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青城山道家洞天乳酒厂,求助都江堰青城山自助游

本文目录一览

1,求助都江堰青城山自助游

两天绝对够了~~还包括你从成都过去的时间 从成都过去的时候 千万别坐那种他们车站公交类的那车~~超破~~我当时坐着都怕~~因为就司机旁边的那个大坨没盖子 里面的东西是全暴露滴 看着那貌似发动机的东西在里面不停的晃动 心里那个颤呀颤 我还正好坐那儿 最后悔的就是那事 最好坐大巴 去了还好 我们是早上去的 去了直接打的到都江堰 狠近 直接找好住的地方 然后就直接去景区里面 桥那头不错 我就住的那边 那边很多住的地方 老板都还不错 景区里面进去了之后不用那么担心它关门 急着出来 那儿晚上大门儿都还开着 不是太晚出来都行 可以慢慢看慢慢玩儿 晚上出来了可以直接去江边吃小吃去 有超多好吃的 岷江鱼听说是特色菜 不过吃了就那样 要尝特色的话可以尝尝 晚上说不定那儿广场还会有节目 上次去的时候正赶上啤酒节 挺好 晚上住一晚上早上早点起床 有公交可以直接到青城山脚下 不过是到后山 大部分人就是从这个门进去的 青城山前山和后山一个是道教一个是佛教 我现在忘了具体的是怎么了 一天够了 不用带太多水 上山的时候拿一瓶就够了 不然重 山上有买也不是很贵 还有小黄瓜 嘿嘿 上山累了 下上的时候正好可以做缆车下 也不贵 里面的缆车是双人的 不过一个人坐很爽 如果你是跟朋友一起的话 又想一个人尝试着坐的话可以跟工作人员说 你们不认识 嘿嘿 发现 聪明死了 因为那样方便照相 吼吼~~下到山脚下了之后应该蛮累了 可以直接坐大巴回 山下就有 也不贵 坐着又舒服 带上耳机睡会儿就到成都了 回去洗个澡就可以直接睡觉 嘿嘿 整个行程刚好两天 希望你玩的跟我一样开心 旅途愉快~~·

{0}

2,贾家镇的古今名人

贾家镇自古人文鼎盛,名贤辈出。 吴雪琴(年),学名桂馨,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出生,定居石经寺(原贾家石经乡,今龙泉驿区的茶店乡石经村)乡间。吴雪琴3岁丧母,12岁丧父。家贫如洗,靠继母不辞辛劳日夜纺织勉强度日。雪琴少年时就很勤奋,刻苦攻读。但苦于家境贫寒,深感前途渺茫,曾产生轻生之念,幸得继母察觉追至江边,痛哭规劝,将其救回。之后,雪琴更加用功苦读,学业日渐长进。曾华臣先生见雪琴诗文习作后感慨地说:“此子诗学当有成,可来我处志读。”于是收下雪琴免费随馆就读。后来,雪琴终于学有所成,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八月考中秀才。不久与罗英贤之长女结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经曾华臣先生举荐,雪琴被清政府选派赴日本东京留学,入宏文学院速成班,攻读教育行政。同行人有刘存厚。求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的同盟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雪琴学成归国,接任简州(今简阳市)学务局副董,筹办学校事宜。同年高等小学校改为官立中学校,雪琴兼任官立中学校监督(校长),为办学经费、校舍等问题奔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雪琴任简州劝学所视学,努力为创办简州女子高等小学校尽心尽力。同时,动员石经寺方丈圣友法师创办石经寺私立小学,为乡村民众子弟入学创造条件。民国元年(1912年)春,雪琴辞去劝学所视学职务。7月,任临时四川省议会议员,并先后任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学监。两度在四川省师范学校遂宁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吴雪琴在四川国学专门学校任学监时,与校长骆成骧交谊甚厚。民国13年(1924年),骆成骧曾至石经寺的雪琴家相访。留有石经寺同吴雪琴、林百熙、演明游长松寺诗。诗曰:■嵝满地九重高,独立沧溟踏巨鳌,乘兴似随云雨去,长风万里听波涛。民国20年(1931年)3月,雪琴奉命回简阳县任教育局局长。其间,主张男、女生分校。民国27年(1938年)调任简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著有《雪庐诗草》2卷。1948年辞职回石经寺家中闲居。雪琴生活俭朴,对人和善,颇受乡人敬慕,一生淡薄功名利禄,出任公职多受朋友敦请。1952年病逝于乡间寓所,享年80岁。 道教全真龙门派大师。四川省简阳市贾家镇久隆片快乐村人,1925年农历五月间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皆信仰道教。1946年因家庭衣食艰难,且体弱多病,年及弱冠的傅元天便投奔成都灌县水磨乡黄龙观出家,师傅张永平道长,从此成为全真龙门派道±。在家时曾上过几天私塾,不过略识文字,入观学道后,始因习经而刻苦学习文化。对道教圣典《道德经》有较深研究,不仅能背诵,且能用道教义理详解全文,依旨修持。凡与他讨论《道德经》者,莫不赞佩他的宏论博识及弘扬道教之卓绝精神。1955年到青城山常道观参拜易心莹大师,见易大师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乃留居常道观,聆教于易大师。不久因青城山上清宫缺人管理,易大师派傅前往。他到上清宫后,响应人民政府鼓励道教界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组织道众在山上种茶、种庄稼,积极从事劳动生产。他为人勤奋质朴,公正无私,工作和劳动总是事事带头苦干,而且是遇事都要想办法办好。