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酒业有限公司实力,壮哉乐山大佛

1,壮哉乐山大佛

发源于川北大雪山的岷江,带着大量的雪水,滚滚南下。当它进入成都平原,来到乐山城下,已经是一条水面开阔的大江了。在这里,它同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流急湍的青衣江汇合。就在这三江汇合的地方,安坐着一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乐山凌云大佛。  这座佛像凿于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鸾峰临江一面的崖壁上,和乐山城隔江相望。它面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体态雍容,神态自若。  初到乐山的人,看到这尊佛像,都会不约而同地喊出:啊,好大的佛像呀!  这尊雄伟的佛像高七十一米,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他的头长十四点七米,宽十米。头顶上每一个螺髻都可以放上一张大圆桌。他的耳长七米,耳朵眼里可以钻进两个人。他的脚背宽八点五米,可以围坐一百多人。他比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高的立佛要高三倍,比外国的一些资料误认为是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巴米安大立佛要高出十八米(巴米安大立佛高五十三米)。乐山凌云大立佛真是大得惊人。游人们在瞻仰它的时候,莫不对我国古代的雕塑师们在设计和塑造这尊佛像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魄力和高度的智慧,表示赞叹和钦佩。  这座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年(七一三年),由凌云寺的海通和尚发起造像,工程一度中断,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八0三年),才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完成,历时九十年。  在当时只有简单工具的情况下,凿塑这么大的佛像,如果没有愚公移山般的坚韧精神,恐怕连想也不会去想的。  令人惊异的是,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古人是用什么办法保证它的各个部分之间比例适当、体态匀称的呢?还有许多问题,如大佛是怎样设计的?有多少人参加雕塑活动?整个工程由谁指挥,是怎样指挥的?工程延续了几近一个世纪,参加工程的指挥和操作人员肯定换过了好几拨,他们是怎样达到预计要求的?这些,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完满的答案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工程的总负责人(可能就是海通和尚)不但很有魄力,而且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和科学知识,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大佛的两耳和头颈后面,凿有纵横的排水沟,一场大雨过后,积水很快就通过这些排水沟排走了,使佛像不致为雨水浸蚀。这座大佛,经过一千多年仍能保存完好,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这套科学的排水系统。  这尊大佛是我国珍贵的文物古迹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大佛背靠山崖,面临大江。当游客们观赏了大佛,也游览了凌云山的胜景,就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呀!这里的环境多美呀,大佛的位置真是妙极啦!  大佛背靠的这座凌云山早在隋唐时候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和佛教胜地。  凌云山并不高,它共有九个山峰,最高峰也不过平地拔起一百四十多米。但是,由于它峰峦错落,林木葱茏,俯视浩瀚三江,气势磅礴;远望峨眉三峰,历历在目,再加上各峰上建有寺宇,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们的赞誉。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嘉州就是乐山。这几句话等于说凌云风景是天下最好的了。这种说法未免有夸大之处,但也绝不是毫无根据瞎说一通。古人还有“峨眉天下秀,凌云天下奇”之语,将凌云山和峨眉并列,视凌云为天下名山之一。  凌云山各峰上的寺宇,现在还存的有栖鸾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凌云塔。凌云寺建筑规模颇大,大佛就凿于离寺门不远的崖上。在这里凭栏看佛,可以仔细观赏大佛头部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在这里拍照也只能拍下大佛的头部。要想给它拍个全身照,只有坐船到江心才能做到。从这里还可以沿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脚边,这条路又窄又险,胆小的人往往不敢举步。  因为大佛凿于凌云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而凌云寺也因有了这尊大佛,而被人们称为大佛寺。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增色;大佛在凌云山上,大佛也就更出名了。游凌云山主要是瞻仰大佛,而只有游览了凌云山才能更好地领略大佛的奇妙之处。  凌云山周围还有东坡楼、竞秀亭等亭台楼阁。东坡楼也叫东坡读书楼,在栖鸾峰峰顶。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不但在这里读书,还常和友人们举杯畅饮,山崖上就刻有“苏东坡载酒时游处”的题字。山上还有很多汉崖墓,有的崖墓深达十多米,周围有精细的雕刻,里面还有陶俑之类的陪葬品。这是四川特有的古迹。在凌云山曲折幽深的山径上漫步,树木茂密,花香鸟语,泉水淙淙,到处都有古迹,确实十分迷人。  和凌云山毗邻有一座乌尤山,两山间隔一水,有吊桥相通,和凌云山合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区。山上有乌尤寺,建筑顺山势设计,曲折高低,玲珑雅致,别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还有旷怡亭、听涛轩、尔雅台等精巧的建筑。当游人看了大佛,游罢凌云山,过吊桥,登上乌尤寺时,莫不连声赞赏这里风景佳妙。凌云、乌尤这片美丽的游览区,自从乐山文管所恢复以后,修复工作就大力进行。在修复工作中,给大佛洗了一次澡——把他身上的积土和长出的树木清除掉;乌尤寺内还搞了一个内容相当丰富又有地方特色的出土文物陈列室。凌云山风景区又逐渐恢复了它应有的秀色。一些外国朋友到这里游览以后,预言乐山必将成为对世界游客颇具吸引力的名胜地区。(何礼荪)

壮哉乐山大佛

2,写英雄的作文怎么写

英 雄 世间多少英雄,又有多少他们的事迹。 杨利伟,中国首位“太空人”。他第一次把祖国的旗帜带到了外太空;在地球轨道上分外珍惜地绕过几圈后,依依不舍地返回地球。还有他的后继者:费俊龙、聂海胜。这些都是人们所看见的、所熟知的。在此之外,我们应仔细地剖析一下。这些英雄人物看似平常,在他们登天之前名不见经传;在其之后,便轰动了全国。他们完全是凭借冲出地球这一壮举而成名的吗? 林丹,当前的羽毛球世界冠军。每当我看见他在赛场上打球,就会变得心潮澎湃。无论是反应、速度、力量以及力量控制都令人叹服。赛场上的闪光点总会聚焦在他那里。羽毛球拍一旦握在他的手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场场精彩的比赛被他创造,一个个的世界冠军揽入他的怀抱。由于这些,他的球迷也数不胜数。这又是一个瞩目的英雄。他也仅是被数不清的金牌所衬托出来的吗? 刘翔,110米栏世界纪录保持者。从前,没有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相信黄种人会在直道径赛中夺得世界冠军。这一不合时宜的理论在雅典奥运会上被推翻,被刘翔推翻。他就是在那气氛紧张、压抑沉闷的110米栏决赛场上打破了自我。进而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世界纪录。12秒91,这个难忘的数字。之后更令人为之叫好的数字是12秒88。他就是这样穿过层层阻碍,为整个亚洲树立了里程碑。他变得名扬天下,根本上是因为他打破了世界纪录么? 长征中的每位勇士皆可称为英雄。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强渡大渡河,自此红军摆脱了腹背受敌的窘迫局面;爬雪山,过草地……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是由多少英雄们的鲜血铸造!这个亘古不变的奇迹,会永远血脉相传。这还只是从高空鸟瞰,让我们再走近些。你看到了他们的衣着,补丁上面打补丁,一年四季没有区别;你看到他们所谓的“伙食”,破锅热过的淡到没有味道的野菜汤,粮食都很少见到。若是跟他们谈条件,我们谁还能抱怨自己的环境?那么,这个奇迹之所以能够续传也仅仅是因为这些? 英雄们总是风光无限。 我们不该只看到这些裸露在外面的易发现的事物,深层的奥妙更值得去钻探。 以上列举的这些,相对于一个事物,只能算是表层。而那深层的便是内心的坚强。唯有内心深处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计划才是计划,目标才是目标,成功才是成功。 世间多少英雄,又有多少他们的事迹。但唯一不变的是存在于英雄们内心的坚不可摧的核。 希望这一篇作文可以帮助你,不过内容有点多,你可以挑几段写
英雄的作文一:我心目中的英雄这世上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不过在我心中的这位伟大的英雄,他并不是军人,而是一位司机。在两天以前,一辆公交车在正常的情况下,突然,车子开始不受控制,疯狂的奔驰在大马路上,原因是司机的心脏病发作了,公交车撞到了树、电线杆、路灯,又冲进了绿化带,车子上的二十四名乘客惊慌失措,便又跳又闹,大家都以为这次一定是“九死一生”,甚至有人绝望的写遗书,这时,司机喘着粗气说:“请大家不要慌张,我一定会让大家平安无事的。”,说着便开起车来,有的乘客吓的站都站不住,甚至有的乘客要跳出车子,有的已经把遗书写好,而司机正努力地转着方向盘还呼呼的踹气,终于把公交车安全的停在路边,车上的乘客欢呼跳跃,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司机因抢救无效死亡。这位司机非常的伟大,他那怕自己死也不让他的乘客受伤,他是我心中的英雄!二:身边的无名英雄有一个无名的团队一直默默为祖国、为人民做着贡献,他们走过风雨,他们走过鹅毛大雪,他们走过尘土飞扬的道路。不管什么时候他们的身影都出现在马路上,每当他们走过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便会变得清新、美丽。他们很辛苦,很努力,他们便是伟大的城市美容师——清洁工。虽然他们很不起眼,但却有着感人的故事“茜茜,快去倒垃圾,垃圾袋已经满了哦!”妈妈着急的催促道。“知道啦!知道啦!”我熟练的系好鞋带,利索的拿上垃圾袋,迅速的跑下楼,当我跑到垃圾桶旁时正巧一位来回收垃圾的清洁工看到我,便友好的说:“小姑娘,让我来吧!”我看着这位叔叔微笑着说:“让我投个二分球吧!”“嗯,那好吧!”叔叔让着我说。我又傻傻一笑,往后退了几步,双手抓住垃圾袋瞄准了垃圾桶使劲一投,谁知,那垃圾袋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从垃圾桶旁擦边而过落到了地上,我失望又惭愧的说:“叔叔,对不起。我太任性了!”“没关系,小姑娘你先回家吧!我来收拾。”听着这友好的声音我产生了自责的心理,我让叔叔又多了一份活干,而他居然没生气,居然这么温柔,我便一直呆在叔叔旁看着他认真的工作着,他一手拿扫把一手拿扫帚一点一点的扫着,当我看到一颗颗饭粒粘在地上时我十分气愤恨不得直接上去抠掉,可那位好心的叔叔慢慢的拿起铲子在地上铲。过了一会,地上的垃圾终于被叔叔扫好了,他回头一看,惊讶的问:“小姑娘,怎么不回家呀!天黑了,天气很冷的!”“叔叔,我以后再也不任性了,对不起了!”“叔叔不怪你,你快点回家吧!”“嗯,叔叔再见!”说完我便跑回了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说道:“茜茜,他们是不是很伟大?他们可是一直再为祖国做奉献呢!”“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妈妈!”我一个劲点头。他们是多么的伟大,他们是多么的辛苦,他们任劳任怨,他们从不愤怒,他们是国家的人民,更是国家的良将。他们很无私,他们很温柔,他们很善良,他们像天使。他们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片清新环境。是他们用自己的时间来打造完美的城市,是他们的勤劳改变了环境。我要感激他们,我要感谢他们,也要赞美他们。三:英雄“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东汉末年,风云乍起,战事纷飞。其间,英雄人物济济,各地之首领,趁兵荒马乱之际,就地称王。于是乎,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百姓哀呼声,奔走相告声,泣之恸天,感之撼神。其有一曹操者,如鹤立鸡群,其文思才情之卓越,其文滔武略之出众,其志向心胸之博大,亦为人叹为观止,自惭形秽,姑且其人有如此之胆识,盖为天子所重用,其锋芒初露也。“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罗嗦,一心要拿荆州。”后,曹操不甘寄人篱下,继之“挟天子以令诸侯。”以镇起义之名,诛袁绍,灭董卓,妇孺皆知。人无完人,曹操亦复如是。公元208年,败于孙权,刘备,赤壁留下了他的终生难以抹去之痛,自是有统一中原之壮志,无统一中原之能力!悲哉!悲哉!曹操日日掩面叹息。“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没法执着,有谁来煮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乃曹操晚年所作,慷慨激昂,其豪情跃然纸上,曹操已晚年,而拥有之才略不次于少时之潇洒,呜呼哀哉!怨天尤人。曹操一日不如一日。“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曹操病重,回想一生之辉煌,“煮酒论英雄”仍令其回味悠长。“当今天下,亦你我称英雄。”一句话,显出曹操之豪放,自称英雄,乃显博大胸怀。当今天下,谁能为英雄?诸葛亮聪敏机智,鞠躬尽瘁,善莫大焉,可称英雄?却甘心为人臣子,一生为别人卖命,此人安能称英雄呼?孙权沉稳安定,可称英雄?却无远虑,亦没有统一天下之气势,此人安能称英雄乎?三国出曹操者,才气及豪情摄人魂。中国自古出英雄,曹操者当之无愧。自两千年后,后人为曹者之事迹美其名曰:此人乃真英雄矣!

