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土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十种古代酒器·精品组

古代的酒器实在太多了。安徽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有20余万件,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留存的玉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两汉时期的画像石、唐宋时期的瓷器、元代金银器、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的作品、徽州文书、徽派建筑构件和潘玉良美术作品等,其中不乏珍贵的的文物,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件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中国的礼器有哪些?

最具有特色的就是玉器了。在中国古代,人们一般对莹润光泽的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考古文化中就有好多非常精美的玉器,为以后的玉文化奠定了基础。红山文化的玉器就有名气。重要的如龙形玦,勾云形珮以及筒形器。还有璧、三联璧、环,以及龟、鸮等动物形饰物。后来在辽宁阜新发现了两座石棺墓,也出土了大量玉器。在浙江余杭良渚出土的玉器有璧、琮、璜、圭、环、钺、冠饰等。

安徽博物院有哪些文物?

安徽博物院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现有两处场馆,一处是位于合肥市老城区的老馆,老馆建成于1956年,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仿苏联建筑,楼层不高,但是跨度却非常的大。自2011年开始,安徽博物院新馆建成后,老馆仅保留安徽古生物化石展、安徽好人馆等基本陈列。2013年安徽博物院老馆,因为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合肥市政务区的安博新馆,是一处仿徽州古建筑的建筑,四水归堂、五方相连。新馆的基本陈列为安徽文明史陈列、徽州古建筑陈列、安徽文房四宝、江淮撷珍、潘玉良画展、欧豪年美术展,并设有多个特展厅,举办一些特展。安徽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有20余万件,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留存的玉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两汉时期的画像石、唐宋时期的瓷器、元代金银器、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的作品、徽州文书、徽派建筑构件和潘玉良美术作品等,其中不乏珍贵的的文物,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件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铸客大鼎安徽博物院官方给出的镇馆之宝是楚大鼎,又名铸客大鼎。大鼎高113公分,腹围87公分,重约400公斤,是目前我国出土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圆鼎,也是仅次于后母戊鼎,国内第二大的先秦时期青铜器。大鼎的造型非常有气势,三个兽面蹄型足粗壮有力,展现了楚国当时的强盛的国力。龙虎纹鼓座这是我国出土的第一件带有铭文的建鼓座,出土于舒城九连墩。

整件鼓座设计非常大气,工匠们用圆雕的手法将怒吼的猛虎和独角翘立的游龙盘绕在鼓座之上。鼓是古代战争祭祀中有重要地位的乐器,这件鼓座的设计也突出了当时的人们对鼓重视。吴王光鉴吴王光鉴是吴王光为其女儿叔姬出嫁制作的媵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嫁妆。1955年,在寿县城西门进行治淮工程取土时于蔡侯墓中发现。吴王光,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夫差的父亲。

鉴内共有52字的铭文,说明了作器原因,当时吴蔡两国联盟,共同攻打楚国,为巩固两个诸侯国之间的联盟,阖闾将自己的女儿叔姬下嫁给了蔡侯申,也就有了这件器物。出土时共有两件,另一件珍藏在国家博物馆。鄂君启金节鄂君启金节目前已发现的有五件,三件为车节,两件为舟节。这套铜器是迄今为止出土所有楚器中,铭文最长的一组,车节和舟节共有铭文300余字(其中舟节上的铭文为162字,车节上的铭文144字)。

这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的免税通关凭证,对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地理、符节制度、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以及楚王与封君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据郭沫若推测,这套器物应该有十件。张成造云纹剔犀云纹盒张成是元代著名的雕漆大家,与杨茂其名。

这件张成造的漆器采用的是剔犀工艺,剔犀作品的制作方法是以 “两色交替”或“三色更迭”,在胎体上有规律地累积至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回纹、云纹、卷草纹等纹饰图案,在刀口断面上就显示出了不同的色层。这件漆盒是一件传世文物,能保存这么完好,非常罕见,刻有张成造的传世珍品不多,这件作品就显得更为珍贵了。金边玛瑙碗这件文物是安徽省内唯一一件玉器类的“国宝”级文物。

出土的古代尖底瓶是做什么用的?

