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徽号白酒怎么样,耶稣和麦基洗德

1,耶稣和麦基洗德

【来7:11】从前百姓在利未人祭司职任以下受律法,倘若借这职任能得完全,又何用另外兴起一位祭司,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不照亚伦的等次呢?【来7:15】倘若照麦基洗德的样式,另外兴起一位祭司来,我的话更是显而易见的了。【来7:3】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
圣经中对于麦基洗德的记录很少,只有两处,新旧约各一处,而且都是侧面的描述。这使得麦基洗德成为了著名的圣经神秘人物。典外文献《以诺二书》中详细记述了麦基洗德的生平,但由于是典外文献,所以正统教会不保证其真实性。根据《以诺二书》,麦基洗德在大洪水之前出生在尼珥膝下。挪亚是玛土撒拉的长子,尼珥是玛土撒拉的次子。挪亚生闪、含、雅弗。因此,麦基洗德可以算作闪的堂兄弟。有人认为麦基洗德是闪本人或闪的儿子,这种说法并不比堂兄弟的说法有更多或更有力的支持证据。姑且接受麦基洗德是闪的堂兄弟的说法。然而即便如此,麦基洗德仍然可以称为“无父无母无族谱”。这是因为,麦基洗德同耶稣一样,与自己的父母之间并没有真正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麦基洗德的出生是这样的:尼珥本来并没有子嗣,年老时,由于为神选中,做神的全职祭司,许多年都不曾与妻子同房。尼珥的妻子同样年迈,经期已绝,行将入木。在这样的情况下,尼珥的妻子奇迹般的怀了孕,并在临产之前,带孕死去。在尼珥的妻子死亡之后,挪亚和尼珥准备埋葬她,一个婴孩却从尸体的腹中出来,就是麦基洗德。麦基洗德一出生,便已发育完全,身穿衣服,胸前有祭司的徽号。所以说,麦基希德虽然从尼珥的妻子的尸体的肚腹中出来,然而与尼珥及其妻子都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麦基洗德从神那里来。当大洪水的时候,挪亚一家躲入方舟,麦基洗德又被神提去,放在伊甸园里。洪水过去以后,挪亚一家出了方舟,麦基洗德也被神重新放入世界之中。这才有了以后麦基洗德与亚伯拉罕相遇的故事。所以说,麦基洗德“无生之始,无命之终”。那么麦基洗德与基督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认为,麦基洗德就是基督,这种观点有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来看看麦基洗德与耶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都是神起誓立为祭司,并要做永远的祭司;都是神起誓立为君王,并要做永远的君王;因此都是祭司君王,身兼二职。2:都与各自的父母没有血缘关系。3:都接受十一奉献,都用饼和酒为人祝福。不同点:1:时间不同。麦基洗德出现在先,耶稣出现在后。并且耶稣出生时,麦基洗德在这个世界上早已杳无音讯,不知所踪。2:出生不同。麦基洗德是绝经老妇死后所生,耶稣是青春少女所生;麦基洗德出生后不需乳养已经发育完全,而且还穿着衣服,耶稣出生后却表现为正常的婴儿,需要母乳喂养,慢慢成长。3:经历不同。麦基希德并未以身献祭,耶稣以身献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由此可见,麦基洗德是耶稣的前身,但是麦基洗德尚未被立为基督。“基督”是一个头衔。受难前的耶稣也不能被称为基督。耶稣受难,为全人类献上赎罪祭,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之后,才被封为基督。那么,为什么麦基洗德不能作为人类的赎罪祭,为人类赎罪的任务只能由耶稣来完成呢?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二人的出生不同的角度分析。麦基洗德出生即发育完全,说明麦基洗德虽然在时间之中,却不受时间规律限制。耶稣的正常出生和正常成长过程,说明耶稣受时间规律限制,不能加速生长,也不能返老还童。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以下纯粹推理,读者各自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因为麦基洗德从一开始就是肉身与圣灵的结合状态,然而耶稣出生的时候,是与圣灵分离的状态,直到耶稣成人,在约翰那里受洗,才有圣灵降在身上。换句话说,麦基洗德把肉身与圣灵分离开来,肉身的部分就是耶稣。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复活,完成救赎的任务,才恢复到与圣灵完全结合的状态,并且永远不再分离。所以,麦基洗德是基督的预备阶段,是未完成的基督。耶稣受死复活以后,就成了完成的基督。那么,未完成阶段的基督——麦基洗德,其在历史中的预先出现,为什么是必要的呢?这自然是因为,十一奉献和饼酒祝福等宗教传统必须由基督来开启,换作其他任何人,即便是亚伯拉罕,也不够格。所以未完成阶段的基督,以麦基洗德的身份,在耶稣之前,预先出现在历史之中了。
麦基洗德是圣经记载的一位人物,是君王和祭司,他是当时至高的祭司,表明除了亚伯拉罕,当时已有真神的信仰.他不是耶稣,至今为止,耶稣只有在世界一次,主还要再来.他的身份很特别,表明神救赎人类的计划,一直在积极进行.圣经对他的家谱没任何记载,对于犹太人来讲,可以因此引申出一种富有教导性的寓意式的教导,表明他的独特性.亚伦的祭司职分已被基督更高的祭司职分超越了。麦基洗德的祭司等次说明了基督祭司职分的超越性。首先,基督与麦基洗德都是仁义王和平安王(来7:1、2)。第二,两者的祭司体系都不是从家族的系统承袭而来的(第3节)。第三,两者都是“永远作祭司”(第3节,新译本;按:和合本将这句子放在第1节)。可见麦基洗德的祭司职分超越了亚伦和利未支派的祭司职分。麦基洗德也超越利未的先祖亚伯拉罕,因为麦基洗德赐礼物予亚伯拉罕,又替他祝福,并且从他手中接受十分一的供献(4-10节);大卫预言麦基洗德的祭司系统超越利未支派的祭司系统,显出后者的不完美(11-19节);弥赛亚的麦基洗德祭司等次有神的誓言作实,利未支派的祭司等次则没有(20-22节);还有麦基洗德祭司等次的特色是长远而永久的(23-25节)。

