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稽山老酒怎么样,烫一壶绍兴老酒

在描述吴越争霸这段历史中,最靠谱的史料是《左传》和《国语》,而《越绝书》、《吴越春秋》情节丰满,甚至勾践本人失意时会吟诗,未免编辑痕迹太甚。老上海人喝酒叫“吃老酒”,这与上海人的发源地有关,我们知道老上海人大都是从江苏、浙江这俩个地方过去的,也就是说吴越人,因为这俩个地方挨着上海。

你觉得绍兴在外地最出名的是什么?

绍兴最出名的人,当然是周恩来总理和文学家鲁迅,周总理祖籍是浙江绍兴,鲁迅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除了他们俩以外,绍兴还出了不少名人,今天简要介绍几位,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俞正声,浙江绍兴人,1945年4月生,1963年8月参加工作,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弹道式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曾任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曾培炎,浙江绍兴人,1938年12月生,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陈敏尔,浙江绍兴市诸暨人,1960年9月生,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贵州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张仕波,祖籍为浙江诸暨云淡坞村,上将军衔。1952年2月出生,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20集团军参谋长、陆军第54集团军副军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陆军第20集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长等职务。2015年7月31日晋升上将军衔。

越王勾践如何用一坛酒激励三军将士?

“越王投醪”是否真有其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早在《左传》、《国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尸子》、《吕氏春秋》、《史记》、《韩诗外传》、《淮南子》、《越世家》、《吴越春秋》等书中都有记载。历史事件是发生过,至于一些细节,是否真在历史上发生过,很难讲。

比如浙江省绍兴市流传的“越王投醪”故事:那是在春秋中国时期,吴国与越国交战。越王勾践被俘回国以后,立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他惟恐自己贪图安逸,消磨了报仇雪耻的志气,便睡在柴草堆上,还在室内挂上一只苦胆,每天睡觉前都要看看它,吃饭时也先尝尝它。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就这样,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兵强马壮起来。

这时他决心报仇雪耻,收复失地。当越王勾践将要伐吴,大军启程之日,越国父老送了一坛"黄酒"为越王饯行,预祝越王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勾践接了酒后,心想:要打败吴国雪耻复国,必须和兵士同甘共苦。为了激励兵士,他如愿开了誓师大会,并将父老送来的美酒倒进这条河里,然后,命令兵士迎流而饮,以鼓舞士气。这件事发生过吗?至少在宋代,这一故事就已经记载在当地地方志上了:元代人也信。

元代诗人徐天祜曾作《咏箪醪河》(投醪河,又名劳师泽,亦写作箪醪河):往事悠悠逝水知,习流尚想报吴时。一壶解遣三军醉,不比夫差酒作池。至今绍兴也有投醪河留存:从浙江省绍兴市鲍家桥至稽山中学的投醪河河段,东西长251米,宽约7米,至今保存完整。我专门查了当地地图:我发现围绕稽山中学的是一条小河,最后应该汇入护城河,不是那么大气。

在描述吴越争霸这段历史中,最靠谱的史料是《左传》和《国语》,而《越绝书》、《吴越春秋》情节丰满,甚至勾践本人失意时还会吟诗,未免编辑痕迹太甚。我专门查了《国语》记载,没读到“越王投醪”故事。我怀疑这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因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本身就虚构颇多。1、《史记》编出了“尝胆”的故事,《吕氏春秋》作了扩张描述,苏轼造了“卧薪尝胆”的典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的故事,没有提到“卧薪”的情节。早有考证这只是史迁的小说家之言,不是真史。《吕氏春秋•季秋纪》则添加了细节:“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

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苏轼写《拟孙权答曹操书》,以孙权口吻称“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是说孙权“卧薪尝胆”,与勾践并无联系。是大家把“身不安枕席”想象为“卧薪”而已。到《吴越春秋》,又通过增改、细腻化情节,深化勾践忍辱负重形象,出现忍辱尝粪、九术伐吴、敬蛙誓师等情节,勾践的故事逐渐丰满起来。

2、清华简《越公其事》叙述了一个风格迥异的故事。2017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交付上海中西书局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七辑整理报告出版,它收录了传世文献未见的4篇佚籍,其中1篇《越公其事》是勾践“逆袭”灭吴的另一个版本。《越公其事》,共75支简,分为11章,详细记载了勾践灭吴的过程,与勾践有关的历史史实大体上没变化,但细节上有重大不同。