写英雄的作文怎么写

3,和水有关的字诗成语

如鱼得水…水深火热…水落石出…………给分…
抽刀断水 抽刀:拔出刀来。水:流水。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抽薪止沸 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川流不息 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吹皱一池春水 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垂涎三尺 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垂涎欲滴 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 春风沂水 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啜菽饮水 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从谏如流 谏:直言规劝。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从令如流 从令:服从命令;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绝对服从命令。 从善如流 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粗衣粝食 粝:粗米。穿粗布衣,吃粗米饭。形容生活水平很低。也指不追求生活享受。 大旱望云霓 云霓:下雨的征兆。好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大旱云霓 云霓:下雨的征兆。好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大江东去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大浪淘沙 淘:用水冲洗。去掉杂质。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 箪瓢屡空 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吃的喝的匮乏。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担雪塞井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淡水交情 友情像水一样清澈。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当场出彩 旧戏表演杀伤时,用红色水涂沫,装做流血的样子,叫做出彩。比喻当着众人的面败露秘密或显出丑态。 倒背如流 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 得月较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登山临水 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登堂入室 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滴水不漏 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滴水成冰 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滴水穿石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地平天成 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电光朝露 一闪而过的电光,日出以前的露水。比喻存在不久的事物。 簟纹如水 簟:竹。竹席细密的纹理像清凉的水一样。常用以形容夏夜的清凉。 短绠汲深 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断决如流 如流 :像流水一样多而迅速。决断事务多而快。 对答如流 对答:回答。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反水不收 水已泼出去,不能再收回。比喻不可挽回。 泛滥成灾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泛萍浮梗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沸反盈天 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沸沸扬扬 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 峰回路转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风起水涌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风雨不透 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浮瓜沉李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浮光掠影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浮家泛宅 泛:漂浮;宅:住所。形容以船为家,在水上生活,漂泊不定。 浮云朝露 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斧钺汤镬 斧钺:古代军中刑戮。汤:滚开的水。镬:古代的大锅。汤镬:古代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指各种.. 付之东流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付诸东流 付:交给;诸:之于。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赴汤蹈火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覆水难收 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高屋建瓴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绠短汲深 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觥饭不及壶飧 丰盛的酒肴没有准备好,不如一壶水泡饭可以解除饥饿。比喻事情很急,不能等待。 固若金汤 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 管窥蠡测 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规矩准绳 规矩:画圆、方的工具;准绳:水准和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海底捞月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海枯见底 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 海枯石烂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海纳百川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望采纳!谢谢!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水软山温【解释】形容景色幽雅。〗 【月华如水,香街尘冷,阑干琐碎花阴。】【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致使玄黄不辨,水乳不分。”】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 【大渡河边蛮亦愁,汉人将渡尽回头。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 肥水不留外人田。大水冲了龙王庙。水至清则无鱼。 镜花水月`高山流水`水月洞天`静水深流`冷水烫猪`酌水知源`竹篮打水`置水之清`滴水不漏`拖泥带水`水中捉月`水落石出`水漫金山`水米无干`水磨工夫`水佩风裳`水穷山尽`水乳交融`水光山色`水剩山残`[水母目虾【解释】比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水天一色`水泄不通`水性杨花`水远山长`水土不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中捞月`水石清华(水木清华)`水陆杂陈`水流云散`水中著盐`水阔山高`水流湿,火就燥`顺水推舟`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塔浪湘江竞风流。(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龙星,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到渠成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水火不容。
水到渠成、《水调歌头》大禹治水,水水水水!给分!

和水有关的字诗成语

4,长江的起源是哪里呢

陶器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仅宝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就达千余件(11)。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经慢轮修整后的器形规整,器表打磨光滑。很多器物采用分体制作,然后粘接。陶器中的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等器物及其纹饰的制作都相当精细,尤其喇叭口高领罐的火候较高,叩之有声,可谓当时的精品,说明制陶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石器制作也很精致。部分石器选材考究,磨制细腻,如石凿,磨制精细且规整,石质较佳,个别似玉质,几可与玉器比美。由于石器制作技术的娴熟,因而玉器的加工制造更加精美。这一时期发现的玉器多为墓中随葬品。大量陶、石质纺轮的出现,说明当时纺织业也很发达,男女有了分工。房屋为木骨泥墙,经火烘烤,坚固结实,经久耐用。正是由于有了夯筑技术,使得营建大规模的城垣成为可能。这时一座座颇具规模的古城先后相继建立。 城址的出现是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迄今长江上游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是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12)、郫县古城村(13)、都江堰芒城(14)、温江鱼凫村(15)、崇州双河村(16)和紫竹村(17)6座古城群,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古城群之一。6座城址均建在平原冲积扇河流形成的相对较高的台地上,布局规整,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各城的面积大小不等,最小的都江堰芒城有12万平方米,最大的宝墩龙马古城达60万平方米,其余在20万-30万平方米之间,这与长江中游的城址相当。城内发现有大量的建筑遗迹、灰坑和墓葬,其中很多房屋的面积在10-50平方米左右。遗址的中心部分往往有少数面积甚大、规格颇高的中心聚落。1996年宝墩的鼓墩子发现一批规模较大的建筑群(18),面积约3000平方米。鼓墩子在当时明显高出四周地面约1米,且正好位于宝墩遗址中心,这似乎说明鼓墩子建筑群是一处明显高于其它建筑的中心聚落。它的出现表明,宝墩社会已经开始分化。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统治阶层,才有必要建造如此规模的中心聚落。因此,这种大型中心聚落可能就是上层统治者活动、居住的处所。 无独有偶,1997年郫县古城村遗址中部又发现了一座平面呈长方形,方向为西北-东南向,长约50米,宽11米,面积达55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19)。该房址未发现有隔墙遗迹,此房间应为一个宽度不大,进深很长的通间,推测可能还有大型梁架结构。这与一般的建筑不同,当不是一般性居址。据房内留存的5个长方形台子分析,5个台子系卵石砌成,横向陈列于房址的中心部位,颇有规律,显然是有目的而为之。这很可能为一座大型宫殿或宗庙一类的礼制性建筑,应是当时上层统治者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所在。6座城址的四周均修筑有高大的城垣,至今这些城址地面上还残留有很多较完好的城垣遗迹。这些城垣采用夯土建成,夯层清楚,夯面紧密,出现了版状夯土工具,一般长多达50厘米、宽10厘米左右,这为修建大型城垣提供了条件。如,新津宝墩龙马古城垣(20),其周长3200米,宽8-31米以上,高度超过4米,土方量初步推算在25万立方米以上。如此厚实的巨大城垣,连同城内的大片房屋,尤其是城址中心部位的大型聚落建筑,我们认为,宝墩文化的这些城址已基本具备了城的条件,而且可能已是某种意义上的都城。因此可以说,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宝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财富的积累,也加深了贫富的分化,这在墓葬规模和墓中随葬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宝墩文化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中随葬品的有无、多少在不同遗址中不尽相同。有的墓中不但随葬品多,有时还随葬一些珍贵物品,有的墓中随葬品则十分简陋,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新津宝墩遗址仅见的5座墓中均无随葬品(21),成都十街坊遗址的19座墓中有7座中随葬骨器(22),而广汉三星堆遗址的仁胜墓地则随葬玉石器(23)。由此可见,当时只有极少数贵族统治者拥有巨大的财富。 财富的集中也刺激了掠夺性战争的发生。早期四川境内,部落民族众多,大小诸侯国林立。原始社会末期,各部落为了扩充实力,不惜强取掠夺他人的资源和财富,因而战争烽烟四起,连绵不断。为了免受战争的惨祸,更为了抗击强敌的入侵,各部落首领纷纷在其住地周围筑墙挖沟,造城设关。于是,一批规模空前的城址群在川西成都平原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成为当时成都平原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宝墩龙马厚实高大的城垣也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程度。这时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兵器,如石钺等,制作精致。随着阶级对立的加剧,贫富悬殊的加大,战争变得愈加频繁和激烈。社会处在剧烈动荡和进一步分化中,同时也在迅速进步与向前发展之中,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三星堆文明。
过去,人们探索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历来认为长江的中游和下游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而对于长江上游文明的研究,则未引起重视。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长江上游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四川成都平原一系列事关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发掘,证明长江上游同样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在以四川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从考古学角度建立起了该区域先秦文化的发展序列(1),即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再到十二桥文化,最后到晚期巴蜀文化。其时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历时二千余年。与之考古文化同样发达的长江上游文明,正是循着这个文化序列,经历了从起源,到形成,再到发展的漫长而艰辛的演进过程。迄今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一批批规模空前的中心聚落和城址,以及许多为世人所瞩目的珍贵历史文物,无不显示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中心的特殊地位。本文试图就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长江上游的自然地理态势 长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西向东主要流经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终在上海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为亚洲第一长河。位于长江上游地段的主要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据地质学家考证,青藏高原远在第三纪末期时,海拔仅一二千米,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猛烈碰撞,导致这一地带隆起升高,形成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属典型的高寒区,气候条件恶劣,人类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史前时期更是如此,人口稀少,因而难以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则非常优越。自古以来就十分适合我们的祖先生存繁衍。四川盆地地处四川的东部,周围高山环绕,盆地内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长江干流横亘四川南部,其自北而南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和与从南向北流入长江的乌江、赤水河等大小支流的纵贯四川全境,构成一个水网密布、幅员宽阔的流域之地。同时,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发育了众多地势低缓的河谷台地和山前地带,这里土质、水肥条件良好,有着理想的农业起源的地理环境,是原始农业生产的有利地区。尤其是岷江支流,古代被当作长江正流,发源于岷山南麓。主要由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运河等河流自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冲积的扇形地连接而形成的成都平原,又叫川西平原,总面积达1.2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2.6%。这里土层深厚,富含铁、钾、磷等养料物质,土质疏松柔软,易于农业耕作,特别是水稻粮食作物的栽种。东部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旱地水田分布甚广,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如水稻、小麦等。受地形影响,四川盆地北部有高耸入云的秦岭、大巴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北方的寒冷气流不易长驱直入,气候温暖;夏季因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形成这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宜于农业耕种,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同时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是我们先民栖息生存,农业定居的理想场所。这些都为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客观的物质基础。 从大量发掘的考古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旧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就有人类狩猎采集,劳动生息,至今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存。50年代初,著名"资阳人"的头骨化石(2)的发现,足以证明远在数万年至1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70年代中期,汉源、铜梁、资阳等地又相继发现了大量属于旧石器时代时期的文化遗存(3),并出土了一些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分布更为广泛,到目前为止,以川西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发现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0余处。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遗存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无疑标志着史前文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为长江上游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提供了可能。此外,四川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独具特点,其北有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东邻发达的长江中下游文明,南有云南早期元谋猿人的发现,如此良好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长江上游文明的形成和走向成熟。 二、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的探索 (一) 宝墩文化的发现,迎来长江上游文明的曙光。 大约从公元前4600年开始,长江上游出现了哨棚嘴文化(4),其分布主要在今川东长江沿岸一带。与此同时或稍晚一些,川西成都平原上发生了宝墩文化(5)。除此之外,川北的绵阳(6)、广元(7),川东北的通江(8)、巴中(9),川西南的汉源狮子山(10)等地区也发现了有大量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就目前诸遗存出土的考古材料看,它们都属于同一个大的考古学文化范畴,其中,以川西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为中心。宝墩文化相当于中原的龙山文化时期。这时宝墩的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并出现了多处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址,贫富分化明显,表明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多通体磨光,有的刃锋锐利,留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和石铲。可见,从清除杂草、开荒垦地、中耕播种到农作物收割,工具种类齐全,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人们主要过着农业定居兼狩猎采集的生活。
唐古拉山
青藏唐古拉山
长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5,明史列传第三十翻译 急急急

