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真什么酒,内蒙古铁木真酒价格表

于是窝阔台为了争夺汗位,在铁木真喝酒时,在酒中下了毒药,结果铁木真一命呜呼,死于非命。谢谢!铁木真(1162~1127)蒙古国建立者。说罢铁木真一命呜呼,享年六十六岁。其次是铁木真被马踩死的说法。铁木真想要去征服唐兀,于是厉兵秣马,整军经武。

成吉思汗是怎么去世的?

说起来十分搞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竟然战死纱帐,他是被西夏王妃侍寝的时候咬掉命根子流血过多去世的。这个结果亮瞎了诸位的眼睛吧,没想到成吉思汗一代豪杰,没败在众多强大的敌人手中,却死在了女人裙下。成吉思汗怎么死的正史记载中语焉不详,遮遮掩掩。基本上没有多少具体的情节。而其死因众多,比较可信的就是被西夏王妃搞死的说法最可信,诸位请听阁主一一道来。

铁木真的死法有有很多种说法,有被雷劈死,被马踩死,中箭,中毒,被刺等等说法。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成吉思汗死于1227年八月。首先是成吉思汗被雷劈死的说法。据说1227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去打猎,追一只野鹿不慎进入了雷区,结果当时雷电交加,成吉思汗被雷劈死,尸骨无存。原来铁木真因为惹他母亲生气导致母亲去世,十分不孝。

当时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电警告不孝者”,所以铁木真被雷劈死是因为因果报应。其次是铁木真被马踩死的说法。铁木真想要去征服唐兀,于是厉兵秣马,整军经武。到了秋天去攻打唐兀,他的夫人也遂也跟随他一起作战。到了冬天,他骑着一匹红马去打猎,结果来了一群野马,红马受惊了。成吉思汗被摔下马来,被野马踩成肉泥而死。蒙古人撰编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

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还有是铁木真被西夏人一箭射中,最后一命呜呼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提出来的。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说“铁木真死于箭伤。”还有人说铁木真曾经三次中箭,1202年阔奕坛之战、1212年攻西京之战、1226年攻西夏时膝部中箭。

就是最后一次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还有成吉思汗被儿子窝阔台下药毒死的说法。原来铁木真曾经抛弃蒙古人幼子守灶的原则立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可是后来铁木真对窝阔台越来越不满意。想恢复蒙古人的传统。立托雷为汗位继承人。于是窝阔台为了争夺汗位,在铁木真喝酒时,在酒中下了毒药,结果铁木真一命呜呼,死于非命。

这些说法靠谱吗,基本上都不靠谱。雷劈死的说法不成立,这个说法太迷信了。而且成吉思汗的母亲也不是被气死的。至于马踩死的说法更不对了,其中因为成吉思汗铁木真去世的时间不对,实际上铁木真死于1227年八月,被马踩死说却认为其死于冬天。中箭说其实上照搬了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被宋军射死的说法,没有多大研究的价值。

中毒说就更不靠谱了,因为窝阔台的地位很稳固,当时成吉思汗立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是得到了托雷和蒙古王公的认可。而且连托雷的儿子忽必烈在立自己的儿子真金的时候还下圣旨其中提到了窝阔台被立为大汗继承人的事实。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最有可能的说法,就是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咬掉命根子而死。这个说法起源于蒙古人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写成的,被记载于清朝康熙时期的蒙古族人萨囊彻辰编写的《蒙古源流》一书中,所以有很大的真实性。

其实西夏很早就投降了成吉思汗,并且向其称臣,而且还和宗主国金国闹翻了。可是就算这样西夏还是免不了被灭国的命运。到了1226年,成吉思汗已经将西边的花剌子模消灭了。所以他调转枪头来攻打西夏。当时西夏正好违反了和大蒙古国的合约,这一下被铁木真抓到了把柄。于是成吉思汗发动了对西夏的全面攻击。当时西夏的国事已经日渐衰微,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所以西夏皇帝献宗竟然因为这件事过度忧虑而一命呜呼了。这个时候西夏南平王李睍登上了西夏末代皇帝的宝座,当然他也挽救不了西夏的国势。当时的西夏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已然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当然西夏没有坐以待毙,也在顽强抵抗。甚至使出了美人计。蒙古大军攻打西夏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不久西夏将国内最漂亮的女人西夏王妃,她叫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送给了成吉思汗,希望能够保全西夏国。