耶稣和麦基洗德

2,戒指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戒指的意义通常和其所佩戴的手指有关系,不同的手指戴戒指有着不同的意义。1,大拇指上:一般不戴戒指。2,食指:结婚,表示尚未结婚。3,中指:表示正在热恋中。4,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者已经结婚。5,戴在小指上:,表示独身或已离婚。6,订婚戒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情侣戒指当然是戴在中指上了。扩展资料在中国,戒指的使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大量文献来看,秦汉时期,中国妇女已普遍佩用戒指。戒指在古代多称为“指环”,而“戒指”之名的出现,则是元代的事情。戒指传至民间,其作用就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了。男女互爱,互相赠送,山盟海誓,以此为证。它起源于实用,而后逐渐转向审美和财富的统一,并逐渐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戒指
戒指,是一种戴在手指上的装饰品,任何人都可以佩戴。佩戴戒指的习俗源远流长,不同的地方对不同的佩戴方式有着不同的代表含义。一般戴在食指表示单身;戴在中指上代表正在恋爱;戴在无名指上代表已经订婚或已经结婚;戴在小指表示不想结婚。资料表明,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佩戴戒指。到秦汉时期,妇女佩戴戒指已很普遍。东汉时期,民间已将戒指作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往往以赠送指环表达爱慕之情。到了唐代,戒指作为定情信物就更加盛行,并一直延续至今。扩展资料:戒指的分类:文字戒,我国清代有文字戒,诸如“福”、“禄”、“寿”、“喜”、“发”、“吉祥”等。镶嵌戒,以金银等金属为戒托,镶上各类珠宝的戒指。鸡尾酒戒,鸡尾酒”亦称调配酒,起源于1776年纽约州, 尾酒戒是因为鸡尾酒饮用而被赋予浪漫的人创造出来的,鸡尾酒戒指成为当年的时尚女郎们出席派对、宴会时钟爱的珠宝配饰,通常佩戴在右手的无名指上,大颗珍贵的彩色宝石在指间闪烁,仿佛色彩鲜艳的鸡尾酒般流光溢彩,是派对小礼服的完美拍档。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戒指
戒指 意思是 节制或者戒止 送你戒指代表你不能花心去喜欢别人喽,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啦无名指 血液直接和心脏联通的 意思当然是要做你心里最重要的人喽你好幸福哦祝福你
[编辑本段]戒指起源 据说,戒指起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帝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后来戒指变成婚姻的信物。14世纪后,欧洲女性戴戒指普遍起来。戴在哪个指头上,也逐渐变成一种约定的习俗. [编辑本段]戒指戴法 戴戒指是爱的语言。戒指一般戴在左手(戴右手做事不太方便) 在国外,不戴戒指也表示“名花还无主,你可以追我”。 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关联的,因此,讲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义的。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 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 中指--已在恋爱中; 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 小指--表示独身。 右手和左手都有不同的意义。 右手小指:不谈恋爱。 右手无名指:热恋中。 右手中指:名花有主。 右手食指:单身贵族;等待爱情。 左手小指:不婚族。 左手无名指:结婚。 左手中指:订婚。 左手食指:未婚。 大拇指都是代表权势的意思,也可以做自信的意 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个手指戴戒指时是有意义的:那就是无名指。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戒指不仅仅是装饰品,你喜欢戴哪一类戒指,喜欢戴哪根手指,都会泄露你的心底故事。 [编辑本段]戴戒指的含义 对女士来说—— .喜爱粉红钻或粉红色珊瑚者,感情丰富而浪漫。 .喜爱红宝石或红碧玺者,热情似火。 .喜爱蓝宝石或海蓝宝者.较内向冷淡。 .喜爱祖母绿或土耳其石者,情感纤弱。 对男士来说—— .戴纯银戒指表示性情温和,易迁就他人。 .戴金戒指者较重视利益,往往会有精明的生意头脑。 .戴翡翠玉石者注重品味素质,处事严谨。 手指与戒指—— 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能体现与性格有关的心理含义。 .喜戴在食指者,性格较偏激倔强。 .喜戴在右中指者.崇尚中庸的人生观念。 .喜戴在左中指者,有责任感,重视家庭。 .喜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 .喜戴在无名指者,无野心,随和,较不计较得失。 [编辑本段]其他戒指 还有一种戒指,当你戴它的时候,无论你戴在哪里都不具备任何意义,这种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这种戒指是起一种装饰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 戒指戴在拇指上是十分奇怪的,因此不推荐。戒指戴在食指上,感觉是比较有个人主张。最正式的戴法莫过于戴在中指上,如果不想有太正式的感觉,可以在左或右指再加一个简单的指环。