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测基因指纹图谱怎么看,码好的白酒躲怎么样查数

1,码好的白酒躲怎么样查数

一般情况下一层五箱,十层一垛。查垛数就知道多少箱,多少瓶。只能通过公安机关查询了~要是他在外地没使用过身份证`办理什么业务~比如暂住证~公安机关也查不到~

{0}

2,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结果怎么看

简单点说,指纹图谱:所有色谱峰,计算相似度;特征图谱:选择4个以上特征峰,计算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

{1}

3,艾菲烟克怎么辨别真伪

爱菲烟克在科学研制过程中,设计了更权威的产品检验指纹图谱,爱菲烟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油,它如同钻石一样珍贵,她拥有自己的DNA基因识别系统,她的DNA基因在全球将是唯一性的,在世界范围内绝对不会出现第二种相同图谱、相同味道的爱菲烟克。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2}

4,DNA指纹图谱的介绍

1984年英国莱斯特大学的遗传学家Jefferys及其合作者首次将分离的人源小卫星DNA用作基因探针,同人体核DNA的酶切片段杂交,获得了由多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组成的长度不等的杂交带图纹,这种图纹极少有两个人完全相同,故称为DNA指纹,意思是它同人的指纹一样是每个人所特有的。众多“DNA指纹”组成“DNA 指纹图谱”。

5,DNA测序图怎么认

主要是用哪种测序仪测的,454还是IlluminaHiseq2000及GAIIx测的,一共4种颜色代表4种碱基,但是solid是一种颜色代表2个碱基。怎么看?sanger测序结果?峰图用bioedit看,碱基序列用editseq看

6,酱香型白酒的排名

1、酱香酒第一名茅台酒,品牌价值1285.85亿元茅台酒作为中国第一坛百年之前就闻名海外,现在更是被誉为国酒的酱香型白酒。贵州茅台酒的风格质量特点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其特殊的风格来自于历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独特传统酿造技艺,酿造方法与其赤水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受环境的影响,季节性生产,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保留了当地一些原始的生活痕迹。1996年,茅台酒工艺被确定为国家机密加以保护。2001年,茅台酒传统工艺列入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1月13日,茅台入选2020胡润至尚优品获奖名单2、酱香酒第二名郎酒,品牌价值304.06亿元后备箱工程造就了郎酒, “红花郎”曾经凭借大力的促销,让官员、企业汽车的后备箱里,都塞足了郎酒,从而引爆市场。也曾举办星光闪耀的“红花郎巨星演唱会”,借助巨星的噱头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老品牌加新花样,成就了大市场。郎酒采用龙洞山泉水——郎泉水酿造,经有关部门测试,结果证明:取自深山1000米以下之天然龙洞山泉水是天然优质矿泉水,透明无味,PH值适中,硬度小,富含矿物质:钙、镁、钾、钠、偏硅酸等,是优良的矿泉水和酿酒用水。储藏郎酒的天宝洞、地宝洞,是世界最大的天然白酒酒库。洞内冬暖夏凉,常年保持摄氏19—21度的恒温,在洞内藏酒,有利于酒体醇化,挥发的酒分子,附着在洞壁上,日积月累,已形成了厚厚的酒苔。这不仅有利于酒菌的繁衍生息,更可以使新酒的醇化老熟加快。3、酱香酒第三名习酒,品牌价值189.92亿元在去年习酒通过品质、市场、消费者这三大王牌在寒冬就实现了强势复苏,上半年更是同期动销增长30%以上,习酒在销售渠道上逐渐摆脱了传统的酒厂、总经销、二批商、酒店再到消费者的销售模式,而是对销售终端进行强力把控,真真正正的做到直面消费者。习酒,秉承中国酱香白酒的传统工艺,采用纯粮固态酿造。以本地优质糯高粱、小麦、水为原料,经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发酵、七次取酒,通过高温制曲、堆积、发酵、流酒和长期贮存的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其产品采用不同轮次、不同典型体、不同酒度、不同酒龄的基酒精心设计,以酒勾酒,形成“微黄透明、酱香突出、醇厚丰满、细腻体净、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典型风格特征。4、酱香酒第四名金沙窖,品牌价值86.09亿元据统计,金沙酒甚至占了贵州地区90%的中低端酱酒市场,同时金沙窖通过与重庆火锅集团的合作,将金沙酒强力推向省外市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双11天猫酒类销量第1,也是消费者对于其品质最坚定的认可。金沙回沙酒以小麦制曲,采用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轮发酵、七次摘酒的茅台酒生产工艺酿造。生产出的基酒须经过三年储存后精心勾兑包装上市,是贵州除茅台酒外的第一个大曲酱香型白酒,具有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味醇丰满、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独特风味。5、酱香酒第五名国台,品牌价值74.36亿元多年来,贵州国台酒一直以酱香新领袖自居,也可以看出其在酱香型白酒领域巨大的野心和强大的自信。贵州国台酒一步一个脚印,先建厂再做市场将一切做到实处,打造出好喝、好看、好实惠的“三好酒品”,而不是像一些企业先打品牌、做市场,然后到其他酒企灌装原酒贴牌售卖。也从侧面体现出出国台对于酱香白酒品质的传承与坚守,国台定能成为酱香型白酒区域、品类、行业、品牌的新领袖。国台酒业努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文化创新引导市场消费。严格秉承茅台镇传统酿造之法,结合现代先进科技成果,首创中国白酒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与清华大学合作将“三级红外指纹图谱品质控制技术”应用到生产控制,提高了产品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白酒中对人体造成伤害成分的比例。创新以“通”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积极承担“打造现代健康白酒,创新现代饮酒文化”的企业责任,充分展现酒的健康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7,XRF测试后的谱图怎么看高人请教

你好!有点一言难尽啊,我可以告诉你怎么看,已经发了私信。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不知道你们的和我这里是否一样。我们这很简单,Pb/Cd/Cr/Hg/Br我们公司有一个标准。测试结果如果在标准范围内就是OK的。若不在范围内,就用测试结果与3sigma值的公差之后看是否符合标准。若大于标准值,你就结合谱图来看,如果谱图上有明显的峰值。那么就是NG的了。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我们一样。希望能帮到你。