铁铉 暴昭(侯泰) 陈性善(陈植 王彬 崇刚) 张昺(谢贵 彭二葛诚余逢 辰) 宋忠(余瑱) 马宣(曾浚 卜万 朱鉴 石撰) 瞿能(庄得 楚智皂旗张 王指挥 杨本 张伦陈质 颜伯玮唐子清 黄谦 向朴 郑恕 郑华王省 姚善钱芹 陈彦回 张彦方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 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 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 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 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 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 。 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 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 。 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 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 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 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 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 。 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 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 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 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宋参军者,逸其名。燕兵攻济南不克,舍之南去。参军说铉直捣北平。铉以卒困甚 , 不果。后不知所终。 暴昭,潞州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大理寺司务。三十年,擢刑部右侍郎。明年进 尚书。耿介有峻节,布衣麻履,以清俭知名。建文初,充北平采访使,得燕不法状,密 以闻,请预为备。燕兵起,设平燕布政司于真定,昭以尚书掌司事,与铁铉辈悉心经画 。 平安诸军败,召归。金川门陷,出亡,被执。不屈,磔死。 继昭为刑部尚书者侯泰,字顺怀,南和人。以荐举起家。建文初,仕至尚书。燕王 举兵,力主抗御之策。尝督饷于济宁、淮安。京师不守,行至高邮,被执下狱,与弟敬 祖,子?,俱被杀。 陈性善,名复初,以字行,山阴人。洪武三十年进士。胪唱过御前,帝见其容止凝 重,属目久之,曰:“君子也。”授行人司副,迁翰林检讨。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 翻录诚意伯刘基子琏所献其父遗书。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举 动安祥,字画端好。帝大悦,赐酒馔,留竟日出。 惠帝在东宫,习知性善名。及即位,擢为礼部侍郎,荐起流人薛正言等数人。云南 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亦以性善言,起副都御史。一日,帝退朝,独留性善赐坐,问治 天下要道,手书以进。性善尽所言,悉从之。已,为有司所格,性善进曰:“陛下不以 臣不肖,猥承顾问。既僭尘圣听,许臣必行。未几辍改,事同反汗。何以信天下?”帝 为动容。 燕师起,改副都御史,监诸军。灵璧战败,与大理丞彭与明、钦天监副刘伯完等皆 被执。已,悉纵还。性善曰:“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朝服跃马入于河以死。余 姚黄墀、陈子方与性善友,亦同死。燕王入京师,诏追戮性善,徙其家于边。 与明,万安人。贡入太学,历给事中。建文初,为大理右丞,廉勤敏达。以督军被 执。纵归,惭愤裂冠裳。变姓名,与伯完俱亡去,不知所终。 时以侍郎监军者,有庐江陈植。植,元末举乡试,不仕。洪武间,官吏部主事。建 文二年官兵部右侍郎。燕兵临江,植监战江上。慷慨誓师。部将有议迎降者,植责以大 义,甚厉。部将杀之以降,且邀赏。燕王怒,立诛部将,具棺殓葬植白石山上。 燕师之至江北也,御史王彬巡按江淮。驻扬州,与镇抚崇刚婴城坚守。时盛庸兵既 败,人无固志。守将王礼谋举城降,彬执之及其党,系狱。刚出练兵,彬修守具,昼夜 不懈。有力士能举千斤,彬尝以自随。燕兵飞书城中:“缚王御史降者,官三品。”左 右惮力士,莫敢动。礼弟崇赂力士母,诱其子出。乘彬解甲浴,猝缚之。出礼于狱,开 门纳燕师。彬与刚皆不屈死。彬,字文质,东平人。洪武中进士。刚,逸其里籍。 又兵部主事樊士信,应城人。守淮,力拒燕兵,不胜,死之。 张昺,泽州人。洪武中,以人材累官工部右侍郎。谢贵者,不知所自起,历官河南 卫指挥佥事。建文初,廷臣议削燕,更置守臣。乃以昺为北平布政使,贵为都指挥使, 并受密命。时燕王称疾久不出,二人知其必有变,乃部署在城七卫及屯田军士,列九门 防守,将执王。昺库吏李友直预知其谋,密以告王,王遂得为备。建文元年七月六日, 朝廷遣人逮燕府官校。王伪缚官校置廷中,将付使者。绐昺、贵入,至端礼门,为伏兵 所执,俱不屈死。 燕将张玉、朱能等帅勇士攻九门,克其八,独西直门不下。都指挥彭二跃马呼市中 曰:“燕王反,从我杀贼者赏!”集兵千余人,将攻燕府。会燕健士从府中出,格杀二 , 兵遂散,尽夺九门。 初,昺被杀,丧得还。“靖难”后,出昺尸焚之,家人及近戚皆死。 葛诚,不知所由进。洪武末,为燕府长史。尝奉王命奏事京师。帝召见,问府中事 , 诚具以实对。遣还。王佯病,盛暑拥炉坐,呼寒甚。昺、贵等入问疾。诚言:“王实无 病,将为变。”又密疏闻于帝。及昺、贵将图王,诚与护卫指挥卢振约为内应。事败, 诚、振俱被杀,夷其族。 又伴读余逢辰,字彦章,宣城人。有学行。王信任之,以故得闻异谋,乘间力谏。 知变将作,贻书其子,誓必死。兵起,复泣谏,言“君、父两不可负”,死之。 北平人杜奇者,才隽士也。燕王起兵,徵入府,奇因极谏“当守臣节”,王怒,立 斩之。 宋忠,不知何许人。洪武末,为锦衣卫指挥使。有百户以非罪论死,忠疏救。御史 劾之,太祖曰:“忠率直无隐,为人请命,何罪?”遂宥百户。寻为佥都御史刘观所劾 , 调凤阳中卫指挥使。三十年,平羌将军齐让征西南夷无功,以忠为参将,从将军杨文讨 之。师旋,复官锦衣。 建文元年,以都督奉敕总边兵三万屯开平,悉简燕府护卫壮士以从。又以都督徐凯 屯临清,耿瓛屯山海关,相犄角。北平故有永清左、右卫,忠调其左屯彰德,右屯顺德 以备燕。及张昺、谢贵谋执燕王,忠亦帅兵趋北平。未至而燕兵起,居庸失守,不得进 , 退保怀来。燕王度忠必争居庸,帅精兵八千,卷甲倍道趋怀来。时北平将士在忠部下者 , 忠告以“家属并为燕屠灭,盍努力复仇报国恩”。燕王侦知之,急令其家人张故旗帜为 前锋,呼父兄子弟相问劳。