无名指上的戒指通常是结婚戒指,无名指长得比较纤细,因此不管什么戒指,戴起来都是标准的秀气。最新鲜的戴法,莫过于把戒指戴在小指头上了。一枚小小的、简单的尾戒,让女性的手莫名其妙地可爱起来,一般代表“我现在只想单身,请不要浪费时间追求我”的意思。 在同一只手上戴两枚戒指时,色泽要一致,而且一枚戒指复杂时,另一枚一定要简单。此外,最好选择相邻的两只手指,如中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无名指和小指,千万不要中间隔着一座“山” 结婚戒指要如何戴才能正确呢,不要因为戴错而闹了笑话,这些风俗是一定要了解的。 戴设计性比较强的戒指时,如果想更有个人风格,可以考虑搭配另一个材质相同、线条较简单的指环在另一指上。如果戒指的材质属性可以和手表搭配,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例如你戴的是枚可爱的花戒指,就可以配一只皮质金框的表。如果你并没有太多可以变换的表或戒指时,不妨考虑把戴戒指的手和戴手表的手错开,不要让不协调的两件配饰在同一只手上出现。 戒指自古以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戴法很有讲究。按照我国的习惯,订婚戒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 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关联的,因此,讲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义的。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 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 中指——已经在恋爱中; 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 小指——表示独身。 现在还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说法: 食指的戒指代表着独身.中指是订婚.无名指是结婚.小指是指有意愿想要找人生另一半的独身. 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戴在无名指上。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当然,还有一种戒指,无论你戴在那里都不具备任何意义,这种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它只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没有任何拘束。 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然至于“男左女右” 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戒指的戴法
佩戴戒指的意义:1、拇指戴戒指:比较少见,代表权势的意思。2、食指戴戒指:表示未婚,处在恋爱关系中。3、中指戴戒指:表示已订婚,通常戴在左手中指上。4、无名指戴戒指:象征着已婚,无名指是所有手指中无法分开的手指。5、小指戴戒指:表示不婚族或是离婚族,处于单身的状态。送戒指的意义:1、送给恋人:戒指是一个圆环,就是希望把对方拴住,寓意着归属和希望。恋人之间送戒指是一种承诺,有白头到老的意思。2、送给朋友:朋友之间需要的是互相信任,送戒指代表的是希望两人之间的友情天长地久。3、长辈送给晚辈:寓意着长辈对晚辈的希望和寄托。在老人的观念里,戒指代表着家庭,送戒指给晚辈表明他们觉得你已经长大,希望你快乐。扩展资料戒指的分类文字戒:如刻有“福”、“禄”、“寿”、“喜”、“发”等字的文字戒在我国清代就已出现。类似的文字戒在古代欧洲被称为“签名戒”(Signet Ring),戒指面又宽又大,刻上主人的姓名字母简写或家族徽号。镶嵌戒:以金银等金属为戒托,镶上各类珠宝的戒指。早在十七世纪,欧洲人便从皇冠上镶宝石得到启示,也在结婚戒指上镶宝石。鸡尾酒戒:鸡尾酒”亦称调配酒,起源于1776年纽约州,是派对小礼服的完美拍档。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戒指
这算是个问题吗?可能所有的男人都说觉得戒指代表责任。送什么也不轻易送女人戒指。而大多爱着一个男人的女人都会想从这个男人那儿得到一枚戒指。不在乎是否是钻戒,不在乎是否是名牌,不在乎是什么作的,只要这个男人用心的挑一枚戒指。为她。暖暖向城要了一枚27块钱的银戒指,甚至可能不是925纯银的。可是却用了一生来戴。安丢失了她用一辈子去爱的男人送的唯一戒指,同样的也失去了唯一的爱情。一个女人如果开口向男人要戒指,代表什么。对于男人,如果不想给她一生,那至少代表麻烦的开始。一个朋友说,送什么都可能,但是绝不会送戒指给他的女友。只能感到可悲。爱在得不到等同的时候,女人总是更可悲的。纤纤手指上,不曾长久的戴过一枚戒指。唯一的一枚,亨得利的铂金细钻戒指,也不小心丢了。之后再也没机会戴上男人送的戒指。时常会想到去看好看的戒指,想像着终有一天,一个男人可以用心的为自己挑选,含情默默的替自己戴上。信念加想像,于是手指上,一直是空着的。空着等待一个有心送戒指的男人。戒指到底代表什么,如果没有爱情,它和其他任何一件用稀有金属打造的首饰有何不同。它只是一个女人想要作为纪念的一件纪念品而以。为什么女人总拿爱情当借口要,而男人就拿责任当理由推卸。想到这一点,无故的就感觉到可笑。戒指就能代表责任吗?如同一纸婚约,那就代表对双方的约束了吗?恋爱中的人都变得如此可笑吗?总是找各种理由给自己套个圈圈,然后为这个圈圈烦恼不己。戒指代表什么?爱情吗?责任吗?或许也就只是一个圈圈而以

