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黎巴嫩(中国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批)

1. 中国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批

1. 中国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批

1、利比亚维和

2003年至2017年3月,中国军队先后向利比里亚派出10297名官兵参加维和行动,其中包括成建制维和部队官兵10168名,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129名。任务期间,中国赴利维和工兵分队共勘察修复道路7500公里,架设维修桥梁69座;运输分队累计行程1300万公里,运送各类物资93万吨;医疗分队接收诊治患者5万余例。中国维和军人为联利团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利比里亚和平事业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国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出征

2019年5月22日上午,中国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梯队官兵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征,搭乘专机飞赴黎巴嫩南部任务区。维和官兵军容严整、精神振奋,步履铿锵踏上新征程。

该批维和部队第一梯队共200人,他们将与第17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完成任务交接,开始执行为期1年维和任务。第二梯队210名维和官兵将于本月27日出发。

3、刚果(金)维和

2016年9月29日,中国第19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圆满完成为期一年的任务,载誉归国。回首一年的维和岁月,他们进深山、钻密林、修道路、建桥涵,耳闻枪炮不畏惧,面对疫情不退缩,忠实履行“维和使命战斗队”“海外军事行动先遣队”“塑造国家形象代表队”的光荣使命,无愧于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2. 中国第19批黎巴嫩维和部队

2. 中国第19批黎巴嫩维和部队

三个联合国维和行动?

  1948-2008年,维和行动共计:63项

  截至2008年底,正在进行的维和行动:16项

  其中非洲7项:

  联合国组织刚果民主共和国稳定特派团

  联合国中非和乍得特派团

  非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行动

  联合国苏丹特派团

  联合国科特迪瓦行动

  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

  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

  美洲1项:

  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

  亚太地区3项:

  联合国东帝汶综合特派团

  联合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观察组

  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

  欧洲2项:

  联合国驻塞浦路斯维持和平部队

  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

  中东3项:

  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叙利亚戈兰高地)

  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

  联合国中东停战监督组织

  截至2008年底,由维和行动部指挥和支持的和平行动:18项

3. 中国维和部队在黎巴嫩的最新消息

地中海东岸绵延120公里的黎以边境“蓝线”地域,埋藏着数以十万计的地雷和未爆弹。受联黎司令部命令,近日,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在异常困难的作业条件下,成功在这片“死亡地带”的一处山崖构筑了一个扶梯,为后续的维和作业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自2006年组建以来,已发现并清除地雷与未爆物9275枚。

“蓝线”是联合国为黎巴嫩和以色列划定的临时停火线,每年联黎部队都要对黎以边界的蓝桶进行维护保养。而“蓝线”的第11任务点,位于山崖底部,四周被雷区环绕。为了打通抵达崖底这个“蓝点”的通道,中国第16批赴黎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的官兵们要在7米高的山崖坡壁上构筑扶梯。

建筑工兵分队平面建筑连连长 张锐:这片地域周围不仅埋藏着许多地雷,而且非常敏感,虽然10多年过去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有丝毫放松。

通往山崖只有一条不足2米宽、用简易铁丝网隔出的崎岖山道,而山道两侧就是危险的雷区,车辆机械无法通行,官兵们只能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将沙石、水泥等施工材料搬运到作业点。

建筑工兵分队平面建筑连指导员 谢震海:我们每天要背着30公斤重的东西,在这500多米的崎岖小道上往返10多趟,一个月下来,肩膀和背上也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由于发电机的轰鸣声可能引爆地雷,官兵们只能在雷场外将需要用电的工序完成后,再转运到山崖作业点。拼接好的扶梯长约7米,重达600多斤,8名官兵密切配合,小心翼翼通过狭长的崎岖山道,一步步将将扶梯搬运到山崖作业点。经过官兵一个月的连续奋战,严格按照联黎工程部门要求施工的扶梯顺利架设完毕,为后续的维和作业和附近村民通过雷区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2018年相关报道:直击黎巴嫩维和官兵排雷现场

中国第16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官兵,赴“蓝线”6-50点位执行联黎直升机停机坪附近的雷场清排任务已经有3个月。这既是赴黎维和部队自2006年部署到黎巴嫩后,首次执行大面积清排雷场任务,也是联黎部队(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近几年最大的扫雷任务,清排雷场面积、清排地雷总数、任务时间都创历史新高。

清排雷场和开辟作业通道不同,意味着官兵要不留死角地把这片10000多平方米内,“沉睡”了30多年的1000多枚地雷全部销毁干净。

近三个多月来,每个工作日,一群带着五星红旗臂章的中国军人,身着十几斤重的防护服和防护头盔,在这片地雷遍布、荆棘丛生、蚁蝎横行的“死亡地带”里清除雷患。他们是如此的小心谨慎,因为迈出的每一步都事关生死;他们又是如此的坚毅果敢,因为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描绘安宁。

这些地雷埋设于1980年,性能很不稳定,地雷周边的石头稍有松动或碰触到地雷,都有可能引发爆炸。

作业手邓文屹标定信号源后,开始在地雷后方20厘米处用小铲子进行挖掘。前进了不足10厘米宽,一个坚硬的大石块就挡住了去路,在确定石块扎地很深不能移动后,他只能用小铲子配合毛刷一点点从石头缝里面抠土,就像考古工作一样精细。邓文屹边挖掘边用探雷器反复探测,越接近地雷的位置,他就越小心谨慎。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土壤的粘度变大,挖掘时必须让土壤或小石子自然脱落,无疑让这项工作更加复杂。在扫雷小组长的帮助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邓文屹终于让这枚埋于地下30多年的地雷重见天日。