将士咸喜曰:“我家固亡恙,宋总兵欺我。”遂无斗志。忠 仓卒布阵,未成列。燕王一麾渡河,鼓噪进。忠败,死之。 忠之守怀来也,都指挥余瑱、彭聚、孙泰与俱。及战,瑱被执,不屈死。泰中流矢 , 血被甲,裹创力斗,与聚俱没于阵。当是时,诸将校为燕所俘者百余人,皆不肯降,以 死。惜姓名多不传。 马宣,亦不知何许人。官都指挥使。宋忠之趋居庸,宣亦自蓟州帅师赴北平。闻变 , 走还。燕王既克怀来,旋师欲南下。张玉进曰:“蓟州外接大宁,多骑士,不取恐为后 患。”会宣发兵将攻北平,与燕兵战公乐驿,败归,与镇抚曾浚城守。玉等往攻之,宣 出战被擒,骂不绝口,与浚俱死。 燕兵之袭大宁也,守将都指挥卜万与都督刘真、陈亨帅兵扼松亭关。亨欲降燕,畏 万,不敢发。燕行反间,贻万书,盛称万;极诋亨。厚赏所获大宁卒,缄书衣中,俾密 与万。故使同获卒见之,亦纵去而不与赏。不得赏者发其事。真、亨搜卒衣,得书。遂 执万下狱死,籍其家。万忠勇而死于间,论者惜之。及大宁陷,指挥使朱鉴力战,不屈 死。 宁府左长史石撰者,平定人。以学行称。燕王举兵,撰辄为守御计,每以臣节讽宁 王,王亦心敬之。及城陷,愤詈不屈,支解死。 瞿能,合肥人。父通,洪武中,累官都督佥事。能嗣官,以四川都指挥使从蓝玉出 大渡河击西番,有功。又以副总兵讨建昌叛酋月鲁帖木儿,破之双狼寨。燕师起,从李 景隆北征。攻北平,与其子帅精骑千余攻彰义门,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军同进。于 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败。已,又从景隆进驻白沟河, 与燕师战。能父子奋击,所向披靡。日暝,各收军。明日复战,燕王几为所及。王急佯 招后军以疑之,得脱去。薄暮,能复引众搏战,大呼“灭燕”,斩馘数百。诸将俞通渊 、 滕聚复帅众来会。会旋风起,王突入驰击。能父子死于阵。通渊、聚俱死。精兵万余并 没。南军由是不振。 时与北兵战死者,有都指挥庄得、楚智、皂旗张等。 得,故隶宋忠。怀来之败,一军独全。后从盛庸战夹河,斩燕将谭渊。已而燕王以 骁骑乘暮掩击,得力战,死。 智,尝从冯胜、蓝玉出塞有功。建文初,守北平。寻召还。及讨燕,帅兵从景隆。 战辄奋勇,北人望旗帜股栗。至是,马陷被执,死。 皂旗张,逸其名。或曰张能力挽千斤,每战辄麾皂旗先驱,军中呼“皂旗张”。死 时犹执旗不仆。 又王指挥者,临淮人。常骑小马,军中呼“小马王”。战白沟河被重创,脱胄付其 仆曰:“吾为国捐躯,以此报家人。”立马植戈而死。二人死尤异云。 又中牟杨本,初为太学生,通禽遁术,应募授锦衣镇抚。从景隆讨燕有功,景隆忌 之,不以闻。寻劾景隆丧师辱国,遂以孤军独出,被擒,系北平狱,后被杀。 张伦,不知何许人。河北诸卫指挥使也,勇悍负气,喜观古忠义事。马宣自蓟州起 兵攻北平,不克,死。伦发愤,合两卫官帅所部南奔,结盟报国。从李景隆、盛庸战, 皆有功。燕王即帝位,招伦降。伦笑曰:“张伦将自卖为丁公乎!”死之。京师陷,武 臣皆降附。从容就义者,伦一人而已。 又陈质者,以参将守大同。进中军都督同知。助宋忠保怀来。忠败,退守大同。代 王欲举兵应燕,质持之不得发。及燕兵攻大同不下,蔚州、广昌附于燕,质复取之。成 祖即位,以质劫制代王,剽掠已附,诛死。 颜伯玮,名瑰,以字行,庐陵人。唐鲁国公真卿后。建文元年,以贤良征,授沛县 知县。李景隆屯德州,沛人终岁挽运。伯玮善规画,得不困。会设丰、沛军民指挥司, 乃集民兵五千人,筑七堡为备御计。寻调其兵益山东,所存疲弱不任战。燕兵攻沛,伯 玮遣县丞胡先间行,至徐州告急。援不至,遂命其弟珏、子有为还家侍父。题诗公署壁 上,誓必死。燕兵夜入东门,指挥王显迎降。伯玮冠带升堂,南向拜,自经死。有为不 忍去,复还,见父尸,自刎其侧。 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谦俱被执。燕将欲释子清。子清曰:“愿随颜公地下。”遂死 之。遣谦往徐州招降。谦不从,亦死。 又向朴,慈溪人。力学养亲。洪武末,以人才召见,知献县。县无城郭,燕将谭渊 至,朴集民兵与战,被执,怀印死。 郑恕,仙居人。萧县知县。燕将王聪破萧,不屈死。二女当配,亦死之。 郑华,临海人。由行人贬东平吏目。燕兵至,州长贰尽弃城走。华谓妻萧曰:“吾 义,必死。奈若年少何?”萧泣曰:“君不负国,妾敢负君?”华曰:“足矣。”帅吏 民凭城固守,城破,力战,不屈死。 王省,字子职,吉水人。洪武五年领乡举。至京,诏免会试,命吏部授官。省言亲 老,乞归养。寻以文学征。太祖亲试,称旨,当殊擢。自陈“才薄亲老”,乞便养。授 浮梁教谕。凡三为教官,最后得济阳。燕兵至,为游兵所执。从容引譬,词义慷慨。众 舍之。归坐明伦堂,伐鼓聚诸生,谓曰:“若等知此堂何名,今日君臣之义何如?”因 大哭,诸生亦哭。省以头触柱死。女静,适即墨主簿周岐凤。闻燕兵至济阳,知父必死 , 三遣人往访,得遗骸归葬。 姚善,字克一,安陆人。初姓李。洪武中由乡举历祁门县丞,同知庐州、重庆二府 。 三十年迁苏州知府。初,太祖以吴俗奢僭,欲重绳以法,黠者更持短长相攻讦。善为政 持大体,不为苛细,讼遂衰息,吴中大治。好折节下士,敬礼隐士王宾、韩奕、俞贞木 、 钱芹辈。以月朔会学宫,迎芹上座,请质经义。芹曰:“此非今所急也。”善悚然起问 。 芹乃授以一册。视之,皆守御策。 时燕兵已南下,密结镇、常、嘉、松四郡守,练民兵为备。荐芹于朝,署行军断事 。 善寻至京师。会朝廷以燕王上书贬齐泰、黄子澄于外,善言不当贬,遂复召二人。建文 四年诏兼督苏、松、常、镇、嘉兴五府兵勤王。兵未集,燕王已入京师。时子澄匿善所 , 约共航海起兵。善谢曰:“公,朝臣,当行收兵图兴复。善守土,与城存亡耳。”子澄 去,善为麾下许千户者缚以献,不屈,死。年四十三。子节等四人俱戍配。 芹,字继忠。少好奇节。元末,干诸将,不遇。洪武初,辟大都督府掾,从中山王 出北平至大漠。还解职。家居二十年,甘贫乐道。以善荐起。从李景隆北行,遣入奏事 。 道病将卒,犹条上兵事。年七十三。 陈彦回,字士渊,莆田人。父立诚,为归安县丞,被诬论死。彦回谪戍云南,家人 从者多道死。比至蜀,唯彦回与祖母郭在。会赦,又弗原,监送者怜而纵之。贫不能归 , 依乡人知县黄积良,冒黄姓。久之,以阆中教谕严德政荐,授保宁训导。考满至京,召 见以为平江知县。逾年,太祖崩,彦回入临。又以给事中杨维康荐,擢徵州知府。建文 元年,以循良受上赏。祖母郭卒,当去,百姓走京师乞留。彦回衰纟至赴阙自陈,乞复 姓。当彦回之戍云南也,其弟彦蒦亦戍辽东。至是,诏除彦蒦籍。连乞终丧,不许。葬 郭徽城北十里北山之阳。时走墓下,哭甚哀。人目之曰“太守山”。尝对百姓泣曰: “吾罪人也,向亡命冒他姓。以祖母存,恐陈首获罪,隐忍二十年。今祖母没,宜自请 死。上特宥我,终当死报国耳。”燕兵逼京师,彦回纠义勇赴援。已而被擒,械至京, 死之。 张彦方,龙泉人。初为给事中,以便养乞改乐平知县。应诏勤王,帅所部抵湖口。 被执,械至乐平斩之。枭其首谯楼。当署月,一蝇不集,经旬面如生。邑人窃葬之清白 堂后。 同时以勤王死者,有松江同知,死尤烈云。同知姓名不可考,或曰周继瑜也。勤王 诏下,榜募义勇入援。极言大义,感动人心。并斥“靖难”兵乖恩悖道。械至京,磔于 市。 赞曰:燕师之南向也,连败二大将,其锋盖不可当。铁铉以书生竭力抗御于齐、鲁 之间,屡挫燕众。设与耿、李易地而处,天下事固未可知矣。张昺、谢贵、葛诚图燕于 肘腋,而事不就。宋忠、马宣东西继败,瞿能诸将垂胜战亡,燕兵卒得长驱南下。而姚 善、陈彦回之属,欲以郡邑之甲奋拒于大势已去之后,此黄钺所谓“兵至江南,御之无 及”者也