成吉思汗铁木真对女人从开始都是本着来者不拒的原则。所以他的后宫中有四十多位女子,其中有不少都是被他征服部落的漂亮女子。而西夏送来的这个西夏王妃却是个人间极品,世间尤物。她长得十分漂亮,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身材苗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长得十分动人。这成吉思汗看着她的眼睛早就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欲火,虽然铁木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可是在对待女人这件事上他还精力充沛,于是他下令当天晚上就要西夏王妃侍寝。

他要与美女尤物共度良宵。这西夏王妃被成吉思汗手下的婢女们收拾的干净利落,被蒙古士兵用被子裹着赤裸裸的王妃,将她抬进了大汗的大帐中。成吉思汗早就急不可耐了,他要用男儿雄风征服这个漂亮的美人儿。而这个西夏王妃却是个厉害的女人。她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弱女子,在乱世中任人摆布,肆意玩弄可是她也有一腔报国热情,她亲眼目睹了蒙古大军对西夏百姓的屠杀和掠夺,对蒙古人早就充满了仇恨。

这个时候国仇家恨一时间涌上了脑海。成吉思汗有着美女相陪,修练放松了戒备。而西夏王妃却在等待机会,她趁铁木真渐入佳境,彻底没有了防备的时候。她翻身趁机咬住了成吉思汗的命根子,用尽平生的力气,将其一口咬掉。成吉思汗顿时从云霄坠入了悬崖。当时他的下体血流不止,成吉思汗铁木真疼痛难忍,大呼小叫,惨叫声接连不断。

很快将周围的怯薛(蒙古禁卫军)惊动了,并且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听到动惊也立马来到了大帐。当时西夏王妃早就被蒙古士兵乱刀砍成了肉酱,而成吉思汗铁木真年岁已大,被西夏王妃这一弄,又受到了惊吓,加上流血过多,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躺在卧榻上的铁木真凭着最后一口气,将窝阔台和托雷等叫到跟前,在众多人面前指定了窝阔台为蒙古大汗,还有就是他将攻灭金国的战略方针也部署了。

说罢铁木真一命呜呼,享年六十六岁。为什么说这个说法是比较靠谱的呢,因为成吉思汗就死于攻打西夏的事情上,首先事情时间都对的上。其次蒙古大军在成吉思汗去死后就攻下了西夏。而西夏末帝投降蒙古大军,可是他还是被蒙古大军所杀死。西夏灭亡后,蒙古大军就对西夏国展开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和掠夺。西夏的一切都被毁灭,西夏王陵、皇宫、行宫,都被蒙古人焚毁。

西夏文字记录被烧毁,全部西夏皇族都被屠杀,而整个西夏党项民族都被蒙古大军屠戮殆尽。据说屠杀西夏就是铁木真留下的遗言。所以从种种迹象而言铁木真是死于西夏王妃的。而明朝官方历史《元史》记载: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

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言讫而崩,寿六十六,葬起辇谷。《元史》是官方历史记载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对皇帝死因讳莫如深,一般比较简略模糊,说成吉思汗是病死的。当然正史也要去甄别,不能全都信。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有道理的。

铁木真有哪些比较出名的战绩?