谢邀。说到小口尖底瓶,相信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夹砂罐、彩陶盆以及钵和蒜头壶等构成仰韶文化的典型组合。那么这些器物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要看一个器物的用途,首先要看其质地及其出土的地点。质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件器物的作用,比如我们一般认为夹砂的器物多数是用来作为炊煮器的,因为夹砂器物更耐高温。

因此,这里面的夹砂罐应该是作为当时社会中用来煮食物的器类。而泥质陶则因其质地细泥,多数是用作盛储器、水器使用的。我们一般认为彩陶盆、钵和壶则是作为盛放物品和液体使用的。而不同的出土地点也代表了这些器物的主要用途。就比如我们现在买了两个相同材质的盆,一个放在厨房、一个放在了卫生间,那个一个则作为洗菜等用途使用,一个可能是洗脚使用了。

因此,出土地点的不同,则会对我们判断这件器物是作何用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口尖底瓶的质地及出土地点如何?下图为夹砂陶,多数是罐、鼎的质地,作为炊煮器使用小口尖底瓶,顾名思义,口小,底尖,这也就使其不能像罐、钵、壶一样直立放置在地面上,因此这也使得人们对于其作用有了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既然前面提到要观察器物的质地来判断其作用,我们看一下姜寨遗址中对于小口尖底瓶的描述:小口尖底瓶,泥质红陶较多,细泥红陶次之,夹砂红陶较少。

通过如上描述,我们能看到小口尖底瓶中泥质陶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更具一般常规推断,小口尖底瓶首先是作为盛储器使用的,并非炊煮器。再者,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小口尖底瓶在住址及墓葬中均有发现,姜寨遗址则主要在墓葬中发现,这样对于我们判断其作用似乎用途不大。其次,我们来观察一下小口尖底瓶器物本身。在半坡遗址中,我们能看到小口尖底瓶可以根据其形状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比较圆润,另外一种则有小细腰。

不同的形状,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这种口小的器物,在使用时有利于内部的液体不容易洒落。并且,在器物的肩部均有两个穿孔的耳,存在即合理,那么这些耳的存在一定有其意义,答主认为穿绳然后将小口尖底瓶放置河水中或背在背上均为合理的解释。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小口尖底瓶多数有细绳纹,绳纹不仅仅是作为纹饰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加固器身,这样能够更加有益于远距离运输。

左侧为圆润型的,右侧为瘦腰型的再次,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仰韶文化,尤为著名的是彩陶人面鱼纹盆,并且我们从仰韶文化的区域范围内发现的彩陶纹饰,多数为鱼纹,或者鱼纹的演变。我们不妨猜测,当时人们多食鱼或者是鱼作为其图腾存在。不论是哪种设想,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一定有大量的水源,并且里面有鱼。那么,人们经常去河边取水也解释的通了。

答主有幸在半坡遗址史前工场做过这样的小实验,将小口尖底瓶的双耳套置绳索,后置于水中,在下沉的过程中,小口尖底瓶中可装满水,但是在上提的过程中,会出现水流出的现象,但是在最终提上来之后,会发现小口尖底瓶中还是会有半瓶甚至多半瓶水在里面。因此,答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认为小口尖底瓶应该是作为汲水器存在的。当然,现在关于小口尖底的用处研究的更多,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即小口尖底瓶是作为酿酒器,答主保留自己的看法。

中国有哪些比较“诡异”的出土文物?

当考古队推开墓门,众人眼前的诡异一幕吓了一跳,只见满桌子的美食堆在桌子上,好像刚有人还没来及吃完,被他们推门吓跑了。上图就是河北张家口辽国墓考古挖掘,刚打开墓门时候的情形,也是国内唯一在墓内摆设如此诡异的千年古墓。为何这个古墓陈设会如此别致,是否里面没打开时时另外一个空间?这些问题都让考古队感觉很吊诡,更让考古队感觉离奇的,就是古墓中的壁画,没有因为千年的时光而掉落和氧化,反而是刚画上去没多久一样,一切一切都让考古队感觉这个古墓不简单。

这个诡异的辽国古墓到底墓主是谁,为何留下一桌子菜,是否有和暗示而寓意?揭开这一次,都要从发现这座古墓说起,1993年3月的一天,随着春耕到来,河北张家口的一个小村叫做八里村,其中一户农民就去自家地上耕作,由于前两天下了几场雨,农户家里的地就有些积水,本来就打算清理一下,而此时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自己的田竟然在渗水,这时老农就琢磨,自己的田下面是不是有古墓,因为在他的田地不远处,就曾经出土了张世卿墓。