8,DNA指纹图谱的产生的原理

1.1 高变异DNA 序列的发现1980 年,Wyman 和 White 在进行人体DNA 基因文库的研究中,筛选到一个随机DNA 片段,以其为探针进行RFLPs 分析,检测到8 个等位基因,平均杂合率超过75%,因此推测该位点的多态性来源于DNA 重排而非碱基突变,这是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第一个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s,简称HVRs)。此后,人们在人类基因组中又陆续发现了其他一些高变区,如α-珠蛋白基因(Higgs 等 1981,1986)、胰岛素基因(Bell 等 1982)、脂蛋白基因(Knott等 1986)、D-Ha-ras 癌基因(Capon 等 1983)、Zata-珠蛋白基因(Goodbourm 等 1983)等基因的侧翼及肌红蛋白基因(Weller 等1984)的第一个内含子区域,都含有这种HVRs。这些高变区的共同特点为:都是由一短序列(即重复单位)首尾相连、多次重复而成,其多态性来源于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不同。同一高变区的这些重复单位还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因重复单位的重复数目不同,形成了众多的等位基因。这些高变区后来被叫做小卫星(minisatellite)(Jeffreys 等 1985a),有的人又称其为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repeat,简称VNTR)(Nakmura 等1987)。在小卫星DNA 内,重复单位数目的高度变异是由于不等交换所造成的,换言之,即在有丝分裂时的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s)或减数分裂时的同源染色体间互换所致。有时候,发现DNA 链架突变的发生频率高于点突变,其频率为每世代每千个核苷酸对在10- 5~10- 2。虽然不等互换导致重复单位数目增加或减少,但不同重复的形成却是由于点突变造成的。此外,基因转换(gene conversion)与重组似乎在同源性的维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DNA 复制期间的滑动复制(slippage)是重复单位内简单序列 (1~4 个核苷酸对)演化的机制(Wolf 等 1989)。故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不等互换、基因转换及滑动复制,均足以导致重复单位间同源性的维持及重复单位数目的变化。大多数重复序列单位共有一个约 10~15 个核苷酸对的核心序列(core sequence),此核心序列高度地保留于相关的小卫星DNA 家族中,它是重组信号,可能是真核生物DNA 重组交换的热点,可促进小卫星DNA 的不等交换(Jeffreys 等 1985a;Wyman 等 1990)。核心序列是重复单位间序列相似的基础。在小卫星DNA 区域内,同源染色体可能有不同数目的重复单位,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可产生DNA 指纹。由此可见,串联重复序列的高度变异性与其特殊的结构密切相关。然而,基因组中此类串联重复序列的真实生物学功能至今仍不清楚。1.2 DNA 指纹图谱的发现1985 年,英国来斯特大学遗传系的Jeffreys(1985a)及其同事在《Nature》杂志上报道了他们对人体基因组高变区的突破性研究。他们用肌红蛋白基因第一个内含子中的串联重复序列(重复单位长33bp)作探针,从人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出8 个含有串联重复序列(小卫星)的重组克隆。经序列分析,发现每个克隆都含有一个长0.2~2.0kb、由重复单位重复3~29 次组成的小卫星DNA。尽管这8 个小卫星的重复单位的长度(16~64bp)和序列不完全相同,但都含有一段相同的核心序列,其碱基顺序为 GGGCAGGAA。他们用 16bp 重复单位(主要为核心序列)重复29 次而成的小卫星33.15做探针,与人基因组酶切片段进行Southern 杂交,在低严谨条件下杂交产生由10 多条带组成的杂交图谱,不同个体杂交图谱上带的位置是千差万别的。随后他们用另外一个小卫星探针33.6 进行测试,获得了类似的图谱。这种杂交图谱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人而异,因而Jeffreys(1985b)等人称之为DNA 指纹图谱(DNA finger print),又名遗传指纹图谱(genetic finger print)。产生DNA 指纹图谱的过程就叫做DNA 指纹分析(DNA finger printing)。1.3 DNA 指纹图谱的特点DNA 指纹图谱具有以下3 个基本特点:(1)多位点性:基因组中存在着上千个小卫星位点,某些位点的小卫星重复单位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核心序列。在一定的杂交条件下,一个小卫星探针可以同时与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卫星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杂交。一般来说,一个DNA 指纹探针(又称多位点探针)产生的某个个体DNA 指纹图谱由10~20 多条肉眼可分辨的图带组成。由于大部分杂合小卫星位点,仅一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图谱的可分辨区内(两个等位基因由于重复单位、重复次数不同,在长度上差异很大),因而每条可分辨图带代表一个位点。很多的研究表明,个体DNA 指纹图谱中的带很少成对连锁遗传,所代表的位点广泛地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Burke 等1987;Hiu 等1985)。一个传统的RFLPs 探针一次只能检测一个特异性位点的变异性,所产生的图谱一般由l~2 条带组成,仅代表一个位点。因此两者比较而言,DNA指纹图谱更能全面地反映基因组的变异性。(2)高变异性:DNA 指纹图谱的变异性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可分辨的图带数,二是每条带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DNA 指纹图谱反映的是基因组中高变区,由多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所组成的图谱必然具有很高的变异性。DNA 指纹图谱在个体或群体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即不同的个体或群体有不同的DNA 指纹图谱。一般选用任何一种识别4 个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这种变异性就能表现出来。Jeffreys 等 (1985b)对人的DNA 指纹图谱的研究表明,DNA 指纹图谱中的大部分谱带都以杂合状态存在,平均杂合率大于70%,某些大片段的杂合率甚至高达100%。用探针33.15 进行DNA 指纹分析时,发现两个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具有相同DNA 指纹图谱的概率仅为3× 10-11;而将探针33.15 和33.6 产生的DNA 指纹图谱综合起来分析时,则这种概率为5×10-19,可见DNA 指纹图谱具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但是,同卵双胞胎的DNA 指纹图谱是相同的,因其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Hiu 等198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琼脂糖凝胶电泳分辨率的限制,DNA 指纹图谱大片段区域的变异性往往很高,而小片段区域的变异性则很低,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将小于 2kb 的小片段跑出胶外或不作统计。(3)简单而稳定的遗传性:Jeffreys 等(1985a)通过家系分析表明,DNA 指纹图谱中的谱带能够稳定地从上一代遗传给下一代。子代DNA 指纹图谱中的每一条带都能在其双亲之一的图带中找到,而产生新带的概率(由基因突变产生)仅在0.001~0.004 之间。DNA 指纹图谱中的杂合带遵守盂德尔遗传规律,双亲的各图带平均传递给50%的子代。DNA 指纹图谱还具有体细胞稳定性,即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如血液、肌肉、毛发、精液等的DNA 做出的DNA 指纹图谱是一致的(Gill 等1985),但组织细胞的病变或组织特异性碱基甲基化可导致个别图带的不同。1.4 DNA 指纹图谱的应用由于DNA 指纹图谱具有多位点性、高变异性、简单而稳定的遗传性,因而自其诞生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表现出巨大的实用价值。DNA 指纹图谱的高变异性和体细胞稳定性可用于鉴定个体,这对法医学上鉴别犯罪分子和确定个体间的血缘关系极有价值(Jeffreys 等1985b,1985c)。