第1—3章详细叙述勾践派大夫种到吴师求和,吴王说服申胥(伍子胥)答应求和的过程。这一段说夫差倾全国之力大败越国之后,不乘胜灭越,给对手留下生路。真实原因就在于夫差灭越实力不足,不得不与勾践礼貌许和,在越国举国顺服情况下同意退兵。当时,勾践令大夫种见夫差求和,软硬话都有。软话就是,一旦同意求和——“君如为惠,邀天地之福,毋绝越邦之命于天下,亦使句践继纂于越邦。

孤其率越庶姓,齐和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臣事吴、男女服”,可以理解为战败称臣,男女供奉,并不一定是都亲自到吴国去做奴隶臣妾。硬话是,你若不同意和,越国剩下的最后八千死士就要战斗到底——“君如曰:‘余其必灭绝越邦之命于天下,勿使句践继纂于越邦。’巳!君乃陈……王亲鼓之,以观句践之此八千人者死也”。

夫差则答应了越国的求和请求。申胥(伍子胥)进谏,“王其勿许!天不仍赐吴于越邦之利。且彼既大北于平原,以溃去其邦,君臣父子其未相得。今越公其胡有带甲八千以敦刃偕死?”就是说不要因越国三言两语错失灭越的天赐良机。夫差则耐心向申胥解释了三条准和的理由:形势对吴有三不利,一是远离吴土,道路太远,后备跟不上;二是吴之将士战死过半,兵力不足;三是越人还有八千,斗志旺盛,惹急了拼死决斗胜负难料。

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剿灭勾践,是因自估实力不足,没有获胜把握。“申胥乃惧,许诺”。。这段描述,颠覆了全部历史记载的细节,根本没有勾践入吴三年为奴的事,更没有“服侍夫差,为其前马”的受辱事。勾践未受大耻,日后自然也不需要“卧薪尝胆”。当时夫差许和是独立决策,压根没有受到伯噽影响。夫差本人既不贪财,也不好色,也没提过分要求。

这样,也就没有了越国进贡西施的可能性,更不会发生最后把西施沉江的事。当时,夫差以及其谦卑的语气答应了使者求和的要求——“吴王乃出,亲见使者曰:‘君越公不命使人而大夫亲辱,孤敢脱罪于大夫。’”接着解释这回吴军入越是因为“无良边人”挑起衅端,现在越公栖在会稽,自己担心不良之部下纵火于越邦,所以入守越之宗庙以等待越的使者。

第4-9章叙述勾践在三年休养生息之后,依次实施五政,使越国逐渐国富兵强、刑罚严明、民心一致、敬畏效死的过程。吴军撤了以后,勾践并没有马上发奋起来,而是除了建宗庙、修祟位、祈求民安等凝聚民心、恢复国家的常态举措外,其他均一切照旧,无为而治三年,休养生息。这才开始逐渐实施富国强兵的“五政”。“五政”是为灭吴实施的五个方面举措,与其他书籍在也有不同:第一,对己则饮食不致味,听乐不尽音;第二,对民则老老慈幼,长其孤而问其幼;第三,修其政令,宽其刑罚,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第四,经济上富者安之,贫者与之,救其不足,裁其有余;第五,外交上交好楚、齐、晋等大国。

最后才是整齐民心,严峻刑罚,凡不恭不敬,有所怠慢则惩罚杀戮,使得“越邦庶民则皆震动,荒畏句践,无敢不敬”。最后两章分别叙述对阵决战,大败吴师,拒绝吴王之求和,最终灭吴。和史书记载的勾践既是有为之君、又是刻薄寡恩之人不同,《越公其事》记载的是勾践对夫差并不算一味地刻薄寡恩。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能重蹈夫差覆辙,他不同意求和——“天以吴土受越,句践弗敢不受”;但同时对亡国之君又给条生路——“王其毋死!民生地上,寓也,其与几何?不谷其将王于甬句重,夫妇三百,以屈尽王年”。

夫差的最终命运也许是自杀,也许在勾践留一条生路后被圈禁而死。3、我的猜测是,越伐吴是弱国反转战胜强国的历史事件,充满戏剧性,千百年来人们在这件事上不断添油加醋,编了很多美好的故事情节,表达了自己美好的祈愿。也许,“越王投醪”本身就是参照“酒泉”的故事编的。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公元前121年夏天,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霍去病从居延南下,打到小月氏,大败匈奴,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汉武帝赐酒一坛,犒赏有功将士,酒少人多,霍去病倾酒于泉中,与众将士共饮,酒泉也因此得名。

勾践复国当霸主后,为何与他患难与共的发妻却在那时自杀了?