戒指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3,月夜忆舍弟可以从哪两句诗中体会到是秋天写的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露从今夜白,点明时令,白露。可以从这两句看出是在秋天写的这首诗。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du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赏析二】杜甫共有四个弟弟。公元759年他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这首诗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思念。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戍鼓断人行”, 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写到天空。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露从今夜白”,意思是露从今晚上开始才分外惨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赏析三】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唐诗手札: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江 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题解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诗题作《江汉》,近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已无心拟题。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尽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句解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
但是前两句写的是秋天的。
饮酒·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鉴赏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月夜忆舍弟》。可以从哪两句诗中体会到是秋天写的?这个应该把全诗拿来看看吧,这样想不起来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可以从哪两句诗中体会到是秋天写的

4,明史张居正传下载

明史·张居正传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於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辈皆器重之。授编修,请急归。亡何,还职。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沈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寻还理坊事,迁侍裕邸讲读;王甚贤之,邸中中官亦无不善居正者。而李芳数从问书义,颇及天下事。 寻迁右谕德,兼侍读;进侍讲学士,领院事。阶代嵩首辅,倾心委居正。世宗崩,阶草遗诏,引与共谋。寻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月馀,与裕邸故讲官陈以勤俱入阁,而居正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寻充「世宗实录」总裁,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去学士五品仅岁馀。 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居正最後入,独引相体倨。见九卿,无所延纳;间出一语,辄中肯:人以是严惮之,重於他相。高拱以很躁被论去,徐阶亦去;春芳为首辅。亡何,赵贞吉入,易视居正;居正与故所善掌司礼者李芳谋,召用拱,俾领吏部以扼贞吉而夺春芳政。拱至,益与居正善;春芳寻引去,以勤亦自引,而贞吉、殷士儋皆为所构罢;独居正与拱在,两人益相密。拱主封俺答,居正亦赞之,授王崇古等以方略;加柱国、太子太傅。六年满,加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以辽东战功,加太子太师。和市成,加少师;馀如故。 初,徐阶既去,令三子事居正谨;而拱衔阶甚,嗾言路追论不已,阶诸子多坐罪。居正从容为拱言,拱稍心动;而拱客构居正纳阶子三万金。拱以诮居正,居正色变,指天誓辞甚苦;拱谢不审,两人交遂离。拱又与居正所善中人冯保郄;穆宗不豫,居正与保密处分後事,引保为内助,而拱欲去保。神宗即位,保以两宫诏旨逐拱(事具拱传),居正遂代拱为首辅。帝御平台,召居正奖谕之,赐金、币及绣蟒斗牛服。自是,赐赉无虚日。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居正劝帝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至讲学、亲贤、爱民、节用,皆急务:帝称善。大计廷臣,斥诸不职及附丽拱者;复具诏召群臣,廷饬之:百僚皆惕息。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馀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南京小奄醉辱给事中,言者请究治;居正谪其尤激者赵参鲁於外以悦保,而徐说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其奉使者,时令缇骑阴詗之;其党是以怨居正而心不附保。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桢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给事中徐贞明等群拥入狱视、具橐饘,亦逮谪外。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居正阳具疏救之,仅夺其职;已卒戍台。