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酒是绿色,灯红酒绿为什么说酒是绿色的

本文目录一览

1,灯红酒绿为什么说酒是绿色的

"灯红酒绿”中的“绿”,就是绿色的意思!古代有的酒的颜色,如翡翠一般,清凉透明,相当漂亮!一位资深考古学家在电视中解释说:这就是成语“灯红酒绿”中“绿”的颜色。

灯红酒绿为什么说酒是绿色的

2,白酒为什么变绿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6-15 白酒为什么变绿 白酒经过很久时间的贮存,不会变绿。 能够变绿是贮存白酒的容器造成的。 “灯红酒绿”指的是酒水在过去用铜器装成造成的铜离子进入酒中

白酒为什么变绿

3,古人喝的酒为什么是绿色的

古代的酒酿,尤其家酿,没有榨煮过程,较为粗糙,酒熟后即可过滤饮用。过滤不净,碎米、碎渣浮在酒面,甚至有的酒糟也没有滤出,这样的酒古人也称之为“浊酒”,所以,古代的人既说喝酒,也说吃酒,就是喝酒时连同酒糟一起吃下去。

古人喝的酒为什么是绿色的

4,白酒为什么变绿

摘要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6-15 白酒为什么变绿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你好,据我们了解白酒经过很久时间的贮存,不会变绿。 能够变绿是贮存白酒的容器造成的。 “灯红酒绿”指的是酒水在过去用铜器装成造成的铜离子进入酒中

5,为什么我家烧的白酒发绿微绿色

恭喜您,烧出了竹叶青……
很可能和你的水质有关系,还有就是你的酒曲有否过期,再就是你在娘制的时候是否掌握好火侯
用黑橡胶管子输送白酒会出现发绿色。

6,白酒为什么变绿

酱香型白酒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浅绿色?这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结果!酱香型白酒由于酿酒工艺采用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温度一般高达40℃以上,在高温工艺的影响下,所酿造出的酒颜色会呈现出微黄色!在贮存过程中,酒体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与酯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是酒中的一些醇氧化为醛类,醛又氧化为酸!而醇酸缓慢的酯化反应使白酒因贮存时间增加而总酯含量上升,随着酯类物质的升高,酒体颜色便会有所加深,同时也使酒产生更为浓郁的酒香!使用透明玻璃瓶装载酱香型白酒,由于酒体本身发黄,经阳光折射后就可能会在视觉上呈现出浅绿色!

7,酒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

采用褐色或是绿色啤酒瓶主要的目的是,一方面使人感受到轻松、和谐的气氛,另一方面这些颜色还能很好的遮蔽光线,减轻光合作用,啤酒瓶的颜色呈褐色或是绿色通常,从而可以保持啤酒的质量
好看
应该是成本比较低
绿色环保

8,成语灯红酒绿为什么说酒是绿色的

中华成语中有“灯红酒绿”一成语,是形容美好的生活,古代人的夜生活喜欢在门前挂上红灯笼,叫上三俩好友,开怀畅饮,饮的是略带点绿色的酒,这一成语也是根据古代的特征形成的。宋人朱翌诗中既有“雨脚雪花方间作,灯红酒绿正争光”之句,可以为证。很多酒友就该纳闷了,见过微黄的酒,见过红色的酒,见过透明的酒,还真没见过绿色的酒,这绿色的酒又是怎么酿出来的呢?为什么现在见不着了呢?在两千多年前,周朝人酿酒,已经能够依据酒体形态、酒液颜色、酝酿时间、酒事用途而划分出若多种酒。《礼记·内则》在阐述酒品酒类时有这样一段话:“酒:清,白”。意思是当时的酒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清”酒,一类是“白”酒。清酒是酿造时间长,液感清澈的酒,一般呈绿色;白酒是指浑浊的酒,即汉代人通称的浊酒,一般呈乳白色,也叫白酒(切记:古代白酒与现代白酒并不是一个酒种)。目前,我们能够发现最早的就是中国酒,是周朝战国时期的酒,距今2300余年,酒色呈绿颜色,1974年,河北中山王墓的东、西两库,分别发现了一件扁铜壶和一件圆铜壶,壶口有铜盖密封。扁壶中的酒液存有6.7公斤,呈浅翡翠绿色;圆壶中的酒液存有3公斤,呈墨绿色。古人酿出的酒为绿色是是因为酿酒技术不成熟,酿酒时不能保证酒曲的纯净,导致制曲及酿造过程中混入了其它影响酒色的微生物,导致酒色变绿。现如今已经喝不到绿色的酒了。