按照古代的习惯,附近搞不好张世卿族人的墓,他拿不定主意,如果让水渗透下去,真是有古墓在下面,那就是对古墓影响可大了。所以他很快就告诉了当地的文化的单位,过了没多久,一台面包车载着好几个专家和考古队赶了过来,其实文物单位当时就很重视对这附近的研究,因为当张世卿的墓出土后,经过勘探就发现附近应该还有其他的辽国古墓,经过研究很可能这里就是,一片辽国张氏家族墓地。

专家赶了过来,后经过清理,在这附近后来共考古抢救了十座的辽国古墓,最诡异的就是老农发现的这一座古墓了。这个古墓怎么诡异法呢?考古队在接到老农消息后,很快就带着工具赶到了现场,经过洛阳铲的探测和一些仪器的定位,证实这下面有一个空间,很肯定的说就是一座古墓,就连忙汇报了上去,并且安排人手对此进行了保护,很快得到了回复以后,就组织了考古队和当地人一起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

由于这古墓不是什么帝王和贵族的墓,所以也没花多久就找到了墓道,并且很快就i打开了古墓的大门,可是打开门的那一刻,众人都惊呆了,只见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一幅崭新而鲜艳的壁画,而正对着大门的棺木前,竟然有一张大木桌子,上面放了一堆碗碟,走近一看,也别说,按现在老说,这桌酒菜都算是丰盛的,桌上餐具各异,也没有很好的陈列,好像随意为之,并且还很细心的将漆筷、汤匙放在那里等等,很明显,这桌菜的摆设是给人享用的。

而这是个古墓,根本没有人来。但是情形就好像刚有人用了餐,见有人来敲门躲了起来一样,考古队身经百战,但是第一次见到古墓有这样的摆设是头一回,也是唯一的一回。见古墓只有壁画,其他陪葬品好像也不多,众人也就先研究起这桌美食,经过大家的整理,发现美食品类很丰富,其中还有一碗液体,当时经过推测应该是一杯酒,不过具体是什么酒需要检测,后来经过检测发现,竟然是李白所的葡萄美酒,不过许多的食物已经霉变和腐烂,只有经过检测发现是一些糕点,但是一碗板栗壳,却保存了千年前的样子,可见这个墓主在生前很喜欢吃,搞不好就是个美食专家。

后来专家在对壁画做研究,才发现这个古墓的壁画是不可多得的辽代精品,不但颜色丰富,所画的很多内容都反映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不可多得的辽国历史见证。那么这个墓主是谁呢?后来专家研究发现,墓主叫张文藻,是辽道宗时期生活的人,而这也是一座夫妻合葬的墓,根据时间推算,已经长达了近千年的历史,而辽国因为历史的原因,一直在历史上不受重视,同时也被边缘化,但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拥有长达两百多年历史,而且一度让西方认为契丹当时统一了华夏,因为当时和西域的交流,宋朝只能依靠航海,而陆地上的道路,基本是被契丹和西夏控制,所以造成了一个错觉。

张文藻的生平事迹已经不可靠了,但是却在他墓中发现了许多的经书,还有一些佛教经典的壁画,所以能相信当佛教对契丹建立的辽国也是影响深远的,而且能够看出张文藻的虔诚,和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至于为何他的后人在古墓中,置办这样的一桌子酒菜,专家有两种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古代人认为往生后,其实只是另外一种方式在生存,依然和生前是一样的,所以子孙为了孝敬,将他的生活陈列的和生前一样。

而应该他喜欢吃美食,所以后人为了他这个爱好,专门做了这一桌子菜,当然也有人说为何其他墓不是?或者这是墓主临终要求吧。第二个观点:就是墓主为了吓吼人准备的,吓谁呢?当然是进来打扰他安眠的人。可是他这招没啥用,根据专家的分析,这种古墓其实已经被光顾过,所以能发现的其他物品不多,比如金银器就一个也没有,玉器发现的也很少,可能是因为年代比较近,所以桌子上那些杯子和碗碟,大家觉得很普通,也没人去留意和关注,最后被留了下来,换在现代,辽国的一个古瓷碗价格也是不菲。