如我国公安部利用DNA 指纹图谱已侦破数百例疑难案件。其简单的遗传性可用来鉴定亲子关系,其多位点性可用来检测目标基因组的病变及治疗等过程中的改变情况。1987 年Burke、Jeffreys 和Wetton 等报道了用人源核心序列小卫星探针33.6 和33.15 检测到哺乳动物到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昆虫等的高变异小卫星,产生具有个体特异性或类群特异性的DNA 指纹图谱。1988 年,Dallas 用人源小卫星探针33.6 获得了水稻的DNA 指纹图谱。随后,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Nybom 等人对果树植物的DNA 指纹图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9年,Braithwaite 和Manners 首次将人源小卫星探针33.6 和33.15 用作真菌的DNA 指纹分析获得了成功,从而进一步证明DNA 指纹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些发现使DNA 指纹图谱成为研究动植物群体遗传结构、生态与进化、分类等很有价值的遗传标记。1.5 DNA 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1.5.1 DNA 指纹分析的探针两个最早的DNA 指纹探针是1985 年Jeffreys 及其同事所发现的人源小卫星探针33.6 和33.15(Jeffreys 等 1985a)。1987 年,Vassart 等发现无外源DNA 片段的细菌噬菌体M13 本身就能够作为一个DNA 指纹探针检测出人和动物基因组中的高变异小卫星DNA,其有效序列是蛋白质 Ⅲ 编码区内的两个小卫星序列。从此,M13 便也成为各种动植物重要的DNA 指纹探针(Gatei 等 1991;Kuhnlein 等 1989)。另一个在人和动物上广泛应用的 DNA 指纹探针是3´HVR(Jarman 等 1986),它来源于人α-珠蛋白的3´端的一个高度重复区。以上4 个小卫星探针的重复单位的序列结构如下所示:33.6(AGGGCTGGAGG)333.15(AGAGGTGGGCAGGTGG)M13(GAGGGTGGNGGNTCT)3´HVR(GNGGGGNACAG)从迄今已有的报道来看,在DNA 指纹分析中用得最多的多位点小卫星探针为33.6、33.15、M13 及3´HVR。此外,人们还从某些动物的基因组中分离克隆了一些小卫星DNA 用作DNA 指纹探针。如牛的小卫星探针PSRC-7( Plante 等 1991)和猪的小卫星探针pS35(Coppieters 等 1990)。人工合成的简单重复序列微卫星探针也广泛地用于DNA 指纹分析,如(GTG)5 、(TG)8、(AT)8、(TCC)5 、(GACA)4。从基因组中分离克隆的微卫星DNA 指纹探针有PGB725 (牛)(Kashi 等 1990)和 R18.1 (猪)(Haberfield 等 1991)。 孟安明(1993)发现,任何一个动物个体的基因组总DNA 可标记作为DNA 指纹探针(基因组探针),在该个体所属物种及其他相关物种上产生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杂交图谱。以基因组探针进行DNA 指纹分析不需通过复杂的操作来获得探针DNA,有利于DNA 指纹技术的推广。1.5.2 DNA 指纹图谱的重要发展DNA 指纹图谱的重要发展是微卫星DNA 指纹图谱。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由2~6 个核苷酸组成的重复单位串联排列而成的DNA 序列。据估计,在真核生物基因组每10kb 的DNA 序列中至少有一个微卫星(Tautz 1989),如人体基因组中仅二核苷酸串联重复的微卫星就多达 50 000~100 000 个。大多数微卫星的长度小于 200bp,但也有更长的微卫星。微卫星不同于小卫星,它们广泛分布于很多结构基因的内含子、基因间隔区甚至调控序列中(Tautz 等 1984;Weising 1989;Ishii 等 1985)。早在1974 年,Skinner 等就在寄居蟹(hermit crab)基因组中发现了微卫星DNA,当时叫做简单串联重复序列(simple tandem repeat)。Singh 等人在1980 年发现蛇的W 性染色体上也存在着这种序列,它是由GATA/GACA 重复单位组成的。以后的研究表明,在真核生物甚至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都普遍存在这种序列(Jones 等 1981;Tautz 等 1986)。直到1986 年,Ali 等人首次用合成的GATA/GACA 寡聚核苷酸作探针用于人的DNA 指纹分析,成功地开创了利用微卫星DNA 探针进行DNA 指纹分析这一新的领域。微卫星探针易于合成,可直接与固定在干胶中的DNA 片段杂交,所检测的位点普遍具有高度的变异性。1988 年,Schafer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门技术,使寡聚核苷酸(微卫星)分析技术又一次得到了完善。迄今为止,合成的各种寡聚核苷酸(微卫星)已成功地应用于人和近百种动植物的DNA 指纹分析(Buitkamp 等 1991a,1991b;Schafer 等1988;May 等 1991;Nuraburg 等 1989;Hubert 等 1990;Lonn 等1992;Biermerth 等 1992;Caetano-Anolles 等 1991)。从已有的报道来看,适用范围广、变异性高的微卫星探针主要有(GTG)n、(GT)n、(GATA)n、(GACA)n、(GAG)n 等(Buitkamp 等1991a,1991b)。1.5.3 PCR 在DNA 指纹分析中的应用PCR 是一种在体外大量扩增DNA 的方法。在法医研究上,由于所检验的材料量(如血斑、精斑、发梢)极微,因此很难获得常规Southern 杂交所需的DNA 量,利用PCR 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Jeffreys 等(1988)根据多个小卫星的已知侧翼序列来合成引物(每个小卫星两个引物)。先以极微量( 甚至单个细胞 )的人类基因组DNA 为模板进行体外扩增(产物可长达10kb),然后再用这些小卫星的混合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得到了可以重复做出的具有高度变异性的DNA 指纹图谱。1.5.4 单位点高变异性小卫星和微卫星探针的开发DNA 指纹图谱虽然具有很多的优点,但并非完整无缺。第一,DNA 指纹图谱中每一个个所含图带数很多,给统计分析带来了许多麻烦。例如,在比较个体之间的DNA 指纹图谱时,如果某两条带的位置相差很小,那么就很难判断它们是否来自同一位点上的同一等位基因,也许是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凝胶变形等引起的误差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二,DNA 指纹图带的分辨率很难提高,特别是较小的DNA 片段因难以分开而呈现很低的变异性;长度相差不大的DNA 片段无法通过电泳分开。第三,DNA 指纹图谱不能区分杂合体和纯合体。在进行DNA 指纹图谱统计分析时,人们假定图中每一条带分别代表不同的位点,但实际上,如果某一位点是杂合的,那么此位点在DNA 指纹图谱上会拥有两条带,也就是说在DNA 指纹图谱上应有两条带代表同一个杂合位点上的不同等位基因。因此,有时以DNA 指纹图谱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也会有所不同。第四,对于某一个位点来说,往往只有一个等位基因出现在DNA 指纹图谱上,因此无法根据DNA 指纹图谱确定个体在该位点上的基因型。为了克服DNA 指纹图谱的上述缺点,人们已开始重视单位点探针的开发。所谓单位点探针,是指只是特异性与某一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杂交的探针。由于真核基因组中的小卫星和微卫星位点普遍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因此它们是高变异单位点探针的重要来源。基因组中的小卫星位点有数千个,微卫星位点更达数十万个,通过用现有的多位点小卫星和微卫星探针筛选基因文库,可以得到众多的高变异单位点探针。迄今为止,国外一些单位已从猪、马、鸡、牛等的基因组中分离、克隆了数百个小卫星和微卫星探针,这些探针将是构建有关畜禽基因图谱的基础。1.5.5 其他方面的进展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的应用,使 DNA 指纹图谱的容量大大增加(Uitterlinden 等 1989)。变性凝胶电泳可以更有效地分辨等位基因(Uitterlinden 等1989);电极反转电泳(field inversion gel electrophoresis)提高了 DNA 指纹图谱中大片段的分辨率(Fowler 等 1988)。由于DNA 指纹图谱在实验技术和统计方法上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因此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DNA 指纹分析技术必将在医学、畜牧业、农业乃至整个生物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9,看酒标如何辨别葡萄酒真假