6,明史列传第三十翻译 急急急

铁铉 暴昭(侯泰) 陈性善(陈植 王彬 崇刚) 张昺(谢贵 彭二葛诚余逢 辰) 宋忠(余瑱) 马宣(曾浚 卜万 朱鉴 石撰) 瞿能(庄得 楚智皂旗张 王指挥 杨本 张伦陈质 颜伯玮唐子清 黄谦 向朴 郑恕 郑华王省 姚善钱芹 陈彦回 张彦方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 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 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 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 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 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 。 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 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 。 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 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 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 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 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 。 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 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 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 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宋参军者,逸其名。燕兵攻济南不克,舍之南去。参军说铉直捣北平。铉以卒困甚 , 不果。后不知所终。 暴昭,潞州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大理寺司务。三十年,擢刑部右侍郎。明年进 尚书。耿介有峻节,布衣麻履,以清俭知名。建文初,充北平采访使,得燕不法状,密 以闻,请预为备。燕兵起,设平燕布政司于真定,昭以尚书掌司事,与铁铉辈悉心经画 。 平安诸军败,召归。金川门陷,出亡,被执。不屈,磔死。 继昭为刑部尚书者侯泰,字顺怀,南和人。以荐举起家。建文初,仕至尚书。燕王 举兵,力主抗御之策。尝督饷于济宁、淮安。京师不守,行至高邮,被执下狱,与弟敬 祖,子?,俱被杀。 陈性善,名复初,以字行,山阴人。洪武三十年进士。胪唱过御前,帝见其容止凝 重,属目久之,曰:“君子也。”授行人司副,迁翰林检讨。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 翻录诚意伯刘基子琏所献其父遗书。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举 动安祥,字画端好。帝大悦,赐酒馔,留竟日出。 惠帝在东宫,习知性善名。及即位,擢为礼部侍郎,荐起流人薛正言等数人。云南 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亦以性善言,起副都御史。一日,帝退朝,独留性善赐坐,问治 天下要道,手书以进。性善尽所言,悉从之。已,为有司所格,性善进曰:“陛下不以 臣不肖,猥承顾问。既僭尘圣听,许臣必行。未几辍改,事同反汗。何以信天下?”帝 为动容。 燕师起,改副都御史,监诸军。灵璧战败,与大理丞彭与明、钦天监副刘伯完等皆 被执。已,悉纵还。性善曰:“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朝服跃马入于河以死。余 姚黄墀、陈子方与性善友,亦同死。燕王入京师,诏追戮性善,徙其家于边。 与明,万安人。贡入太学,历给事中。建文初,为大理右丞,廉勤敏达。以督军被 执。纵归,惭愤裂冠裳。变姓名,与伯完俱亡去,不知所终。 时以侍郎监军者,有庐江陈植。植,元末举乡试,不仕。洪武间,官吏部主事。建 文二年官兵部右侍郎。燕兵临江,植监战江上。慷慨誓师。部将有议迎降者,植责以大 义,甚厉。部将杀之以降,且邀赏。燕王怒,立诛部将,具棺殓葬植白石山上。 燕师之至江北也,御史王彬巡按江淮。驻扬州,与镇抚崇刚婴城坚守。时盛庸兵既 败,人无固志。守将王礼谋举城降,彬执之及其党,系狱。刚出练兵,彬修守具,昼夜 不懈。有力士能举千斤,彬尝以自随。燕兵飞书城中:“缚王御史降者,官三品。”左 右惮力士,莫敢动。礼弟崇赂力士母,诱其子出。乘彬解甲浴,猝缚之。出礼于狱,开 门纳燕师。彬与刚皆不屈死。彬,字文质,东平人。洪武中进士。刚,逸其里籍。 又兵部主事樊士信,应城人。守淮,力拒燕兵,不胜,死之。 张昺,泽州人。洪武中,以人材累官工部右侍郎。谢贵者,不知所自起,历官河南 卫指挥佥事。建文初,廷臣议削燕,更置守臣。乃以昺为北平布政使,贵为都指挥使, 并受密命。时燕王称疾久不出,二人知其必有变,乃部署在城七卫及屯田军士,列九门 防守,将执王。昺库吏李友直预知其谋,密以告王,王遂得为备。建文元年七月六日, 朝廷遣人逮燕府官校。王伪缚官校置廷中,将付使者。绐昺、贵入,至端礼门,为伏兵 所执,俱不屈死。 燕将张玉、朱能等帅勇士攻九门,克其八,独西直门不下。都指挥彭二跃马呼市中 曰:“燕王反,从我杀贼者赏!”集兵千余人,将攻燕府。会燕健士从府中出,格杀二 , 兵遂散,尽夺九门。 初,昺被杀,丧得还。“靖难”后,出昺尸焚之,家人及近戚皆死。 葛诚,不知所由进。洪武末,为燕府长史。尝奉王命奏事京师。帝召见,问府中事 , 诚具以实对。遣还。王佯病,盛暑拥炉坐,呼寒甚。昺、贵等入问疾。诚言:“王实无 病,将为变。”又密疏闻于帝。及昺、贵将图王,诚与护卫指挥卢振约为内应。事败, 诚、振俱被杀,夷其族。 又伴读余逢辰,字彦章,宣城人。有学行。王信任之,以故得闻异谋,乘间力谏。 知变将作,贻书其子,誓必死。兵起,复泣谏,言“君、父两不可负”,死之。 北平人杜奇者,才隽士也。燕王起兵,徵入府,奇因极谏“当守臣节”,王怒,立 斩之。 宋忠,不知何许人。洪武末,为锦衣卫指挥使。有百户以非罪论死,忠疏救。御史 劾之,太祖曰:“忠率直无隐,为人请命,何罪?”遂宥百户。寻为佥都御史刘观所劾 , 调凤阳中卫指挥使。三十年,平羌将军齐让征西南夷无功,以忠为参将,从将军杨文讨 之。师旋,复官锦衣。 建文元年,以都督奉敕总边兵三万屯开平,悉简燕府护卫壮士以从。又以都督徐凯 屯临清,耿瓛屯山海关,相犄角。北平故有永清左、右卫,忠调其左屯彰德,右屯顺德 以备燕。及张昺、谢贵谋执燕王,忠亦帅兵趋北平。未至而燕兵起,居庸失守,不得进 , 退保怀来。燕王度忠必争居庸,帅精兵八千,卷甲倍道趋怀来。时北平将士在忠部下者 , 忠告以“家属并为燕屠灭,盍努力复仇报国恩”。燕王侦知之,急令其家人张故旗帜为 前锋,呼父兄子弟相问劳。将士咸喜曰:“我家固亡恙,宋总兵欺我。”遂无斗志。忠 仓卒布阵,未成列。燕王一麾渡河,鼓噪进。忠败,死之。 忠之守怀来也,都指挥余瑱、彭聚、孙泰与俱。及战,瑱被执,不屈死。泰中流矢 , 血被甲,裹创力斗,与聚俱没于阵。当是时,诸将校为燕所俘者百余人,皆不肯降,以 死。惜姓名多不传。 马宣,亦不知何许人。官都指挥使。宋忠之趋居庸,宣亦自蓟州帅师赴北平。闻变 , 走还。燕王既克怀来,旋师欲南下。张玉进曰:“蓟州外接大宁,多骑士,不取恐为后 患。”会宣发兵将攻北平,与燕兵战公乐驿,败归,与镇抚曾浚城守。玉等往攻之,宣 出战被擒,骂不绝口,与浚俱死。 燕兵之袭大宁也,守将都指挥卜万与都督刘真、陈亨帅兵扼松亭关。亨欲降燕,畏 万,不敢发。燕行反间,贻万书,盛称万;极诋亨。厚赏所获大宁卒,缄书衣中,俾密 与万。故使同获卒见之,亦纵去而不与赏。不得赏者发其事。真、亨搜卒衣,得书。遂 执万下狱死,籍其家。万忠勇而死于间,论者惜之。及大宁陷,指挥使朱鉴力战,不屈 死。 宁府左长史石撰者,平定人。以学行称。燕王举兵,撰辄为守御计,每以臣节讽宁 王,王亦心敬之。及城陷,愤詈不屈,支解死。 瞿能,合肥人。父通,洪武中,累官都督佥事。能嗣官,以四川都指挥使从蓝玉出 大渡河击西番,有功。又以副总兵讨建昌叛酋月鲁帖木儿,破之双狼寨。燕师起,从李 景隆北征。攻北平,与其子帅精骑千余攻彰义门,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军同进。于 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败。已,又从景隆进驻白沟河, 与燕师战。能父子奋击,所向披靡。日暝,各收军。明日复战,燕王几为所及。王急佯 招后军以疑之,得脱去。薄暮,能复引众搏战,大呼“灭燕”,斩馘数百。诸将俞通渊 、 滕聚复帅众来会。会旋风起,王突入驰击。能父子死于阵。通渊、聚俱死。精兵万余并 没。南军由是不振。 时与北兵战死者,有都指挥庄得、楚智、皂旗张等。 得,故隶宋忠。怀来之败,一军独全。后从盛庸战夹河,斩燕将谭渊。已而燕王以 骁骑乘暮掩击,得力战,死。 智,尝从冯胜、蓝玉出塞有功。建文初,守北平。寻召还。及讨燕,帅兵从景隆。 战辄奋勇,北人望旗帜股栗。至是,马陷被执,死。 皂旗张,逸其名。或曰张能力挽千斤,每战辄麾皂旗先驱,军中呼“皂旗张”。死 时犹执旗不仆。 又王指挥者,临淮人。常骑小马,军中呼“小马王”。战白沟河被重创,脱胄付其 仆曰:“吾为国捐躯,以此报家人。”立马植戈而死。二人死尤异云。 又中牟杨本,初为太学生,通禽遁术,应募授锦衣镇抚。从景隆讨燕有功,景隆忌 之,不以闻。寻劾景隆丧师辱国,遂以孤军独出,被擒,系北平狱,后被杀。 张伦,不知何许人。河北诸卫指挥使也,勇悍负气,喜观古忠义事。马宣自蓟州起 兵攻北平,不克,死。伦发愤,合两卫官帅所部南奔,结盟报国。从李景隆、盛庸战, 皆有功。