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盛唐酒厂有什么酒,安徽亳州市盛唐酒厂

李白代表盛唐巅峰。他之前的王昌龄也不错,是盛唐先声。芙蓉楼有颇具规模的碑廊,让我惊讶,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小古城,居然有如此壮观的碑廊,这里刊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历史名人碑刻镌石八十余方,很多都是国宝级文物。

有什么唐诗体现了盛唐气象?

李白代表盛唐巅峰。他之前的王昌龄也不错,是盛唐先声。真情动天下一个王昌龄凭什么独拥两座芙蓉楼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发乎心,才可动天下,不重友谊的朋友不是好诗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靠这样的告别,赚到了今天的两幢大别墅,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很有意思,中国有不少“双胞胎”历史文化景点,我看过的有两对,一对蓬莱阁,一对芙蓉楼。

  两座蓬莱阁,分居南北,历史上都大名鼎鼎。北蓬莱在山东烟台,名气很盛如日中天;南蓬莱在浙江绍兴,但已默默无闻风光不再。  而两座芙蓉楼呢,分居东西,东边一座在江苏镇江,西边一座在湖南洪江。两座楼,在当地都很有名,都是纪念王昌龄的临江楼阁,游客一到那儿,都会背一背那首滚瓜烂熟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本篇要解读的,就是这两座芙蓉楼。镇江的芙蓉楼洪江的芙蓉楼01真假芙蓉楼 无需争辩,王昌龄送别辛渐的芙蓉楼只会有一处,那就是镇江的芙蓉楼。而洪江的芙蓉楼,是个假古董。证据何在?摆出另外一首诗,就不言而喻。  王昌龄在芙蓉楼饯别辛渐时,以同样的题目写了两首诗,另一首诗为:  丹阳城南秋海阴,  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  寂寂寒江明月心。  你看,丹阳,不就是镇江么?从镇江芙蓉楼上看金山,如此美丽  一般来说,假古董极难流传,为什么洪江的芙蓉楼又流传成真古董了呢?古古很好奇。再好奇,也要先放下,且看看两座芙蓉楼的模样。  历史记载,镇江的芙蓉楼,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所以,王昌龄才有机会在芙蓉楼与辛渐告别,但原址在月华山上。

今天的芙蓉楼,是1992年移建的,位于金山脚下的湖中岛上,分上下两层,轩昂宽敞,曲折回廓,楼水相映,别致典雅。    下面要隆重介绍假芙蓉楼,为什么呢?因为假芙蓉楼在湖南,古古阁主就是湖南人,家乡情结嘛!更重要的是,明知王昌龄没有在湖南的芙蓉楼为辛渐送行,湖南人们还是要为他建这个楼,那不就是体现了更深的真爱么?何况,洪江的芙蓉楼,经过历史的沉淀,现在可是真古董了,周边景色绝美,值得推荐。

  湖南的芙蓉楼,具体位置在洪江的黔阳古城,为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  黔阳古城,处在湘西的群山环抱里,明清建筑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此处,潕水、清水江、沅水三水交汇,环绕古城,苍苍茫茫。这座鲜有人知的古城,至今绵延2200 年,比同在湘西境内的凤凰古城还早900年,是中国最具原真风貌的隐逸之都。

  这座古城,气质淡雅,千百年来,宠辱不惊。  今天,游黔城者,多是奔芙蓉楼而去。芙蓉楼白墙青瓦,红柱雕窗,古朴地矗立在高台之上,周围古木参天,深幽静雅。芙蓉楼一楼门柱上题有一联,很美: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艳色,百年人事尽如花。二层再嵌一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

 芙蓉楼主楼 1840年,黔阳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个字合篆成一"壶"状字,成为一景。    芙蓉楼有颇具规模的碑廊,让我惊讶,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小古城,居然有如此壮观的碑廊,这里刊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历史名人碑刻镌石八十余方,很多都是国宝级文物。其中还有《王昌龄宦楚诗》十五首,颇壮观。

  当地有些只管忽悠的导游会这样介绍:芙蓉楼临江高耸,这就是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地方了……  一些怀古的人会这样写:夕阳西下,潕水默默流淌,似载满王昌龄与辛渐千年的离愁……呵呵,这样怀古就怀错地方了!当然,王昌龄也会在这儿送朋友,但绝对不是辛渐了。02苍凉的一生 关于王昌龄,所存史料不多,他的出生地和出生年月,都存争议。