因此他在上清宫声誉日著,1964年被道众推举成了上清宫的当家。青城山实行人民公社化,他被选为青城山道教大队副队长兼会计,白天做农活,夜晚理账目,还要管理上清宫的庙务。他任劳任怨,从不挑轻弃重,上侍奉老道长,下教育年轻道徒,重任一身,辛勤奋斗。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道教受冲击,虽位于青城山顶峰之上清宫,亦未能够避免打砸抢抄。傅元天对此混乱局面,大惑不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句),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接易心莹大师居上清宫,亲自奉养,每日仍率道众劳动,尽心维护古道观。在动乱年月,他将道家秘传之猕猴桃素酒配方,反复勾兑实验,终于掌握了制作“道家洞天乳酒”的方法与技能。为谋道众生计,他开始设厂制作。岂知刚有经济效益,便引起某些人眼红,悍然以公社名义平调归“公”,将傅元天排挤出厂。傅元天亦一笑置之,依然率道众务农。乳酒厂终因强占者不知制作秘方,且不善经营,不久亏损倒闭。1975年,灌县文物管理所竟然接管青城山全部道教宫观,没收庙产及道士私人钱财(如易心莹大师私人储蓄亦被没收),经书、法器等等皆一概被没收,还要住庙道众向他们交房租,要道众用高价向他们购买信徒所上之神灯油,道众敢怒不敢言。造成经堂沉寂、钟鼓无声,青城山道教俨然是已被消灭了。易心莹大师悲愤而死。傅元天心情郁闷,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忍辱负重,带着道众砍樵谋生。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青城山道教界才得以重见天日。傅元天从头开始奋力为恢复青城山道教宫观之原貌而奔忙。他带领全山道众下山挑粮,开办为香客、旅游服务的餐馆,营薄利以解决全山一百多道众的最低生活问题,进而又多方筹募资金,维修危旧庙宇殿堂,还重新筹办道家洞天乳酒厂。在宗教政策尚未能全面落实和庙宇耕地等没有收回之前,他就使全山常住道众安定下来。1980年,青城山道教协会成立,众望所归,傅元天当选为会长,并兼任常道观监院。接着,他又当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成都市道协会长、灌县政协副主席、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他既要负责青城山七座宫观(即建福宫、常道观、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宫、元明宫、玉清宫)、两个工厂(洞天乳酒厂和茶厂)的经营管理事务,还要兼顾新津老君山、大邑鹤鸣山、彭县葛仙山、彭县丹鼎山、成都青羊宫、灌县二王庙等地的道教教务,又要定期出席中国道协的会务会议及县、市、省政协的参政议政会议。1985年,青城山青龙岗洞天贡茶厂和响水洞洞天乳酒厂正式投产(乳酒厂于1982年筹建,1983年试产,傅元天试制成功,四川省政府授予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整个兴建过程中,傅元天都是同道众一起劳动,同甘共苦。1985年夏,青城山丈人峰顶岩石崩塌,砸碎了通往上清宫的半山亭,打伤了游客,而峰顶岩石更是时时有下坠的危险。傅元天为过往行人担心,他主动与当地生产队协商立即改道,新修一道以避过危险的坡坎。他向道众说明,修桥铺路,多做善事,是出家人的本分。道众一致赞同他的意见,节衣缩食担负起了修路所需的人力和财力。修好了新路,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大家都感谢青城山道众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心肠,而傅元天一向都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随着青城山道教界所经营的劳动生产事业的迅速发展,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在傅元天的倡议和领导下,分期分片维修青城山宫观、山道、路亭;开办为旅游服务的商业网点;开办矿泉汽水厂;开办以爱国爱教为宗旨的道教学校,培养青年道教徒。他还东奔西走,积极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成立地方道协组织,加强宫观管理,恢复正常宗教活动,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等等,他无不尽力而为,任劳任怨。他自从出家以来,严守规戒,被全真道徒奉为楷模。自1980年以后,尽管他地位高了,宫观经济也宽裕了,但他却依然生活俭朴,睡在他那个小寮房,一日三餐素食,保持换洗两身道袍而已。虽年逾花甲,仍然操劳于教务,奔走于山上山下。生病了,躺在床上也在考虑安排教务,生活尽量自理,不拖累别人,也不许庙里和徒弟们为他破费。由于爱国爱教,道德高尚,在全国道教界中受到崇敬,在1986年中国道协第四届代表会上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89年他又被推选为中国道协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隆重传戒受戒活动,傅元天是这次传戒活动的主持者之一,并被授予“大师”称号。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改选领导成员,众望所归,傅元天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同时荣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参政议政。