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酿白酒,古人是怎么酿酒的啊 他们不添加现代的东西怎么酿的 就是最原始的酒

本文目录一览

1,古人是怎么酿酒的啊 他们不添加现代的东西怎么酿的 就是最原始的酒

粮食——加酒曲——发酵——蒸馏——出酒原始的酒:推测为,原始人可能为果子太多,吃不完,储藏过程中发酵而成的(非主观自觉)。中国白酒最早见《亳州志》,源于4800多年。

{0}

2,古人是怎样酿酒的呢工艺都有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运用传统技艺酿出来的酒,喝起来是非常香醇的。而古人酿酒其实就是传统极易酿酒的前身,我们接下来来认识一下古人究竟是如何酿酒的。酿酒确实是一门技术活,古人酿酒多半还是要有专门的工人来进行操作的,否则只是普通人酿出来酒是不够香醇的。虽然说古人有些普通人家也会进行酿酒,但是一般好的酒都是在酒坊里面,有专门的工人来酿出来的。而在古代酿酒也是非常注重原材料的。古代酿酒的原材料一般就是米和水,这些虽然说平平无奇,但是却决定了酒的品质好坏。一般普通的米其实那样出来也确实具有一些香味,但是还远远不够,比如说古人酿酒一般会去挑选农田里面比较好的品质的米,而且熟度也是有很大的讲究的。而那些米必须要是晶莹剔透的,这才能够保证酒酿出来的颜色也是非常纯正的。选完了原材料,工人就要在酒坊对酿酒进行前期准备,首先就是要把米放在专门的容器中,并不能随随便便挑选一些容器就酿酒,因为这不仅关乎了酒发酵的程度,而且也关乎了米质是否会在这期间变至焉。此装米的容器是非常需要考究的,一般都是挑选木质容器。而后还要根据天气选择开始酿酒的时间,最终使用白布将酿酒壶盖上。虽然以前的酿酒工艺没有现在有机器这么方便,但是以前的每一步酿酒都包含了工人浓浓的心意和渴望酿成好酒的心愿,因此这样的酒其实更加情深意重。而且手工酿出来的酒每一步都是精心配比好的,每步也都是严格操控,虽然没有机器那么把握的准确,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子的人工制作更加饱含了一种纯香。再加上手工酿酒,其实相比起机器,酿酒出来的品质会更加好,就是因为手工酿的酒运用古法操纵,其实更加具有古朴味道。

{1}

3,古代怎样酿酒的

商代的甲骨文中关于酒的字虽然有很多,但从中很难找到完整的酿酒过程的记载。对于周朝的酿酒技术,也仅能根据只言片语加以推测。  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  其中有一例"醪利中"的制法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由于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酿酒工艺技术文字记载,而且书中反映的事都是先秦时期的情况,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大致过程如下:  药材→切碎→浸泡(煮)取汁→浸曲←(水)  │  ↓  │  混合←米饭←蒸煮←米  └─→↓  发酵  ↓  酒醪←药材  ↓  好酒→继续发酵  ↓  药酒  从上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酿酒有如下特点:采用了两种酒曲,酒曲先浸泡,取曲汁用于酿酒。发酵后期,在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这就是古代所说的" 三重醇酒",即"酎酒"的特有工艺技术。好像是利用酵母菌