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当是时,太后以帝冲年,尊礼居正甚至,同列吕调阳莫敢异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馀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两广督抚殷正茂、淩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允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然持法严,核驿递、省冗官、清庠序,多所澄汰,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大邑;土子额隘,艰於进取:亦多怨之者。时承平久,群盗蝟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而奉行不便者,相率为怨言,居正不恤也。慈圣太后将还慈宁宫,谕居正谓:『我不能视皇帝朝夕,恐不若前者之向学勤政,有累先帝付托。先生有师保之责,与诸臣异;其为我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用终先帝凭几之谊。因赐坐蟒、白金、彩币。 未几,丁父忧。帝遣司礼中官慰问,视粥药止哭——络绎道路;三宫赙赠甚厚。户部侍郎李幼孜欲媚居正,倡夺情议,居正惑之;冯保亦固留居正。诸翰林王锡爵、张位、赵志皋、吴中行、赵用贤、习孔教、沈懋学辈皆以为不可,弗听;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被逐去。御史曾士楚、给事中陈三谟等遂交章请留,中行、用贤及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进士邹元标相继争之,皆坐廷杖、谪斥有差。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帝诏谕群臣,再及者诛无赦;谤乃已。於是使居正子编修嗣修与司礼太监魏朝驰传往代司丧,礼部主事曹诰治祭、工部主事徐应聘治丧。居正请无造朝,以青衣素服角带入阁治政、侍经筵讲读,又请辞岁俸;帝许之。及帝举大婚礼,居正吉服从事,给事中李涞言其非礼;居正怒,出为佥事。时帝顾居正益重,常赐居正札,称「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居正乞归葬父,帝使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归,期三月葬毕即上道;仍命抚、按诸臣先期驰赐玺书敦谕,范帝赉「忠良」银印以赐之——如杨士奇、张孚敬例,得密封言事。戒次辅吕调阳等:『有大事,毋得专决,驰驿之江陵听张先生处分』。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自强素迕居正,不自意得之,颇德居正;而时行与四维皆自昵於居正,居正乃安意去。帝及两宫赐赉、慰谕有加礼,遣司礼太监张宏供张饯郊外,百僚班送;所过地,有司饬厨传、治道路。辽东奏大捷,帝复归功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居正为条列以闻。调阳益内惭,坚卧;累疏乞休,不出。居正言「母老不能冒炎暑,请俟清凉上道」,於是内阁、两都部院、寺卿、给事、御史俱上章请趣居正亟还朝;帝遣锦衣指挥翟汝敬驰传往迎,计日以俟,而令中官护太夫人以秋日由水道行。居正所过,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身为前驱。道经襄阳,襄王出候,要居正宴。故事:虽公侯,谒王执臣礼;居正具宾主而出。过南阳,唐王亦如之。抵郊外,诏遣司礼太监何进宴劳;两宫亦各遣大璫李琦、李用宣谕,赐八宝金钉川扇、御膳饼果醪醴;百僚复班迎。入朝,帝慰劳恳笃,予假十日而後入阁,仍赐白金、彩币、宝钞、羊酒;因引见两宫。及秋,魏朝奉居正母行,仪从煊赫,观者如堵。比至,帝与两宫复赐赉加等;慰谕居正母子,几用家人礼。 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言官请停蘇、松织造,不听;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复请停修武英殿工及裁外戚迁官恩数,帝多曲从之。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於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居正服将除,帝召吏部问期日,敕赐白玉带、大红坐蟒盤蟒。御平台召对,慰谕久之;使中官张宏引见慈庆、慈宁两宫,皆有恩赉;而慈圣皇太后加赐御膳九品,使宏侍宴。 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拥护提抱有力;小扞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於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乾清小璫孙海、客用等导上游戏,皆爱幸。慈圣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复条其党罪恶,请斥逐;而令司礼及诸内侍自陈上裁去留。因劝帝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圣嗣、节赏赉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帝迫於太后,不得已,皆报可;而心颇嗛保、居正矣。帝初政,居正尝纂古治乱事百馀条,绘图以俗语解之,使帝易晓。至是,复属儒臣纪太祖、列圣「宝训」、「实录」,分类成书;凡四十,曰创业艰难、曰励精图治、曰勤学、曰敬天、曰法祖、曰保民、曰谨祭祀、曰崇孝敬、曰端好尚、曰慎起居、曰戒游佚、曰正宫闱、曰教储贰、曰睦宗藩、曰亲贤臣、曰去奸邪、曰纳谏、曰理财、曰守法、曰儆戒、曰务实、曰正纪纲、曰审官、曰久任、曰重守令、曰驭近习、曰待外戚、曰重农桑、曰兴教化、曰明赏罚、曰信诏令、曰谨名分、曰裁贡献、曰慎赏赉、曰敦节俭、曰慎刑狱、曰褒功德、曰屏异端、曰饬武备、曰御戎狄。