1995年11月全真派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传戒仪典,傅元天大师被推举为方丈、全真第二十三代大律师。1997年7月3日在四川青城山仙逝。 雷仲炜(1898—1950)字晋浦,斋名“虹影楼”。四川省简阳县义和乡安贾保(原贾家镇现五指乡石岗村)人。民国时期书法家。 民国初年,雷仲炜于简阳中学毕业后,考入成都存古学堂即后来的国学院。学校校长骆成骧是清代状元。雷仲炜在校读书十分用功,成绩非常优秀,颇受骆成骧器重,全校师生也十分嘉许,雷于1925年在该校毕业。雷仲炜过去曾师从毛俊臣学写字,进入存古学堂后,接受了余苍一和林山萸等名书法家的指点,进步很大。他不仅能临慕石鼓之、曹全碑、郑文公碑,金刚经怀素千字文等碑帖,形神俱肖,而且能独自创新,运用魏碑笔法写行书,走出自己的道路。雷仲炜为人勤俭、笃实,不骄不谄,豁达大度,平易近人。他不参与政治,不慕荣利,一心苦练书法。即使去亲戚家串门,也随带笔墨,暇时就秉笔书写。风朝雨夕,严寒盛暑,从不间断。甚至在行路或闲坐时,也不停地用手指比画,体会碑帖的精神。雷仲炜在成都卖字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激于爱国义愤,他参加了抗日救国后援会,对宣传抗日,作出了不少贡献。他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救亡正是我们的责任。当时,简阳县龙泉驿的田颂尧军长,为了借重这位书法家的名气,以装点门面,于民国23年(1914年)曾聘请雷仲炜到他军部担任秘书。雷仲炜因辞不获,只负名义,并未负实际上的责任。成都春熙路一家印刷店门上的匾额“墨磨人斋”四个大字,下款署名田颂尧题,实际是雷仲炜的手笔。潘文华任重庆市长时(1930年),曾请雷仲炜把金刚经书写来刻在重庆通远门附近山顶的金刚塔上,雷仲炜是以金刚经的原字体书写的。1949年起,雷仲炜到洛带教书后,仍然随时去成都,向名气较高的书法家学习,谦逊如此。其后调石板区莲花小学任教。1950年10月病逝,享年52岁。雷仲炜现存的字迹,除重庆金刚塔的金刚经外,青城山天师洞还有他书定的骆成骧诗作多首,另外还有一些经文石刻分散在各地。 张天路,男,汉族,研究员。民族人口专家,人为中国的民族人口问题奋斗了一生。青少年时期1927年,张生于四川省简阳县贾家镇埝水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少时家境十分贫寒,其父在街上与人担潲水来维持全家生计。他自幼聪明好学,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临近解放前的1948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张天路正在成都一所中学读高二,由于家贫如洗,父母已无能力供其上学,打算让他辍学回家,协助父亲劳动供养家庭,这事被当时贾家场乡乡长邓某得知后,被阻止。邓某亲到学校考察,见他的成绩为全年级第一名,当即拍板,其学费由乡上的教育基金资助,张获得继续上学机会,直至高中毕业。中青年时期1949年,张天路22岁,风华正茂,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地学系,1953年四川大学毕业后在中央民族学院教书,一干就是近30年。,地学专业就是要用脚去丈量大地,走遍祖国山川。张先生后来从事的民族人口学研究,也是迈开双脚,行走天南海北,除了对象不一样,它们的艰苦与辛苦是相同的!而在他“我是少数民族的女婿”的话语中,流露的是浓郁不解的民族深情。因为他妻子是贵阳花溪人,布依族,他常说:我是贵州的女婿,我是布依族的女婿,我是少数民族的女婿。我要把少数民族的问题研究好。黄金时段60岁是常人退休的年龄,是颐养天年的开始,但是,张先生的闪光岁月从此才刚刚进入“黄金时段”。1980年以后才调入首都经贸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从事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成为中国民族人口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曾任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和民族人口研究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杂志副主编、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主持过国家教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华的民族人口调查和分析研究课题,多次组织和参加国内大、中型民族人口(含国际)研讨会,以及赴美、加、日等国考察、交流。在这10多年里,他出了7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50多篇,调查报告、咨询报告10多份,专著有《民族人口学》、《西藏人口的变迁》、《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中国穆斯林人口》、《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西藏人口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趋势》、《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Tibet and Related Issues。