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关中在哪里,得关中者得天下

不是陕西被称为“关中”,而是陕西包括“关中”。如上边所说,关中包括了陕西省的四个地市,关中盆地把陕西省分为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这四个关隘,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可谓战功赫赫,所以,就引来了“关中”之说。必争之地刘邦在被封为汉中王以后,由汉中入蜀,从而在蜀中壮大,当其欲称霸天下之时,由谋士建议,先灭三秦国,必争关中,方可成事,进可东取,退可自保。

关中是指哪里?

谢邀!我是出版社的编辑,喜欢中华文化,欢迎来liao!平常我们所说的“关中”,基本上指的是陕西省的渭河平原地带。我来简单说说。“关中”都包括哪些地方?渭河平原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陕西省的地市和山西省的运城和临汾两市,总共秦晋两省六个地市,这也是国家“关中平原城市群”包含的城市。由于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自宝鸡流入陕西境内,自西向东流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由于渭河流经地方都是冲积平原,所以在陕西省域来说,称为“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站在我国疆域范围来说,称为“关中盆地”。

关中平原地处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和秦岭山脉之间,这一片地域十分辽阔,因此还被称为“天府之国”,有条友会说,这不是说成都的吗?其实,这词最早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形容关中的。不是陕西被称为“关中”,而是陕西包括“关中”。如上边所说,关中包括了陕西省的四个地市,关中盆地还把陕西省分为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

狭义地来说,陕西的关中包括了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而为什么叫作“关中”,这是因为渭河平原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有四个易守难攻的很著名的古代关隘。关隘?是的,就是古代打仗时守备的关隘,分别是东函谷关(后亦称潼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关也被称为“秦之四关”。由此,在这四个关之中的范围就被称为了“关中”,或者“秦中”,也被大家称为“八百里秦川”。

这四个关隘,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可谓战功赫赫,所以,就引来了“关中”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东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西大散关之间的部分,被称为“关中”,这种说法不太被认可,四关之说比较受大家欢迎。综上,关中广义是指国家“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等城市,狭义是指陕西省的西安、宝鸡、铜川、咸阳、渭南。

关中的北大门萧关,到底在哪里?

的确!按照题主所问,萧关至今都没有公认的方位。萧关有许多种说法,如陇山关说、瓦亭关说、三关口说、硝河城说、开城说、古城说、固原城北十里铺说、海原县石硖口、同心县的红古城、环县说等。如果非要纠结萧关的具体地址,那么大福读史只能回答:萧关是历代王朝西北边防要地,它的设置是随着匈奴、突厥、吐蕃、党项、蒙古等不同族群的入侵路线而选择的,但是大致都跳不出两大通道。

抛开萧关的具体设置地,关于以上萧关的争议地,如果翻来地形图,再将其代入的话,你会发现他们普遍都分布在四个地区附近——环县,平凉,固原,同心。实际上,这四个地方都处在陕北高原的河谷中。固原、同心位于清水河谷,平凉位于泾水河谷,历史上的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都位于此一路;环县则位于泾水河上游的马莲河河谷,这也是历史上秦萧关的遗址所在地。

对比马莲河一路,清水河—泾水一路则更为重要。依照图中所示,六盘山以西、同心——环县以北自古为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一者:六盘山以西方向的少数民族若要入侵关中,则必须经过清水河与泾水和连接之处,然后他们或者顺着泾水直达关中、或直下陇县到达今凤翔地区(西汉时的回中宫即在陇县之北,故而人们又把自陇县至凤翔的通道称为回中道)。

北宋反击西夏修筑的平夏城二者:同心——环县以北的少数民族若要入侵关中则经常会经过清水河流域,他们所看重的即是清水河河谷水草丰美,地形开阔有利于骑兵奔驰。当然,环县一路亦是防范之一,但是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难行。历史上无论是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和吐蕃、宋朝时的西夏党项都偏向走清水河——泾水或六盘山——泾水或六盘山——回中道。

“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哪些城市?

要问“关中平原城市群”有哪些城市?首先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关中指的是什么?古代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而现在关中则指的是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就在1月15日,国务院批复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原则上同意,而这个关中平原城市群则包括关天经济区核心城市西安(咸阳)大都市,次核心城市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城市,山西临汾、运城,甘肃平凉、庆阳。自从我国新型城镇化开始以来,国务院已经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五个城市群了。

为什么古代关中地区时有饥荒发生,跑洛阳讨饭吃?