其辞多警切,请以经筵之暇进讲。又请立起居注,纪帝言动与朝内外事;日用翰林官四员入直,应制诗文及备顾问:帝皆优诏报许。居正自夺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冯保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苍头游七入赀为官;勋戚文武之臣多与往还,通姻好。七具衣冠报谒,列於士大夫;世以此益恶之。 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四阅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南都、秦、晋、楚、豫诸大吏,亡不建醮。帝令四维等理阁中细务,大事即家令居正平章。居正始自力,後惫甚,不能遍阅;然尚不使四维等参之。及病革乞归,上复优诏慰留,称「太师张太岳先生」。居正度不起,荐前礼部尚书潘晟及尚书梁梦龙、侍郎余有丁、许国、陈经邦,已复荐尚书徐学谟、曾省吾、张学颜、侍郎王篆等可大用;帝为黏御屏。晟,冯保所受书者也,强居正荐之;时居正已昏甚,不能自主矣。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居正先以六载满,加特进中极殿大学士;以九载满,加赐坐蟒衣,进左柱国,廕一子尚宝丞;以大婚,加岁禄百石,录子锦衣千户为指挥佥事;以十二载满,加太傅;以辽东大捷,进太师,益岁禄二百石,子由指挥佥事进同知。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於是四维始为政,而与居正所荐引王篆、曾省吾等交恶。 初,帝所幸中官张诚见恶冯保,斥於外;帝使密詗保及居正。至是,诚复入,悉以两人交结恣横状闻;且谓其「宝藏逾天府」。帝心动,左右亦浸言保过恶;而四维门人御史李植极论徐爵与保挟诈通奸诸罪。帝执保禁中,逮爵诏狱;谪保奉御居南京,尽籍其家金银珠宝钜万计。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豔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召还中行、用贤等迁官有差。刘台赠官,还其产。御史羊可立复追论居正罪,指居正构辽庶人宪〈火节〉狱,庶人妃因上疏辩冤;且曰:『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邱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遯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馀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馀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於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事闻,时行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潘季驯疏尤激楚;诏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其母。而御史丁此吕复追论科场事,谓高启愚以舜、禹命题,为居正策禅受;尚书杨巍等与相驳,此吕出外、启愚削籍。後言者复攻居正不已;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屍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熹宗时,廷臣稍稍追述之;而邹元标为都御史,亦称居正。诏复故官,予葬祭。崇祯三年,礼部侍郎罗喻义等讼居正冤;帝令部议,复二廕及诰命。十三年,敬修孙同敞请复武廕并复敬修官,帝授同敞中书舍人,而下部议敬修事。尚书李日宣等言:『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帝可其奏,复敬修官。 同敞负志节,感帝恩,益自奋。十五年,奉敕慰问湖广诸王,因令调兵云南;未复命,两京相继失。走诣福建,唐王亦念居正功,复其锦衣世廕,授同敞指挥佥事。寻奉使湖南,闻汀州破,依何腾蛟於武岗。永明王用廷臣荐,改授同敞侍读学士;为总兵官刘承荫所恶,言翰林、吏部、督学必用甲科,乃改同敞尚宝卿。以大学士瞿式耜荐,擢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总督诸路军务。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久围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众迎敌战败,同敞驰至全州,檄杨国栋兵策应,乃解去。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馀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既死,同敞屍植立;首坠跃而前者三,人皆辟易。 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於震主,卒致祸发身後。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5,求张居正资料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寻还理坊事,迁侍裕邸讲读。王甚贤之,邸中中官亦无不善居正者。而李芳数从问书义,颇及天下事。寻迁右谕德兼侍读,进侍讲学士,领院事。 阶代嵩首辅,倾心委居正。世宗崩,阶草遗诏,引与共谋。寻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月余,与裕邸故讲官陈以勤俱入閤,而居正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寻充《世宗实录》总裁,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去学士五品仅岁余。