特别是《民族人口学》是张先生数十年对民族人口学研究的总结,内容包括:民族人口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方法,民族演变与民族人口,民族因素与人口数量变动,民族因素与生育,民族因素与健康素质,民族因素与婚姻,民族因素与性别、年龄构成,民族因素与文化因素等,为民族研究做出卓越的贡献。《中国人口报》说:他“开拓出一片民族人口问题深远广阔的新天地”!《民族团结》杂志说他是“大器晚成的民族人口学专家”。《台声》杂志指出,《民族人口学》的问世,是“中国民族人口学建立的重要标志”。基于此,他曾获北京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爱国立功标兵和全国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殊荣。耄耋之年2007年,张先生已经80岁了,才正式退下来,耄耋老人大部分时间住在女儿家写《回忆录》,总结自己的一生,总结自己黄金时段在人口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2007年5月,他还向贾家镇的书记和镇长捎信,请他们到北京去,他要把从贾家镇出去的人召集拢来,让他们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出点子,都要为家乡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目前张先生患了前列腺癌,还有多种老年疾病,病情不容乐观。但是他手上还接受了四项国家和部委科研课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心愿未了,他怎么可以说走就走?迫不得已,只能应战,与病魔作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他说他要去掉包袱、轻装上阵,忘却以往的辛酸,养成良好、稳定的心态,一切皆‘空’,适量工作,严防劳累。他要为中国的民族人口研究穷尽毕生精力。 刘新吾,简阳贾家镇人,生于1909年9月,逝于2001年2月,享年92岁。他慈眉善目,精神烁烁,曾被评为“四川省健康老人”。刘新吾8岁学武,先后拜师刘永中、王月波,16岁就读于四川天健体育专科学校,后访名师,经人引荐,拜罗泉盘破门拳师陈鹤皋为师,学习盘破拳法,敬师如神明。1928年秋,刘新吾参加合川县举办的“五县武术擂台赛”,获第一名;1946年他参加由四川省武士总会举办的“四川‘省考’武术特别组擂台赛”,在有资格参加的各地“金章客”的比赛中,获金章。之后,代表四川,他参加了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运动会,获拳术第6名。刘新吾成名之后,曾出任驻防合川的四川军阀陈书农部的师部武术教官;1940年曾出任四川省警察总局体操武术教官。解放后,他参加教师工作。刘新吾为弘扬民族武术文化不遗余力,其门下弟子无数。80年代,他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其学生均取得了较好名次。 著名书法家毛峰,字山翥,号引岚斋。四川简阳市贾家镇天宫村人。1945年10月10日生。受家庭影响自幼热爱书画。早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书法曾师从著名书画家冯建吴教授和黄原教授。毛峰为重庆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四川省二届书协副主席、四川省三届书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书法研究所名誉所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毛峰行隶书格调萧散而带有浓厚的汉简味。作品早年曾连续四届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和“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有多件作品在国际国内书法大赛中获奖,多件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陕西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美国纽约画廊、日本东京美术馆、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等国际国内数十家文博单位收藏陈列。毛峰还有书法沦文、创作随笔《论汉简的艺术性》、《论书法教学中的前期诱导》、《山水激起的灵感》、《敦煌的书法魅力》等数十篇公开发表。毛峰书法业绩已被收入《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和《中国当代名人录》等入四十多种辞书。

{1}

3,简阳有哪个历史伟人