谢谢!铁木真(1162~1127)蒙古国建立者。1207至1218年间,率军先后灭亡畏兀儿和西辽,进攻西夏和金朝,前锋直抵黄河北岸,一度曾占领金中都(今北京),1219至1225年发动西征,征服花刺子模,侵入忻都(印度),阿哲儿拜占,谷儿只,钦察等地,在喀勒喀河(今顿河)击败斡罗思(今俄罗斯)联军,1226年,率军进攻西夏,西夏投降,七月病死于清水,謚号为元太祖。

成吉思汗曾经打下的江山,如今都包含了哪些国家?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征服者,比如欧洲的四大军事统帅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这些人的名字已经足够有排面了,但要与成吉思汗相比,他们的光环或许就暗淡许多。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孙东征西讨50多年,以30万常规部队,先后攻灭40多个国家,其中还包括西辽、花剌子模这样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型帝国。

其征服720多个民族,涉及6亿多人口,消灭各国军队总数超千万,其中还包过欧洲人引以为豪的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下面就以不同时期的蒙古帝国版图,来看看征服区都是今天的哪些国家。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的辛酸经历不必多说,1189年被推选为乞颜部可汗,随后就是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代表着大蒙古国的建立。

大蒙古国主要涵盖了大部分蒙古高原,包括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这六大部落联盟故地,和成吉思汗起家的以尼伦、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可视同乞颜部)。在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开始了扩张,重要性征服有1211年占领金国中都(北京);1218年消灭西辽政权;1219年至1222年进攻花刺子模(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一带),在攻占多个主要城池后进行屠城,花刺子模统治者摩诃末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其子扎兰丁越过印度河逃亡,蒙古大军遂止步。

1223年成吉思汗令速不台领25000军,从南高加索向北进入今南俄俄罗斯地区进行西征,在今乌克兰地区战胜基辅大公罗曼诺维奇,将其俘虏处决,但后来蒙古军在今保加利亚萨马拉河之战中失利,被迫撤军。东归途径西夏,由于西征向其征集兵员和粮草均未兑现,成吉思汗决定顺路攻打西夏,但战争不到一年,成吉思汗便在贺兰山病死,当时西夏已同意投降,但成吉思汗没能等到受降仪式。

蒙古人将成吉思汗死亡的悲愤发泄在了西夏身上,在中兴府进行了大规模屠城,烧毁了西夏的一切宫殿庙宇和文献资料,并立下了不为西夏修史的规定,所以西夏至今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可供查阅的资料少之又少。可以说成吉思汗在世期间,主要军事成就包括统一蒙古高原、横扫金国、灭西辽、征花剌子模、灭西夏。就征服情况来看,蒙古大军向西一直进攻到今黑海沿岸乌克兰附近,往南追击扎兰丁至印度河而止,北部能够开赴军队渗透的就是今俄罗斯南部、哈萨克斯坦一带,这就是成吉思汗时期的扩张极限。

然而蒙古军在成吉思汗时期并没有完成对花剌子模以及基辅公国的征服,未形成有效的控制与驻军。而屈出律篡夺的西辽政权,在被征服后,契丹贵族又于1224年建立了起尔曼王朝,即“后西辽”,其地域发生明显变化,面积也缩小不少(只剩今伊朗、阿富汗交界区域),他与花剌子模合作,将蒙古人的势力阻隔在伊朗高原、里海以东,可以将这里看做成吉思汗时期的西方边界。

这个后西辽直到旭烈兀建国后才被吞并。成吉思汗的西征为后来蒙古帝国西征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哲别、速不台率军于里海沿岸的大迂回,进入亚塞拜然(今阿塞拜疆)进行乔治亚(今格鲁吉亚)之战,扫荡高加索南北诸役中,帖雷克河之战、迦勒迦河之战攻破俄罗斯10万联军,算是打开了俄罗斯大门。在北部边界上,成吉思汗时期几乎占据了今哈萨克斯坦一半的土地,以哈萨克斯丘陵为界。

所以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国涵盖了今天中亚地区主要国家: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克什米尔地区。成吉思汗以后的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去世后传位给第三子窝阔台,1231年窝阔台兵分三路伐金,至1234年,蒙宋联合将金攻灭。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第二次西征,这次是以术赤长子拔都为首,各蒙古王公均派出长子参与,故称长子西征。

首先向钦察、俄罗斯方向进军,攻占莫斯科等城市,至1240年又真正意义上攻占基辅公国。1241年拔都继续率部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后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受到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的顽强抵抗,但仍旧无济于事。(拔都西征路线)1242年初,联军首领贝拉四世逃至克罗地亚,拔掉便令合丹追至克罗地亚,将贝拉逼往达尔马提亚群岛。

