。皇家,喝一种“蔷薇露酒”,外人几无人品尝过。这一时期,仍然分“清”酒和“浊”酒;颜色更为多样,有绿、白、黄、赤黄、红、赤黑等。工艺更为精细。著名酒品有——“桂酒”,官营酒坊多产桂酒。“松醪酒”,具有药酒功能。“竹叶酒”,此时亦称“竹光酒”,即浅绿色清酒。

“菊花酒”,主要作为时令饮品。“羊羔酒”,以羊肉作为配制原料酿成的酒。宋代始有。“蜜酒”,即在酿酒过程中加入蜂蜜,也为宋代首创。另外在果酒中,除葡萄酒外,还有了“柑酒”、“荔枝酒”和“梨酒”。地方酒,也渐成风尚,如河南酒、山东酒、山西酒、巴蜀酒、湖北酒、安徽酒、镇江酒、无锡酒、苏州酒、湖州酒、扬州酒、杭周酒、绍兴酒等等不一而足。

(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八元代,是中国酒发生时代性变革的开始。这个时候,欧洲的蒸馏法传入中国。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烧酒始于元代应无问题。其作用,就是使酒的酒精度大大提到了。黄酒,也定型于元代。自此,开辟了一幅全新的酒类世界。至于明清,现在不少的白酒——真正的高度白酒;黄酒;果酒,就都逐渐出现了。

清朝皇帝喝什么酒?有什么依据吗?

清代宫廷用酒的制度化,始于顺治七年(1650),在内务府下设酒醋房,掌管御酒的酿造及贡酒的管理。记载中御酒的种类很多,如竹叶青酒、玉泉酒、葡萄酒、乳酒以及具有中药成分的屠苏酒、雄黄酒、苦露酒等。玉泉酒是清宫中经常饮用的白酒之一,因该酒用玉泉水所酿制,故名。宫廷中不仅饮用玉泉水,而且用玉泉山水酿酒,玉泉酒一般在春秋两季由光禄寺酿酝署酿造,其配料主要有糯米、酒曲、花椒、酵母、箬竹叶、芝麻。

乾隆朝以后,清宫用玉泉酒的记载很多,有时内膳房还用它做菜。据档案记载:乾隆帝晚膳经常饮用玉泉酒。乾隆时期的一次千叟宴就用了400斤玉泉酒。嘉庆帝有时一次饮用玉泉酒多达十三四两,其一次寿辰设酒宴即用了340斤。慈禧太后时期,每天内膳房用玉泉酒1斤4两。据统计,光绪十年(1884)共用8080斤玉泉酒。 通化葡萄酒为清代宫廷贡酒之一,宫中经常饮用通化葡萄酒。

通化葡萄酒是以生长在长白山的山葡萄酿造而成。据清代史料记载:“葡萄有紫碧圆长之别,一种山产者,实小味酸,有黑白二种,其中小而深黑者,吉林用以充贡。”乳酒亦为清宫用酒之上品。乳酒是用牛乳或马乳为原料经发酵制取的蒸馏酒,这种酒是蒙古人的日常用酒,其酒精含量很少。据《本草纲目》中记:乳酒始于元代。清制,张家口外马群总管、盛京养什牧牛群,每年要送交乳酒2887斤;外藩蒙古每年进贡乳酒9小瓶。

这些酒由光禄寺负责管理,凡宫廷需用,均向光禄寺领取。据《内务府则例》载:每年清宫要向光禄寺领取乳酒160瓶,每瓶13斤8两,共计2208斤。《康熙起居注》记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六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赐给随行王、大臣、侍卫以及蒙古王公乳酒,与众人欢聚畅饮的情形。六月二十一日,晴空万里,微风清凉,一望无边的蒙古 草原,数万马匹往来其间,无有边涯。

这一天清晨,康熙帝率领王、诸臣、侍卫于黄幄前阅视马匹、骆驼、牛、羊牧群。随赏赐众臣及王公5000余匹马,并奏乐赏诸臣等乳酒。康熙帝环顾一下王、大臣说:“此酒朕牧群内马乳所蒸之酒,系牧马首领送来,故于阅视牧群处与王及诸臣饮之。今日日色融和,又在塞地,尔等各宽心畅饮。”随遣近侍传谕满洲、蒙古官军,令饮之,众人皆欢然喜悦。

中国古代人们除了茶和酒,还喝什么饮料?

中国古代和现在一样,第一大饮料是水……显然如此。好好说的话很多东西都可以煮水喝。至少,汉代就有蜂蜜水了。果汁之类的饮料,到了宋代已经很丰富了。南宋后期的周密,在其《武林旧事》中,写了很多吃吃喝喝的事情。放到现在,大概也算一种临安城吃喝玩乐之类的书。其中有凉水一节,记载了当时很多饮料:甘豆汤 椰子酒 豆儿水 鹿梨浆 卤梅水 姜蜜水 木瓜汁 茶水 沈香水 荔枝膏水 苦水 金橘团 雪泡缩脾饮 梅花酒 香薷饮 五苓大顺散 紫苏饮有些很清楚,比如木瓜汁就是木瓜的果汁。

有些要稍作一些推敲。比如沉香水是一种专门的饮料,做法大体是用热了沉香,然后把茶具扣在沉香上,等熏满了沉香以后,再注以热水,这样就是一杯沉香水了。夏天里,买上一杯凉水,自然是消暑的好方法。宋代的时候,人们不光做各种饮料喝,还给饮料想了好听的名字。南宋末的《事林广记》就记载了很多种。比如有一种喝喝,叫百花春色,听上去就很诱人的样子。

具体做法是:沙蜜一斤,炼去糈米一升,蒸作饭,以水五升,法曲四两,同纳器中密封之。五七日可漉,泛香味醇美甚佳。发酵五七天以后,当然是一种酒精饮料。可能就有点像今天的酒吧,有很多名字各异的鸡尾酒。当然,古代还有一些和今天很不同的习俗。比如,一些部族会饮鸡血、马血,某些时候是仪式的一部分,可能不完全等同于饮料。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

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

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

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

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