举个例子:比如说冰酒查看冰酒瓶背标,标准糖度>125克/升,如没写或>50克>80克,要慎重购买。标有VQA,售价300元左右慎重。实话说只看酒标的话真的分辨不出来葡萄酒的真假单看酒标很难分辨真伪。即使真如一楼所说,可是VQA是加拿大的国内标准,德国的冰酒是不是也使用呢?分辨真假除了看酒标是否符合原产国同等级标识规定,还要看生产商的资质。即使都齐全,生产商也有可能自己生产假酒充斥在正常商品中间。如今即使最先进的仪器都无法测定葡萄酒的真假,只能大概知道葡萄酒中水分是否有游离水存在(即是否兑水)。真假的问题是个未解决的问题。知道主要产国国家的英文名字知道常见葡萄品种的拼写知道常见国家常见地区的名字写法知道常见旧世界国家的分级方法和写法知道酒精的国际缩写,容量的缩写(都知道的)知道正标年份的意义是当年的葡萄,而不是灌装日期基本上就够了。更细致的东西需要日常积累了。

10,有谁知道白酒的起源和发展谢谢

在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的最新考古发现表明,生活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老祖先已经开始发酵酿酒了。而中国白酒的出现应不晚于东汉,即迄今有16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1998年8月,在成都市锦江畔以外发现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连续生产白酒长达800年的酒坊实证。 我国是制曲酿酒的发源地,有着世界上独创的酿酒技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中国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中国的四大发明媲美。白酒是用酒曲酿制而成的,为中华民族的特产饮料,又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蒸馏酒,通称烈性酒,成为全球酒类饮料产销大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白酒起源于何时?何人始创?迄今说法尚不一致。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说:“清醴之美,始于耒稆”。《尚书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为曲糵”。最早的文献记录是“鞠糵”,发霉的粮食称鞠,发芽的粮食称糵,从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实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类发霉发芽而成的。《说文解字》说:“糵,芽米也”。“米,粟实也”。以后用麦芽替代了粟芽,糵与曲的生产方式分家以后,用糵生产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汉朝,糵酒还很盛行。北魏时用榖芽酿酒,所以在《齐民要术》内无糵曲的叙述。1636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内说:“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逐至失传”。据周朝文献记载,曲糵可作酒母解释,也可解释为“酒”。例如杜甫《归来》诗里有“恁谁给曲糵,细酌老江乾”;陈騊声有“深深曲糵日方长”的诗句,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辞源》的解释为酒母,酿酒或制酱的发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简化字为曲。酒曲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技术改良,由散曲发展到饼曲,终于形成了大曲和小曲。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曲霉,适宜于北方天气寒冷的各省。制造大曲的原料为大麦、豌豆或小麦,例如前者为汾酒西凤酒大曲,后者为茅台、泸州酒曲等。因制曲原料为麦类,常称为麦曲,其形状似砖,又称砖曲,其曲块大和用曲量多,通称大曲,用于酿造我国的传统工艺名优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亚热带的温暖气候,有利于生产小曲及其小曲酒。制造小曲的原料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药,如邛崃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药,如厦门白曲、稗木镇糠曲等。1982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卡尔麦提(Calmette)在中国小曲中发现一种糖化力强的根霉,利用此种霉菌生产酒精,定名为阿明诺法或淀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产。1956年,方心芳先生开始将小曲分离出的根霉分类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应用的酒曲,大概可分为小曲、大曲和麸曲三类。小曲到南北朝时,已相当普遍生产,到了宋代时又有重要的改进,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酿酒菌种之一。这种根霉小曲传播很广,如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尼泊尔、不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在绳纹末期从中国传入了稻作技术和造酒技术)都有根霉小曲酿酒,产品受到国外人民的青睐。 麸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曲霉制造酒曲,又称快曲,因制曲时间短而得名。制曲后,麸曲直接作为糖化剂,一般用量较大,仍有误称为大曲。酿酒必先制曲,好曲酿出好酒,这是培养有益菌类,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离的微生物,分泌出许多复杂的酶,利用它的化学性能来完成的。 白酒酿造始于何人?其说法不一。从战国时期《世本?作》:“仪狄做酒醪变五味”,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记载,传至周朝,更有汉朝许慎《说文解字》“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口尝之而美,逐疏仪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说广为传颂,及至日本人将酿酒工统称“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人认为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这是一种悖论。宋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一书中说:“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酿酒也”,说明杜康究竟是哪个时代人,尚未搞清楚,何况当年杜康酿造的酒绝非今日的蒸馏酒。 .白酒新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1.1 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制曲技术新工艺中的强化功能菌生香制曲;“己酸菌、甲烷菌”二元复合菌人工培养窖泥的老窖熟化技术;“ 红曲酯化酶”窖内、窖外发酵增香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令白酒的优质品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1.2 酶催化工程的引进 与化学催化剂相比,酶以其高效性和改善环境等优势在食品、医药和精细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酶工程和白酒技术创新现已密不可分。一方面,我们从自然界中获得丰富的新酶源;另一方面,能够对现有酶进行分子改造,从而获得适于工业应用的、具有优良性能的工程酶,因此,生物催化成为生物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制曲发酵技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曲的培养实质上是由母曲自然接种,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空气、微生物种类等因素来控制微生物在麦曲上的生长,制造粗酶的一个过程。纯种微生物强化制曲也有了十几年的经验,给白酒工业带来了新的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酶工程的不断创新,高效酶制剂已经普遍进入酿造发酵领域。 1.3 物理化学的创新 物理化学的创新,指在白酒贮存、过滤等利用分子运动论、胶体理论等一系列对白酒质量提高改进的技术措施。 陈化,就是酒体分子间发生布郎运动,产生丁达尔现象的一个过程。10多年前,白酒专家就提出了传统白酒的胶体理论。中国传统白酒,呈分散相(2%的微量成分),以分子、离子或聚合体的形式分散到98%以水和乙醇的互溶溶液为分散介质的分散体系。专家认为,白酒是一种胶体,其胶核由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的混合物构成,白酒中胶粒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分子相互堆积,是与白酒中的金属元素,尤其与具有不饱和电子层的过渡元素相结合。即金属元素的离子(或原子)以配位键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复杂化学质点而构成了白酒中的胶核。 1.4 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是白酒专家庄名扬最早倡导的白酒增香新工艺。他的论述推动了白酒的研究,使其从较低级别的酯、酸、醇等色谱骨架成分向更高级别的微量成分进步。美拉德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也称为羰氨反应,是氨基酸和还原糖及还原糖的分解物反应。它对白酒的影响是能产生人们所需要的香气,是一个集缩合、分解、脱羧、脱氨、脱氢等一系列反应的交叉反应。美拉德反应产物不仅是酒体香和味的微量物质,同时也是其他香味物质的前驱物质。它富含含硫香味物质,在香味成分中占重要地位,凡是能释放出硫化氢的物质都可以成为含硫香味物质的前体。中国白酒在酿造过程中,尤其是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有少量硫化氢存在,它可能转化为烷基硫醇、硫醚等,这些物质含量高可呈杂味和异臭,但痕迹微量时可增强香味,使香气更浓郁、更突出或进一步转化为含硫的杂环香味物质。 美拉德反应分为生物酶催化与非酶催化,其中大曲中的嗜热芽孢杆菌代谢的酸性生物酶,枯草芽孢杆菌分泌的胞外酸性蛋白酶,都是很好的催化剂。非酶催化剂,包括金属离子、维生素等。 1.5 低度白酒技术创新 解决低度白酒工艺技术难题,主要从低度白酒货架期的稳定性研究入手。有效解决低度酒货架期的稳定性问题,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低度酒水解机理的研究;(2)提高基础酒质量、调味酒质量及勾兑用水质量;(3)勾兑技术研究;(4)低度白酒处理技术研究。有了好的水处理设备,超滤设备,抑制酯可逆水解反应的方案,低度白酒的质量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从现状分析,最有效的低度白酒生(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产技术的突破,主要还在于新工艺白酒的技术突破。 1.6 淡雅型白酒新风格 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指出:淡雅型白酒,浓而不烈、香而不艳的幽香淡雅型白酒新风格,是我国近年来白酒市场的一次积极的创新。淡雅,其实质是减少酒体中的大分子物质,强调的是味,把香融入味中,在一种香型的基础上,既保持原香型的风格,又融合其它香型的长处,特别适合消费者口味。现在白酒都在朝这个趋势发展,这一风格的白酒,质量好,口感好,将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前途。 1.7 酿造设备及控制的创新 1.7.1 白酒生产机械化 传统工艺白酒的作坊式操作严重制约着生产的规模化程度,米香型、豉香型在工艺的发展中,建立起了一套固、液发酵相结合的糖化、发酵、蒸馏机械化操作系统,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这些创新香型的白酒更容易被东南亚及国际市场所接受。 1.7.2 酿造过程数字化控制与管理 数字化酿造模式:从温(入窖温度)、粮(入窖淀粉浓度)、水(入窖水分)、曲(大曲用量)、酸(入窖酸度)、糠(谷壳用量)、糟(粮糟比)等七大因子的监控着手,找出不同季节、不同条件下最佳参数组合,确立产量与质量的平衡点,形成标准化的酿造模式。 数字化窖池管理模式:从每个窖池投入原辅料的台账录入着手,建立窖池数字化档案,利用电磁阀、可控硅继电器、计量泵、流程控制系统,建立微机终端系统,确立生产过程的真实数据,给物料配置建立准确的管理,为中国白酒业创建科学的管理措施。 1.7.3 白酒勾调过程数字化管理系统 从原酒、基础酒、调味酒、成品酒等的理化、色谱成分统计录入处理等角度着手,建立酒体指纹图谱、专家鉴评等系统,大幅度减轻手工数据查询的劳动量,控制勾调成本,稳定产品品质,为勾调人才培养从经验型向数字型转变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中国白酒勾调的科学理论体系。 2.新工艺白酒 2.1 经过了曲折发展过程,新工艺白酒目前已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生产工艺,其中食用酒精的纯度和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兑制酒的质量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与传统白酒相比,新工艺白酒大大节省了酿酒用粮。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的高纯净食用酒精中,很少有造成酒类加水混浊的高级脂肪酸酯和大分子成分。