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里的沉淀物是什么,关键词

那“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古人为什么称为“两不吃”?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宴席以及它的意义。“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习俗,但现在很多人都把它抛之脑后了,我觉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践踏。

白酒出现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常喝白酒的酒友或许会经常看到一个现象——白酒中会出现浑浊甚至是沉淀。那么这种现象到底是正常的还是白酒已经变质了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解释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白色沉淀出现的原因:兑勾的过程中用水硬度过大水的硬度比较高,水中的钙镁等金属离子被带到酒中同时无法溶解,所以部分金属盐类会在酒中形成白色沉淀。

乳白色絮状沉淀出现的原因:高级脂肪酸脂类含量较高 气温比较低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冬季的时候,由于有时候气温较低到零摄氏度,同时酒中的高级脂肪酸脂类大分子物质含量较高,酒精度较低,会导致溶解度的变化,造成酒中出现浑浊现象,时间长了,累积起来便成了乳白色的絮状沉淀物。 一般情况下出现以上两种现象都是正常的,如果白色沉淀出现的数量不多,可以把酒进行升温,然后观察白色沉淀是否依旧存在,或者进行过滤吸附,如果不存在可以尝试一点,若无变味可以继续饮用。

如果是出现乳白色絮状沉淀或者说经过升温或者过滤后白色沉淀依旧存在,同时味道变异,那么可能是有害物质,建议还是不要喝了。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证明你所买的酒就是假酒,因为所有白酒都可能出现白色沉淀或者乳白色絮状沉淀。但是如果是非纯粮酒,酒里面可能加了不纯的香料,因为大部分小酒厂用的香料应该都是不怎么纯的,所以也可能出现白色沉淀或者乳白色絮状沉淀。

想要避免出现这些情况,怎么储藏白酒一定要学会,白酒绝对不要放在过于潮湿或者容易暴晒的地方,同时不要和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放在一起。文东从事白酒行业多年,对白酒的各种知识还是深有了解的,文东一直致力于为酒友们推荐各种性价比高的好酒,如果有兴趣的酒友可以联系我咨询。

白酒出现结晶物是什么原因?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都说白酒没有保质期,但是懂酒的人一定知道,酒还是有最佳饮用日期的。尤其是酱香型白酒以外的酒,一般是尽快饮用口感为佳。这从侧面便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存放久的酒会出现乳白色絮状沉淀物了。我们姑且称这种乳白色絮状沉淀物是白酒“变质”,那这种“变质”了的酒究竟还能不能饮用?白酒中出现的乳白色絮状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发酵过程中由于酯化反应产生的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的混合物。

当温度降到10℃以下时,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季,这些酯类物质的溶解度降低,出现饱和现象后析出的白色结晶就形成了沉淀物。可以将白酒放在60摄氏度的水中加热后慢慢摇动,当经过温水浸泡处理,温度升高后,溶解度增大,沉淀物便会自然消失。因为这类白色沉淀物就并非白酒变质产生的,对人体无害,所以沉淀消除后仍可继续饮用。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在酒里下了毒吗?

肯定不会下毒,宋太祖这一招是深思熟虑后才付诸实施的。宋太祖生性宅厚,手下在陈桥让他黄袍加身,就说明赵匡胤的不凡之处。在召集的庆功宴上,他发表了推心置腹的演说,先是感慨人生苦短,继尔又以假设为题,换位思考,再以重金养老,这三招组合拳谁又能抵挡得住呢,于是目的达到,皆大欢喜,他自己也赢得美名。纵观历朝建立帝业后,开国功臣都会被诛灭一些,就唐宋两朝较为仁厚一些,唐朝的玄武门之变那是因为皇权之争,不在此范围中。

赵匡胤为什么不能容这些功臣呢,那是因为他总结了历朝灭亡的原因。宰相赵普对他说:前朝灭亡是因为武将掌权,割据一方,皇权被架空,导致天下战火不断,百姓遭秧。赵匡胤本是武将,听了这话,大彻大悟,随即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宋朝扬文抑武也正是基于此原因,但是千算万算,还是算闪失了,他只考虑了内部的纷争是武将引起,但是外国势力的侵入则可怕。

蛇泡到酒里,蛇身体里寄生虫会被酒泡死吗?喝了会感染寄生虫吗?