待当年开春,窝阔台去世,且蒙古军队也遭受巨大损失,内部对于继续追击产生了争议,拔都最终决定率军东归。拔都的人马撤至伏尔加河下游营地,因与贵由不和,也无意大汗争夺,所以留在了封地,后在其父术赤汗国的基础上建立了金帐汗国,拔都这次西征所到之地就是蒙古人抵达的最西边。窝阔台之后的第三代大汗是贵由汗,他虽然是窝阔台的长子,但在汗位继承上经历了不少波折,这里不赘述。

只需了解一下贵由母亲乃马真后称制了五年,在贵由成为大汗后,又受制母亲干涉政权,直到乃马真后去世,贵由才有权准备西征。但他在1247年准备的西征,1248年三月刚行军至今天的新疆恶敏县附近就病逝了,后由他的老婆海迷失后称制,直到1251年才由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蒙哥为汗。因蒙哥汗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儿子,所以这标志着汗位从窝阔台系转向拖雷系,因此引发皇族内部的分裂,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蒙古属于解决内部问题,停止了扩张步伐。

经调整后,蒙哥于1252年开始令弟弟忽必烈征云南、大理国,这是蒙古攻宋的战略转变。与此同时,又令弟弟旭烈兀准备西征。1254年1月,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云贵高原并入大蒙古国版图,1256年,段兴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宫觐见蒙哥,被蒙哥任命为大理总管。旭烈兀这边于1256年越过阿姆河,攻灭波斯南部的卢尔人政权,西部的木剌夷国;于1258年灭亡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于1260年灭亡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另分兵攻占了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半岛)大部分地区,自身主力行进至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准备攻打埃及马木留克王朝。

(钓鱼城)旭烈兀在西征时,蒙哥也于1258年开始,率三路大军征伐南宋。在1259年攻打四川境内的钓鱼城时,蒙哥汗疑似被炮击,死于前线,此消息传到旭烈兀处恰逢与埃及交战前。旭烈兀因此取消作战计划,率军东归,马木留克王朝趁机攻占叙利亚,并杀死旭烈兀留守叙利亚的爱将怯的不花。旭烈兀只能强忍愤怒东归,所以西方世界称中国的钓鱼城为“东方的麦加”,是这座城市“召回”了蒙古人,当时旭烈兀的西征已经迫使东罗马朝廷与西欧诸多国家躁动不安,多个国家派出使者,称愿意为旭烈兀提供帮助,这种临死前的讨好也随着蒙哥汗的去世而不了了之。

由长子西征与旭烈兀西征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路线选择是在成吉思汗西征的南北两侧,也就是力图解决南北沿线成吉思汗没有彻底征服的区域。比如拔都解决了钦察、俄罗斯未臣服的诸部,然后向东欧大平原延伸;旭烈兀则更为明显,出了和林一路向西南走,抵达克孜勒库姆沙漠后改向正南方向,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由此为前沿基地,一路踏过伊朗高原,迂回过里海南岸,开始对西亚、东欧南部进行扫荡,一直打到地中海地区。

(旭烈兀西征路线)拔都与旭烈兀相比,看似旭烈兀打的更远,但拔都征服的区域要比旭烈兀多的多。在成吉思汗西征的基础上,拔都是征服了今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全境,斯拉夫各族臣服,基辅公国也是二次西征确立的统治,后击溃波兰、罗马帝国联军,匈牙利、保加利亚、意大利半岛相继被攻灭。旭烈兀的成就则主要是对伊斯兰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攻占。

这两次西征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开疆扩土,也是这两人凭本事获得了建国的条件,后来拔都的金帐汗国,旭烈兀的伊尔汗国几乎涵盖了征服区,但都有征服地没能守住的现象,比如匈牙利与叙利亚。(旭烈兀迂回过里海南岸)蒙古除了向西发展外,在忽必烈解决了弟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开始对南宋进攻,解决南宋后,又向越南、缅甸、爪哇等东南亚国家进攻,但这些地方最终都未能征服,忽必烈对日本的两次进攻也都以失败告终。