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居正最后入,独引相体,倨见九卿,无所延纳。间出一语辄中肯,人以是严惮之,重于他相。 高拱以很躁被论去,徐阶亦去,春芳为首辅。亡何,赵贞吉入,易视居正。居正与故所善掌司礼者李芳谋,召用拱,俾领吏部,以扼贞吉,而夺春芳政。拱至,益与居正善。春芳寻引去,以勤亦自引,而贞吉、殷士儋皆为所构罢,独居正与拱在,两人益相密。拱主封俺答,居正亦赞之,授王崇古等以方略。加柱国、太子太傅。六年满,加少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以辽东战功,加太子太师。和市成,加少师,余如故。 初,徐阶既去,令三子事居正谨。而拱衔阶甚,嗾言路追论不已,阶诸子多坐罪。居正从容为拱言,拱稍心动。而拱客构居正纳阶子三万金,拱以诮居正。居正色变,指天誓,辞甚苦。拱谢不审,两人交遂离。拱又与居正所善中人冯保郄。穆宗不豫,居正与保密处分后事,引保为内助,而拱欲去保。神宗即位,保以两宫诏旨逐拱,事具拱传,居正遂代拱为首辅。帝御平台,召居正奖谕之,赐金币及绣蟒斗牛服。自是赐赉无虚日。 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居正劝帝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至讲学、亲贤、爱民、节用皆急务。帝称善。大计廷臣,斥诸不职及附丽拱者。复具诏召群臣廷饬之,百僚皆惕息。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氵曹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氵曹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南京小奄醉辱给事中,言者请究治。居正谪其尤激者赵参鲁于外以悦保,而徐说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其奉使者,时令缇骑阴诇之。其党以是怨居正,而心不附保。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给事中徐贞明等群拥入狱,视具橐饘,亦逮谪外。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居正阳具疏救之,仅夺其职。已,卒戍台。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当是时,太后以帝冲年,尊礼居正甚至,同列吕调阳莫敢异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然持法严。核驿递,省冗官,清庠序,多所澄汰。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大邑士子额隘,艰于进取。亦多怨之者。 时承平久,群盗蝟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而奉行不便者,相率为怨言,居正不恤也。 慈圣太后将还慈宁宫,谕居正谓:“我不能视皇帝朝夕,恐不若前者之向学、勤政,有累先帝付托。先生有师保之责,与诸臣异。其为我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用终先帝凭几之谊。”因赐坐蟒、白金、彩币。未几,丁父忧。帝遣司礼中官慰问,视粥药,止哭,络绎道路,三宫膊赠甚厚。 户部侍郎李幼孜欲媚居正,倡夺情议,居正惑之。冯保亦固留居正。诸翰林王锡爵、张位、赵志皋、吴中行、赵用贤、习孔教、沈懋学辈皆以为不可,弗听。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被逐去。御史曾士楚、给事中陈三谟等遂交章请留。中行、用贤及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进士邹元标相继争之。皆坐廷杖,谪斥有差。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帝诏谕群臣,再及者诛无赦,谤乃已。于是使居正子编修嗣修与司礼太监魏朝驰传往代司丧。礼部主事曹诰治祭,工部主事徐应聘治丧。居正请无造朝,以青衣、素服、角带入阁治政,侍经筵讲读,又请辞岁俸。帝许之。及帝举大婚礼,居正吉服从事。给事中李涞言其非礼,居正怒,出为佥事。时帝顾居正益重,常赐居正札,称“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 居正乞归葬父,帝使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归,期三月,葬毕即上道。仍命抚按诸臣先期驰赐玺书敦谕。范“帝赉忠良”银印以赐之,如杨士奇、张孚敬例,得密封言事。戒次辅吕调阳等“有大事毋得专决,驰驿之江陵,听张先生处分。”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自强素迕居正,不自意得之,颇德居正,而时行与四维皆自昵于居正,居正乃安意去。帝及两宫赐赉慰谕有加礼,遣司礼太监张宏供张饯郊外,百僚班送。所过地,有司节厨传,治道路。辽东奏大捷,帝复归功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居正为条列以闻。调阳益内惭,坚卧,累疏乞休不出。 居正言母老不能冒炎暑,请俟清凉上道。于是内阁、两都部院寺卿、给事、御史俱上章,请趣居正亟还朝。帝遣锦衣指挥翟汝敬驰传往迎,计日以俟;而令中官护太夫人以秋日由水道行。居正所过,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身为前驱。道经襄阳,襄王出候,要居正宴。故事,虽公侯谒王执臣礼,居正具,宾主而出。过南阳,唐王亦如之。抵郊外,诏遣司礼太监何进宴劳,两宫亦各遣大珰李琦、李用宣谕,赐八宝金钉川扇、御膳、饼果、醪醴,百僚复班迎。入朝,帝慰劳恳笃,予假十日而后入阁,仍赐白金、彩币、宝钞、羊酒,因引见两宫。及秋,魏朝奉居正母行,仪从煊赫,观者如堵。比至,帝与两宫复赐赉加等,慰谕居正母子,几用家人礼。 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复请停修武英殿工,及裁外戚迁官恩数,帝多曲从之。