燕王即帝位,招伦降。伦笑曰:“张伦将自卖为丁公乎!”死之。京师陷,武 臣皆降附。从容就义者,伦一人而已。 又陈质者,以参将守大同。进中军都督同知。助宋忠保怀来。忠败,退守大同。代 王欲举兵应燕,质持之不得发。及燕兵攻大同不下,蔚州、广昌附于燕,质复取之。成 祖即位,以质劫制代王,剽掠已附,诛死。 颜伯玮,名瑰,以字行,庐陵人。唐鲁国公真卿后。建文元年,以贤良征,授沛县 知县。李景隆屯德州,沛人终岁挽运。伯玮善规画,得不困。会设丰、沛军民指挥司, 乃集民兵五千人,筑七堡为备御计。寻调其兵益山东,所存疲弱不任战。燕兵攻沛,伯 玮遣县丞胡先间行,至徐州告急。援不至,遂命其弟珏、子有为还家侍父。题诗公署壁 上,誓必死。燕兵夜入东门,指挥王显迎降。伯玮冠带升堂,南向拜,自经死。有为不 忍去,复还,见父尸,自刎其侧。 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谦俱被执。燕将欲释子清。子清曰:“愿随颜公地下。”遂死 之。遣谦往徐州招降。谦不从,亦死。 又向朴,慈溪人。力学养亲。洪武末,以人才召见,知献县。县无城郭,燕将谭渊 至,朴集民兵与战,被执,怀印死。 郑恕,仙居人。萧县知县。燕将王聪破萧,不屈死。二女当配,亦死之。 郑华,临海人。由行人贬东平吏目。燕兵至,州长贰尽弃城走。华谓妻萧曰:“吾 义,必死。奈若年少何?”萧泣曰:“君不负国,妾敢负君?”华曰:“足矣。”帅吏 民凭城固守,城破,力战,不屈死。 王省,字子职,吉水人。洪武五年领乡举。至京,诏免会试,命吏部授官。省言亲 老,乞归养。寻以文学征。太祖亲试,称旨,当殊擢。自陈“才薄亲老”,乞便养。授 浮梁教谕。凡三为教官,最后得济阳。燕兵至,为游兵所执。从容引譬,词义慷慨。众 舍之。归坐明伦堂,伐鼓聚诸生,谓曰:“若等知此堂何名,今日君臣之义何如?”因 大哭,诸生亦哭。省以头触柱死。女静,适即墨主簿周岐凤。闻燕兵至济阳,知父必死 , 三遣人往访,得遗骸归葬。 姚善,字克一,安陆人。初姓李。洪武中由乡举历祁门县丞,同知庐州、重庆二府 。 三十年迁苏州知府。初,太祖以吴俗奢僭,欲重绳以法,黠者更持短长相攻讦。善为政 持大体,不为苛细,讼遂衰息,吴中大治。好折节下士,敬礼隐士王宾、韩奕、俞贞木 、 钱芹辈。以月朔会学宫,迎芹上座,请质经义。芹曰:“此非今所急也。”善悚然起问 。 芹乃授以一册。视之,皆守御策。 时燕兵已南下,密结镇、常、嘉、松四郡守,练民兵为备。荐芹于朝,署行军断事 。 善寻至京师。会朝廷以燕王上书贬齐泰、黄子澄于外,善言不当贬,遂复召二人。建文 四年诏兼督苏、松、常、镇、嘉兴五府兵勤王。兵未集,燕王已入京师。时子澄匿善所 , 约共航海起兵。善谢曰:“公,朝臣,当行收兵图兴复。善守土,与城存亡耳。”子澄 去,善为麾下许千户者缚以献,不屈,死。年四十三。子节等四人俱戍配。 芹,字继忠。少好奇节。元末,干诸将,不遇。洪武初,辟大都督府掾,从中山王 出北平至大漠。还解职。家居二十年,甘贫乐道。以善荐起。从李景隆北行,遣入奏事 。 道病将卒,犹条上兵事。年七十三。 陈彦回,字士渊,莆田人。父立诚,为归安县丞,被诬论死。彦回谪戍云南,家人 从者多道死。比至蜀,唯彦回与祖母郭在。会赦,又弗原,监送者怜而纵之。贫不能归 , 依乡人知县黄积良,冒黄姓。久之,以阆中教谕严德政荐,授保宁训导。考满至京,召 见以为平江知县。逾年,太祖崩,彦回入临。又以给事中杨维康荐,擢徵州知府。建文 元年,以循良受上赏。祖母郭卒,当去,百姓走京师乞留。彦回衰纟至赴阙自陈,乞复 姓。当彦回之戍云南也,其弟彦蒦亦戍辽东。至是,诏除彦蒦籍。连乞终丧,不许。葬 郭徽城北十里北山之阳。时走墓下,哭甚哀。人目之曰“太守山”。尝对百姓泣曰: “吾罪人也,向亡命冒他姓。以祖母存,恐陈首获罪,隐忍二十年。今祖母没,宜自请 死。上特宥我,终当死报国耳。”燕兵逼京师,彦回纠义勇赴援。已而被擒,械至京, 死之。 张彦方,龙泉人。初为给事中,以便养乞改乐平知县。应诏勤王,帅所部抵湖口。 被执,械至乐平斩之。枭其首谯楼。当署月,一蝇不集,经旬面如生。邑人窃葬之清白 堂后。 同时以勤王死者,有松江同知,死尤烈云。同知姓名不可考,或曰周继瑜也。勤王 诏下,榜募义勇入援。极言大义,感动人心。并斥“靖难”兵乖恩悖道。械至京,磔于 市。 赞曰:燕师之南向也,连败二大将,其锋盖不可当。铁铉以书生竭力抗御于齐、鲁 之间,屡挫燕众。设与耿、李易地而处,天下事固未可知矣。张昺、谢贵、葛诚图燕于 肘腋,而事不就。宋忠、马宣东西继败,瞿能诸将垂胜战亡,燕兵卒得长驱南下。而姚 善、陈彦回之属,欲以郡邑之甲奋拒于大势已去之后,此黄钺所谓“兵至江南,御之无 及”者也
明史列传第三十 原文: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 立白。 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 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 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 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 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 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 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 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 月,卒固守不能下。 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 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 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 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 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 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 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 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 时有斩获。 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 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 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宋参军者,逸其名。燕兵攻济南不克,舍之南去。参军说铉直捣北平。铉以 卒困甚,不果。后不知所终。 译文:铁铉,邓州人。洪武年中,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官职名)。曾经审判疑难案件,案情立即清楚。太祖很喜欢他,赐给他字为“鼎石”。建文初年,任山东参政。李景隆北伐之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李景隆兵败白沟河,一个人逃到德州,守城部队都望风而逃。铁铉与参军高巍感慨涕泣,从临邑赶到(奔向)济南,和盛庸、宋参军等人誓死守城。燕兵攻打德州,李景隆逃跑来依靠铁铉。德州被攻陷后,燕军收缴了城中储存的上百万财物(不能翻译成军队),势力更加强大。于是攻打济南,景隆又被打败,向南逃跑。铁铉与盛庸等人登上城墙抵抗敌人。燕兵筑堤(不能翻译成“决堤”)挡水(不能翻译成“黄河”。1855年以前,该河流叫大清河,现在的黄河部分地走了大清河的水道),水灌济南城,又布下长长的包围圈,昼夜不停地攻击。铁铉用计焚烧了燕兵攻城的器械,并不时地出兵攻击。又派遣一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士兵都欢呼。铁铉在城墙上埋伏下精兵,等燕王进城后,放下铁闸攻击他。又另外设下伏兵和断桥之计。不久发生了意外,燕王还没有进城铁闸就突然落了下来。燕王大惊而逃,伏兵出击,而桥在仓促之间也没有断掉,燕王策马逃走。燕王很愤怒,千方百计进攻济南。一共经过三个月,终于因为铁铉牢固的守卫不能攻下(济南)。在这个时候,平安将军率军二十万,将要收复德州,来断绝燕军的粮道。燕王害怕了,于是解围回到北方。 燕王从发兵以来,攻打真定两天没有攻下来,就马上放弃离开。唯独认为得到济南,就可以截断南北相通的道路,就可以划定版图,金陵也就不难图谋了。所以乘着大破李景隆的锐气,全力攻打,期待一定会攻打下来,却竟然被铁铉等人挫败。(惠文)帝听说后很高兴,派官员慰问犒劳,赐铁铉以金币,分封了他的三代后人。铁铉入京谢恩,皇上赐他赴宴。凡是铁铉所建议表述的都予以采纳。后又提拔他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晋职为兵部尚书。让盛庸代替李景隆做平燕将军,命令铁铉参与军务。这年冬天,盛庸在东昌大败燕王,斩杀了他的大将张玉。燕王逃回北平。从燕兵进犯开始,在中原南北每天都要挑起战事,但是王师取得的大捷,没有像东昌之战一样的重大。从此燕兵南下进军经由徐州、沛县,不敢再取道山东。 等到燕兵步步紧逼时,皇上命令辽东总兵官杨文率领他所指挥的十万大军与铁铉会合,采断绝燕军的后路。杨文的军队到了直沽,被燕将宋贵等人打败,没有一支抵达济南的军队。四年四月,燕军向南尾随王师到了小河,铁铉与诸将不时地取得胜利。连续交战直到灵璧(今河南灵璧),平安将军的军队被击溃,平安被捕。不久盛庸也遭遇败绩。燕军渡过长江,铁铉驻兵淮河边上,军队也被击败。 燕王登上皇位后,将铁铉抓至京城。铁铉背对着燕王坐在朝堂上大骂不止。让他回头、最终也没有做到,最后就在街市上被凌迟而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