9,古代的酒为什么说是绿色的

你想说“绿绮”?我以为我对此也一直感到很好奇啊。。。月·小南苦艾酒就是绿色的… 法国出的…月·小南苦艾酒就是绿色的… 法国出的…anytime50年茅台就是绿的咕咚赵斗罗xiaomiao因为古代的酿酒技术比较落后,用的是酒糟,然后由于技术原因导致酒糟过滤不完全,因此酒中会有一些酒糟混杂其中,所以酒看起来就是绿色的了。xiaomiao所以诗中的“绿蚁”是对酒糟颗粒的一种比喻。白好酒糟不是黄白色的吗beYuOu对的,是有铜.古代的酒都用青铜器装,等现在挖出来已经很久了,铜氧化,使酒中混入铜离子,铜离子是绿色的。PS:青铜器不是灰绿的,你想想古代拿给皇上的东西能是破的吗,那都是金黄色的,跟金子似的,只是时间一久,等从土里挖出来,就成了灰绿的了。所以现在有的电视剧里的兵器都是绿了巴几的,搞笑。。。碧落羽仙LZ可参见“三酒五齐”老黄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我的理解还是杂质。自己拿绿葡萄酿过,由于之前没把水分去干净,长出一层霉菌。不过那菌也是白的。

10,白酒为什么变绿

变绿了,不是发霉,可以食用的。这是蒜跟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引起的,具体的我也说不清楚。制作过程不见阳光,产生的绿色并非叶绿素,而是大蒜绿色素。无论传统加工的大蒜制品,如腊八蒜、糖蒜等,还是现代加工的大蒜制品,如大蒜干粉、蒜片、大蒜浓汁、蒜泥、大蒜精油等,加工中难免要面对大蒜出现的绿变问题,要想控制并合理应用大蒜绿色素产物,就要先弄清大蒜绿变的机理。 绿色素实际上是由一种先生成的蓝色素和一种后生成的黄色素组成。产生色素的转变过程是,先产生蒜蓝素,再转变为蒜绿素,蒜绿素产生时间很短,即转变为蒜黄素。在大蒜加工过程中,国内外都有蒜泥变绿的报道,产生的绿色素也不是常见的叶绿素,与我国传统食品“腊八蒜”中的绿色素成分相同。从物质变化分析,大蒜细胞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硫代脂肪族半胱氨酸亚砜和硫代丙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等含硫化合物在蒜酶的作用下,生成硫代亚磺酸酯、丙烯基硫代亚磺酸酯、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作为大蒜色素物质的前体,进一步发生大蒜绿变。低温是打破大蒜休眠、激活蒜酶、发生绿变的条件。在色素形成过程中,γ-谷氨酰转肽酶是必不可少的。“腊八蒜”绿色素的形成与洋葱红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烯丙基与丙烯基硫氧化物同时存在时,就发生绿变,存在丙烯基硫氧化物,不存在烯丙基硫氧化物时,就发生红变。蒜酶对大蒜的绿变起着催化作用。腌制“腊八蒜”的醋酸起到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作用,使大蒜在不破坏细胞壁的前提下发生绿变。烯丙基与丙烯基半胱氨酸亚砜在蒜酶的催化作用下成为色素中间体,其进一步与大蒜中含量高的碱性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反应生成色素前体,最后与大蒜中的不饱和化合物生成蒜绿色素。研究中还发现,色素的提取物含硫量明显比普通蒜提取物的含硫量高,表明色素是一类含硫的非叶绿素化合物,并且“腊八蒜”的这两种色素的提取物都显示出比普通大蒜提取物高的抗氧化活性。这提示大蒜经过“腊八蒜”的加工,不仅优化了风味,而且功能活性可能也得到优化。 研究中还发现,绿变大蒜提取物的活性功能比纯化的色素的效果更好,这提示在进一步研发产品时,生产腊八蒜功能食品可能比加工蒜绿素胶囊更有开发价值。但分析清楚蒜绿素的物质组成和生成机理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前提。