因此,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食用酒精,不仅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反而会使白酒的健康成分得以改善。 2.2 新工艺白酒一提到香精、香料,人们普遍会想到“三精一水”,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我国新工艺白酒的勾兑原料酒精,应符合国标GB10343-2008食用酒精标准要求;香精、香料,须符合GB2760标准;多数添加剂也须符合FCC(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ood Chemicals Codex),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straton)规定的,只要企业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2.3 新工艺白酒和纯粮酿造没有本质的区别。纯粮酿造是行业对大型白酒企业传统工艺白酒的一种技术规范,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生产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生产企业必须具备齐全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生产装备及必要检测手段。应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以及完善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生产出纯粮固态发酵白酒。使用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的产品必须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如窖池数量等)相匹配。 纯粮酿造并不是要否定新工艺白酒,有许多小型传统小曲酒、米酒也完全采用纯粮发酵,他们也有独特的粮香特色,行业也在鼓励这些企业走向规范。 2.4 关于添加剂。国标制定了蒸馏酒标准,轻工行业制定了QB1498-92液态法白酒标准。可是市场上白酒几乎都在配料表中标注:水、高粱、小麦(即蒸馏酒)。液态法兑制白酒常回避酒精及其他香料、添加剂。白酒标准中标注的“均不得加入非自身发酵产物”显然只是一句多余的话。当然,一些调香工艺好的液态法白酒,感官和理化质量指标均可与传统工艺蒸馏白酒相媲美,也特别适合广大消费者需求,却因“配制”二字,总让这些生产者被传统观念的同行看作另类。 没有好的酒精,就不可能勾兑出好的白酒。关键是要采用科学的酒精处理方法,降低酒精中的杂醇含量,净化酒精,为兑制白酒打造一个合格、标准的躯体。这里还要破除一个误区:认为所有的兑制白酒都是低档酒,价位高就是哄骗消费者。其实,高度纯净的新型白酒也是高档酒,这是同国际接轨的做法。只有这样中国的高纯净现代白酒才能出现并生存发展下去。 其实,食品、烟草行业都存在添加剂,为何非过分要求白酒?白酒行业中不论纯粮酿造,还是液态发酵,几乎全行业都在执GB10781这一标准,执行液态法白酒标准的企业几乎没有。笔者曾在一次技术会议上和白酒专家曾祖训高工谈起新工艺白酒。认为添加剂只要符合人身安全、健康,不超标使用应该是允许的,笔者也提到不要用高锰酸钾处理酒精,可以采取活性炭或其他吸附材料吸附,以减少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曾高工听后,很是赞同。 3.固、液勾兑新工艺白酒应用 固、液勾兑工艺,指使用一定比例固态优质白酒与稀释的食用酒精勾兑而成,或再加香精进行勾兑成型。优质固态白酒用量比例大,其勾兑酒成本也相应提高,用化学香精己酸乙酯等香料调香,则味短,香味在口中停留时间不长呈“浮香”,缺乏真正的“窖香”、“糟香”固态酒风格。 要想做好固、液结合新工艺白酒,须有以下的措施和保障: 传统的固态优质白酒生产基地,能提供优质的基酒和调味酒;有优质玉米食用酒精基地;有完善的分析技术;可对原料酒精、固态基酒、食用香料、成品酒等全面分析;与生物酶有机结合成白酒芳香酯的技术;有窖外美拉德反应的增香措施:以上这些保障措施可以成功的勾兑出优质固相结合新工艺白酒。 2007年,中国白酒行业制定《中国白酒169计划》:中国白酒健康成分研究;中国白酒特征香味物质的研究;贮存对白酒品质的影响研究;白酒重要呈香、呈味物质形成机理的研究;中国白酒香味物质阈值的测定;白酒年份酒研究。这些项目计划的实施,充分地展现了中国白酒工业正在传统基础上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白酒新工艺和新工艺白酒的发展趋势最终还是消费的发展方向,健康化、时尚化、商务化、礼仪化将是白酒最终的落脚点,这样,中国白酒才有真正的能力和啤酒、黄酒、果酒、洋酒竞争。 中图分类号 262.3;TS261.4 编号 1001-9286(2008)07-0065-04 本文来源《酿酒科技》2007年第7期 作者:杜明松 有害成分: 在白酒生产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有害杂质,有些是原料带入的,有些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对于这些有害物质,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它们在白酒中的含量。 (一)杂醇油 杂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但含量过高,对人们有毒害作用,它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强,能使神经系统充血,使人头痛,其毒性随分子量增大而加剧。杂醇油在体内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在机体内停留时间较长。 杂醇油的主要成分是异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其中以异丁醇、异戊醇的毒性较大。原料中蛋白质含量多时,酒中杂醇油的含量也高。杂醇油的沸点一般高于乙醇(乙醇沸点为78℃,丙醇为97℃,异戊醇为13l℃),在白酒蒸馏时,应掌握温度,进行掐头去尾,减少成品酒的杂醇油含量。 (二)醛(quán)类 酒中醛类是分子大小相应的醇的氧化物,也是白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低沸点的醛类有甲醛、乙醛等,高沸点的醛类有糠醛、丁醛、戊醛、己醛等。醛类的毒性大于醇类,其中毒性较大的是甲醛,毒性比甲醇大30倍左右,是一种原生质毒物,能使蛋白质凝固,10克甲醛可使人致死。在发生急性中毒时,出现咳嗽、胸痛、灼烧感、头晕、意识丧失及呕吐等现象。 糠醛对机体也有毒害,使用谷皮、玉米芯及麸糠做辅料时,蒸馏出的白酒中糠醛及其它醛类含量皆较高。 白酒生产中为了降低醛类含量,应少用谷糠、稻壳,或对辅料预先进行清蒸处理。在蒸酒时,严格控制流酒温度,进行掐头去尾,以降低酒中总醛的含量。 (三)甲醇 果胶质多的原料来酿制白酒,酒中会含有多量的甲醇,甲醇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大,4—10克即可引起严重中毒。尤其是甲醇的氧化物甲酸和甲醛,毒性更大于甲醇,甲酸的毒性比甲醇大6倍,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白酒饮用过多,甲醇在体内有积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是甲酸和甲醛,所以极少量的甲醇也能引起慢性中毒。