山西太原、陕西西安、江苏南京、山东瑯琊,四地出生地,大家各有说法。而出生年月呢,古古倾向于698年至757年。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但他仕途坎坷,最高只做到八品江宁丞,一生苍凉。  698年,王昌龄出生时,大唐还是武则天的天下。因为农民出身,王昌龄二十一岁前,都是在长安灞上的芷阳村乡下,过着耕种垂钓的生涯。

   719年冬,他开始漫游,直到727年,他二十九岁,才中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这段漫游时间里,他去过当时的河南、河北、河东、河陇,头顶塞外风,脚踏边关土,身经古战场,阅历大增,见多识广,写出了大批视野开阔、襟怀激荡、气势磅礴的边塞诗,强烈展示了盛唐精神。  734年,36岁时,王昌龄再次参加公选,在博学宏辞科中超群绝伦,迁为汜水县尉,九品。

  737年,喜欢直言而又执拗的宰相张九龄,越来越不得唐玄宗的欢心,在奸臣李林甫的撺掇下,玄宗罢免了张九龄。张九龄被罢相,朝廷之士皆只管自保,无敢直言者。李林甫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王昌龄对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帮他说话,绍果忙没帮上,自己倒绊进去,遭贬岭南。至739年,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才由岭南北返长安。

  740年,王昌龄离京赴任江宁丞。  一个有才、孤傲而没有地位的人,注定是坎坷的。在官场混迹这么多年,再才华横溢,也只是在八品九品间徘徊,王昌龄肯定也会失意。失意之后呢,就是疏狂,放浪形骸,就是对权贵的蔑视,不买世俗的账。这样,他就很容易因意气用事而授人以柄,遭到那种没有才德者的嫉妒和陷害。于是,王昌龄应了细节决定成败那句话,被扣上“不护细行”的帽子。

  因为历史留下的资料很少,我们已经无从知道王昌龄在哪些事情上令当权者不满,反正他在江宁是呆不下去了。748年,在他五十岁的时候,竟因不护细行、恃才傲物、直言犯上等罪过,被远谪龙标,由八品江宁丞降为九品龙标尉。  在偏远的湘西,王昌龄一呆就呆到生命的最后。安史之乱发生后,战火纷飞,哪儿都不太平。根据《唐才子传》记载,王昌龄惦记自己的亲人了,就在756年,离开了龙标,踏上归乡之路。

第二年,道经安徽毫州时,王昌龄因遭到刺史闾丘晓忌恨而被杀,为自己的人生打下最后一个令人悲痛的句号,时年59岁。  闾丘晓杀了王昌龄后,得到了报应。  河南节度使张镐,同时督统淮南诸军事,与王昌龄友善。张镐率军平叛时,一次,叛军围困宋州,守军告急,张镐命闾丘晓一同赶赴救援。闾丘晓很傲慢,看不起张镐,又怕战败对自己不利,于是故意逗留,误了军期,致使宋州陷入敌手。

张镐大怒,欲杀闾丘晓。闾丘晓讨饶说,家里还有老母在,请求饶命。张镐指着他说:你杀王昌龄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的老母由谁来养?闾丘晓无话可答,遂被杖杀,张镐替王昌龄报了冤死之仇。王昌龄在黔阳古城留下的水井,今天依然清澈见底。03 历史共振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生前的王昌龄,并没有风生水起,但历史没有亏待他,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在地价这么贵的今天,居然为他留下两座显赫的芙蓉楼,让人天天去登楼回想,鼎礼膜拜,凭什么?古古阁主觉得,有四重原因,让人们对王昌龄爱戴、钦佩、同情,情感上产生了历史共振。

  哪四个原因?写诗棒!重友谊,!重民生!却又死得冤!    王昌龄写诗很厉害,特别是七绝,只有李白才能与他媲美,人们表扬他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满浪漫气味和英雄气质,字字铿锵作响,震撼人心。且看《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看《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这些边塞诗,首首纵横捭阖,字字玉盘珠落,劲健奔放,深沉苍郁,足可为唐诗压卷。  王昌龄的闺怨诗,也因细密、灵动、独辟蹊径而为人称道。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再读一首,《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你看,这些诗,都是用思深婉,刻画女性心理细致入微。    王昌龄的诗,保存至今的有181首,很多都为当时及后人传唱。753年,丹阳进士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共收24位诗人作品,其中王昌龄的诗选得最多,共16首,李白都只选了13首。