7,长江起源

过去,人们探索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历来认为长江的中游和下游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而对于长江上游文明的研究,则未引起重视。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长江上游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四川成都平原一系列事关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发掘,证明长江上游同样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在以四川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从考古学角度建立起了该区域先秦文化的发展序列(1),即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再到十二桥文化,最后到晚期巴蜀文化。其时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历时二千余年。与之考古文化同样发达的长江上游文明,正是循着这个文化序列,经历了从起源,到形成,再到发展的漫长而艰辛的演进过程。迄今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一批批规模空前的中心聚落和城址,以及许多为世人所瞩目的珍贵历史文物,无不显示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中心的特殊地位。本文试图就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长江上游的自然地理态势 长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西向东主要流经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终在上海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为亚洲第一长河。位于长江上游地段的主要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据地质学家考证,青藏高原远在第三纪末期时,海拔仅一二千米,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猛烈碰撞,导致这一地带隆起升高,形成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属典型的高寒区,气候条件恶劣,人类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史前时期更是如此,人口稀少,因而难以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则非常优越。自古以来就十分适合我们的祖先生存繁衍。四川盆地地处四川的东部,周围高山环绕,盆地内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长江干流横亘四川南部,其自北而南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和与从南向北流入长江的乌江、赤水河等大小支流的纵贯四川全境,构成一个水网密布、幅员宽阔的流域之地。同时,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发育了众多地势低缓的河谷台地和山前地带,这里土质、水肥条件良好,有着理想的农业起源的地理环境,是原始农业生产的有利地区。尤其是岷江支流,古代被当作长江正流,发源于岷山南麓。主要由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运河等河流自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冲积的扇形地连接而形成的成都平原,又叫川西平原,总面积达1.2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2.6%。这里土层深厚,富含铁、钾、磷等养料物质,土质疏松柔软,易于农业耕作,特别是水稻粮食作物的栽种。东部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旱地水田分布甚广,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如水稻、小麦等。受地形影响,四川盆地北部有高耸入云的秦岭、大巴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北方的寒冷气流不易长驱直入,气候温暖;夏季因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形成这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宜于农业耕种,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同时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是我们先民栖息生存,农业定居的理想场所。这些都为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客观的物质基础。 从大量发掘的考古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旧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就有人类狩猎采集,劳动生息,至今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存。50年代初,著名"资阳人"的头骨化石(2)的发现,足以证明远在数万年至1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70年代中期,汉源、铜梁、资阳等地又相继发现了大量属于旧石器时代时期的文化遗存(3),并出土了一些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分布更为广泛,到目前为止,以川西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发现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0余处。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遗存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无疑标志着史前文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为长江上游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提供了可能。此外,四川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独具特点,其北有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东邻发达的长江中下游文明,南有云南早期元谋猿人的发现,如此良好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长江上游文明的形成和走向成熟。 二、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的探索 (一) 宝墩文化的发现,迎来长江上游文明的曙光。 大约从公元前4600年开始,长江上游出现了哨棚嘴文化(4),其分布主要在今川东长江沿岸一带。与此同时或稍晚一些,川西成都平原上发生了宝墩文化(5)。除此之外,川北的绵阳(6)、广元(7),川东北的通江(8)、巴中(9),川西南的汉源狮子山(10)等地区也发现了有大量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就目前诸遗存出土的考古材料看,它们都属于同一个大的考古学文化范畴,其中,以川西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为中心。宝墩文化相当于中原的龙山文化时期。这时宝墩的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并出现了多处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址,贫富分化明显,表明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多通体磨光,有的刃锋锐利,留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和石铲。可见,从清除杂草、开荒垦地、中耕播种到农作物收割,工具种类齐全,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人们主要过着农业定居兼狩猎采集的生活。 陶器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仅宝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就达千余件(11)。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经慢轮修整后的器形规整,器表打磨光滑。很多器物采用分体制作,然后粘接。陶器中的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等器物及其纹饰的制作都相当精细,尤其喇叭口高领罐的火候较高,叩之有声,可谓当时的精品,说明制陶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石器制作也很精致。部分石器选材考究,磨制细腻,如石凿,磨制精细且规整,石质较佳,个别似玉质,几可与玉器比美。由于石器制作技术的娴熟,因而玉器的加工制造更加精美。这一时期发现的玉器多为墓中随葬品。大量陶、石质纺轮的出现,说明当时纺织业也很发达,男女有了分工。房屋为木骨泥墙,经火烘烤,坚固结实,经久耐用。正是由于有了夯筑技术,使得营建大规模的城垣成为可能。这时一座座颇具规模的古城先后相继建立。 城址的出现是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迄今长江上游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是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12)、郫县古城村(13)、都江堰芒城(14)、温江鱼凫村(15)、崇州双河村(16)和紫竹村(17)6座古城群,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古城群之一。6座城址均建在平原冲积扇河流形成的相对较高的台地上,布局规整,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各城的面积大小不等,最小的都江堰芒城有12万平方米,最大的宝墩龙马古城达60万平方米,其余在20万-30万平方米之间,这与长江中游的城址相当。城内发现有大量的建筑遗迹、灰坑和墓葬,其中很多房屋的面积在10-50平方米左右。遗址的中心部分往往有少数面积甚大、规格颇高的中心聚落。1996年宝墩的鼓墩子发现一批规模较大的建筑群(18),面积约3000平方米。鼓墩子在当时明显高出四周地面约1米,且正好位于宝墩遗址中心,这似乎说明鼓墩子建筑群是一处明显高于其它建筑的中心聚落。它的出现表明,宝墩社会已经开始分化。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统治阶层,才有必要建造如此规模的中心聚落。因此,这种大型中心聚落可能就是上层统治者活动、居住的处所。 无独有偶,1997年郫县古城村遗址中部又发现了一座平面呈长方形,方向为西北-东南向,长约50米,宽11米,面积达55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19)。该房址未发现有隔墙遗迹,此房间应为一个宽度不大,进深很长的通间,推测可能还有大型梁架结构。这与一般的建筑不同,当不是一般性居址。据房内留存的5个长方形台子分析,5个台子系卵石砌成,横向陈列于房址的中心部位,颇有规律,显然是有目的而为之。这很可能为一座大型宫殿或宗庙一类的礼制性建筑,应是当时上层统治者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所在。6座城址的四周均修筑有高大的城垣,至今这些城址地面上还残留有很多较完好的城垣遗迹。这些城垣采用夯土建成,夯层清楚,夯面紧密,出现了版状夯土工具,一般长多达50厘米、宽10厘米左右,这为修建大型城垣提供了条件。如,新津宝墩龙马古城垣(20),其周长3200米,宽8-31米以上,高度超过4米,土方量初步推算在25万立方米以上。如此厚实的巨大城垣,连同城内的大片房屋,尤其是城址中心部位的大型聚落建筑,我们认为,宝墩文化的这些城址已基本具备了城的条件,而且可能已是某种意义上的都城。因此可以说,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宝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财富的积累,也加深了贫富的分化,这在墓葬规模和墓中随葬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宝墩文化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中随葬品的有无、多少在不同遗址中不尽相同。有的墓中不但随葬品多,有时还随葬一些珍贵物品,有的墓中随葬品则十分简陋,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新津宝墩遗址仅见的5座墓中均无随葬品(21),成都十街坊遗址的19座墓中有7座中随葬骨器(22),而广汉三星堆遗址的仁胜墓地则随葬玉石器(23)。由此可见,当时只有极少数贵族统治者拥有巨大的财富。 财富的集中也刺激了掠夺性战争的发生。早期四川境内,部落民族众多,大小诸侯国林立。原始社会末期,各部落为了扩充实力,不惜强取掠夺他人的资源和财富,因而战争烽烟四起,连绵不断。为了免受战争的惨祸,更为了抗击强敌的入侵,各部落首领纷纷在其住地周围筑墙挖沟,造城设关。于是,一批规模空前的城址群在川西成都平原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成为当时成都平原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宝墩龙马厚实高大的城垣也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程度。这时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兵器,如石钺等,制作精致。随着阶级对立的加剧,贫富悬殊的加大,战争变得愈加频繁和激烈。社会处在剧烈动荡和进一步分化中,同时也在迅速进步与向前发展之中,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三星堆文明。 (二)沉睡三千余年的三星堆文明的苏醒,长江上游文明引起世人的关注。 大约从公元前3700年开始,长江上游进入了三星堆文化时期。这时,哨棚嘴文化和宝墩文化先后相继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以陶小平底罐、高柄豆、鸟首形器等为特色的新型的考古学文化,以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遗址(24)为代表,故称"三星堆文化"。该文化在承继宝墩文化因素的同时,又受到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强烈影响--中原二里头文化南浸,最初在长江中游鄂西地区稍作停留,然后由鄂西地区溯长江西上进入四川东部,再由此折而西北上,最后向川西成都平原渗透,三星堆文化就是在这股强大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并进而发展为三星堆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相类似的古文化遗存,主要有川西的成都、雅安、汉源和川东北的阆中以及川东的长江沿岸一带,初期阶段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亦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分布范围。在这样辽阔的地域内表现出三星堆文化的特色,反映了该文化兴盛强大的历史面貌。这一时期三星堆遗址所出规模宏大的铜器物群,表明三星堆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特别是两个大型祭祀坑和数以千计的铜、金、玉、石、陶等不同质地的礼器、神器、祭品的出土,以及三星堆大型中心聚落和厚实高大的城垣的发现,都展示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文明已经正式形成。 三星堆文化的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生产工具数量增加,种类也有所增多。尤其是锄形器的出现,表明当时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收割工具石刀形制的改进,提高了劳动效率。成堆的兽骨和大量和陶塑铜制动物,表现出畜牧业发展很快。众多铜制陶质酒器的出土,既反映了酿酒业的发展,也表明粮食有了剩余。 手工业方面,新出现了制铜业。