在元朝版图大致奠定以后,就形成了所谓的蒙古帝国,这是欧洲人对蒙古人政权的称呼,此时的大蒙古国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因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四大汗国虽有支持倾向,但实际已经独立。真正要说大蒙古国的全盛时期,还属蒙哥汗在位期间,当时也是旭烈兀西征的最顶峰,也就是所谓的蒙古帝国除去南宋部分,都是大蒙古国的领土。

(大蒙古国全盛时期)如果按照蒙古帝国的概念来看,其领土面积鼎盛时期超过3500万平方公里。涵盖了东亚大部分、北亚、南亚部分、中亚、中东、西亚、现代的土耳其部分、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入侵范围涉及波兰、立陶宛和德国,直到法国和意大利停止。跨越北纬15°~60°,东经15°~140°之间,据欧洲学者统计,蒙古帝国鼎盛时的领土涉及今天40多个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老挝、缅甸、泰囯、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汘、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芬兰、瑞典、挪威、丹麦、法罗群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荷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

(大英帝国范围)蒙古帝国的范围虽然广大,但是广论面积只被欧洲人列为第二,第一位的是大英帝国,因为大英帝国的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在鼎盛时期已经高达3550万平方公里。不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蒙古帝国的扩张,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都给世界各地人民带来了灾难,野蛮的扩张殖民行为并不值得我们追捧,欧洲人曾经将蒙古的扩张称为“黄祸”,这种种族歧视的名词也代表了欧洲人对蒙古帝国扩张行为的痛恨。

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吗?为什么大部分都以为他是中国人?

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吗?为什么大部分都以为他是中国人?首先,中国人不只是汉人,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蒙古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其这个中国人不是国籍概念,而是地理概念。如果说中国人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我们的祖先都不是中国人,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其次,历史因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

今命运既终,海内疆土,豪杰分争。朕本淮甸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时候的诏书,文中的天命真人说的就是成吉思汗。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意思就是成吉思汗入主中原,成了中国的主人。传位给子孙,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个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中原。

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则是风俗的朽败、人性的丧失以及文明的沦亡。古代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就是现在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最后,传承原因,稍微学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外蒙古是1945年独立的,成吉思汗的子孙大多数都在内蒙古,成吉思汗陵也在内蒙古。成吉思汗的子孙在祭拜祖先的时候都到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祭拜。外蒙古只有三百多万人,而我国蒙古族人高达一千万人。内蒙古人才是“黄金家族”,蒙古最后一位王爷“德王”徳穆楚克栋鲁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跟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一样。

铁木真带蒙古全部主力西征七年,金和西夏为何不趁机端他老巢?

蒙古汗国早期是没有首都概念的,通常是大汗住在哪里,大汗的驻节地就是蒙古的老巢。成吉思汗西征前,倒是选定了回鹘人的旧都哈拉和林为都城。但这座城位于草原深处,而且当时正在修建中,战略意义不大。所以,金国与其吃力不讨好的进攻草原,倒不如集中兵力消灭蒙古人的留守部队,因为只有消灭了蒙古人的生力军,金国人才有翻盘的机会。

但是成吉思汗是个战略家,他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因此成吉思汗在挥师西征前,蒙古大军采取东守西进的策略。在东面稳住金军,西面大军出动,直逼西夏的老巢。这一次征讨西夏,在历史上被称为蒙古第四次攻夏之战。西夏神宗见蒙古势大,不敢抵抗,逃到了灵州。太子李德旺奉旨留守都城中兴府。李德旺也害怕的不得了,便遣使向成吉思汗求和,蒙古与西夏签订了城下之盟。

西夏再次臣服于蒙古,表示愿意与宗主国共同对付金国。其实早在蒙古与金国正式翻脸之前,成吉思汗就采用过这种战略。当时的西夏也是被打的狼狈不堪,向金国爸爸救援。结果金国朝野上下认为蒙古人只是常规骚扰而已,不足为虑。最终导致西夏被蒙古大军干翻,臣服了蒙古。在后来的蒙古攻金的数年中,西夏不仅不帮金国人抗蒙。反而乘蒙古和金国大战期间,数次骚扰金夏边境,给金国捣乱。