11,为什么大多数的酒瓶都是绿色的

啤酒的历史非常悠久,不过把啤酒装到玻璃瓶子里面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约是19世纪中期的事情。那个时候并没有专门的啤酒瓶子,使用的更可能是葡萄酒的瓶子。这个时期可能是绿瓶子比较多,要知道玻璃的颜色在那个年头很多时候取决于制造工艺,并不是你想要什么颜色就有什么颜色的。所以,到了19世纪末期,开始有专门的啤酒瓶子的时候,绿色瓶子的传统就保留下来了。一直到1930年代。有人发现如果把啤酒装在棕色瓶子里面,那么可以使得放置了一些时候的啤酒的味道更好一些。原因是后来才发现的,光线可以促进啤酒里面的阿尔法酸与硫化物反应,使得味道变得很不好,而使用了棕色瓶子,就可以阻碍这个反应的发生,味道就好一些。所以,使用棕色瓶子的啤酒就多起来了。到了二战以后,欧洲有一段时间棕色瓶子不够,于是一些欧洲比较好的品牌的啤酒就重新使用绿色瓶子来包装。因为这些啤酒的确质量很好,一时间绿瓶子啤酒成了高品质品酒的代名词,于是又有更多厂家跟进,使用绿色的瓶子。这个时候,随着冰箱的普及以及密封技术的进步,使用棕色瓶子的必要性也已经基本没有了,并不会比其他颜色的瓶子带来更好的品质。但是一个老牌子的啤酒是不会轻易大幅度更改包装的,最多在玻璃加工工艺上面做调整,使得颜色更加纯正亮丽或者其他什么,一个成熟品牌包装颜色的大幅度变动应该是少见的,所以,棕色和绿色仍然是啤酒包装的主流。市场上仍然存在其他颜色的啤酒瓶子,特别是玻璃加工技术进步以后,颜色可以随心所欲,给包装增加了很多的选择。无色的啤酒瓶子让人直接看到啤酒的真实色彩,还有各种其他稀奇古怪的颜色,我见过粉色黄色蓝色等等,当然不常见,也都是口味比比较奇怪的特殊品种,选择一个奇怪的颜色也算一个吸引眼球的市场策略。
好看

12,为什么白酒还是绿的呢

人们在形容奢侈或繁华时常说“灯红酒绿”,“灯红”很容易理解,那么,“酒绿”该怎么解释呢?翻看古人诗歌,常常有“绿酒”一词,陶渊明有“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之句,杜甫有“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晏殊亦有“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等句,古代的酒是绿色的吗?最初之时,由于酿造技术落后,人们喝的是浊酒。所谓浊酒,是指将一定的粮食例如麦、黍、秫(高粱)、稻、曲、糵(酿酒的曲)等加热煮熟后,加上酒药(酒曲),短暂发酵而酿成,这样酿出来的酒其酒精浓度很低,所谓“酿之一宿而成体,有酒味而已”。至今,江南民间的很多地方还保持有这样的酿造风俗。同时,酒中的酒糟也未滤除,所以,早期人们不说喝酒而说吃酒,就是因为不仅喝酒,还要吃酒糟。最初的浊酒由于含有杂质会略显浑浊,但仍是无色液体。在发酵的过程中,由于尚未撇出酒糟,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糟沫。这种淡绿色泡沫很细碎,《释名》曰:“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就是说酒上的这层浮沫。这本是酒在酿造过程中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但是因为爱酒,文人墨客们爱屋及乌,开始用一些美好的词汇形容这种浮沫,称其为“绿蚁”或“浮蚁”,并逐渐演变成为对酒的昵称。南朝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中就有“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之句,可见,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称呼酒为“绿蚁”。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宋人杨万里在形容水质清澈时用到的诗句是:“水色本正白,积深自成绿。”在人们的视觉中,本来无色透明的水,由于量大而往往呈现出青绿色。因此,人们在形容水时往往会想到绿色,如“青山绿水”“碧水蓝天” “碧海青天”等等。同样,酒亦是无色透明物体,并且就是由水与粮食酿造而成,因此也很容易被人附会成绿色。同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绿代表着纯洁、清爽,是一种基于生命张力的颜色。因此,在中国传统修辞习惯中,绿色常常用来形容干净、明朗、清澈之物。《水经注?赣水》中“清潭远涨,绿波凝净”就是以“绿波”来形容水之清澈。酒本身不仅是透明的,而且,还有极大的药用价值,善加使用,能够有效保养自身,也有生命的张力蕴含其中。因此,人们昵称酒为“绿酒”亦自然不过。