张文藻的墓志,告诉了他的身份,原来他和张世卿是与同宗。张文藻非常的笃信佛教,在临终以后选择了另外的一个方式,和契丹于宋朝都不同,是很特别的西天荼毗礼葬式,而古墓也见证了当时的宋朝,辽国,西夏,南诏,等多国的交流。说到多国文化交流,广西曾经出土了一件更诡异的文物,它来自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古国“句町”,“句町”古国是汉朝时期广西的一个小国,虽然不是很大,还是汉朝的附属国,因为当时南越一带虽然经过了汉武帝的努力,归属于中原,可是由于距离中原太远,交通不便利也不发达,所以还存在许多当地部落组成的小国,而这些小国附属于汉朝,但是却自己管自己,过的日子也不错,而“句町”国和夜郎,还有滇国同样强大,不过他和汉朝交情最铁,对王莽时意见非常的大,感觉这哥们就是穿越过来的。

被王莽降了格,由王变成了侯,东汉建立后他归附刘秀,三国时期被孙权变成了“句町”县。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好广西西林县要自己修建公路,在修建的时候,忽然一个村民的锄头,发出了当当的声音,而且他手臂也被震得发麻,感觉是撞上了金属的硬物,于是村民都上去看看,发现在地下露出了一角很特别的东西,上面还有奇怪花纹,用锄头敲击,生音很清脆。

村民就好奇地接着挖,当时人们没有想到,自己挖到而来什么东西,挖了很久大家才发现,居然刨出了一个巨型的青铜棺。读过遮天的都知道九龙拉棺的段落,其实青铜棺还真的有,但是当时村民们对这东西和忌讳,知道这东西不大好,不过有几个大胆的,联手一起打开了盖子,却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里面竟然全是黄金,大家还真的第一次见到黄金古棺!很快黄金就消失一空,大家也拿着黄金回家了,这口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青铜棺材,被弃在了村子里没人管了。

后来由于需要,青铜棺“让村民送去了电站溶解掉了。本来这事也救此告一段落,由于青铜棺上的一个面具非常的特别,电站的一位工作人员也有眼光,感觉这东西是文物,也就暗自的收藏了起来,没有被熔掉,幸运的被留了下来。后来到了八十年代,一些考古学家下乡路过这里,在考古的过程中,竟然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就亲自登门,到了电站找到了当时的许多工作人员和村民,这些文物才被知道而重见天日。

但是,后来估价在三个亿的青铜棺被溶解了,专家只好通过看到真品的人,经过他们的口述,重新将还原了以一古棺。而见证了“句町”国唯一存在的文物,就是那个铜棺上的面具,至于这个面具到底作用是什么?他是“句町”的哪一位王者?为何青铜古棺没有古墓?这些依然是一个神秘的谜,由于历史太久远了,需要慢慢地经历未来的考古发现去印证,不过随着三星堆黄金面具的出土,或者能找到这个青铜面具的作用。

小结: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格文化不同的朝代,而且由于中国古人对于身后事非常的重视,远古时期就提出了厚葬,同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在儒家的倡导下,厚葬先辈更成了孝道的一种,因此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文物,而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以许多文物让我们看起来非常的诡异,其实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我们看不懂的文物,反应了当时人的生活和技术的水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再诡异的文物,都是不过是为了生活而服务。

古代到底有哪些酒器?「皿天全方罍」和它们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酒器实在太多了。在商朝时期,酒器更是繁富之至。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陈梦家就曾在他的《殷墟卜辞综述》中,提到了三大类、15种酒器,下面我们就给大家说一说。一种是温酒器。分别有爵,角,斝,盉。其中爵是温酒器,也是酒杯。1975年河南偃师出土了最早的青铜器就是长流爵。最上面那个很长的部分就叫流。由于后来,作为礼器,就有了爵位的名称。

角,也是有盖有流。用以盛酒,两尾对称,有盖。斝,读jia,这个是商王专用的。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而诸侯用角。商王武丁妇好墓就出土了一个青铜斝。盉,读he,有盖,有喙用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禾”与“皿”联合起来表示“把五谷所酿之酒放到容器里进行配比品尝”。再说第二大类,贮酒器。1.觥,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就有一件商代晚期的共父乙觥。是类似一个小酒壶性质的。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有的觥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为足。2.卣(读you),装酒用的。外观是圆形或椭圆形。足为圈形,有盖和提梁,腹深。也是大酒壶性质的。3方彝,说得最多,《广韵》说这就是酒尊。《周礼》也有六彝之说,分别是鸡彝鸟彝黄彝虎彝虫彝斝彝,以待裸将之礼。