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多达500余件(25),有铜雕像群、礼器、神器、法器等种类。如此规模的青铜器物群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达。这批铜器体形高大,纹饰繁缛,足见青铜的冶炼与焊铆连接技术已具有相当先进的水平。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与造型之精美,在同时代诸考古文化中无与伦比。玉石器的加工制造向高精化发展,且数量大增,件件珍贵。玉器制作较好地运用了锯、凿、挖、琢、钻、磨、雕刻、抛光等工艺。有些玉器上的透雕和线刻画堪称艺术珍品,有些玉器制作规整细致,以玉璋最为引人注目。其特点大而薄,长度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最长者在1米以上,而厚度仅1厘米左右,凡此等等,无一不显示了当时玉石器加工技术的高超和娴熟。陶器制作有了新的发展,地方特色鲜明,器形以高柄豆、、小平底罐、圈足盘、壶、瓶、鸟首形器等构成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陶器物群。发现数万余件陶器、陶片。部分陶器采用了轮制技术,纹饰十分丰富。大型夯土、土坯砖城垣和木构梁架中心建筑群的出现,表明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不同质地、多种形制纺轮的出土,说明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青铜大立人像身着的长襟"燕尾"服饰(26),显示了当时缝纫和刺绣织锦技艺之高超水平。金器加工、漆器制造和酿酒业也有很大发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手工业门类齐全,铜器、玉石礼器和陶器的数量具有相当规模,其加工制作技艺更胜一筹,且拥有独立的制造加工作坊和一大批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熟练的工匠,说明当时已完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行业。 此外,三星堆遗址还出土数量众多的海贝、铜贝和玉石璧瑗(27),反映商品交换、货币经济已经出现,说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已经开始。 总之,三星堆文化时期,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商业贸易的迅速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三星堆上层建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这时的三星堆已是一个规模宏大,功能设施齐备,具有了国都性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三星堆遗址(28)位于成都平原广汉市境内的鸭子河与牧马河之间的台地上,是目前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诸遗址中最为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址。这是一个由30余个文化点构成6个大的遗址分布区域,共同组成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群。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东、南、西三面为人工夯筑城垣,北面以鸭子河作天然屏障而形成的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大型古城,这样大的城址在全国尚属罕见。古城布局不太规整,南宽北窄呈梯形状。东城墙由主城墙、内城墙和外城墙三部分组成。主城墙顶部系用土坯砖作为建筑材料,这在同时期的城墙修筑中是少见的。城内发现大量的建筑遗迹,现已发掘房屋40多间。房面分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有面积仅10平方米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积超过6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间进深8.7米,面阔23米,面积达200平方米,且数间相连,并具有木构梁架的大型宫殿式建筑。房址间有散水设施和引水出城的沟渠。这样精心建造的大型聚落,足见其规格之高,表明它是上层统治者集团活动的处所。同时,居住区发现有丰富的陶器生活用器。陶酒器独领风骚,酿酒的高领大罐,饮酒的觚、杯,盛酒的瓮、罐、壶,温酒的以及舀酒的勺,一应俱全。陶食器数量也很多,碗、碟、盘、豆、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应有尽有。各种精美的工艺陶塑有虎、象、牛、猪、羊、鱼、蛙等,如此之多的陶塑工艺品出土,这在同时期诸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玉石器主要是璋、璧、圭、琮、矛、斧、斤等高档消费品。还有雕花镂孔的漆木器。等等。这些丰富的生活用品和高档消费品显然不是为一般平民所拥有,而是为少数贵族统治者所垄断,进一步说明三星堆遗址当是一批社会地位颇高、且掌握一定权力的特殊阶层活动的中心。该遗址出土的两件双手反缚、跪坐的石人雕像,应为奴隶形象,反映了奴隶制已经存在,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 更为重要的是1986年三星堆发现了两个大型祭祀坑(29)。坑内有次序地分层堆满了各种形制奇特,不同质地的玉石礼器、金器、青铜人像、象牙、骨渣等数以千计的文物精华。这些器物不仅在四川是首次发现,而且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如金杖(30),长1.42米,重近500克,刻有精美的鱼鸟图案和人头像,这是国王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象征,是国王最高权力的标志物。数十件与真人大小相仿、神态各异的青铜人像和人面像,代表各诸侯首领,其中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的青铜大立人像(31),是目前所知我国最大的青铜雕像,有"东方巨人"之称,这应是以巫师身份出现的国王,表明当时国王是集政权、神权于一身,三星堆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实体。两株高大的青铜神树作为沟天通地的祭祀用具最为引人注目,青铜、尊作为礼仪用器,其他各类铜器都具有宗教祭祀的性质。玉石器也是如此,其礼仪用器多达千件,玉琮、玉璧用于宗教仪典,玉斧、玉戈、玉矛、玉剑作为仪仗,象征威武的军权,玉璋代表礼仪用器。象牙、海贝等为奉献给神灵的祭品。可以看出,当时三星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礼制体系。如此隆重盛大的祭祀活动必定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王国,以及一个享有崇高威望、拥有最高权力的国王才有能力举办这样的活动。城内还发现有制陶窑址、玉石器加工作坊以及大量的手工成品、半成品、坯料磨石等。遗址内出土的陶质坩锅、青铜熔渣结核和铸造青铜器的泥芯,也表明这里已拥有大型铸铜作坊。毋容置疑,三星堆所出土的大量精品文物非本地制造莫属。以上各个方面无一不透射出浓浓的王都气息,反映三星堆正处在一个兴盛的奴隶制国家时期。 早期殷商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祭祀与战争相提并论,同时被看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而三星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众多玉石器精华,以及大量金器、象牙、海贝等重器都出现在两个大型祭祀坑内,足见,宗教祭祀在当时三星堆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战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三星堆遗址出土数十件青铜、玉石兵器,说明当时战争的激烈和经常化。当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规模时,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军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器底座发现有武士雕像,反映了军队已经出现。军队是国家运转的重要机器,因而军队的出现,标志着奴隶国家已经建立。国家乃文明的集中表现。至此,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长江上游文明--三星堆文明已经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十二桥、金沙遗址的发掘,展现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的步伐。 大约从公元3100年开始,盛极一时的三星堆古城突然被废弃,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文明亦随之终止了在该地的发展,神秘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时,有着与三星堆同样发达的十二桥文化(32)在成都地区悄然兴起,其时间从商代晚期经西周到春秋中期,形成了长江上游文明在成都平原继续发展的历程。十二桥文化完全是从三星堆文化中脱胎发展而来。前期承袭了大量三星堆文化因素,到十二桥文化后期,三星堆文化基本消失,新的十二桥文化面貌开始出现。十二桥文化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其分布范围为川西的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川中的嘉陵江流域、川东长江沿岸(33)、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以及陕南汉中地区(34)都发现有相类似的古文化遗存。十二桥、羊子山、金沙等重要遗址所出的遗迹和遗物,展现了长江上游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 这一时期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又有所增加,新出现了大量的翻土工具--鹿角器(35)。多种耕作农具的使用,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防洪灌溉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多处农田水利工程和治水设施。1985年在方池街遗址(36)发现一处系人工用竹篾络卵砾石砌筑的水利工程,这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水利工程。大量动物骨骼的出土,反映了家畜饲养业的进一步发展。据方池街、指挥街等遗址的动物骨骼鉴定材料(37)证实,家养动物有猪、狗、牛、羊、鸡等种类,其中家猪的材料最为丰富,约占家养动物的75%。家猪又"以半年至一年半之间个体为主"。可见,大多数已为成年猪。家猪的饲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陶器制作技术也有进一步发展,种类更加丰富,以夹砂陶、灰陶为主。典型陶器以尖底器、喇叭口罐为重要特色,并贯穿始终,前期继承三星堆文化因素,后期大量出现绳纹罐、釜和瓮。玉石器加工制作更加精细,打磨更加规整,器表光洁,玉器的开料使用线割、锯割、板割等多种方法。金器独具特色,金沙发现近300件。其加工制作技术更加精湛和娴熟,不少金器成为同时期金器加工之代表作。铜器数量大大增加,仅金沙遗址出土的铜器就达700余件,多数器型偏小,制作更加精美,工序也较为复杂,很多器型从三星堆沿袭而来。大量磨制精细的穿眼骨针的出现,反映了纺织缝纫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木骨泥墙式建筑群,也有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群。 十二桥文化大型遗址群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即今成都市区偏西。自西向东由抚琴小区(38)、十二桥(39)、方池街(40)、指挥街(41)、岷山饭店、岷江小区(42)和目前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43)等组成,绵延10余公里。十二桥遗址为一处商代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群,位于今成都市区十二桥。该遗址占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其中,木结构建筑分布近1万平方米。有屋面悬空,下为木桩支撑,平面呈长方形的干栏式小型房屋,也有地梁直接与地面接触的大型建筑。有长约12米的地梁,其上凿有规整的方形和圆形卯孔,柱洞纵横对应整齐,推测上部已形成较为规矩的大型梁架结构。很有可能这是带有庑廊的大型宫殿类建筑。小型房屋与大型宫殿建筑相互连接,互为配套,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木构建筑群。 目前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郊,现已探明的分布面积约3平方米公里。尽管至今尚未发现城垣遗迹,但从已发现的大规模建筑、灰坑、墓葬等遗迹和众多惊世骇俗的珍贵遗物来看,足以说明成都就是继三星堆后又一个国家级的重要都邑所在地。考古发现该遗址内有一定规划和功能分区,每个区内又有一定的布局结构。三合花园宫殿区发现大量房屋基址,其中有5座房址,均为大型排房建筑,布局很有规律,长度20米以上,最大的一座F6宽近8米,长度在54.8米以上,至少有5个开间,面积在430平方米以上。这种成组的大型排房建筑可能是宫殿性建筑。遗址中南部出土大量房屋建筑,红烧土堆积,成排的窑穴,400余个灰坑,90多座墓葬,陶窑数座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日常用器和一部分玉石器、金器、铜器等文物精华。陶窑均为小型馒头窑,面积约6平方米。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组成。窑室多呈前低后高的斜坡状,是目前四川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窑址群。表明这是生活居住区、作坊加工区和一小型墓葬区。遗址内诸如跪人、卧虎、盘蛇等众多圆雕石像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墓葬区在遗址中部体育公园一带。遗址东部是宗教仪式活动区,也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遗存分布区,这里约8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金器、铜器、玉石器等礼仪用器2000余件以及众多的象牙、龟甲等祭祀珍品。该区还发现了三处特殊的祭祀遗迹:一是象牙堆积坑。坑内有规律地平行放置大量象牙,最长者近1.5米。从断面观察,共分8层。数以吨计的象牙出土为全国所罕见。伴出有玉器和铜器;二是石璧、石斧、石璋形器半成品分布区,面积约300平方米;三是成片的野猪獠牙、鹿角、象牙、陶器、美石集中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金沙遗址出土的重器,如金冠带,系用金条锤打而成,长59厘米,宽4厘米,其组合图案与广汉三星堆金杖上的鱼鸟图案和人头像十分相似,同样具有王权的象征。玉器历来作为贵重物品,上乘的玉器价值连城。遗址内出土的玉器主要是礼器,数量之多,达900余件,是目前我国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其品种齐全,几乎囊括了中国青铜时代玉器的主要种类,很多玉器还是第一次出土。以上都是一般邑聚所无法比拟的,居住在宫殿中的不是一般的部落首领,应是国家的统治者。 1956年羊子山发现的大型土台是目前我国先秦时期发现最大的礼仪性地面建筑。该土台为四方形台阶式建筑,台身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高10余米,厚6米,分上下三层。边墙用泥砖垒砌,中用填土夯实。估算用泥砖约130万块,土方在7万立方米以上(44)。规模如此宏大,雄伟气派,俨然是一座国家级的祭祀土台,是当时这一地区举行国祭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成都已经形成一个综合国力十分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方池街、金沙遗址大量石人跪坐、双手反缚奴隶雕像的出土,反映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奴隶制国家已经发展状大。贫富悬殊更加明显,表现在墓葬中,约半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器物也不多,主要是陶器,只有5座墓随葬器物丰富,有陶器和一定数量的铜器、玉器,说明财富愈加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样,必然会

推荐阅读

林河酒价格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