蒙古能这么顺利的震慑西夏,与当时金国朝政昏聩有一定的关系。野狐岭之战后,昏庸无能的金宣宗继位。他先是向成吉思汗求和,严重的挫伤了金国人的士气,又宣布与西夏断交,导致西夏彻底倒向了蒙古。在外交上频频犯错后,他又不顾左相徒单镒的反对,将首都由北京迁往河南,导致中原门户大开。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北京一线是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

这个地方若是失守了,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就是易如反掌。并且中原也没有反击的主动权了。(看看北宋和辽国就知道了)听到蒙古伐夏的消息,金国一方莫名其妙的表现的很纠结。蒙金双方大战了好几年,金国已被蒙古歼灭了数十万主力。金国人知道,单方面是干不赢蒙古的,必须要联盟西夏。但此时的金国,上上下下都对救援西夏没有信心。

于是乎,就看着西夏被蒙古一顿痛殴,不敢施之以援手。成吉思汗西征后,带走了大批的主力。他一方面让自己的弟弟斡赤斤留守蒙古,另一方面封木华黎为太师和国王,给他全权负责金国军事行动的大权。但是,成吉思汗只给木华黎留了一万多蒙古骑兵,一万多汪古部骑兵,以及十多万投降蒙古的汉族军队。木华黎上任后,知道这点兵力不够灭金,便广纳中原豪杰,在占领区域建置行省,规范化管理。

同时木华黎还严令禁止肆意杀掠和夺地不守的惯例,巩固了占领区的统治秩序。木华黎的策略是正正确的,以不变应万变,主动权在自己手上。金国方面此时又昏招迭出,金宣宗在术虎高琪的忽悠下,搞出了一套顾头不顾尾的政策。既然蒙古人打我,那我就去打南宋!在北方损失的,从南方抢回来获得!就在蒙古西征的同一年,金朝在北方封建九公,收买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土豪武装首领郭文振、王福、武仙等人,封为九公,各领本路兵马守城夺地。

与蒙古在北方相持,形成拉锯战。在南方,则动员了三十万兵力进攻南宋。南宋一脸懵逼状态,凭什么来打我?因而宋军奋勇抗击,双方打的两败俱伤。说实话,金宣宗这一臭招不仅得罪了南宋,导致后来南宋与蒙古联盟。还给了木华黎大举南下的机会,痛殴所谓的河北九公。毕竟木华黎率领的蒙古兵虽然少,但都是百战之兵,灭金国有困难,打几个地方豪强还是绰绰有余的。

蒙古与金国的河北九公厮杀两年有余,金国不仅没有收复一寸失地,反而又丧失了一大块土地,实力进一步的被削弱。木华黎死后,他的儿子勃鲁袭职,蒙古大军继续南下,夺占河北大片地区,金国所封的河北九公基本被消灭干净,河北之地悉数被蒙古人占领。蒙古在所占领的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建立政权,实行统治。如果三年前,金国能乘蒙古人立足不稳时,奋力一击,说不定还有一点点翻盘的希望。

但是自从河北沦丧后,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金宣宗去世后,继位的金哀宗倒是一个有为之君。面对危局,金哀宗力图振作,即位后立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内,大胆起用完颜合达、犯人完颜陈和尚等女真卓越将领,起用胥鼎等文武兼备的致仕官员;对外,改变金宣宗的对夏、对宋的愚蠢政策。先后与西夏和南宋停战、和解,专力抗击蒙古。

起初金军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斩杀了不少的元军,收复了河南的部分失地。金哀宗以十万兵力西守潼关一带,另派精兵二十万人沿黄河分为四段坚守。与蒙古形成隔黄河对峙局面,算是稳定了颓势。但是这个时候,西征的成吉思汗回来了!蒙古大军东返后,第一件事就是集中力量进攻西夏,以报复西夏鼠首两端行径。西夏危在旦夕,金哀宗急召陕西行省、总帅等人到汴京商议军事。