13,为什么古人认为酒是绿色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这首诗中的刘十九就是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他是洛阳的一位富商。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很有可能邀请旧人一同饮酒,畅饮人生。从古代文学的角度分析,诗词的上阕色彩丰富,对仗工整,不失为佳句。很多解释说,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色泡,香气扑鼻。所以,这里的“绿蚁”的意思是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颜色微微发绿,气泡像蚂蚁,所以称为“绿蚁”。古代的酒酿,尤其家酿,没有榨煮过程,较为粗糙,酒熟后即可过滤饮用。过滤不净,碎米、碎渣浮在酒面,甚至有的酒糟也没有滤出,这样的酒古人也称之为“浊酒”,所以,古代的人既说喝酒,也说吃酒,就是喝酒时连同酒糟一起吃下去。浊酒杂质大,碎米、渣滓浮在酒面上,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淡绿色的如蚁如蛆的糟沫。就是这层糟沫,让美酒有了“绿酒”“酒绿”“绿蚁”等等称谓。最开始的酿酒技术非常简单,就是拿来谷物作为酿酒原料,汉代的酿酒工艺就是蒸熟,冷却,再过滤曲汁,再入大口缸继续发酵,经过一段时间,再过滤,最后入小口瓶酒。大概,白居易喝的“绿蚁新醅酒”就是大缸发酵之后没有经过二次发酵的酒。而晚年退隐的白居易也可以用古老的汉代酿酒法,用家中的米饭自行酿酒。只是他无法像制酒作坊一样,再进行一次加工,也许产生了类似蚂蚁的小气泡。三国曹植在《七启》中说:“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还有《释名》中说的:“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这里说的“浮蚁”就是这层浮沫,因为它是绿色的,所以也称为“绿蚁”,大致是因为这层泡沫细碎,就像一层蚂蚁漂在上面,所以称作“绿蚁”或者“浮蚁”了。这就是“酒绿”的来历。正是这层浮沫,让古代的文人爱屋及乌,在赞美美酒的同时,也爱上了这层称作“绿蚁”或“浮蚁”的浮沫,并将“绿蚁”或“浮蚁”演变成对美酒的昵称。最开始,古人发现吃剩下的食物没来得及处理,发霉发酵了,产生香气而成为酒。随着农业的发展,有了剩余的粮食,才开始意识到可以用这些谷物去酿酒。于是,大规模的酿酒才开始。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酿酒需要几个条件。《礼记·月令》:“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麹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就是说,酿酒一要有稻谷等原料。二,麹蘖,就是酒曲,可以发酵的糖化剂,要制作的及时,就是要新鲜,不让产生的微生物变质而达不到制酒效果。三是加温用的,燃烧的柴火要干净,不能产生异味。四是水泉也要干净有清香。五还要有适当的盛具,要用较好的陶具。流就是要掌握火候,掌握发酵的温度等等。其中,能对酒的成色产生影响的就是酿酒原料、酒曲和水。酒的原料,最开始就是米或者麦子。自然酿出来酒是黄色的。那么,绿色从哪儿来呢?这要从一种原料说起——果类。就是说,因为果类当中含有叶绿素等,有条件使得酒接近绿色。宋代《癸辛杂识》中有个故事曾经说到,某家有个梨园,里面每株树都很大,每株收梨都有二车那么多。有一年,梨的收成太好,数倍常年以致于卖不掉,但是味道也很好,就用大瓮把数百枚储存起来,用泥土封口。没想到后来忘了,半年后在想起来打开来,里面的梨子竟然都化成水了,“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酿也,饮之则醉。”这大概可说是古人用果类入酒的例子。就是说,因为果类当中含有叶绿素等,有条件使得酒接近绿色。另外还有一种果实,绿荔枝。