舀白酒的叫什么,以前打酱油用的那个叫什么我想买一个舀酒用

1,以前打酱油用的那个叫什么我想买一个舀酒用

那个东西叫做“秩子”,是衡量液体的器具。现在买的白酒,有玻璃坛装的,自己就带一个秩子。去超市、卖酒的店看看。
漏斗吗

以前打酱油用的那个叫什么我想买一个舀酒用

2,请问打酒的竹筒叫什么啊

酒提子吧
看个人的喜好了啊
【酒提】【酒提勺】【打酒勺】【酒吊子】【打酒舀勺】【舀酒勺子】生产厂家叫【打酒吊】

请问打酒的竹筒叫什么啊

3,古代用来挖酒的动西叫什么

古代用来舀酒的东西叫“勺”勺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从盛酒器中舀酒的器具,时为青铜制,形如有曲柄的小斗,后经长期发展演化为当今人们广泛使用的各类勺子。其用途主要用来盛舀汤、饭等液体类食物、流食。下图叫酒吊子(也叫酒构子)

古代用来挖酒的动西叫什么

4,以前在酒坛里舀老酒的器具叫什么

勺。黄金勺。——《周礼·玉人》宾勺。——《仪礼·士冠礼》
你好!叫酒提子吧如有疑问,请追问。
酒浆源..............................

5,打散酒用的勺子叫什么

即酒端子。《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酒保见说,便将酒缸、酒提、匙、筯、盏、楪,放在面前。” 陈永春 《杂记北平》:“再就是那套紫铜‘漏斗’,其馀是几两装的几个竹制‘酒提’。”凡是舀取酒、油等液体的一种用具称为酒提、油提。
酒提子。漏斗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酒提子。漏斗

6,醪糟是什么

醪糟(láo zāo),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小吃。醪糟经糯米发酵而成,夏天可以解暑。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还常被作为重要的调味料。
醪糟其实也叫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样,但是同一种东西。 自己做醪糟   醪糟色白汁清,甜浓鲜香。有补气、生血、活络、通经、润肺之功,夏日更兼清热解暑作用。   在四川,人们把醪糟与锅魁(一种白面饼)、油条、糯米粉子、鸡蛋等一起煮食;在夏天将其兑清水烧沸加糖,晾凉后加冰块可以做清凉饮料;在许多川味佳肴中醪糟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现在,在普通的超市中也可以买到醪糟了。但是,这种规模化生产的东西,往往没有家常的那种清香甜美。如果你能买到醪糟曲(醪糟曲是用大米粉、红参、砂仁、白寇、桂皮、甘草、山皂角、谷芽、麦芽等原料,加工制成的粉团,做醪糟必不可少的引子),不妨自己试做一些正宗的四川清水醪糟。   首先,我们选粒大而均匀的糯米,淘洗干净放入清水淹没浸泡。注意掌握好时间:大糯米夏季泡1个小时,冬季泡2个小时;小糯米适当缩短时间。泡好后捞出沥干水分。   在蒸格内铺一层纱布,放置蒸锅上,待水开锅内上气之后,将糯米均匀松散地舀入,加盖用旺火蒸1小时30分钟。   糯米蒸透后,倒在铺好纱布的大洗菜蓝中摊开,用3倍于糯米重量的清水从糯米上淋下过滤,使淋散沥冷的糯米温度保持在“30c~32”c。   将蒸熟的糯米舀入大容器中,把醪糟曲(用量参照其说明,一般1公斤糯米用2克,冬季稍多放一些)碾成细粉,顺着一个方向用手均匀地加入。   然后,再将米捧入微波炉用的大玻璃碗中抹平,于中心处挖1个园洞(深宽各约3厘米)。盖上碗盖,外面用保温材料(如毛巾被什么的)裹上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   发酵时间夏季一般24小时,冬季48小时,春秋季36小时,当醪糟在容器中浮起,可以转动,醪糟中心园洞内完全装满汁水即成。   关键在于保持发酵温度,一般应在30℃~32℃之间。 米酒的制作方法 米酒,味甜可口,营养丰富。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糯米500克,甜酒药100克(超市有卖)。 将糯米用冷水冲洗二至三遍,放在冷水里浸泡一天后,捞出放在蒸笼上蒸熟(约半 小时),出笼后用冷水浇凉。然后把压碎的甜酒药粉倒在糯米中拌均匀,盛入小锅中,将 锅盖盖严,四周围上棉絮保温,温度最好能达到30度.温度低时也可用热水袋包着,发酵三天即可. 甜酒药含有丰富的毛霉、根霉和酵母,在一定温度下,细菌把淀粉分解成糖。三天 左右米饭变甜,用筷子搅动,可看到酒渗出,用纱布过滤就可以得到酒,剩下的米饭就是酒酿,同样香甜可口,富有酒味. 1.做糯米酒的关键是器皿干净,绝不能有半点油花。最好在做前,将要用的蒸锅、笼屉、屉布、盆、盖、拌勺等统统清洗一遍。如沾了油花,肯定做不成功,米会出绿、黑霉,要不得。 2.拌酒曲一定要在糯米凉透以后。否则,热糯米就把灰霉菌杀死了。 3.拌酒曲的时候,如果水洒多了,最后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块。一煮就散. 4.现时天稍凉了,因此,如家里室温在20度,可用棉衣将盆包焐起来。中间可打开看看,可适量再加点凉白开。糯米酒做好后为防止进一步酒化,需装瓶放入冰箱存放,随时可吃. 5.作好的米酒可以生吃。但对肠胃有些刺激。最好加水煮来吃,味道就柔和多了,既不会甜得发腻,酒味也不太浓。煮食也可以加汤圆和别的东西。