2001年,广西一位村民将捕捉到的眼镜蛇放入了酒中,准备泡制传说中“治病强身”的蛇酒,但是在一年后,村民开盖喝酒时被瓶中暴起的眼镜蛇咬伤脖子,最终不治身亡。无独有偶,2013年,黑龙江的一位妇女也从网上购买了一条毒蛇用于泡酒,结果在一次倒酒时,被“复活”的毒蛇咬伤了右手,幸好就医及时,咬伤的也不是要害部位,所以捡回了一条命。

可见,毒蛇泡酒有时候非但不能“补身子”还有可能丧命,除了泡在酒里的蛇能够“复活”外,蛇本身携带的寄生虫对人来说也是一种威胁。那么,蛇身体里有哪些寄生虫呢?这些寄生虫泡在酒里能被酒杀死吗?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两个问题。蛇的寄生虫寄生虫在自然界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野生动物更是寄生虫的聚居地。从寄生方式看,寄生虫可以分为体外和体内寄生虫两大类,其中体外寄生虫主要寄生在蛇的鳞片下或者体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螨类和皮下线虫,它们通常寄生在蛇的鳞片下,以蛇的血液为食。

不过,体外寄生虫对于蛇类来说比较容易摆脱,因为蛇平均一年蜕1次皮(1-3岁时每年2-3次),在蜕皮的过程中,这些寄生虫也就随之脱落了。但是,要注意在自然环境下,新的蛇皮很快也会被寄生虫给盯上。其次是体内寄生虫,体内寄生虫才是动物最大的杀死,因为相比较体表寄生虫的单纯吸血,甚至是不吸血只以其体表为家,体内寄生虫通常会在动物的体内繁殖,然后破坏其免疫系统,导致疾病甚至是死亡。

对于蛇类来说,常见的体内寄生虫以蛇蛔虫、蛇绦虫、蛇假类圆线虫、蛇棒线虫、裂头蚴、蛇鞭节舌虫等最为常见,这些寄生虫大都寄生在蛇的消化道以及呼吸系统中。虽然,毒蛇有毒,但是对于体内的寄生虫,它除了免疫系统的抑制,毒没有任何的作用。因此,蛇身上不但有寄生虫,而且加上体内和体外的寄生虫不下十几种,将这样的蛇放入酒中,你得到的可能不是蛇酒,而是寄生虫酒。

寄生虫会被酒杀死吗?上面我们说过,蛇身上的寄生虫分为体外和体内寄生虫,其中体外寄生虫主要以螨类以及皮下线虫为主,这些寄生虫如果长时间泡在酒中是会被杀死的,因为即使皮下线虫在鳞片之下,其所在的位置也是有创口的,酒会从创口进入鳞片与肉之间,将其杀死。但是,在毒蛇体内的寄生虫是很难杀死的,我们以裂头蚴为例简单地来说一下原因。

裂头蚴学名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这是一种广泛的寄生于猫、狗、蛙类等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同时,裂头蚴通常作为体外寄生虫存在于蛇类的皮下,虽然裂头蚴经常寄生在蛇的皮下。但是它也是会出现在蛇体内的,因为在野生环境下,大多数蛇是会吃蛙类的,因此一些感染了裂头蚴的蛙类被蛇类吞食,从而导致蛇成为了第二寄主。裂头蚴是一种可怕的寄生虫,它不仅能够在动物的消化道内生活,还能在动物的肌肉、皮下等多种地方寄生。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裂头蚴进入蛇的体内后会直接穿破蛇的肠道内壁,进入其肌肉或者腹腔内生活。而且裂头蚴的生命力极强,曾经有实验将带有裂头蚴的动物肌肉放入56℃的水中,3个小时后,肌肉中的裂头蚴依然具备生命力。而且即使放在酒中,它也能长时间忍受60°以下的白酒环境。如果蛇体内感染了裂头蚴,有了蛇的保护(在其体内),酒精是很难接触到裂头蚴的,所以一旦蛇在某个时间排泄,就会把卵或者成虫排在酒里,此时的人喝下去,裂头蚴进入人体会变异成神经性裂头蚴,通过人的血管进入到大脑中,畅快的游泳。