刘泾 刘泾,〔宋〕字巨济,号前溪(《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九),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昼继》)。元符末,官至职方郎中。米芾、苏轼之书画友。苏轼答刘泾诗云:“细书千纸杂真行。”鲜于伯机藏杂帖一册,内有刘泾墨帖一纸。善作林石槎竹,笔墨狂逸,体制拔俗。亦工墨竹,以圆笔作叶,成都太智院法堂有松竹画壁各一堵。七年,以王安石荐,除提举修撰经义所检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三)。 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为太学博士(同上书卷三六四),罢知咸阳县。历常州教授,通判莫州、成都府,除国子监丞。出知处、虢、真、坊四州。元符末上书,召对,除职方郎中。卒,年五十八。有《前溪集》五卷(《全宋词》),已佚。《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吴雪琴 吴雪琴(年),学名桂馨,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出生,定居石经寺(今龙泉驿区的茶店乡石经村)乡间。 吴雪琴3岁丧母,12岁丧父。家贫如洗,靠继母不辞辛劳日夜纺织勉强度日。 雪琴少年时就很勤奋,刻苦攻读。但苦于家境贫寒,深感前途渺茫,曾产生轻生之念,幸得继母察觉追至江边,痛哭规劝,将其救回。之后,雪琴更加用功苦读,学业日渐长进。曾华臣先生见雪琴诗文习作后感慨地说:“此子诗学当有成,可来我处志读。”于是收下雪琴免费随馆就读。后来,雪琴终于学有所成,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八月考中秀才。不久与罗英贤之长女结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经曾华臣先生举荐,雪琴被清政府选派赴日本东京留学,入宏文学院速成班,攻读教育行政。同行人有刘存厚。求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的同盟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雪琴学成归国,接任简州(今简阳市)学务局副董,筹办学校事宜。同年高等小学校改为官立中学校,雪琴兼任官立中学校监督(校长),为办学经费、校舍等问题奔忙。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雪琴任简州劝学所视学,努力为创办简州女子高等小学校尽心尽力。同时,动员石经寺方丈圣友法师创办石经寺私立小学,为乡村民众子弟入学创造条件。 民国元年(1912年)春,雪琴辞去劝学所视学职务。7月,任临时四川省议会议员,并先后任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学监。两度在四川省师范学校遂宁第三师范学校任教。 吴雪琴在四川国学专门学校任学监时,与校长骆成骧交谊甚厚。民国13年(1924年),骆成骧曾至石经寺的雪琴家相访。留有石经寺同吴雪琴、林百熙、演明游长松寺诗。诗曰:■嵝满地九重高,独立沧溟踏巨鳌,乘兴似随云雨去,长风万里听波涛。 民国20年(1931年)3月,雪琴奉命回简阳县任教育局局长。其间,主张男、女生分校。 民国27年(1938年)调任简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著有《雪庐诗草》2卷。1948年辞职回石经寺家中闲居。雪琴生活俭朴,对人和善,颇受乡人敬慕,一生淡薄功名利禄,出任公职多受朋友敦请。1952年病逝于乡间寓所,享年80岁。 罗 淑 1903-1938,原名罗世弥,祖籍四川简阳,1903年12月19日生于成都。1921年进简阳县立女子学堂,1923年转入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29年9月与马宗融去法国里昂,不久结婚。1930年入里昂大学学习教育。1933年结束学业回国,在上海郊区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教书,兼任小学部主任。1936年,其以四川农民遭遇为题材的处女作也即成名作《生人妻》在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季月刊》第l卷第4期上发表。1936年与马宗融同去广西,1937年到四川。1938年2月因产褥热病故。巴金称她是“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建国后,1961年的英文版《中国文学》刊登了她的《生人妻》、《桔子》、《井工》、《刘嫂》。 著作书目:《生人妻》(小说集)1938,文生《地上的一角》(小说集)1939,《色儿坳》(小说散文集)1941,《罗淑选集》1980,翻译书目:《何为》(小说)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著,1936,《白甲骑兵》(俄国小说集)1946。 傅元天 道教全真龙门派大师。四川省简阳市九龙场人,1925年农历五月间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皆信仰道教。1946年因家庭衣食艰难,且体弱多病,年及弱冠的傅元天便投奔成都灌县水磨乡黄龙观出家,师傅张永平道长,从此成为全真龙门派道±。在家时曾上过几天私塾,不过略识文字,入观学道后,始因习经而刻苦学习文化。对道教圣典《道德经》有较深研究,不仅能背诵,且能用道教义理详解全文,依旨修持。凡与他讨论《道德经》者,莫不赞佩他的宏论博识及弘扬道教之卓绝精神。1955年到青城山常道观参拜易心莹大师,见易大师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乃留居常道观,聆教于易大师。不久因青城山上清宫缺人管理,易大师派傅前往。他到上清宫后,响应人民政府鼓励道教界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组织道众在山上种茶、种庄稼,积极从事劳动生产。