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郎是什么官(尚书虞部员外郎是什么官)

1. 尚书虞部员外郎是什么官

1. 尚书虞部员外郎是什么官

唐工部‍员外郎,从六品上,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唐代工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掌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

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

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

工部郎中、员外郎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

虞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

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

工部主事三人,屯田主事二人,虞部主事二人,水部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2. 尚书诸司员外郎

2. 尚书诸司员外郎

唐: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也是皇后的自称。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 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 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称呼,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 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称呼,例如:“公孙大娘” 唐朝的官员等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 :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后宫等级: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唐制太子之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唐代女官制度承袭隋代: 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尚书比部员外郎什么官职

权知:即暂代之意。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在官衔前常带“知”字。“知”为主持之意。其暂时代者称权知,又资历浅者出任品级高的职务时也加“权”字。职方:唐 宋 至 明 清 皆于兵部设职方司。员外郎,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简单来说,就是代理兵部职方司副司长

4. 尚书工部郎中是什么官

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粮食局副局长。

宋朝在工部下设屯田司,置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其租入种刈,兴修给纳诸事。屯田员外郎,秩从六品上。其职掌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田郎中虽为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但久已有名无实,各地军事区域进行屯田时,皆由各地长官主持。

5. 尚书司门员外郎是什么官

古代六大部有以下这些司:

吏部:吏部司,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 司封司,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 司勋司,掌官吏勋级。 考功司,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官员死亡后,史官要为其立传,太常要议谥,若要铭于碑者,则会同百官议其宜记述的事迹上报,然后考功郎中通报其家属。

户部:户部司,掌户口、土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 度支司,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 金部司,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给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 仓部司,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

礼部:礼部司,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 祠部司,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 膳部司,掌陵庙之牲豆酒膳。 主客郎司,掌诸蕃朝谨之事。

兵部: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 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 职方司,掌地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胪寺先询问其国山川、风土,然后制成地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样式通达于上; 驾部司,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 库部司,掌兵器、卤簿仪仗。

刑部:刑部司,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 都官司,管理俘虏,奴隶的簿录,给以衣粮医药,并审理其诉讼事件。 比部司,负责通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勋赐缺乏物资,以及军用物资、器械等事。 司门郎中、员外郎,管理门禁关卡出入登记,以及各地上缴失物的处理。

工部:工部司,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助手。 屯田司,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 虞部司,掌苑囿、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给和畋猎之事。 水部司,管理河流过渡、船舻、沟渠桥梁、堤堰、沟洫的修缮沟通,以及渔捕、漕运诸事。

6. 尚书虞部郎中

语出《宋史·苏轼传》——(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宋代的官制总体上承唐代中后期以来的制度,但是历经几番更改,极为复杂。一个人做了官,至少有官阶(品级)、官职(职务)、差遣(承担任务)三个官名,再加上各种虚衔,官名一长串,确实很难让人看懂。

宋代官职授任分三类:官、职、差遣。官,仅是俸禄、等级的标志;职,是对文学之士的职称;差遣,是治理朝廷内外各事的实职。一般官吏大多都有这三个头衔。例如寇准曾为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郎中是官,是工资待遇;直学士是职,是级别;判吏部东铨是差遣,是实际职务。

“差遣”做为实际担任的职务常常带有“判”、“知”、“勾当”、“管勾”、“权”、“直”、“提举”、“提辖”、“签书”、“监”等限定词,差遣也就是实际上从事的工作。

原文前一句“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

朝奉郎,正七品待遇,知登州,差遣,实际主持登州全面工作。

召为礼部郎中,调回中央任职,提拔为从六品。

权知礼部贡举,差遣,实际主持当年科举。换言之就是“教育部副司长,主持当年高考/公务员遴选”。

由上可知,权,在文中有充当、当作之意

7. 尚书虞部员外郎几品

七品官。

在宋代,员外郎是隶属于六部二十四司(二十八司)的官职名称。北宋前期,六部二十四司除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司封、考功、祠部、职方等八司稍有执掌,其余皆为闲职。诸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皆为寄禄官。前行员外郎、中行员外郎、后行员外郎的官阶皆是正七品。元丰改制,废除了三司、审官院、审刑院、太常礼院等使执机构,六部二十八司始正命责实,各举其职。六部官职中,各有员外郎一名,正七品。

8. 尚书都官员外郎是什么官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9. 尚书司勋员外郎是什么官