因此,蛇泡酒是很难杀死蛇体内的寄生虫的,这样这些寄生虫(卵)就可以通过排泄进入到酒中被人误食,这是相当危险的一种行为。蛇泡在酒中,为何还能“复活”?近些年,蛇酒中蛇“复活”咬人的事件屡见不鲜,许多小伙伴会有疑问,泡在酒中的蛇为何还能活呢?其实,这并不是“复活”,而是酒压根就没有杀死蛇。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泡蛇酒人们为了所谓的“功效”通常是活体塞入,由于蛇放入时,酒太慢会溢出来,所以,人们都喜欢留一些空隙,再加上瓶塞很难做到完全的密封,这样蛇就可以随时呼吸了。

其次,蛇是自然界中最抗饿的动物之一,这是因为在漫长的演化中,它们大都有了冬眠,甚至是夏眠的习性。当蛇被泡入酒中时,这是一种没有食物的空间,此时蛇的“眠”习性会被激活,在我们看来蛇就是像死了一样,只有口鼻露在酒面上。此时,蛇全身的鳞片阻挡了酒的渗入,冬眠期原本就只需要很少的氧气、不需要进食,所以,这样蛇就进入了类似于“假死”的状态。

当人打开瓶盖时,大量的氧气进入,可能会刺激蛇醒来,此时的蛇已经饿疯了,必然是见人就咬的。写在最后蛇泡酒的功效究竟如何?我们在这不作讨论,但是泡酒的蛇大都是毒蛇,而且泡进去后过几个月都有可能突然窜出来咬人,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蛇身上本身就有很多寄生虫,虽然酒能杀死体外寄生虫,但是体内寄生虫酒压根就接触不到,况且泡了几个月的蛇都有可能活着,更不用说是蛇体内的寄生虫了,因此如果蛇本身感染了寄生虫(人畜共患的),再泡酒,人喝了是有可能感染的。

老人言:人生有两饭不吃,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什么意思?

“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是古人有关传统饮食文化中自尊和尊人的谚语。古无虚谚。虽然很多人知道这句谚语,但对其真正含义并不十分清楚。那“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古人为什么称为“两不吃”?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宴席以及它的意义。古人认为宴席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仪,更是区别贵贱身份的象征。

酒敬有钱〈权〉人,上位必贵人。他们认为参加宴席,“位下而上看不饮,位上而下坐更不饮,不居傲也不遭辱乃宴席之风也”。古人认为参加宴席,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这里面有很多礼节性的东西,虽然不可能做得十分周全,但最码要做到“不居傲也不遭辱”。如果参加宴席时碰到“上了菜的宴”或“下了桌的酒”,是该吃还是不该吃呢?高叔被我们村的人称为“老学究”,也是村里唯一一个坐“凳头子”的人。

能得到这样的称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解放前高叔家里比较富有,高叔从小就上过几年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对礼仪仁智信了解透彻,加上他又能说会道,所以村里凡是有办喜事的〈无论红喜还是白喜〉,都要请他去主持。因为农村人最爱讲究传统礼节,普通人是应付不了那个场面的。就比如同样是在堂屋里摆席,客人多和客人少席次的摆法就不同,如果摆得不对,那些爱讲究的人就会不肯入席。

还有就什么人该坐哪里不该坐哪里,懂规矩的人一看就知道。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对比较正式的宴席,在开宴之前和宴席进行到一定时候,主办方先要说好话〈书面叫致词〉,说完后客方也要回好话。如果说得不好或回话回得不好,就会丢尽颜面。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个技术活。我小时候就曾经亲眼目睹过高叔“舌战群儒”的经过,不过那时我还小又事隔多年,具体的过程记不清楚了,但有一点我是记忆犹新的,也是从那次起知道了什么叫“娘亲舅大”,也是从那次起我真正觉得高叔很了不起,很崇拜他。

有一次村里有个叫小六的娶媳妇,听小六说他媳妇家那边的人最爱讲究礼节,并且个个能说会道。在请高叔来主持的前,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高叔,好上高叔有所准备,免得到时尴尬。高叔听了后对小六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尽管放心好了,到时看我的。我记得那是1973年阴历12月初八,因为年少爱凑热闹,所以一大早就围在小六家看热闹。

因为距离小六媳妇娘家路程比较远,所以上午十一点半,抬嫁妆和小六媳妇娘家送亲的人才到家。在高叔的安排下,一切都循规蹈矩地接待了小六老婆娘家人,从小六媳妇娘家人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出,在接待他们的礼节上应该是满意的。但在接下来开席和宴席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插曲。结婚这种宴席是比较隆重的,所以对礼节也很看重,来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场面就会很尴尬,甚至收不了场。