还有鸟兽尊,壶,现在我们也这样说。商代就已经有了。看和现在的一不一样。罍。是古代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略小于彝,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再说第三大类,盛酒器。觚,这也是一种饮酒的容器。不过也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形。初现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期就十分少见了。觯,比尊小些,有的有盖。

盃,读bei现在还在这么用。和卣一起使用。勺,是舀酒用的。下面再给大家说说"皿天全方罍",它有一个曲折的历史,曾经盖和身体分家,主体流落国外多年,最后合体,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器盖刻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铭文,器身则为"皿父乍尊彝"五字铭文 。再说这件宝物的地位。这件距今3000多年的"皿天全"方罍,造型雄浑,形体巨大,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通体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有着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神采飞动的气势和令人倾倒的精美纹饰,可以说是其他古代青铜器无与伦比的,堪称"罍中之王",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

考古发掘出土的酒器酒具,能成为破译古酒文化的密码吗?

中国白酒(高度蒸馏酒)的起源一直是一个迷,白酒的工艺从何而起?是否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白酒的工艺是否有变化?这都是中国白酒的秘密和悬案,随着我国在考古进程中不断的发现古代的酒器酒具,这个秘密会慢慢的浮出水面。在白酒的起源上面,我国酒行业内部一直有多种说法。其一 白酒起源于汉代,这个说法的源自一个年代为东汉时期的蒸馏器,但是随后经过实验证明,蒸馏出的酒度数只有二十多度,不符合现在高度蒸馏酒也就是白酒的特征。

其二 白酒起源于唐代,在唐代流传的很多诗句中都有白酒以及烧酒的字眼,例如“白酒新熟山中归”、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但是仅有诗句没有实物考古的发现不能作为证据。其三 白酒起源于宋代,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铜质蒸馏器,其制作年代大约在南宋时期,但是这个蒸馏器经过试验论证,并不能用于白酒的生产。

其四 白酒起源于元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露酒也。这是有确切文字的记载的,也是白酒起源于元代最有利的证明。这四个白酒起源的说法,支持者众说纷纭,直到2015年的11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酒器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蒸馏器,考古专家认为这件蒸馏器与高度白酒的制作有关,也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关于高度蒸馏酒的酿造器具。

由此专家推断,中国现代的白酒起源来自于元代。甲午子是比较认同这个说法的,元代蒙古人因为战争的需要,将掠夺而来的粮食蒸馏出高度白酒,用于在北方寒冷天气下抗寒以及消毒。阿拉伯人于8到9世纪时发明的蒸馏酒技术,蒙古人的酿酒手法很有可能是从其所征服的中亚波斯地区传入并普及开的。元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污点,因为是被蒙古人统治,所以国际历史学界普遍不承认元朝属于中国,并且由于文字以及保存等原因,这个朝代的历史记载文献非常少,甚至至今没有发现过一个元朝皇帝的陵墓。

为什么考古学家会依据安徽凌家滩出土的雕刻玉版,认定我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

古人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犹如一个看不到边际的巨型的蛋。古人认为“天孕万物,地承天恩。”也就是说世上一切都源于天恩,所以世间万物都应该顺应天道。对于天道,古人认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夺天地造化者神仙。”所谓顺应天道,就要遵守天道的规矩,也就是天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古人推崇的“天圆地方”,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天圆”代表天孕万物,而“地方”则代表世间万物,应遵循“天规”,“方形”象征秩序、规矩,而并非古人认为大地就是四方形的。

安徽省凌家滩出土的雕刻玉板上,出现了“天圆地方”的图案、器形。标致着5300年前,凌家滩地区就出现了社会制度,存在着社会规范。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有严格等级的社会。所以当时的掌权者才在雕刻玉板上,刻画出“天圆地方”造形。这是当时的当权者,在以“天道”的名义,来强调世间的秩序。也是在变相的宣扬自身“替天行道”,代天执掌人间秩序是合理合法的,世人则必须顺从掌权者,乖乖的遵守“天道”定下来的秩序。

凌家滩的出土文化,也许间接证明了5300年前,华夏社会是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华夏文明自远古走来,是一脉相承的,从未中断过。考古专家从凌家滩的出土文物,推断出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这也是对的。古人的宇宙观,就是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今天我们也还在强调规矩、秩序,也还在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