  司勋  隋吏部有司勋侍郎,炀帝以侍郎为尚书副职的官名。改各司侍郎为郎,唐改为郎中,宋沿置,掌官员勋级,计算资历。辽、金、元无此官。明清为稽勋司。  员外郎的含义  1、官名。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晋以后有员外散骑侍郎,为皇帝近侍官之一。隋开皇三年(公元538年)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吏中的要职。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司官的在三级,得以递升。清代,六部外之官署,如理藩、太仆寺、内务府,亦高级史外郎。简称员外。 2、 员外郎,官名。员外为定员外增置之意。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以后所称之员外郎指员外散骑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南北朝时,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68),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此外,唐、宋、辽、金在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员外郎。元属中书省。  太仆寺  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属官有太仆寺少卿2人(正四品)、太仆寺丞四人(从六品上)、太仆寺员外郎(从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等。 卿掌车辂、厩牧之令,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国有大礼,供其辇辂、属车,前期戒有司教阅象马。凡仪仗既陈,则巡视其行列。后妃、亲王、公主、执政官应给车乘者,视品秩而颁之。总国之马政,籍京都坊监、畿甸牧地畜马之数,谨其饲养,察其治疗,考蕃息损耗之实,而定其赏罚焉,死则敛其尾、筋革入于官府。凡阅马,差次其高下,应给赐则如格。岁终钩覆帐籍,以上驾部。若有事于南北郊,侍中请降舆升辂,则卿授绥。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凡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分隶群牧司、骐骥院诸坊监,本寺但掌天子五辂、属车,后妃、王公车辂,给大中小祀羊。元丰官制行,始归本寺。分案五,置吏十有八,总局十有二。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袁可立)五任太仆寺少卿。”

10. 兵部尚书郎是什么官

侍郎是什么官?这个问题不用多想,很多人都知道侍郎是六部的堂官,地位仅次于尚书。那么左侍郎和右侍郎有何不同?

侍郎这个官职由来已久,西汉时属于郎官的一种,是内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侍郎成了尚书的属官,但在叫法上又有一些规定。初次担任侍郎的官员称为“中令”,任职满一年经过考核后则称“尚书郎”,任职满三年方能称“侍郎”。

隋唐以前,尚书并不是一个位高权重的职务,之后随着尚书台地位的不断上升,尚书与侍郎的品级、权力也日增。到了明代以后,尤其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六部成了皇帝直管的中枢机构,尚书与侍郎也就成了朝廷大员,明代时尚书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

清代在官制方面基本沿袭明代,不过在“首推满洲”的基本国策下,又实施“满汉双轨制”,六部尚书、侍郎皆为满、汉同设,即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这样一来,一个部中就有六个堂官。

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改制尚左,根据《明史·太祖本纪》的记载:“丙午,令百官礼仪尚左。改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右相国。”至此以后,便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官制。

清代的六部设置时间是不一样的,有先后之分。天聪五年,皇太极沿袭明制设吏部,这是六部中的第一部门。以吏部为例,天聪时期并没有尚书、侍郎,而是以“贝勒”(亲王、郡王)一人总理部务,以下设满、蒙、汉承政三人,参政八人,启心郎一人。

顺治元年,停贝勒总理部务之例,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顺治五年,定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此后在编制上成为定制。雍正时期,将各部尚书定为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直到清末官职改革之前,这个制度都没有改变。

上面提到,朱元璋时期形成了“以左为尊”的官职体制,那么从地位的角度而言,左侍郎是要高于右侍郎的。不过从品级的角度而言,他们又是相同的,区别并不大,仅仅是在上朝站班时有所体现。

左、右侍郎的分工,清代很多史料中都没有提及,从琐碎的记载来看,大致符合这样一个规律——左内右外。即左侍郎主要负责内部事务,右侍郎主要负责外部事务。

其实这么讲也是很笼统的,不像现在的官职,比如市长有常务副市长和一般副市长之分,同样是副市长有分管经济的,也有分管农业、教育的,这就很好区分。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都有内务和外务的差事。比如吏部负责铨选,考核官员,其中铨选就属于内务,由吏部左侍郎负责;而对于外官的考核,则属外务由右侍郎负责。

刑部的情况大体也是如此,京城中的各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刑案的审判属,即朝审、秋审一类的属于内务,一般由于左侍郎负责;而外省的刑狱则属于外务,由右侍郎负责。

再以礼部为例,主持祭祀、朝会、庆典一类的属于内务;主持各省乡试,到各藩属国宣诏册封属于外务,左、右侍郎各行其事。同样,户部、兵部、工部,都有内外务之分,分别由左、右侍郎负责。需要指出的是,户部的情况比较特殊,除了左、右侍郎,还有一个仓场侍郎,主要管理户部的各大粮仓。

此外,理藩院不属于六部,但其编制也有尚书、左、右侍郎,和其他六部不同的是,理藩院是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尚书、侍郎都由旗人担任,一概不用汉人。

清代的大小官员晋升,有固定的程序和原则。通常情况下尚书出缺,例由侍郎、内阁学士、左副都御使、通政使补缺,但侍郎排在第一顺序。

但是这里所说的侍郎是指左侍郎而非右侍郎,比如户部尚书出缺,如果是平调,则是由兵部、刑部、工部等部的尚书出任;如果是晋升,则是户部左侍郎或是其他部的左侍郎。而右侍郎按照程序,则升任左侍郎。

按照清代官员的晋升机制,官员如升侍郎也是右侍郎,很少升左侍郎的,大致符合按部就班的原则。此外,乾隆以后形成制度,军机大臣的人选都在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挑选。一般情况下,这里的侍郎大多为左侍郎,右侍郎的概率比较低。

清代的左、右侍郎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区别并不大,绝不是常务副部长和副部长的关系,顶多就是左侍郎的资历要深一些,排序靠前一点。如果从工作性质上和权力上来讲,几乎就没有分别。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