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粮食怎么酿酒,自己买粮食怎么酿酒

当时军粮尚且不足,哪里允许民间用粮食酿酒享受。谢邀,古代粮食不够吃,为什要用粮食去酿酒?这应该是人世社会的一个小常识,并不难理解。看看,连野草都吃光了,哪有粮食酿酒呢?事实上,中国古人喝酒是很少的。唐代末期,因粮食非常少,酿酒更是不可能。

中华酒文化趣谈,古人如何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李白著名诗篇《将进酒》的选段,可见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壹·酒起源的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神仙造酒。就是说酒不是凡间之物,是上天赐予的。神仙在造酒的过程中,酒不能发酵,需要有三种人的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才能酿出来。

神仙先找到一个文人索要了一滴血,随后又问一个武将要了一滴血。神仙就在想,天地之间文人武将都是人中龙凤,上哪去找第三滴血去,找呀找等到第49天还没找到。神仙情急之下,看到一个凡人,拉着往窖子里滴了一滴血,哪知道这人是个疯子。酒好歹酿出来,但是此后凡人喝了酒以后。刚开始温文尔雅,再喝一会开始捋起胳膊,喝到最后的时候就耍酒疯。

第二种说法是原始社会,一个叫夷狄的人物造的酒,但是也没有具体的考证。第三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第三种说法是最有历史典籍依据的酒文化起源。贰·酒的趣闻·三碗不过岗古人喝的酒都是纯粮食酿造的,度数比较低,叫做米酒。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也就有个十度八度。酒的趣闻最为大家了解的是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岗。

话说阳谷县有个壮士叫武松,此人天生豪爽、力气惊人,而且酒量特别好。有一次武松回家探亲,路过一家酒铺,酒瘾上来了,一看门口挂着一个横幅“三碗不过岗”。武松心想:呵,店家好的口气。不管三七二十一,小二劝解不成只好上酒。咕嘟咕嘟,连着喝下十八碗,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喝了十八瓶啤酒。拿上行李继续赶路,小二说“客观千万不可,山上有大虫吃人”。

武松说,呵,少来这套,刚才吓唬我不成,又拿老虎吓唬我。好言劝不住该死的鬼。武松晃晃悠悠进了山,没想到真遇上老虎了。现在后悔也晚了,只能硬着头皮把老虎打死了。一转眼,一个醉汉变成了打虎英雄。真可谓是“好酒成就英雄”。友情提醒在古代,酒被看作是神圣的饮品,因为社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又是经过粮食发酵的,属于稀缺物品。

酒来自粮食,古代饭都吃不饱,为什么酒却流传了?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一首短歌行说出了酒经久不衰的原因,高兴可以助兴,伤心还可以解忧,生病可以祛风散寒,没病可以舒筋活血。在还有人吃不饱饭的古代,用粮食酿造的酒怎么会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呢?从考古挖掘中发现的酿酒和饮酒的器具可以得知,早在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谷物酿酒并储存。

在更早期的原始社会还有着“猿猴酿酒”的传说,江苏淮阴发现的醉猿化石也证实了这一点。乍一听有些荒唐,但也并非不可能,酒并不需要发明,野花野果在自然发酵后会产生酒精,在漫长的时间中,这些果酒一定会被发现的。我们现在流传的粮食酒也是同样道理,在发现粮食可以酿酒并在漫长的时间中发掘了酒的功效后,酒作为大自然的一种馈赠被流传下来就顺理成章了。

一些专门为研究酿酒工艺和储存方法的人才也逐渐被利用起来,成为了一种职业,在古代社会中酒也是一些人的谋生之本。而古代吃不饱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吃不饱饭,总有少部分生活富裕的人拥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逐渐发明酒文化的自然也是这群人。吃不起饭的穷人自然没有粮食酿酒,同样也喝不起酒,但这并不影响酒的流传。无论是封建制还是更早期的奴隶制,统治阶层是不会缺少余粮的,酿酒也是为了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要。

酒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长时间贮藏,完全可以在丰收年多酿一些酒,慢慢享用。古代酿酒技术落后,同样的粮食酿出的酒度数却非常低,但古人也不会过分追求度数。被贮藏起来的酒储存年限实在太长了,可能比古代人的寿命都要长,想要让酒出现断代也实在不容易。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中国古代的大众饮品无非酒、茶两种,由于酒的助兴效果明显高于茶,人们的餐桌就被各种酒品占领了。

同样是酒,可以分出高中低档,满足各个阶层人们的需要,这也使得酒的普及度要高一些。从这个角度看,酒的存在非常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可以喝酒,酒量又各有不同,在推杯换盏之中,酒就成为了双方交流的一种媒介。而醉酒之后的状态也可以使得这个人的性格和特点被放大,投脾气的人在一起喝酒可以促进感情,做生意的双方在一起喝酒可以相互试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可以说被玩出了各种花样,被赋予了各种意义。最后,由于古代酿酒技术不发达,酒精含量较低,酒的危害并没有得到注意。虽然古代粮食产量低,但总体而言在逐渐升高,酒可以在原始社会存在,在之后的古代社会依然可以广为流传。酒所承载的文化和意义也随之流传下来,有关于酒的典故和历史事件也是多如牛毛。

古代农业技术落后,粮食产量都不够吃,为何还有人拿去酿酒?