可见,王昌龄诗歌在当时的影响力。有个《旗亭画壁》的故事,可以窥见王昌龄及其朋友的才华: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在旗亭煮酒论诗,歌女助兴。大家牛皮吹得兴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厉害,不分高下。最后,大家答成一致意见:“都不争了,就听歌女唱,谁的诗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歌女开唱,“寒雨连江夜入吴……”,是王昌龄绝句,他在墙上画一笔。

另一歌女开唱,是高适的绝句,高适画一笔。歌女再开腔,“奉帚平明金殿开……”又是王昌龄的,墙上再添一笔。王昌龄和高适甚喜。王之涣耐不住了,说:“这两歌女素质不行,专唱下俚之曲。”说着,指着一位最美的歌女说:“且听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歌喉宛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

歌女又唱了两首,均是王之涣的作品。于是,三人相视大笑。  王昌龄重友情,暂时不表,下文会专辟章节,他为官如何呢?其实蛮不错,很接地气。  被贬龙标后,王昌龄生活很清苦,他曾经和老仆人捡拾枯枝败叶,来烧饭当柴烧。他为官清廉,为政宽仁,对老百姓的优惠政策比较多,很受老百姓爱戴。在洪江任上七八年间,老百姓昵称他为"仙尉",慕名造访者终日不绝。

直到今天,古城坊间还流传着"苗女听歌""遮道乞诗""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  王昌龄有一首诗,叫《龙村野宴》,写自己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怡然自乐: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从。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美丽的黔阳古城04 真情动天下 王昌龄对朋友的一片真诚,感动了千年。 李白、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维、孟浩然……当时,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有名诗人,不管性格和地位如何,几乎都与他有亲密来往,郊游、赋诗、对酒,逍遥于湖光山色。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与他相处呢?就因为王昌龄虽然蔑视权贵、不拘小节,但对真正的朋友,他却是坦率、真诚而重感情的。 在王昌龄的诗中,流露真性情送别朋友的诗歌,占了很大一部分。有名的《芙蓉楼送辛渐》,我们仔细一读,细节上就能轻易找出王昌龄对朋友的真挚来。你看,他是从南京开始送辛渐,一直送到镇江,难舍又难分。

在芙蓉楼上,也许他们就是通宵达旦地喝酒,话别,直到辛渐第二天拂晓登舟而去。辛渐临行时,王昌龄还不忘叮嘱:如果洛阳的老朋友问起我的情况,就告诉他们,我胸怀澄澈,一片冰心,从未更改,要老友们不要担心。《送魏二》《送高三》《送任五》《送谭八》……到龙标后,王昌龄与长安的高朋贵们接触得少了,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接触得多了起来。

王昌龄对待这些小人物,依然情深似海。他曾写过一首绝句,叫《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写得耐人寻味,我们能体验到王昌龄的至深用情。王昌龄在诗中对朋友说,哎呀,我们两个一水相通,还是很近的,我这里刮风,你那儿也会刮风,我这儿下雨,你那儿也会下雨,我这儿明月当空,你那儿也就明月当空,所以与你相别,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难过。

话是这么说,但毕竟是远隔两地,难于见面了。王昌龄并不是真的不难过,也许是朋友先难过了,所以他强压内心别绪,积极地宽慰朋友,这既蕴涵了彼此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味道,更体现了王昌龄体贴入微的深情。 王昌龄体贴朋友,朋友也给了他同样的真情回应。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正在扬州漂泊,心情也不好,但他立即写诗安慰老友: 杨花落尽子归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只是,没想到,谁知一语成谶,多年后,李白还真被远放夜郎。 王昌龄一生,仕途一直屈居下僚,生命的结局更是让人悲伤,但他的煌煌诗卷,彪炳千秋,以一种历史的大美,展现着盛唐的精彩。今天的两座芙蓉楼,是历史给王昌龄的安抚,对他的深情与孤独,千年后的人们,登临,就是最好的回应……芙蓉楼上望去,山高水长,隐逸之风似乎从未停止。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