{2}

4,我国古代白酒制作过程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请稍等一会儿哦,马上为您查询相关信息 您好,白酒的制作需要经过碎料、配料、润料及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及加水堆积、入缸发酵、出缸蒸酒等过程。 为您补充:一、粉碎古用石磨或(驴拉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状,后用电磨磨成过标准筛的原料。二、配料将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辅料(稻壳)按照100:25-30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匀。夏季一般为25%的辅料,冬季为30%的辅料。三、润料、拌料将配好料的面楂,按原粮量的40—50%加水进行润料,水温为常温,翻拌均匀,堆积1小时左右,使粮充分吸收水份,有利于糊化,加水量视面湿而不粘,有经验的酿酒师傅凭手感一捏就能感觉出来。四、蒸煮糊化将面楂上甑锅进行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将面楂再翻拌一次,然后用木锹和菠萁将面楂一层一层地装入甑锅,待汽圆后蒸煮糊化1小时左右,使面熟而不粘,内无生心,由有经验的酿酒师用手捻来感觉蒸煮程度。 补充:五、冷散将蒸好的面楂用木锹铲出甑锅放倒干净的地面上用木锹摊薄、匀,进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数次冷散,视温度达到夏季为20—22℃为宜,冬天为16—18℃为宜。六、加曲、加水堆积将泠散好的面楂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加入50%左右的水,水为常温,用木锹进行翻拌,使之均匀,用手掌捏住面楂从手指缝挤出1—2滴水为宜,然后进行堆积,堆积时间不低于1—2小时。 补充:七、入缸发酵将堆积好的酒醅用竹篓人工入到缸里,上边盖上石盖进行发酵,地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与地面平齐,缸的间距为10—20cm。入缸的酒醅的淀粉含量在9—12%之间,水份含量在55—57%之间,酸度在0.8—1.1mol/g之间,糖份在0.5—0.6。Be′之间,发酵周期一般为21天。发酵时要掌握酒度的变化,一般应遵循“前缓升、中挺、后缓落”的原则。即入缸后,温度逐步上升,发酵中期,温度应稳定一个时期,然后到发酵后期,发酵温度缓慢下降。前缓升:一般入缸到6—7天温度升至25—27℃,酒醅发甜,说明发酵正常。中挺:从入缸的第8天到11天,温度降升至32—34℃,连续四天。后缓落:从入缸12天到21天,温度逐渐下降,每天以下降0.5℃为宜,出缸时酒醅的温度降至26—28℃,发酵好的酒醅应有不硬、不粘的感觉,色泽呈紫红色。 补充:八、出缸蒸酒发酵到21天的酒醅用竹篓抬出至甑锅边进行蒸馏,装甑时应按照“稳、准、细、匀、薄、平”的原则进行操作,装甑蒸汽应按照“两小一大”的原则进行操作,流酒时蒸汽应按照“中酒流酒,大气追尾”的原则进行操作,接酒时应依照酒花大小程度来判别酒头、原酒和酒尾,看花接酒都是凭酿酒大师傅的经验来判别,接酒一般接到0°。酒头、原酒和酒尾都分级分缸储存,一般储存6个月以上酒体成熟。 以上就是白酒制作过程 祝您生活愉快? 如果帮到您的话,希望给个赞哦,谢谢谢谢谢啦亲 更多7条 

5,古发酿酒的步骤有几步

目前酿酒方法可以分为两类:酿造酒和蒸馏酒,酿造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酵酒,这种酿造酒是在发酵终了稍加处理即可饮用的低度酒,比如我们熟悉的葡萄酒、啤酒、黄酒等,时间出现的较早。酿造酒工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广,很多朋友通过学习酿酒知识自己在家就可以酿酒喝,比如葡萄酒、黄酒。因此,这种工艺技术非常普及,并且也十分成熟。第二种蒸馏酒,它的原理是在发酵终了再经蒸馏而得的高度饮料酒,有我们熟悉白酒、白兰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主要特点就是酒质纯,酒精度数高,这得益于它的多了一道工序:蒸馏,蒸出来的液体称之为原浆,大部分需要进行勾兑才能够饮用。喝过酒的的朋友都知道酿造酒和蒸馏酒的口感完全不一样,蒸馏酒的酒香气非常浓,喝起来绵柔,爽口;而酿造酒的口感非常好,果味或者粮食味比较浓郁,酒精度偏低,容易入口。那么,通过对上面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传统酿酒工艺的具体方法,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会问了:酒是如何被酿造出来的?确实,这是一个问题,不管是发酵还是发酵蒸馏模式,酒是怎么样酿造的呢?这里酒龙头要说的酿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酒曲,酒曲是整个酿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作为具有几千年酿酒历史的中国,对酿酒技术做出的贡献是发明了酒曲酿酒。大家知道粮食的含量大部分为淀粉,只有让淀粉糖化才能够酿出美酒,而酒曲的目的就是让淀粉能够彻底的糖化,经过蒸馏然后成为原酒。酒曲中含有使淀粉糖化的丝状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中国先人从自发地利用微生物到人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条件选优限劣而制造酒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了酒曲,有了酿酒的方法,就酿出了今天的白酒,如今,古代制曲酿酒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以上介绍的就是传统酿酒工艺知识,八叶古酿酒价格