宋代诗人黄庭坚曾经在诗中提到:“王公权家荔枝绿,廖治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这是他在被贬谪到戎州,即今四川省宜宾市西南时所做。当时戎州产绿荔枝,“肉熟而皮犹绿(宋叶廷珪《海录碎事 ·鸟兽草木》)可见绿荔枝是一种独特的水果,也是一种特制的美酒。一杯“重碧色”,就是一杯绿色的美酒。制作酒除了原料,还有一种很重要的东西,就是酒曲。酒曲也会影响酒的颜色。“曲菌酿酒”是很早就有的一项技艺。《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就是一位有名的酿酒专家。北魏的很多农业生产技术大多数都收录在他的这本书中,其中制酒,酿酒在书中占了十分之一的篇幅。其中就谈到制作酒曲。制曲的原料要求严格,过程也十分讲究卫生。什么样的酒曲酿出来的酒也就不一样。麦子等谷物做出来的,偏黄色,那么酒曲是黄色的,能够酿出黄酒。如《易牙遗意》中载:“建昌红酒、红白酒药,橘皮、沉香、木香、檀香可入酒,皆取其香,红麹入酒取其色,地黄黄精入酒取其补益也。”就是说,同原料一样,加入红色的原料制成酒曲,出来的酒也许就是红色的。那么,如果在酒曲中加入绿色的成分,也很有可能酿出绿酒。明代杭州人田艺蘅在他写明朝社会风俗《留青日札》中说到,酿酒用豆也很好,神农氏用赤小豆加入饮品。因为酒性热,豆性凉,两者调和效果极佳。今菉豆尤佳。”这是豆子入酒曲的例子。后来,清代酿酒专家杨万树的《六必酒经》也说到,古代酿酒,就是白面五斤, 绿豆五升, 蓼汁煮烂,再入辣蓼末五两 , 杏仁泥十两, 和踏成饼, 楮叶里悬风处, 两个月就能用。这种曲做出来的酒,通俗来讲是“绿豆酒”,但是也有很好听的名字,绿珠香液。还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则为绿豆酒起名为“醇碧” ,他写了首《醇碧颂》:荆州士大夫家绿豆曲酒, 多碧色可爱 , 而病于不醇。田子酝成而味厚, 故予名之曰醇碧 , 而颂之。”所以可见,绿酒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且多在文学作品当中。在古代,“酒绿”就是一个实指,不但没有贬义色彩,相反,还是对美酒的赞美。但自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中创出“灯红酒绿”一词后,(玉生)侧着头想了一会道:“灯红酒绿好吗?”,“酒绿”从此也跟着蒙上了一层贬义的色彩,人们很少把它与美酒再联系到一起了,它与“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一样,成了生活奢侈、作风糜烂的代名词。古人怎样描述“酒绿”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白居易的那首五言绝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晋代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杜甫《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北宋晏殊的《清平乐》:“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明代王稚登《新春感事》:“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清末王迥 《酒趣》:"白玉瓶装绿液浆,好酒应留与人尝。几藏杨林终自饮,犹对空瓶嗅酒香。”这里我们看到的“酒绿”或者是“绿酒”,完全是诗人词人酒人对美酒的衷心赞美,绝无贬低之意。
昨天家里开了缸新酒,还未完全沉淀,昏暗的灯光下看起来整缸都是绿的,但舀起来看却是红的,很奇怪。舀了一壶在阳光下看,整壶是红的,漂浮的酒曲似乎有一点红的发绿,之前看的绿色可能就是酒曲吧。
对的,是有铜.古代的酒都用青铜器装,等现在挖出来已经很久了,铜氧化,使酒中混入铜离子,铜离子是绿色的。PS:青铜器不是灰绿的,你想想古代拿给皇上的东西能是破的吗,那都是金黄色的,跟金子似的,只是时间一久,等从土里挖出来,就成了灰绿的了。所以现在有的电视剧里的兵器都是绿了巴几的,搞笑。。。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