在农村堂屋是中心位置,所以重要客人都会安排在堂屋里就坐。我们那里举办重要的宴席,堂屋里一般放四张桌子,堂屋靠神龛左右各摆一张桌子,靠大门口也是左右各摆一张。靠神龛的两张桌子的位置最重要,也是最重要的客人就坐的。哪个位置该坐什么人必须安排得对。左边桌子靠堂屋中心哪个位置为第一席位,是这次宴席中最重要的客人坐的,比如小六结婚,按礼节这个位置就由小六舅舅坐,并且这一桌8个人,也都是小六舅舅家里人坐,别的客人不得随便坐,除非没有坐够空了座位。

并排右边那张桌子,靠堂屋中心的坐位为第二席,重要性仅次于第一席,按礼节应由小六老婆娘家人最有地位的人就坐,同样这桌8个人都应该是小六老婆娘家人坐。本来这样安排就是对的,但这一次小六媳妇娘家人却不肯就坐,他们说高叔这样安排席位是错的不懂规矩,他们应该坐第一席,理由是他们是新娘娘家人,又是第一次来做客,他们才是这次婚宴的主宾。

高叔却不认同,他说你们也应该称是舅舅家,又是第一次来做客,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主宾,但农村有句俗语叫“娘亲舅大”,既然是舅舅最大,那么最主要的两个席位,第一席和第二席就应该由两个舅舅家人坐,但是小六舅舅家是旧亲,你们是新率,按规矩小六舅舅大过新舅舅家,所以第一席应该由小六舅舅家坐,如果把小六舅舅家安排在第二席,那就说明我不懂礼节。

当然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安排不妥,我可以跟小六舅舅协商,如果小六舅舅同意,也是可以让你们坐第一席,前提是小六舅舅同意。小六舅舅是个识大体的人,考虑到是小六新婚,不愿扫了这份兴,所以也就同意坐第二席。当然,这还是“斗智斗勇”的开始,最重要的是在后面,不过很遗憾的是那时我还小,根本不懂这些礼节,又事隔多年,具体说了什么我也都忘记了,不过我记得在开席时说好话〈致词〉环节(农村人喜欢在这个环节斗智斗勇,斗赢了就觉得很有面子),高叔面对小六媳妇娘家人的轮番“轰炸”,他却对答如流,不卑不亢恰到好处,也正因为这样,这个环节足足“斗”了有20分钟,场面十分热闹。

为了不耽误宴席时间,也好给小六媳妇娘家人一个台阶下,高叔在敬酒时故意犯了个常识性错误,右手特意不托起酒杯底而认输,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高叔在给对方台阶下,当然也有点…。自从这一次以后,我对高叔从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也有了想跟他学习的想法。后来有事没事晚上都要到高叔家玩,听他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大概高叔也看出了我的意思,也就不吝赐教。

开始教我怎样写请柬和辞帖之类,后来就教我些礼节方面的礼数。同时,只要有机会就会带我到处做客,身临其境地学习。记得1982年,我那时在读高中,有一次星期六下午回家,晚上象往常一样去高叔家。高叔看到我就说,回来得好,明天跟我去你一个堂姑家做客,你堂姑爷60大寿。我问她是哪个堂姑,他说是秀秀堂姑。秀秀姑自从她父母被她在外省工作的哥哥接去以后,就很少看到她了。

既然是堂姑爷进60岁,按家族规矩娘家人是要去祝寿的,只因她父母和哥哥都不在家,就由“坐凳头子”的高叔代劳。高叔看到我回来了,就叫上我刚好有个伴,顺便让我见识一下场面。因为秀秀姑家离得有点远,所以第二天早上九点钟吃过早饭,高叔就带着我往秀秀姑家赶,怕到时候赶不上开席时间。一路上也不停憩,紧赶慢赶在一点钟的时候,就到了距秀秀姑家一山之隔的山这边,只要翻过这座山就能看到秀秀姑家了。

高叔看了看戴在手婉上的电子手表,看时间还早,一路上又没休息过,就停下来坐在一块石头上,然后跟我说先休息一下,然后再爬山,翻过这座山就到了。大约休息了10分钟,我们就开始爬山,爬到山顶,高叔就指着山下一座红砖房屋说,那就是你秀秀姑家,你看到没有,好象有很多人,看来客人不少。大概是高叔年纪大了,眼睛看远点东西有点模糊,他只看到有很多人,但没看清楚:那些人坐在席上己经开始吃了。