6,古代的酒是怎么酿的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国古籍记载各不相同,一说源于轩辕黄帝,一 说始于禹时仪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我们知道,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质,如水果,蜂蜜、兽乳,很 容易受到自门然界中的发酵微生物的作用而产生酒。所以,不少人认为:最原始的酒,应该是由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这在古人 的笔记上屡见不鲜。众所周知的猿酒当是自然酒之一。第一代人工饮料酒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先进入游牧社会,然后再进入农业社会 的。人类最早的人工饮料酒的发明,则是游牧时代用兽乳酿造的乳酒。因为兽乳中含有乳糖,能自然发酵生成乙醇(酒精)。这种 乳酒,古称醴酪(《周礼、礼运篇》)。也就是说,第一代人工饮料酒,不添加任何糖化发酵剂,全靠自然形成。今日的内蒙,西 藏、青海等地的少壮民族,仍保留了这种兽乳制酒的习惯。这大约是距今7000到1万年以前的事。第二代人工饮料酒(发酵酒)  我国回第二代人工饮料酒是加了糖化发酵剂来酿成的,又称人 工发酵酒(针对非蒸馏酒而言),亦简称发酵酒。所加的糖化发酵剂,就是大家热悉的曲蘖。这是我国的一大特点,它又分为天然 曲蘖酿酒和人工曲蘖酿酒两个阶段。 (1)天然曲蘖酿酒(第一阶段)  用天然曲蘖酿酒是第二代人工饮料酒的第一阶段。出现在农 业产生前后。我们祖先因认识到野生植物的淀粉种子可以充饥,便搜集贮藏以备冬用。诚然,农业社会出现以后,贮藏的谷物就更 多。由于当时保存的方法原始、粗放、条件差,谷物在贮藏过程中受潮发芽,长霉的现象比较普遍,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 些发芽长霉的谷物,形成了天然的曲蘖,遇到水以后,自然会发酵生成酒。为此,必然启示人们模拟。从而懂得和掌握了制造曲 蘖的方法,并用于酿酒。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曲蘖是不分家 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淮南子》提出:清酿美酒,始于耒耜。”也就是说酒源于农 业之初。 (2)用曲作酒,用蘖作醴(第二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酿酒技术的进步。到了农耕时代的 中、晚期,曲蘖分为曲、蘖(谷芽)、黄衣曲(糖化用曲、酱曲、 豉曲)。于是,人类把用蘖酿制的“酒”称为醴,把用曲制作的酒 方称为酒。也就是说,第二代人工饮料酒发展的第二阶段,实现曲、蘖分家。  醴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秦以后逐渐被用曲酿造 的酒取代。至于曲蘖分家的具体时间,可能在阶级社会的商周时期。  为什么用蘖作醴的方法会被淘汰呢?正如明代末宋应星指出的 那样?“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致失传,则并蘖法亦“亡”(《天工开物》)。从发酵原理来看,蘖(谷芽)是单边发 酵,在发酵过程中,仅起糖化作用;因此,醴中含乙醇量很低。而用曲制酒,则是边糖化边酒化的复式发酵,亦称双边发酵;所 以,酒中的乙醇含量较高。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判断,用曲制酒的方法,比用蘖制醴要先进得多,必然要淘汰用蘖作醴的方法。中国是啤酒的发源地之一  啤酒是用麦芽酿造的。我国用蘖(谷芽)造酒(醴)的时间, 与巴比伦用麦芽造啤酒都同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已无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伦人因没有发明创造出酿 制高度粮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如前所述,发明了曲,淘汰了蘖这一方法。粮食酒出现的年代  我们平时所指酒的起源,系指粮食酒的出现,也就是发酵酒 的出现。第二代人工饮料酒的出现,应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 7000年。因为,这时人类社会已进入以农耕为主的原始社会,这 已从地下出土的大量饮酒、酿酒器皿中得到证实。曲和发酵酒(第二代酒)的发展  曲是一种利用固体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条件 下,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活性容易保持不变。这种方法的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曲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贡献,19世纪传入西 方,不仅改变了西方自古沿用麦芽糖化谷物,然后再加酵母菌发酵成酒的方法,还奠定了酒精工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曲给现代发酵工业和酶制剂工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根据殷墟的发掘,发现了用大缸酿酒的酿酒场所,其规模相 当可观,可以判断,酿酒技术已有较大的进步。史家记载的“纣为酒也、同船糟丘而牛饮者,3000馀人为辈”虽有夸张,确实反映了酿酒业的规模。  到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酿酒业也有了更大的进步。不但设立了专门机构,指定专职官员来管理酒的生产,还制订了酿酒的工艺操作,这些都促进了酿酒技术的发展。  到了秦汉、酿酒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一是研究原 料,并进行分级;二是曲的品种迅速增加,仅汉初杨雄在《方言》,中就  记载了近10种。最初人类用的是散曲,至于大小曲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大曲是秦汉以前,而小曲稍早,当在战国以前。  西汉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 其配方与今日黄酒的配方比例比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勰在其编写的《齐民要术》中, 系统而又详尽地总结,记载了各种制曲的方法,酿酒的操作、工艺规范。