发生急性中毒时,会出现头痛、恶心、胃部疼痛、视力模糊等症状,继续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中枢麻痹,昏迷甚至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粘膜刺激症状、眩晕、昏睡、头痛、消化障碍、视力模糊和耳鸣等,以致双目失明。 甲醇产生的数量与制酒原料有密切关系,为了降低白酒的甲醇含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原料 过熟的或腐败的水果、薯类以及野生植物(如橡子),果胶质含量较高,用这些原料来酿酒,甲醇含量会高。应选择含果胶质少的原料来酿酒,以便降低甲醇的含量。 (2)使用黑曲作糖化剂时,由于黑曲霉所含果胶酶较多,因此成品酒的甲醇含量也高。若使用黄曲作糖化剂,由于它所含果胶酶少,因而成品酒的甲醇含量也低。 (3)利用甲醇在酒精浓度高时易于分离的特点,可通过增加塔板数或提高回流比的方法,提高酒精浓度,把甲醇从酒精中提取出来。精馏时,若控制回流比在1∶10—1∶20,可把甲醇分离出来。例如含有0.18—0.2%甲醇的白酒,只要分馏出3%的酒精,即可把甲醇含量降低到0.12%以下。也可另设甲醇分馏塔除掉甲醇。 (四) 铅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含量0.04克即可引起急性中毒,20克可以致死。铅通过酒引起急性中毒是比较少的,主要是慢性积蓄中毒。如每人每日摄入10毫克铅,短时间就能出现中毒,目前规定每24小时内,进入人体的最高铅量为0.2—0.25毫克。随着进入人体铅量的增加,可出现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手的握力减弱、贫血、腹胀便秘等。 白酒含的铅主要是由蒸馏器、冷凝导管、贮酒容器中的铅经溶蚀而来。以上器具的含铅量越高,酒的酸度越高,则器具的铅溶蚀越大。 为了降低白酒的含铅量,要尽量使用不含铅品金属来盛酒或制作器具设备。同时要加强生产管理,避免产酸菌的污染,因为酒的酸度越高,铅的溶蚀作用愈大。对于含铅量过高的白酒,可利用生石膏或麸皮进行脱铅处理,使酒中的铅盐[Pb(CH3COO)2]凝集而共同析出。在白酒中加入0.2%的生石膏或麸皮,搅拌均匀,静置1小时后再用多层绒布过滤,能除去酒中的铅,但这样处理会使酒的风味受到影响,需再进行调味。 (五) 氰化物 白酒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原料,如木薯、野生植物等,在制酒过程中经水解产生氢氰酸。中毒时轻者流涎、呕吐、腹泻、气促。较重时呼吸困难、全身抽搐、昏迷,在数分钟至两小时内死亡。 去除方法:应对原料预先处理,可用水充分浸泡,蒸煮时尽量多排汽挥发。也可将原料晒干,使氰化物大部分消失。也可在原料中加入2%左右的黑曲,保持40%左右的水分,在50℃左右搅拌均匀,堆积保温12小时,然后清蒸45分钟,排出氢氰酸。原料粉碎得细,排除效果较好。 (六) 黄曲霉毒素 麦类、大米、玉米、花生等由于霉烂变质,会污染上黄曲霉,有些黄曲霉菌会代谢产生出有毒物质,人们食用这些原料制成的食品后,会产生致癌物质,对于发酵食品尤其要引起注意。发酵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以黄曲霉毒素B1计)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 对原料要采取妥善的管理措施,防止发霉变质,超过黄曲霉毒素允许量的原料不可直接使用。发酵用的菌种应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无毒产生,才能使用。 (七) 农药 谷类和薯类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过多施用农药,经吸收后,会残留在果实或块根中。在制酒时,这些有毒物质会进入酒体,特别是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更应注意。按卫生部规定,每公斤粮食,六六六不得超过0.3毫克,滴滴涕不得超过0.2毫克。 为了防止农药中毒,对原料要加强检验。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等无毒无害的灭虫办法。农药要合理使用,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积极治理三废,不用有毒有害的废水灌溉农田,防止有毒农药和三废污染农作物。对原料要推广缺氧保管,低温保管,少用药剂熏蒸,不能把有毒有害物质与原料同库贮存。 【白酒灌装】 众所周知,瓶装白酒在较低气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容易产生混浊、沉淀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白酒的感官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现就白酒灌装时应注意的问题简述如下。 一、混浊、沉淀的原因 1.白色沉淀 主要是因为白酒加浆调度的用水硬度过高,将钙镁等离子带入酒中,致使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下降而逐渐析出,生成钙镁的盐类白色沉淀。 2.乳白色絮状沉淀 主要出现在气温较低的冬季。高级脂肪酸及其霉类等大分子物质含量较高的白酒,在酒精度较低,温度降至0℃左右时,会出现失光、混浊现象,温度继续下降或经一段时间存放,便产生絮状沉淀,当气温回升时,此现象随之消失。 3.其他沉淀 当酒中溶进较多的铁离子,储存时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生成棕黄色沉淀,酒中若经常接触铜器,会溶进铜离子而产生浅蓝色沉淀。 二、灌装时须注意的问题 1.调度加浆对水质的要求 灌装的白酒若需加浆调度时,为了避免产生沉淀,应用软水,不要用未处理过的硬水。 2.用固体酒尾降度要注意的问题 固体酒尾不仅含有一定量的酒精分子,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香味物质。采用酒尾降度是提高普通白酒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由于其中含有的高级脂肪乙脂含量较高,容易使所配制的白酒在低温时产生失光、混浊、沉淀等现象,所以,冬季在用酒尾降度时一定要酌情处理,对于高、中档白酒不易用酒尾降度,易采用高度摘酒降度,加浆的方法。 3.固体白酒生产时要严格分段摘酒 蒸馏白酒时要注意掐头去尾,不能将酒尾拉的过长,要保持一定的入库度数,否则,不仅会使白酒杂味大,而且也会使白酒产生混浊、沉淀。 4.白酒储存或灌装时,要尽量避免与铜质、铁质等器具接触,储酒的容器最好用陶器或不锈钢罐,酒泵用不锈钢的流酒管道,最好用脚管或不锈钢管,以防止白酒溶进铜铁离子而产生变色或沉淀,影响白酒的感官质量。 三、补救措施 1.如果既无软水资源又无水质处理设备,加浆用水量又比较大,可选用经过滤后较清洁的水,所配制的白酒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待沉淀物全部沉积到容器底部,取上清液过滤,即可灌装。 2.入库度数较低的白酒,冬季灌装易产生混浊沉淀,可用淀粉吸附法解决。在白酒中加入2%的玉米淀粉,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后,过滤即可灌装。