他为人勤奋质朴,公正无私,工作和劳动总是事事带头苦干,而且是遇事都要想办法办好。因此他在上清宫声誉日著,1964年被道众推举成了上清宫的当家。青城山实行人民公社化,他被选为青城山道教大队副队长兼会计,白天做农活,夜晚理账目,还要管理上清宫的庙务。他任劳任怨,从不挑轻弃重,上侍奉老道长,下教育年轻道徒,重任一身,辛勤奋斗。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道教受冲击,虽位于青城山顶峰之上清宫,亦未能够避免打砸抢抄。傅元天对此混乱局面,大惑不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句),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接易心莹大师居上清宫,亲自奉养,每日仍率道众劳动,尽心维护古道观。在动乱年月,他将道家秘传之猕猴桃素酒配方,反复勾兑实验,终于掌握了制作“道家洞天乳酒”的方法与技能。为谋道众生计,他开始设厂制作。岂知刚有经济效益,便引起某些人眼红,悍然以公社名义平调归“公”,将傅元天排挤出厂。傅元天亦一笑置之,依然率道众务农。乳酒厂终因强占者不知制作秘方,且不善经营,不久亏损倒闭。1975年,灌县文物管理所竟然接管青城山全部道教宫观,没收庙产及道士私人钱财(如易心莹大师私人储蓄亦被没收),经书、法器等等皆一概被没收,还要住庙道众向他们交房租,要道众用高价向他们购买信徒所上之神灯油,道众敢怒不敢言。造成经堂沉寂、钟鼓无声,青城山道教俨然是已被消灭了。易心莹大师悲愤而死。傅元天心情郁闷,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忍辱负重,带着道众砍樵谋生。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青城山道教界才得以重见天日。傅元天从头开始奋力为恢复青城山道教宫观之原貌而奔忙。他带领全山道众下山挑粮,开办为香客、旅游服务的餐馆,营薄利以解决全山一百多道众的最低生活问题,进而又多方筹募资金,维修危旧庙宇殿堂,还重新筹办道家洞天乳酒厂。在宗教政策尚未能全面落实和庙宇耕地等没有收回之前,他就使全山常住道众安定下来。1980年,青城山道教协会成立,众望所归,傅元天当选为会长,并兼任常道观监院。接着,他又当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成都市道协会长、灌县政协副主席、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他既要负责青城山七座宫观(即建福宫、常道观、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宫、元明宫、玉清宫)、两个工厂(洞天乳酒厂和茶厂)的经营管理事务,还要兼顾新津老君山、大邑鹤鸣山、彭县葛仙山、彭县丹鼎山、成都青羊宫、灌县二王庙等地的道教教务,又要定期出席中国道协的会务会议及县、市、省政协的参政议政会议。1985年,青城山青龙岗洞天贡茶厂和响水洞洞天乳酒厂正式投产(乳酒厂于1982年筹建,1983年试产,傅元天试制成功,四川省政府授予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整个兴建过程中,傅元天都是同道众一起劳动,同甘共苦。1985年夏,青城山丈人峰顶岩石崩塌,砸碎了通往上清宫的半山亭,打伤了游客,而峰顶岩石更是时时有下坠的危险。傅元天为过往行人担心,他主动与当地生产队协商立即改道,新修一道以避过危险的坡坎。他向道众说明,修桥铺路,多做善事,是出家人的本分。道众一致赞同他的意见,节衣缩食担负起了修路所需的人力和财力。修好了新路,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大家都感谢青城山道众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心肠,而傅元天一向都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随着青城山道教界所经营的劳动生产事业的迅速发展,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在傅元天的倡议和领导下,分期分片维修青城山宫观、山道、路亭;开办为旅游服务的商业网点;开办矿泉汽水厂;开办以爱国爱教为宗旨的道教学校,培养青年道教徒。他还东奔西走,积极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成立地方道协组织,加强宫观管理,恢复正常宗教活动,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等等,他无不尽力而为,任劳任怨。 他自从出家以来,严守规戒,被全真道徒奉为楷模。自1980年以后,尽管他地位高了,宫观经济也宽裕了,但他却依然生活俭朴,睡在他那个小寮房,一日三餐素食,保持换洗两身道袍而已。虽年逾花甲,仍然操劳于教务,奔走于山上山下。生病了,躺在床上也在考虑安排教务,生活尽量自理,不拖累别人,也不许庙里和徒弟们为他破费。由于爱国爱教,道德高尚,在全国道教界中受到崇敬,在1986年中国道协第四届代表会上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89年他又被推选为中国道协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 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隆重传戒受戒活动,傅元天是这次传戒活动的主持者之一,并被授予“大师”称号。