这些技术很快传到朝鲜、日水、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国。 日本三大酒神庙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个姓秦的中国酒师建造的。尔后北宋窦革的《酒谱》,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等都系统地 总结与记载了大量的制曲和酿酒的工艺方法,如酒坛内部涂蜡或漆;新酒必须杀菌,煮酒用松香,黄蜡作消泡剂; 榨酒用压板, 装坛酒应满;制曲原料不蒸也不煮,用生料,上次老曲涂在生 (新)曲外面(类似按种)等等,这些都说明酿酒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北宋的又一大进步是红曲的发现与应用。明代李时珍和宋应 星分别在《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以上所述的酒并不是蒸馏酒,全都是发酵酒,也称酿造酒,即属今日黄酒的范畴,放不赘述。第三代人工饮料酒——蒸馏酒的出现(唐代)  蒸馏酒今多称为白酒,又叫烧酒。这是我们祖先为了提高酒 度,增加酒精含量,在长期酿酒实践的基础上,利用酒精与水沸点不同,蒸烤取酒的方法。蒸馏酒的出现,是酿酒史上一个划时 代的进步,是我国的第三代酒。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外学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数的西方学者认为,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因为蒸馏技术与我国古代炼丹术有密切的关系,一旦掌握了蒸馏方法,必然 会运用到酒的蒸馏上。单就蒸馏技术来看,我国至迟应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便掌握了。那么,我国蒸馏酒的出现应在何时呢?过去,由于受李时珍“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如前所述,发明了曲, (《本草 纲目》)的影响,不少同志误以为始于此。进而由此伴生了“烧酒西来说”,或曰“外来说”。关于这个问题,李时珍本人也不能自圆其说,他在这之后的葡萄酒条中写道:“有如烧酒者,有大毒。 ……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 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 当在贞观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竞达六、七百年。为此,拟稍详叙干后。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已经否定了“蒸馏酒始于元朝”之 说。北宋田锡的《麴本草》中便记载了一种酒是经过反复二至三次的蒸馏而得到的美酒.度数较高,饮少量便醉。说明此时我国 已懂得蒸馏酒的制作方法。1163年南宋吴误的《丹房须知》上也记载了多种类型完善的蒸馏器。同期的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 五也记载了蒸馏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情况。1975年河北承德憾青龙县出土的一套  金代铜烧酒锅的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年。敦煌 壁画中的西夏酿酒蒸馏壁画也可证明,十世纪以前,即北宋以前,我国已出现了蒸馏酒,这己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如前所述、公元640年唐太宗时,我国新疆地区便会制作蒸馏 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说明唐代已出现了烧酒。也就是说,我国在公元七世纪便有了蒸馏酒。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心芳先生在《曲蘖酿 酒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现蒸馏酒。这个判断不仅与前述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是相印证,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献也说明了这一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805~?)亦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之名句。李肇的《国史补》也记 载有剑南之烧春等等。以上是从蒸馏酒的名称来看。从蒸馏工艺来看,唐开元年间(713~755),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有“甄(蒸)气水”,“以气乘取”的记载。此外,近几年来出土的隋唐文物中,还出现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没有烧酒,肯 定不会制作这么小的酒杯。  这些都充分说明,唐代不仅出现了蒸馏酒,而且比较普及。正如朱宝镛教授最近指出的那样:“西南地区可能先有烧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烧酒,连长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对外贸易》第四期)、  这个判断也是正确的。从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来看,贵州少数 民旅彝族文献《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论雄伟的十重宫殿》在论述隋末唐初的这件事时曾说:“酿成纯米酒,如露水下降。”这就是简单的蒸馏酒工艺的记载。《西南彝志》的记载,与唐太宗破高昌时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遗》和元代《饮膳正 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记载,恰相呼应。因此,唐代出现了蒸馏熬酒已无庸置疑。