7,三幺台是什么

何谓“三幺台”?“三幺台”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三县一带地域土语,乃“结束”或“完成”之意。“三幺台”,其意是一次宴席先后要经过茶席、酒席、饭席三道程序才结束,三台席各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故称“三幺台”。 三幺台是古时仡家人嫁娶、立房、祝寿,以及民俗活动等重大节庆时操办宴席的传承,流布于黔北的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辖域内的部分地区,今正安民间一些地方在结婚时,仍时常见到按“三幺台”程序招待送亲客的习俗。“三幺台”第一台茶席,主食为油茶,以喝油茶为主,并拌以果品糕点等佐食饮用。茶席的目的,一是给亲友或宾客接风洗尘;二是亲友和宾客们走累了,也饿了,饮油茶解解渴,食佐食先垫垫底,填充一下肚子。仡家人喜喝油茶,称油茶为“干劲汤”或“醒脑汤”,它具有提神醒脑、健身的功效和防便秘、消化不良的作用,同时并可充饥。油茶制作以炒青茶为原料,将腊猪油或菜油放在铁锅内煎热到100度以上,放入茶叶急速炒至焦黄,掺水焖煮半小时后再用芳香味松质木瓢背揉磨、捣烂成羹状,铲起盛在碗里,再次用腊猪油回吵茶羹,根据客人多少及茶羹多少酌量加水煮沸,并按其需要适度加盐、香葱、椒面、芝麻、油渣等即可,舀起来盛入碗中上席,席桌上并摆冷窖粑、葵花籽、洋芋片、核桃、花生米、酥肉、板栗、芝麻饼、红苕果等佐食,供客拌油茶食用。客人在入席时也有一定的礼仪与规定,须按宾客亲疏、辈份、年龄顺序入席,长辈或宾客座上席位置,然后依次是下席和两边席位。约半小时左右时间,茶席幺台,接着转入第二台酒席。酒席,主要以酒为主食,喝的酒是自家酿造的咂酒和苞谷酒,以及当地自产的熬酒、夹坛酒等,各酒因酿制工艺不同,酒的味道也各异,苞谷酒(俗称苞谷糟,也叫天锅酒)、熬酒、夹坛酒,酒味浓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咂酒”。民间亦名“杆杆酒”,酒以高梁、苞谷、稻谷、小米、小麦或大麦等为原料酿制而成,酿制方法是将小米用水浸泡二至三天,其余的原料不去壳,分先后下锅,沸水煮至半生半熟时沥起再蒸,蒸熟后用竹席凉到适当温度,拌上酒药发酵至成熟,敞开,待温度降到适宜时装缸,用柴灰拌黄泥密封,待到有客来时启封。喝时打开酒缸盖,将空心竹杆插入缸内俯首轮流吸饮,吸饮顺序按入席的尊长辈份轮流。下酒菜全是干盘子,拼装也十分讲究,有盐蛋、绿豆芽、香肠、豆腐干、皮蛋、猪冲嘴、猪心、猪舌、猪耳、猪腰、猪肝等等,其花样繁多,只要家中有的好东西,都要煮来招待。席间,主人要不停地斟酒,劝客人喝尽兴、喝好为止。斟酒的规矩是男斟男宾席,女斟女宾席,斟酒同样按入席顺序先从上席起,依次是下席、左右横席,斟酒以不背客为宜,一般在席的四个角间斟。酒席的时间一般在20余分钟,席一毕,“三幺台”告一段落,立马撤回杯盘,又转入第三台饭席。饭席,以米饭为主食,下饭菜十分丰富,有灰豆腐果、油豆腐、炒豆芽、笋子排骨汤、黄花粉丝、扣肉、蒸酢肉、酸菜码儿、棱子肉等“九碗十盘”大菜。席中的主菜乃“梭子肉”也称“登子肉”,“登”是古代祭祀时盛肉的礼器,《尔雅·释器》说“瓦豆谓之登”。可见,登子肉的称呼是从盛肉的祭祀礼器得来的,这道菜最早产生于仡佬先民祭祀祖先的祭物中。席间礼节每道菜必须等长辈(宾客)先吃后晚辈才能动筷,长辈夹菜时也要邀请大家一起用菜,吃完饭后,要平端碗或双手合举筷子,示意“各位慢用”直到长辈用毕,方才相继起立退席。至此,“三幺台”才算真正“幺台”。“三幺台”不仅是仡佬民族上千来年通过民族群体传承下来的饭食习俗,同时渗入了民族的饮食礼仪,汇集着仡佬饮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仡家人纯朴的待客之风,以及对精神价值的取向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族特色鲜明,文化特征独树一帜,在中国众多民族中可称是一枝奇葩。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