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改选领导成员,众望所归,傅元天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同时荣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参政议政。 1995年11月全真派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传戒仪典,傅元天大师被推举为方丈、全真第二十三代大律师。1997年7月3日在四川青城山仙逝。 周克芹 1936—1990,著名作家。四川简阳人。石桥中学毕业后,于1953年考入成都农业技术学校, 6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石家兄妹》,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分别获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他创作了《石家兄妹》、《邱家桥首户》、《采采》、《五月春正浓》、《晚霞》、《上行车、下行车》等颇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秋之惑》。 他善于描写蜀中农村的生活和人物,笔致委婉深沉。1979年调入四川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85年担任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1990年任四川省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兼任《现代作家》文学月刊主编。1990年8月5日在成都病逝。 魏复盛 1938.11.9 - 生于四川简阳县,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 他的研究方向是:1、环境化学;2、环境污染与健康;3、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 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80年代中期领导并组织了全国按照“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等要素进行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统一验证和标准化,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此两项也获得部级进步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获部级三等奖一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长楷 男,汉族,1939年出生,四川省简阳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院长。 1961 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1980-1982 年在美国西伊利诺大学访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 1983-1985 年任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兼外语系主任; 1986 年 1 月 -2002 年 9 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2003 年 4 月起任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出版编著 10 余部,发表论文 40 余篇。 获奖情况 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重庆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刘子华 1899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1919年赴法留学,是中国最早赴法留学人员之一,1943年取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他潜心于研究揭示宇宙天体奥妙的天文学,运用易学八卦原理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1945年,刘子华归国效力,1992年逝世。刘子华的故乡四川简阳成立刘子华学术研究会,为其立雕像、建纪念馆,因为“刘子华在中国虽不太知名,但在西方却是与哥白尼齐名的大科学家。” 1930年一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枣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二十七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预测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这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二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1939年,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1940年巴黎大学博士评审委员会确认该论文有资格取得博士学位,法国教育部鉴于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破例资助3000法郎,将该论文在巴黎正式编辑出版。