7,古代的酒是怎么酿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做出了一种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酿出来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绵长。几千年来,酒曲一直是中国酒酿造的秘诀。现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样酿造出美酒的。开吃网小7也是爱酒之人,每日睡前总要小酢一杯,小7的家人也是日日与酒相伴的,奶奶更是米酒的忠实fans。   1999年3月,水井坊的考古发掘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国人酿酒的全过程。   蒸煮粮食,是中国人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在传统工艺中,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这是酿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晾晒粮食的地面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遗址一共发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叠。晾堂旁边的土坑是酒窖遗址,就像一个个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发掘出了8口酒窖,内壁和底部都用纯净的黄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的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   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   人们在清代层面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考古学家最后定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当年在基座上架着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   人们以此推断,在清代,这里生产的就是蒸馏酒,而且技术已经和现代酿酒技术十分接近。专家对水井坊几口老窖池的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离到红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   中国的蒸馏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等等,水井坊酿造的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在酿造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泥窖酿酒,成为中国酿酒工艺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的发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这里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浓香型的酒。   由于目前发掘的面积有限,第三层以下还没有深挖,因此,在遗址的下面很可能还埋藏着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遗址,不同历史层面的废弃、启用的真相也许会在未来的进一步发掘中给我们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古代的酒的做法有点像今天的米酒的做法,酒精含量很低的