将权力下放,授予将领大权,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将领们可以随机应变,不必事事上奏。然而这个时候,金国和西夏的国势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哀宗虽竭尽全力,终究独木难支,无力回天。蒙古灭西夏后即全力伐金,金军虽有小胜,但毕竟只有两省之地(河南、陕西),仅靠这两省的民力和财力,不可能跟蒙古长时间的相持对抗。最终,在西夏被灭的七年后,金国也被蒙古所灭。

实事求是的说,金国不是没有机会,女真也不是没有能打的将才。关键是统帅无能,累死三军。金军的战略战术就是被动挨打的战术,面对失利后,又急于把都城迁到了河南,导致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被蒙古军占领。金都迁都本身,实为失策之举,不仅失去了河北,而且失去了辽东根本之地。成吉思汗西征期间,本来是一个收复失地的好机会,却因为金宣宗的昏庸,又白白的浪费了这个大好机会。

唐朝西域驻军2万,比宋朝西北驻军几十万都管用,凭借的是什么?

清朝之前,对西域进行有效统治最成功的莫过于唐朝。唐朝前期,政府在西域的驻军只有2万人,却能维持西域的稳定。相比之下,宋神宗时期北宋在陕西驻军多达几十万,却不能遏制西夏的入侵。同样是政府军,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唐朝靠的是什么?唐朝军队善战,极具威慑力众所周知,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陆战之王,而骑兵战斗力强弱取决于战马的素质,当时中国最好的战马,有百分之八十来自西北。

唐朝军队的最高统帅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是鲜卑族,母亲窦氏也为鲜卑族,而其父李渊长期担任山西军政长官。李渊父子长期在山西驻守,利用山西的得天独厚的战马资源和作战环境,打造出一支适应野战、战斗力超强的骑兵,也诞生出一批狼性十足的优秀将领。而且这支队伍的官兵在山西训练、作战多年,跟突厥人长期打交道,对少数民族军队更了解,更了解敌人,更容易克敌制胜。

这些军队熟悉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他们在西域驻守,更有威慑力。而宋朝初期的军队,成长在中原地区,赵匡胤建立宋朝时以及建立之后的主要对手,如后汉、后蜀,南唐、吴越等也都是平原地带的军队。宋朝军队和少数民族军队交锋很少,得不到充分锻炼,战斗力很难提高,对少数民族也无法形成威慑力。唐朝国力强大,做坚强后盾一个王朝强大的时候,维护稳定的决心就非常大,野心家不敢轻举妄动,唐朝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

唐朝时期,对外至少进行了130场战争,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他们的对手有十几个,来自四面八方:新罗、高句丽,突厥,吐蕃,大食,吐谷浑,突骑施,勃律,南诏,回纥等。唐武德三年到武德九年的六年间,唐朝就打了三十场“对外”战争。唐贞观二年到二十二年,唐朝又进行了二十多场“对外”战争。而且这些战争,大唐军队胜多负少,战果辉煌,都实现了战略目标。

长期战争,不但维护了政权稳定,也锻炼出来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和涌现出一批像李靖、李绩、柴绍、薛万彻等能征善战的将领,打出了大唐的威名,让四方臣服,让少数民族甘心接受大唐天子的统治。如果说进行一场“史上最能打的王朝”评选,唐朝会毫无争议当选。更为重要的是,唐朝的强是国富民强,开放式的强,不是大清那样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强,是军事、经济、外交、综合性的强,而不是单单某一方面的强。

唐朝当时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唐朝政府树立起了绝对权威,李世民也被西域人民尊为“天可汗”,唐朝政府在西域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即使有少量驻军,也能维护稳定。相比之下,宋朝的对外战争频率相对较低,而且负多胜少。除了消灭北汉的战争取得胜利,数次攻打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都铩羽而归,没有实现战略目标。宋朝时期,经济繁荣,但是国防不行,产生不了威慑力,军队人数再多也没用,少数民族根本不把宋朝军队放在眼里。