这提问者完全没有一点地理知识吗?文中说黄河在陕西地区频繁发大水,造成饥荒?我看你说的是反话吧!黄河在陕西拐了一个“几”字弯,从陕北的黄土高原,由北向南流经晋陕大峡谷,绕开了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关中都是很少发生灾害的,最多是夏天偶尔会大旱。地理位置好,优越,这也是为啥古代辉煌的政权都在长安的原因之一,这里地势都是比较高的,黄河到潼关-三门峡-永济,这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黄河交界处,黄河往东流向要汇入大海,经过河南及山东部分地区。

黄河从陕西下来,河南这里是地势很低的了,黄河水又带着从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黄沙,到河南,成了地上悬河,自古就是黄泛区,年年遭灾,黄河决口发水灾,你去问问或查查资料,以前河南遭灾,发大水,河南这边人都是往陕西逃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前没有三门峡市,在三门峡修建了水库,三门峡这个地方也是以水库建市的,这才治理了新中国以前河南频繁发水灾的黄河水患问题!至于说的关中粮食问题,唐时长安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口上百万的城市,又是首都,光外国人都有十万。

有人说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

关中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凭借据险而守的优势,从而达到可进可退的战略目的。加之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是一个割据发家的好地方。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中心、军事重心的东移和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关中形成历史上的关中地区广泛的指秦岭以北,渭北山脉以南,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的渭河平原和关中平原,后因战国时期秦国战胜魏国,夺取河西地区六百里之地,以崤山之险据守函谷关而将关中地区范围扩大。

而函谷关也成为天下第一雄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美誉。关中地区由黄河、渭河、洛水等水系,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也成为粮食主产区,秦国凭借关中的富饶和函谷关的坚固,一步步壮大,最终东出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必争之地刘邦在被封为汉中王以后,由汉中入蜀,从而在蜀中壮大,当其欲称霸天下之时,由谋士建议,先灭三秦国,必争关中,方可成事,进可东取,退可自保。

因此刘邦灭掉雍王章邯、塞王栎阳、翟王高奴,尽收关中之地,而后也是从关中出征,统一天下。而作为刘邦的发家之地,刘邦将都城定在长安,而后王莽篡权,后光武中兴,才将首都定为洛阳。关中衰落虽然后继王朝里有唐朝定都于西安,但这也是由唐朝的统治基础关陇贵族所决定的,隋唐时期开始兴两都制,以洛阳为东都,说明了关中地区正走向衰落。

经济中心东移动随着中原地区的开发,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不在明显,关中在唐代以前均为政治中心,人口数量大,因此耕地面积需求上升,关中平原的产出满足不了粮食需求,因此丘陵山区的开垦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水土流失,加上黄河的泥沙冲击,黄土高原也逐渐形成,自然条件随之恶劣。而因关中的战略地位重要,因此战乱的摧残也更为严重,秦末的火烧咸阳、汉末的西凉铁骑、晋末的五胡乱华、唐朝的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末的五代十国之乱,关中均受到毁灭性打击,人口流失严重,经济生产受到摧残,也就使关中的经济状况更加不如东方的中原地区。

2. 军事重心转移因关中为“五关之中”,即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金锁关,是一个天然的关中之国,易守难攻,因此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汉朝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和联系,来自西方的军事压力陡然下降,因此关中的战略防御地位也随之下降。但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和活跃,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陡然提升,关中之地便西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国家开展有效的打击。

反而长城一带的军事防御显得尤其重要,如果要缩短整条北境线的军事补给,那么军事重心的东移也成了必然的趋势。3. 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秦一统局面建立以来,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秦国为了加强地方控制,秦始皇开始东巡,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汉朝地方发生过“七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也由地方节度使所为,而地方节度使的问题也伴随着整个唐王朝的始末。

其实在隋炀帝时期就已经发现了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的问题,尤其是河南、山东一带的叛乱由为猖獗,隋炀帝也因此下令于中原地区挑选洛阳修建东都,这也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国家向中原地区转移政治中心的开始。后大一统国家几乎都将都城选在国土的中心位置,以便加强首都的辐射范围,达到有效控制地方的目的。因此,关中地区的地位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中心的转移,军事重心的转移,和大一统国家政治统治需求所决定的。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