8,古代酿酒的方法是什么

在远古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我国古代书籍中就有不少关于水果自然发酵成酒的记载。如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另外,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糖,极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也有可能意外地从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一种“醴酪”,即是我国乳酒的最早记载。根据古代的传说及酿酒原理的推测,人类有意识酿造的最原始的酒类品种应是果酒和乳酒。因为果物和动物的乳汁极易发酵成酒,所需的酿造技术较为简单。在距今约7350年前的我国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粮食堆积100立方米,折合重量5万公斤”,还发现了一些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这说明当时可能有了谷物酿酒。我国晋代的江统在《酒诰》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认为最初的谷物酿酒不是有意制造的,是无意中发现的,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江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到了殷商,我国已摆脱酒的原始酿造,开始进入制曲酿酒的阶段。《尚书》载:“著作酒醪,尔惟曲蘖。”曲蘖就是酒曲,是制酒的糖化发酵剂。这就是说在距今3200多年前,我国已经成熟地用酒曲来酿酒了。酒曲酿酒,将糖化与发酵两过程合为一体,被称为“复式发酵法”,一直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谷物酿酒技艺的源泉,又是世界酿酒史上的空前创造。有关专家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将之浸入水中,便发酵成酒,即天然酒。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蘖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于是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制曲酿酒法,一般以稻米、大小麦、高粱等谷物为原料,通过蒸煮使谷物糊化,利用曲霉、酵母的代谢作用制曲,最后将曲料进行发酵便造出了酒。秦汉以来,我国的制曲酿酒技术不断取得成就。《礼记·月令》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秫稻必齐,曲粟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要求造酒用的谷物必须成熟,投曲必须及时,浸煮时必须保持清洁,造酒用的水质必须要好,器皿必须用优良的陶器,火候必须适宜,这其实也是对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科学总结。汉代由于制曲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不同的谷物制曲,从而增加了酒的品种。北魏的《齐民要术》专门讲了制曲酿酒的方法,列举的12种制曲法中,有两种是碎块的散曲,有10种是饼状曲,这些饼曲至今仍是酿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唐宋时期,制曲技术进一步发展,酒的品种更多了。北宋时还出现了一部论述造酒的专著——《北山酒经》。西方各国的主要谷物酒,长期沿用麦芽糖化加酵母的酵造法。直到19世纪90年代,法国人卡尔迈特由我国引进酒曲,应用于酒精生产上,名日“阿米诺法”,才突破了西方以麦芽糖化剂酿酒的传统工艺。

9,古代怎么酿酒

前期和做馒头发酵一样,后期和蒸馏水道理相同,用微生物吧粮食的淀粉分解成酒精,然后利用水酒精沸点不同给蒸馏出来就是啦,发酵用酒曲,蒸馏用大锅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当今社会,酒已成为嗜好性消费品。酒的品种繁多,就生产方法而论,有酿造酒(发酵酒)和蒸馏酒两类。酿造酒是在发酵终了稍加处理即可饮用的低酒度饮料酒,如葡萄酒、啤酒、黄酒、清酒等,出现较早;蒸馏酒是在发酵终了再经蒸馏而得的高酒度饮料酒,主要有白酒、白兰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现较晚。   酿酒的起源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质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气里、尘埃中和果皮上都附着有酵母菌。在适当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变成酒浆,自然形成酒。   人类酿酒的历史约始于距今4~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新人”阶段。当时人类有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食物,且又能短期地贮存食物,从而有条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人类最早的酿酒活动,只是机械地简单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   真正称得上人工酿酒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之后开始的。这时,人们有了比较充裕的粮食,尔后又有了制作精细的陶制器皿,这才使得酿酒生产成为可能。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约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已出现雕刻着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用大麦、小麦、蜂蜜等制作了16种啤酒。公元前3000年,该地区已开始用苦味剂酿造啤酒。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耕作农具,即出现了农业,这为谷物酿酒提供了可能。《中国史稿》认为,仰韶文化时期是谷物酿酒的“萌芽”期。当时是用蘖(发芽的谷粒)造酒。公元前2800~前2300年的中国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脚杯、小壶等酒器,反映出酿酒在当时已进入盛行期。中国早期酿造的酒多属于黄酒。   从利用含糖野果酿酒到人工栽培果树酿酒,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直到公元前4600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才开始种植葡萄并用以酿酒。   从自然酿酒到人类模仿大自然自酿酿酒,再到有意识的进行酿酒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酿酒的发明是人类在效仿生物活动中迸发出的聪明才智的结晶。   中国古代酿酒技术 中国是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酿酒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就是用曲造酒。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丝状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曲造酒,使淀粉质原料的糖化和酒化两个步骤结合起来,这对造酒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推进。中国先人从自发地利用微生物到人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条件选优限劣而制造酒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至秦汉,制曲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代虽还用蘖造酒,但大量的酒却已是用曲制造了。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酿酒用曲的比例,“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中国酿酒技术史上,有关酿酒原料和成品比数的最早纪录。