这部博士论文在1940至1943年的3年公示辩论期间无人能够提出否定性意见,1943年刘子华被法国巴黎大学正式授予博士学位。《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文是刘子华先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理论和对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的预测,是天文学上一种新的理论假设。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刘子华博士论文发表后第6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迈克·布朗等3人于2005年7月29日宣布,他们借助巨型天文望远镜发现了第十颗行星,命名为2003UB313,这一发现尚未得到国际天文联盟的认可。随后中国媒体报道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力知研究员声称:早在65年前,第十大行星就被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易经》八卦推测出来了! 曾枣庄 男,1937年1月生,四川简阳人,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 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全宋文》主编、《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主编 。早年从事杜诗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从事三苏及宋代文学研究,先后著 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年谱》、《苏辙评传》、《三苏文艺思想》 、《三苏选集》、《苏轼诗文词选译》、与人合作笺注有苏洵的《嘉佑集》、校点 有苏辙的《栾城集》。近年出版有《论西昆体》、《三苏传》、《宋文纪事》(全 二册)、《苏诗汇评》(全四册)、《苏词汇评》、《苏文汇评》、《北宋文学家 年谱》、《苏辛词选》(合作)、《苏轼研究史》(即出)。共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 吴明童 吴明童,男,中共党员,四川省简阳市人,教授,西北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分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工作。后调至西北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任教至今,历任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书记,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西北政法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师职务评审委员,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司法部部属院校重点学科评委;陕西省高校法学学科职称评委。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学会学术委员、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检察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西安仲裁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企业信用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法学教育、科研工作,参加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草案的起草工作。诉讼法学被评为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诉讼法学教研室多次被系、院、省教委评为先进教研室、先进党支部。吴教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颁发了全国优秀教师荣誉证书和奖章,还曾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法学工作者。《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东方之子》、《世界名人录》等都收录了他的业绩。都是的

{2}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