唐朝恩威并用,四海归心军队战斗力强,国家强大是后盾,是维稳的重要原因;但是光靠高压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蒙古骑兵在欧洲的覆灭就是明证。确切地说,要有辅助手段,与各族人民平等相待,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才能让西域各部首领心悦诚服,维护西域稳定,加强朝廷在西域的统治。李世民刚即位的时候就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又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大意是说,少数民族虽然跟我们风俗不同,但也跟我们一样都是同类,我们不要高高在上,不能歧视他们,要信任他们,这样的话大家就会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后,并没有采取历代统治者惯用的分离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尊重和保留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

不仅如此,唐朝政府还沿途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对突厥降户进行妥善安置。朝廷还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专门负责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唐朝在西域驻军初期,粮饷让当地人承担,这极大加重了沿途百姓的负担,之后朝廷改变政策,“防人在防,守固之外……各量防人多少,于当处侧近给空闲地,逐水草所宜,斟酌营种,并杂蔬菜,以充粮贮及充防人等食。

”大意就是,驻防的军人,除了担任防守任务,还要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分配空地供他们耕种,并要注意杂种蔬菜,以供粮储和食用,这就极大地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李世民还跟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比如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如此一来,就拉近了民族中间的距离,消除了隔阂,减少摩擦,增加了中央政府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用夷制夷,分化瓦解同时唐朝统治者还给予少数民族以高度自治政策,用少数民族管理自己,朝廷在西域设置若干都督府,都督府是单纯的行政机构,不能有正规军,他们的安全由朝廷军队保卫,都督均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即羁縻府州制度。如此就降低了统治成本,缓解了中央政府跟少数民族的矛盾,减少了对抗风险。唐朝统治者还利用少数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拉拢一批人为自己所用。

李世民征服东突厥后,大量突厥人为唐朝效力,包括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如契苾何力(回纥)、执失思力(突厥贵族)、阿史那设尔(突厥贵族),他们坚定不移维护唐朝统治,在发生动乱的时候,能策应唐朝军队,迅速稳定局势。遥相呼应,非孤军作战民族再团结,国家再强大,但是两万兵力也显得有点少。西域面积很大,数百万平方公里;而当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部队机动性受到局限,一旦有事,反应很慢,仅靠两万兵力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唐朝在西域驻军并非只有两万。史料《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北庭节度使......管兵二万人,马五千疋;安西节度使管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匹。”不仅如此,北庭都护府还下辖15个守捉和16个军镇,他们都是边地驻军机构,每处兵力在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这15个守捉的唐军不是正规军,有时是朝廷招垦的农民,有的是临时雇佣的当地人,或者是随军家属或退役军人,甚至是发配的罪犯组成。

他们的战斗力不如正规军,也不具备野战和远征的能力。但是他们都经过训练,在战时承担后勤支援、维护治安,参加小规模战斗绰绰有余。虽然朝廷在西域驻军不多,但是其它地方驻军不少,比如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在甘肃西北部,是中原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对唐朝中央政府来说是战略要地。因此唐代前期,中央政府始终牢牢控制着河西走廊,在那里拥有大量驻军,兵力不少于7万,而且是精锐骑兵,属于快速反应部队。

一旦发生战乱,上述地区的军队随时可以进入西域对大唐驻军实施增援。此外,因为唐朝的强大,西域很多少数民族归顺中央政府,军队也服从指挥。在必要的时候,朝廷可以征调这些地方的军队前去增援。除了上述几种因素,唐朝的兵器也非常给力,唐刀在世界上闻名遐迩。宋朝建立时,西夏、辽国已经做大,西部、北部被封锁,宋军不但没有优质战马,制造兵器的镔铁原料也非常短缺。

综上所述,唐朝对西域实行有效统治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的因素,也有少数民族内部矛盾的因素,还取决于唐朝皇帝高超的统治手腕以及与时俱进的民族政策。而宋朝诞生在西夏和辽国蒸蒸日上时期,军队成长于中原地区,没有在恶劣环境中野战的经验,还缺乏优质战马也缺乏先进兵器,多种原因造成了宋朝时期不但不能收复失地,反而被动挨打、外患不断。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