10,米酒的古代酿法

千灯人喜欢在腊月里酿米酒,自酿自饮,享受农家田园之乐。唐代有“把酒话桑麻”和“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诗句,可见当时农家已有自酿自饮和用米酒待客的风俗。酿米酒先要把糯米(五六十斤)浸上一天一夜,第二天捞起来淘尽,晾十多分钟后放在蒸笼里蒸熟;接着把糯米饭倒入适中的缸里,加适量清水和药酒,然后用木棒搅匀。米缸四周用裹上一层厚稻草,上面铺上草连子,让米饭在里边发酵。这样经过7~10天后,掀开草连子,在米缸中再加一些清水(1斤米约加3斤水),再过四五天,糯米饭就酿成了米酒。这种自制米酒略有甜味,有营养,冬饮一杯能舒筋活血,祛寒提神。剩下的酒糟可做小菜,捞上一小碗,放些虾仁或咸菜,可制成可口的佳肴。在国外怎样作米酒(酒酿,甜酒)到中国店买袋装的糯米五磅,酒麴一袋(两枚装)。 先用水将糯米泡开(半天就够了),漂洗干净。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白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蒸熟。约 一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没有这层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怎么也蒸不熟。这有失败 的经验。将一枚酒曲研成粉末待用。将蒸好的糯米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间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却。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 许凉水,用手将糯米弄散。用水要尽量少。将酒曲撒在糯米上,边撒边拌,尽量混均匀。不要性 急,撒一层,混匀后再撒。留下一点点酒曲。将糯米转移到发酵的容器中。大一点的电饭锅就好。泡糯米也是用它。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 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水将手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 一压,抹一抹,使表面光滑。最后用保鲜膜覆盖在糯米上,尽量不留空隙。盖上盖子。放置在保温的地方,比如衣服筐里。 我是将容器放在烤箱里。老式烤箱里面总有一点火苗,刚好可以保持温和的温度。这是偷懒的法 子。最好还是用衣服被子什么的保温,冬天室内温度不稳定。大约过三天就好了。中间随时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第三天就可以尝尝。完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尝不到生米粒。这时就可以 揭去保鲜膜,米酒就成了。做得好的,糯米不散,可以分割成块。如果发酵过度,糯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过于浓烈。如果发酵不足,糯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拌酒曲的时候,如果水洒多了,最后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块。一煮就散。说起来,这种酒曲发酵技术还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发明。酒曲中有灰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 物。灰霉将淀粉转化成糖,即糖化过程;酵母将糖转化成乙醇,即酒化过程。只有这两个过程都 进行到适当程度,才有美味的米酒。欧洲直到上世纪才知道这种方法。在此前,欧洲人借助麦芽将淀粉糖化并结合发酵做成啤酒。中国古代的发酵技术没的说。古人居然能利用两 种微生物的分工合作,真是厉害。其它如酱油,醋,食用色素红曲霉素,霉豆腐,泡菜,豆豉, 臭豆腐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发明,大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比如,同样是泡菜,美国的酸黄瓜太酸,味道也不好。这是由于他们加的是酵母菌和糖,酸 味主要来自醋酸。中国的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酸味主要来自乳酸,味道美极了,想想就流口水。 前者是有氧发酵,后者是无氧发酵。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