帝御文华殿,居正侍 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 居正服将除,帝召吏部问期日,敕赐白玉带、大红坐蟒、盘蟒。御平台召对,慰谕久之。使中官张宏引见慈庆、慈宁两宫,皆有恩赉,而慈圣皇太后加赐御膳九品,使宏侍宴。 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拥护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乾清小珰孙海、客用等导上游戏,皆爱幸。慈圣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复条其党罪恶,请斥逐,而令司礼及诸内侍自陈,上裁去留。因劝帝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圣嗣,节赏赉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帝迫于太后,不得已,皆报可,而心颇嗛保、居正矣。 帝初政,居正尝纂古治乱事百余条,绘图,以俗语解之,使帝易晓。至是,复属儒臣纪太祖列圣《宝训》、《宝录》分类成书,凡四十:曰创业艰难,曰励精图治,曰勤学,曰敬天,曰法祖,曰保民,曰谨祭祀,曰崇孝敬,曰端好尚,曰慎起居,曰戒游佚,曰正宫闱,曰教储贰,曰睦宗籓,曰亲贤臣,曰去奸邪,曰纳谏,曰理财,曰守法,曰儆戒,曰务实,曰正纪纲,曰审官,曰久任,曰重守令,曰驭近习,曰待外戚,曰重农桑,曰兴教化,曰明赏罚,曰信诏令,曰谨名分,曰裁贡献,曰慎赏赉,曰敦节俭,曰慎刑狱,曰褒功德,曰屏异端,曰节武备,曰御戎狄。其辞多警切,请以经筵之暇进讲。又请立起居注,纪帝言动与朝内外事,日用翰林官四员入直,应制诗文及备顾问。帝皆优诏报许。 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冯保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苍头游七入赀为官,勋戚文武之臣多与往还,通姻好。七具衣冠报谒,列于士大夫。世以此益恶之。 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四阅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南都、秦、晋、楚、豫诸大吏,亡不建醮。帝令四维等理阁中细务,大事即家令居正平章。居正始自力,后惫甚不能遍阅,然尚不使四维等参之。及病革,乞归。上复优诏慰留,称“太师张太岳先生”。居正度不起,荐前礼部尚书潘晟及尚书梁梦龙、侍郎余有丁、许国、陈经邦,已,复荐尚书徐学谟、曾省吾、张学颜、侍郎王篆等可大用。帝为黏御屏。晟,冯保所受书者也,强居正荐之。时居正已昏甚,不能自主矣。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居正先以六载满,加特进中极殿大学士;以九载满,加赐坐蟒衣,进左柱国,廕一子尚宝丞;以大婚,加岁禄百石,录子锦衣千户为指挥佥事;以十二载满,加太傅;以辽东大捷,进太师,益岁禄二百石,子由指挥佥事进同知。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于是四维始为政,而与居正所荐引王篆、曾省吾等交恶。 初,帝所幸中官张诚见恶冯保,斥于外,帝使密诇保及居正。至是,诚复入,悉以两人交结恣横状闻,且谓其宝藏逾天府。帝心动。左右亦浸言保过恶,而四维门人御史李植极论徐爵与保挟诈通奸诸罪。帝执保禁中,逮爵诏狱。谪保奉御居南京,尽籍其家金银珠宝巨万计。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召还中行、用贤等,迁官有差。刘台赠官,还其产。御史羊可立复追论居正罪,指居正构辽庶人宪节狱。庶人妃因上疏辩冤,且曰:“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事闻,时行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潘季驯疏尤激楚。诏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其母。而御史丁此吕复追论科场事,谓高启愚以舜、禹命题,为居正策禅受。尚书杨巍等与相驳。此吕出外,启愚削籍。后言者复攻居正不已。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 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熹宗时,廷臣稍稍追述之。而邹元标为都御史,亦称居正。诏复故官,予葬祭。崇祯三年,礼部侍郎罗喻义等讼居正冤。帝令部议,复二廕及诰命。十三年,敬修孙同敞请复武廕,并复敬修官。帝授同敞中书舍人,而下部议敬修事。尚书李日宣等言:“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帝可其奏,复敬修官。 同敞负志节,感帝恩,益自奋。十五年,奉敕慰问湖广诸王,因令调兵云南。未复命,两京相继失,走诣福建。唐王亦念居正功,复其锦衣世廕,授同敞指挥佥事。寻奉使湖南。闻汀州破,依何腾蛟于武冈。永明王用廷臣荐,改授同敞侍读学士。为总兵官刘承胤所恶,言翰林、吏部、督学必用甲科,乃改同敞尚宝卿。以大学士瞿式耜荐,擢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总督诸路军务。 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久围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众迎敌,战败。同敞驰至全州,檄杨国栋兵策应,乃解去。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既死,同敞尸植立,首坠跃而前者三,人皆辟易。 而居正第五子允修,字建初,廕尚宝丞。崇祯十七年正月,张献忠掠荆州,允修题诗于壁,不食而死。 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