谢邀,古代粮食不够吃,为什还要用粮食去酿酒?这应该是人世社会的一个小常识,并不难理解。正如"路有冻死骨",怎么会有"朱门酒肉臭"的现象一样;为什么有人"腰缠万贯,有的人却一贫如洗"一样……人分三六九等,有贵溅之分,有贫富之别。试想,古代的饥民遍地,有谁每天去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没有,绝对没有!花天酒地只配权贵人家。

百姓,饥民哪来的如此条件?粮食短少,也必须把一部分粮食用来酿酒,以滿足权贵的奢侈,满足权贵的享受!记住,百姓种的粮食,百姓无权力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些权贵享受以后,百姓只能享受乘余的一小部分。这是人剥削人最明显,最有力的写照,是人剥削人那种不平等,黑暗社会"粮食不够吃,还要去用来酿酒"造成了这种现象。

为什么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只发明了白酒,而没有发明啤酒和葡萄酒?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是地中海沿岸居民,而最早开始酿造啤酒的是埃及人。在古代,这两种酒都传入中国境内,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依旧没有被我们的祖先所完全接受,其实,古代的中国人更偏向于饮用黄酒和米酒。世界葡萄酒起源于地中海!据笔者了解,有迹象表明,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

后来古罗马帝国军队征服欧洲大陆和北非在内的大范围土地,地中海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内陆湖。所以,古罗马帝国对对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征服高卢,也就是目前的法国。自此,开启了闻名世界的法国葡萄酒的起源,有史料记载表明,法国最早的葡萄种植在法国南部罗讷河谷,到了公元2世纪,才到达现在著名的葡萄酒圣地法国波尔多。

中国古人曾喝过葡萄酒!有历史研究学者认为,葡萄酒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扩散,得益于基督教的传播,有人甚至做过统计,《圣经》中有521次提及葡萄酒。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到了汉朝时期,西域地区的人们已经有饮用葡萄酒的现象。其中《史记·大宛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宛左右以蒲陶(笔者注:蒲陶即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再忙也得吃饭,再穷也得喝酒。开玩笑了!大家注意水浒里面,号召大家入伙做土匪的宣传口号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家知道,水浒记录的是明代生活。而明代的农民并不长吃肉。儒林外史中,范进考中秀才,丈人胡屠夫只是带着一副猪大肠来道喜,并不是肉。而范进的母亲饿得眼睛看不见东西,范进急忙去卖鸡。

卖了很久,鸡也没有卖掉,说明吃鸡肉的人也不多。再说,书里面那个酒肉和尚去佃户家,也不过是吃一条快走了油的火腿而已。吃肉这么有吸引力,那显然喝酒也是一样。照此类推,喝酒也是一种高端生活享受了。红楼梦里面的贾府厨娘曾经说,你们生在这样的家,不认为鸡蛋是什么好东西。要知道以往有的年头,野草都吃尽了。看看,连野草都吃光了,哪有粮食酿酒呢?事实上,中国古人喝酒是很少的。

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严厉的禁酒令。在商纣王时期,酒是很稀罕的东西,才会有酒池肉林作为最高的奖赏。汉朝初期,因粮食匮乏,禁酒令比春秋战国还要严厉,尤其是汉文帝时期。当时军粮尚且不足,哪里允许民间用粮食酿酒享受。毕竟酒不能当饭吃,粮食才是重要的。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粮食的丰收和国家存粮的猛增,禁酒令开始逐步解除。

东汉反复禁酒,尤其三国时期粮食极度匮乏,人民大量饿死,人口巨减。但饿死的都是穷人,富人是没事的。为了抑制富人享乐,三国都有过禁酒令。曹操名义上为了所谓礼法敬酒,实际上就像不知死活的孔融反驳的那样:只是为了节省粮食。蜀国因国小经济差,禁酒最为严格。他们规定家中只要私藏酿酒的器具,即便没用过,也当做你用过来治罪。

随后的历朝历代,大部分都禁酒过,主要还是在粮食匮乏的年代进行解决。唐代末期,因粮食非常少,酿酒更是不可能。后有几年时间,全国意外出现大丰收,粮食问题暂时好转。于是,长安城里有人私下酿酒出售,也出现了醉汉倒卧街头的现象。当时的唐德宗不怒反笑,认为是国家经济好转的标志。从宋代开始,中国经济一定好转,尤其南宋时期大量推行高产水稻,一年产量可以弄农民吃上几年。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