当我把己经开席了的情况告诉高叔时,高叔还不相信,还问我是不是看错了,因为在他心里,他是代表舅舅家的,是最重要的客人,怎么可能有最重要的客人没到就开席的道理。高叔怕我没看清楚,跟我说,你年轻走得快,先走近些看清楚,如果真的开席就往回走,我们就不去了。本来我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但高叔非得要我走近点看,我只好往前走了约500米,清清楚楚地看见是己经开席了,然后按高叔说的往回走。

我走到高叔跟前,高叔说我们回去,等下到饭店我请你吃包子〈他知道我爱吃〉。在往回走的路上我问高叔,大老远的走到家门口了,为什么又不去了,高叔说等下到饭店坐下来吃包子的时候,我再告诉你不进去的原因。到饭店高叔要了5个包子,给了我3个他自己两个,还炒了一盘回锅肉,边吃包子高叔一边跟我说为什么不进去的原因。他告诉我,以前的老人就说过,“上了菜的宴席”是不可随便吃的,就比如秀秀姑家的寿宴,我们做为最重要的客人,又没有超过一般情况下开席的时间没赶到,他们不等我们到就提前开席,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吃的。

为什么呢?首先,按照农村习惯,我们是秀秀姑娘家人,老话说“娘亲舅大”,我们是这次寿宴最重要的客人,理应等我们到了以后才能开席,那怕是我们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赶到,等也要等我们到了才行。其次,他们不等我们到就提前开席,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不尊重秀秀娘家人,当然也间接的说明秀秀姑在婆家不被尊重。既然他们不尊重我们在先,那我们不去参加寿宴理亏的是他们,不在于我们。

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去参加寿宴,那就是自取其辱,另外也说明我们不懂规矩,所以碰到这种情况,这种宴席是不能吃的。当然,如果是自己没有及时赶到,主办宴席方又推迟了开席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去,去了还要主动自罚酒三杯以示歉意。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人自恃是舅家人,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没赶上开席时间,也都要去参加宴席,甚至大闹宴席的也有,但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不但难为了对方也贬低了自己,最起码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没素质的人。高叔说到这里,我们的包子也吃完了,高叔便起身对我说,走吧,我们边走边说。在路上高叔跟我说,除了“上了菜的宴席”这种饭不能随便吃之外,还有一种酒也是不能随便喝的。我好奇的问,酒虽然也分三六九等,但只是口感和酒的后劲不同而已,如果在宴席上还挑剔别人的酒,岂不是显得自己不近人情?高叔说不是这个意思,参加宴席当然要客随主便,但我要告诉你的不是指哪种酒,而是指“下了桌的酒”,也就是说大家的酒己经喝到尽兴,然后把酒撤下来开始吃饭。

象这种己经开过封的酒,主人再拿出来给客人喝,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这个酒也是不能喝的。至于为什么,高叔没有细说,只问了我一个问题,说一般情况下家里的残汤剩饭是怎么处理的?我说是用来喂猪或鸡鸭。这就对了吗,高叔接着说,喝剩的酒虽然不能用来喂猪喂鸡鸭,但是如果用喝剩的酒,在重要场所拿出来招待客人,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如果碰到这样的酒就不要喝。当然,这种酒只是在重要场所不能喝,如果私下里是两个要好的人一起喝酒,就不需要太多的讲究。首先,能私交甚好,来身就说明双方能互相尊重,不存在看不看得起的问题。其次,说不定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因为有时候,喜欢喝酒的人爱收藏好酒,而这种至爱的好酒是不随便拿出来喝的,只有碰到要好的人才会拿出来,并且是浅尝辄止。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农村俗语更是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哲理性内容,它涵盖了生活中方方面面,是人类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习俗,但现在很多人都把它抛之脑后了,我觉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践踏。虽然这句老话在今天看来有点过时,但我认为它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一个是告诉我们如何尊重他人;二个是教会我们如何自尊。

推荐阅读

正确认识葡萄酒的沉淀,红酒里的沉淀是什么
丝路仍是少年:葡萄酒资讯网,葡萄酒里的沉淀是什么
贵腐葡萄酒是什么意思,葡萄酒里的沉淀是什么意思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