11,请问气象色谱仪出的峰图怎样辨别是假象呢检测白酒时数据不对但从

目前国内白酒行业的质量控制一般为两级控制,即感官评谱分析。感官评定是评酒员凭眼观、嘴品、鼻子闻等感官手段对酒体质量进行评价;气象色谱分析,是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白酒检测,能够快速检测白酒的主体成分构成。贵州国台酒业集团生产的国台酒超越了白酒行业传统的两级质量控制,在感官评定和气相色谱分析两级质量控制基础上,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合作,率先执行了白酒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将"宏观红外指纹图谱技术"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白酒生产的质量控制。既克服了感官评定容易受到评酒员身体状况、情绪及评酒环境的影响,又克服了气相色谱对复杂的酒体构成缺乏整体的反映的不足。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把控白酒的整体品质,更好地保证了酒的质量稳定性。现在气相色谱大都采用工作站(有软件、数据库等),经过一些基础工作(如内标)后,正常使用时,不用对图谱进行观察和比较,直接出数值(数据)。如果认为有偏差,内标法是最简单实用的纠正方法。如果没有偏差,只能认为数据是对的。如果与化学方法测得的总酸、总酯数值不相符,也是正常的。色谱法受保留时间、柱子的限制,对有些高分子的酸酯不能测出;化学法的误差比较大;气象色谱仪出的峰图在选定内标的情况下,各成分的出峰位置基本就固定了,所以很容易判断。还有就是进样量和取样的情况很关键。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2,警察如何利用独一无二的指纹找到独一无二的人

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即使表皮磨损或被烧伤,愈合后的新生表面仍能恢复原来的纹路。一个人的10个指头的指纹也各不一样,可以说,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指纹是绝对一样的,这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以公安部门往往根据指纹来破案。 在作案现场如何来获取指纹呢?原理很简单,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来做个小实验:取一张干净的白纸,用手指在纸上面按一下,然后把纸对准装有碘酒的试管上,并用酒清灯在试管底部加热,等到试管中出现紫色的蒸气后,你将会发现通常在纸上看到的指纹都会渐渐地显示出来,最后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每个人的手指上总会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用手指往纸上按时,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便留在纸面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当我们将这隐藏有指纹的纸放在盛有碘酒的试管口上方时,由于碘酒受热后,酒精很快挥发,碘就开始升华,变成紫红色的蒸气。由于纸上指印中的油脂、矿物油都是有机溶剂,因此碘蒸气上升到试管上以后就会溶解在这些油类中,于是就显示出指纹了。 案犯作案后在现场留下的指纹也能用上述方法显现出来,有些案件,公安人员可以根据指纹来找到罪犯,所以说指纹在破案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你是初犯,一般是无法根据你留下的指纹来找你的。能根据指纹找的是那些有案底的人,他们在被公安机关第一次抓进去的时候就留下了指纹备案,就像我们申请一个俱乐部会员留下资料一样,以后如果有类似案件的发生,公安人员就可以根据现场留下的指纹来和自己数据库里已经掌握的指纹来进行匹配。虽然并不能说百分之百能通过指纹破案,但是指纹还是给破案利下了赫赫战功。 指纹的提取很简单。取一张白纸,在上面按下手印,然后用墨粉撒在白纸上,均匀的抖动,这样在手印上就会留下黑色的手印,然后用特制的透明胶带(平常的也行)把手印扒起来就行了,要注意透明胶带里不能留有空气泡。 “指纹”(fingerprint)作为鉴定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犯罪学和法医学。人的指纹由于生物学上的原因,存在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人身上,体现为指纹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即每个人的指纹(三种基本模式,拱形、环形、和螺纹形)是不一样的,是有特征的。这种特征并不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广泛应用于罪犯的识别,特殊证件的制作等。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基因存在共性,即不同生物种群有其特定的DNA组成,同时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本质上表现为基因的不同,即DNA组成序列的差异。目前DNA分析技术的日益成熟,用DNA鉴别来判断不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应用已十分广泛,如亲子鉴定,尸体身份鉴别,生物种类判别等。其本质的判别同指纹完全一致,不过由于DNA数目的巨大,相同基因序列数目远比不同基因序列的数目大的多,而且作为生物基本组成的基因,由于其稳定性不可能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其判别选择的对象十分重要,应选择特定的变异性相对较大的DNA片断分析,作为特征性的指纹图谱,实际上是在某个点上判别,这个点的判断不影响整体性。在应用于中药的指纹图谱方面,DNA可以作为种属的鉴别,不同植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相对较大,鉴别真假较容易,但动物药相对较难,矿物药则不行。其次,可应用于同种植物间,也就是对不同生物隔离的相同类型植物的鉴别,即产地。不过这二种鉴别是对生物学属性的鉴别,虽不受外界过多的干扰,但植物药的次级代谢产物(多为药用部分),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我认为DNA作为指纹图谱可应用于种类的鉴别,但植物类别多,研究不够深入。研发成本非常高,在实际的应用方面有相当的距离。不过从长远看,保护我国中药资源,建立基因库,则有其特殊的作用。 在中药的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植物药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体,其药效不是单一的组份能说明的,是多种活性组份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单一活性组份的测定和评价不能说明中药质量的好坏,而且目前很多检测的指标成分不具唯一性,将西药检测的理念完全应用于中药存在以偏盖全,割离整体作用的问题。因此将指纹这一概念引入中药分析,将某一方面有特征性的某种分析来表征中药成分的特性。在这里,指纹这一内涵已发生变化,它不象犯罪学中的指纹强调的个体的“绝对唯一性”,也不是DNA指纹中那种内在的遗传学的特性(它即可以是个体之间的“绝对唯一性”,也可以是种群之间的“唯一性”),而是用一定的方法(如HPLC,GC,TLC,HPLC-MS,GC-MS,FTIR,X-ray,UV等),对特定的对象(如中药材,提取物,饮片,注射液等),包括其过程,得到的有特征性的相对稳定的图谱,其可以作为鉴别和质量控制的参照依据。由于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多是次级代谢产物,易受到产地的环境,气候,耕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定因素很多,得到有代表性通用的指纹谱实在不易。同时,对相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指纹谱,不能偏废,因为各个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是在实际中某种方法可能更实用,代表性相对强些。 总之,我认为在中药范围内,指纹的内涵还需大家共同探讨,其代表性的图谱(图象)应根据具体对象而定,严格的量化是不切实际的,如何模糊识别才是关键。 DNA技术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