我认为勾践夫人雅鱼自杀是明智之举,她自杀不仅得到了好的名声,更避免了被丈夫勾践冤杀。勾践这个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更何况雅鱼知道勾践太多的耻辱之事。雅鱼活着,勾践就会想起过去的屈辱,就无法好好享受大好富贵! 一、雅鱼侍寝晋使勾践兵败后,和夫人一起到吴国为奴。据说勾践当时充分示弱,听说吴王夫差病了,亲自品尝夫差的粪便,并给夫差治病。

又说勾践多次给夫差当牛作马,鞍前马后,无限殷勤。勾践的行为让夫差很满意,认为勾践已完全臣服于自已,已没有雄心斗志了,于是就有放勾践回越国的想法。吴王夫差大意,可是伍子胥可不好对付,他认为看一个男人心志如何,侮辱他的女人是最好的方法。于是伍子胥安排勾践的夫人雅鱼给晋国使臣侍寝,此事之后,勾践不但没有愤怒,反而更加恭敬,于是吴王把他们放回了越国。

二、雅鱼辅助夫君成就霸业勾践夫妇回国后,卧薪尝胆,粗布麻衣,过着非常简朴的日子。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

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西施与郑旦),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杀害伍子胥。经过十年生育,十年训练,越国终于强盛了,然后经过几年的战争消灭了吴国,洗刷了屈辱。三、雅鱼自杀成仁,文种冤死含曲勾践当了霸主后,日益骄奢蛮横,越来越看不上年老珠黄的雅鱼,而对貌美的西施垂涎三尺。

勾践对早年在吴国的屈辱经历难以忘却,夫差虽然死了,但是文种和雅鱼还活着,看到他们,勾践就想起了那些屈辱的事,于是先后逼杀了文种。雅鱼知道自已的历史使命已完成,勾践对她有了杀心,于是提前自尽以全名节!其实春秋之时,男女之事远没有后世那么严重,嫁娶都正常,通奸也是常有的事,人们也不认为这些事有多难堪。比如秦宣太后还选后嫁了三个男人呢,又比如秦穆公的女儿还嫁给了晋文公与晋怀公叔侄。

历史上除了苏轼的《江城子》,还有哪些著名的悼亡诗或者词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为悼念发妻王弗所写的悼亡诗。妻子王弗已去世十年了,他依然会在梦中相遇。“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

王弗才貌双全,对苏轼关怀备至,两人情深意笃。然而,命运捉弄人,两人琴瑟相合十一年,王弗去世了,年仅二十七岁。王弗的去世,使得苏轼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即使过去十年了,他心灵上的伤痛仍然无法愈合,他的心在滴血。这首诗饱含着无尽的哀思之情,字字是相思苦,句句是涕泪流。苏轼向亡妻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除苏轼之外,历史上还有其它文人也写过有名的悼亡诗,如潘岳潘岳,又称潘安,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赋尤为出名,其中《悼亡诗三首》,是潘安为亡妻所作。下面选择一首来赏读。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你过,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若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缻犹可击。潘安十二岁与妻子杨氏定婚,结婚以后。共同生活了二十四年,两人感情非常好。这首是妻子去世后一周年写的,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看着亡妻的笔墨遗迹,睹物思人,仿佛妻子的音容笑貌在眼前。

“如若存”惶惶觉得妻子还活着。“一朝只”“中路析”,曾经是夫妻琴瑟和谐,如今一个人孤苦伶仃守空庐。唐代诗人元稹写过很多悼亡诗,其中《离思》广为传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其中前两句成为千古名句,“沧海”,“巫山”意境深远,韵味无穷,隐喻夫妻感情深厚,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歌颂爱情的忠贞不渝。

在老上海的时候,喝酒总习惯说成“吃老酒”,上海的白酒发展史是怎样的?

老上海人喝酒叫“吃老酒”,这与上海人的发源地有关,我们知道老上海人大都是从江苏、浙江这俩个地方过去的,也就是说吴越人,因为这俩个地方挨着上海。老酒也叫黄酒,绍兴是黄酒的发源地,这酒酒精度比白酒低,比啤酒要高,酒感比较温纯,有一定的后劲,正好符合江南的性格。所以像绍兴,宁波,苏州,杭州,上海都比较喜欢。

推荐阅读

吴越稽山老酒怎么样,烫一壶绍兴老酒
吴越稽山黄酒质量怎么样(吴越稽山黄酒怎么样)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