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怎么进口到澳大利亚,他们怎么看待中国白酒

中国白酒和白酒文化在国际化表达和传播上亟待由中国思维、中国语言向国际思维、国际语言转变,要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来讲好中国白酒的文化故事。世界各国关于烈性酒管理的政策法律差别很大,各进口国按照本国法规将中国白酒归类于不同品类酒精饮料,执行不同的进口检验和关税标准,这导致中国白酒的出口成本较高,削弱了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欧洲人喜欢中国白酒吗?他们怎么看待中国白酒?

1、欧洲人喜欢中国白酒吗?他们怎么看待中国白酒?

欧洲人不喜欢中国白酒,所以飞天茅台在国外那么便宜都没人要,惹得一众国内酒鬼抓耳挠腮,恨不得开着三蹦子去扫货。先说酿酒历史,歪果仁酿酒的历史比我们还长,尽管都是新石器时代,有证物的,他们一万年了,我们九千多年。我在上月(5月29日)问答《为什么美国人从来不敢喝中国白酒》一文里,提到我国9000年酿酒史,引来很多条友质疑,说是我国满共就五千年文明史,

这时间点实在是真的,资料好查。专此说明,再说白酒的酿造。中国最早是黄酒,后来有了蒸馏术,酒精含量升高,就算不得是黄酒了,后来叫做白酒,各地物产和生活习惯不同,又有了不同香型,都是固体发酵,粮食酒,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外国的酒也是同样发展而来的,只是起点不一样,最早是果酒。中国酿酒和外国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我们是“经验法”,老大说了算;西方是“条文法”,法律说了算。所以,我们的酿酒,出了这个厂,没人知道是怎么搞的,也做不出这个味,西方的酿酒,都有详细的条款,照方抓药就是。于是,歪果仁搞不懂我们的酒的做法和味道,就说是“东方魔水”,所以,西方人不接受中国白酒的原因,并不是酒精度数高,辣口呛喉,而是生产和味道。

2、中国白酒如何出口非洲?

2、中国白酒如何出口非洲?

当前,中非关系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建议建设等合作平台,既是中非关系的重要支撑,又是中非合作与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产品,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作为支撑。白酒作为中国文化中最独特、最鲜明的符号之一,中国的酒文化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完全可以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友好往来、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白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饮料产业的32.1%、利润总额的51%。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中国白酒的价值创造已超过威士忌,成为世界烈酒中价值创造最高的类别,中国白酒产量占全球烈性酒产量的比例接近40%,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却不到8%,且主要消费群体仍集中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远未进入世界主流消费圈和文化圈。

中国白酒“走出去”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标准问题,白酒是中国独有的烈性酒品种,技术体系一直局限在中国国内,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这始终制约着中国白酒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二是政策法律问题,世界各国关于烈性酒管理的政策法律差别很大,各进口国按照本国法规将中国白酒归类于不同品类酒精饮料,执行不同的进口检验和关税标准,这导致中国白酒的出口成本较高,削弱了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文化融合问题,酒类是文化属性很强的商品,文化差异使得国外的主流消费群体对中国白酒不易认知和接受。肯德基国外的产品及口味与国内的相比大有不同,国内常吃的肯德基是针对中国人口味对产品进行相应改良,例如墨西哥鸡肉卷变成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老北京鸡肉卷,中国白酒在品牌度和产品知名度还未打开局面的情况下,“水土不服”的症状愈加明显,可以借鉴肯德基“本土化”的策略,了解并学习非洲的酒文化,研究非洲人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特色,根据当地的文化来具体分析,考虑如何能在不改变口感、包装的情况下,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入乡随俗,走出一条“非洲特色化白酒”之路。

中国白酒走出去最重要的还是文化的推广普及,让人们对白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白酒也可与食物搭配,或者调配成鸡尾酒,让大家更易接受;推广普及白酒文化,让消费者了解白酒是什么,比如茅台蕴藏了什么样的文化,而不仅仅是概念的推广,中国白酒和白酒文化在国际化表达和传播上亟待由中国思维、中国语言向国际思维、国际语言转变,要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来讲好中国白酒的文化故事。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