邓文屹说,在石头缝里挖地雷,危险系数很高,因为挖掘的过程中,要拿锹和毛刷在石头缝中抠土壤,这个过程很漫长,这个很考验作业手的耐心。一不注意的话,上面的(松动)石头会落下来压到地雷,(可能)会产生爆炸。

这片雷场山石遍地,像这种埋在石头缝中的地雷,官兵每天都要销毁好几颗。有一种石头雷,就是把地雷伪装在类似石头的外壳内。判定有无石头雷,也为挖掘作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每天挖掘时,遇到直径超过5厘米的石块官兵都要仔细探测,边挖掘边把石头收集到安全区域。除了石头雷,雷场内诡计雷、遗失地雷、未爆物等各种复杂情况,时刻考验着官兵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

“我们每销毁一颗地雷,就会在这个位置(地雷销毁的位置)标识一根小黄桩。”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三组副组长李江介绍说,这是他参加第四次维和,以前是开辟安全通道,一般只穿越四条雷带,基本上是排十几颗地雷。“这是首次大规模的清排雷场,我每天面临着都要清排地雷,遇到的危险很多。比如,地雷(雷体分位的)、雷体移位的、引信朝上的、雷壳分开的等等,还有很多未知的危险,所以挖的地雷越多,感觉心里越害怕。”

这片正面约350米、纵深约40米的雷场区域,埋设着近1000多枚地雷。雷场内复杂的地形、茂密的植被、遍地的遗留金属物,给作业增加了很大的风险。除此之外,雷场的一侧是几十米高的陡坡,官兵只能从巡逻路一侧为突破口开辟扫雷通道,但是地雷的引信就是朝着公路的方向。尽管黎巴嫩已经进入冬季,寒风凛冽,但走出雷场的每名官兵,无不汗流浃背。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副指挥长罗强介绍说,他们根据雷场的历史背景还有现地的作业条件,采取仪器探测定位和人工挖掘确认的方法,主要是将整个雷场进行分区划片,进行作业编号。同时每个作业区块里面投入一个作业小组,这样既保证了每个作业小组之间绝对的安全距离,又保证了我们兵力和装备的最大化投入,确保了我们作业的进度。

4. 第二十批黎巴嫩维和部队

2021年6月16日 (国际)

(1)中国第19批赴黎巴嫩维和官兵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 6月16日,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中国维和营举行的授勋仪式上,接受检阅的维和女兵进场前互相整理着装。 中国第19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授勋仪式16日上午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的中国维和营举行,410名官兵全部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5. 第十一批赴黎巴嫩维和官兵

【面积】10452平方公里。

【人口】 约462万(2015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英语。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军事】政府军总兵力约5.6万人,其中陆军约5.4万人、空军约800人、海军约1100人,主要由法国和美国负责提供武器和训练。另有内部治安军约1.7万人。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实行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体制。义务制服役期限为18个月,志愿制至少签3年合同。1978年3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联合国向黎派驻多国维和部队,并执行任务至今,以监督以色列从黎巴嫩境内撤军,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并协助黎政府有效管辖以色列撤出的南部地区。

6. 中国第20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今日出征

钱宗阳获奖作品《“兵小子”陈兵》。

钱宗阳在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客户端工作以来,结合自己的岗位特点,积极撰写网评、制作图解和H5微场景等网络作品传播正能量,特别是在一些涉军重大事件、重要时间点的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此外钱宗阳还曾赴黎巴嫩维和、参加四川芦山抗震救灾行动,参与采写过多个全军重大典型。

7.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营长

1 、《草原》 作者是老舍,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北京人, 满族。 本文通过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 远道迎接、 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 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 表现出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 歌颂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2、《丁香结》 作者宗璞, 原名冯钟璞。 作者对今年盛开的丁香花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进而写到近三十年来陪伴自己的三棵白丁香, 并展开了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 得到了生命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透彻了解和对人生的洒脱。

3、《宿建德江》 作者是唐代孟浩然,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时想起了故乡 , 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 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表达了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

《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 这首诗描述了西湖疾风骤雨时的美丽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是宋朝辛弃疾。 这首诗描述了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乡 村夏夜的优美景色,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丰收在望的喜悦。

4、《花之歌》 作者是黎巴嫩的纪伯伦。 诗人通过描写花的特点与理想, 构建了一幅活生生的大自然图画, 向我们揭示了要像花儿一样快乐生活的哲理。

5、《七律· 长征》 作者是毛泽东, 字润之, 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 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 作者沈重。 本文记叙了抗日 战争时期, 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 掩护群众和部队的转移, 诱敌上山,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表现了 五位壮士热爱祖国、 仇恨敌人、 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7、《开国大典》 记叙了 1 949 年 1 0 月 1 日 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 激动的心情, 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8、《灯光》 作者是王愿坚。 本文以灯光为线索, 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回忆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灯光下读书, 在战斗中牺牲自己, 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道路的故事。 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 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英勇献身精神, 说明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9、《竹节人》 作者是范锡林。 课文围绕(“迷”) 这个词展开来写,写了童年时, 我们(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 以及被老师发现,把我们的竹节人(没收) 了, 老师在办公室也在(玩竹节人), 写出童年的乐趣。

1 0、《宇宙生命之谜》 作者张申碚和赵晓梅。 本文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这一问题, 介绍了 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 说明到目 前为止,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1 1 、《故宫博物院》 课文是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进行介绍的。 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这座“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突出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的特点,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1 2、《桥》 作者是谈歌。 这篇(小说) 写了 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 镇定指挥, 组织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 舍己为人),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用自 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1 3、《穷人》 作者俄国列夫· 托尔斯泰。 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 在邻居西蒙死后, (主动收养) 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反映了 沙俄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 桑娜和渔夫(勤劳、 善良),(乐于助人) 的美好品质。

1 4、《在柏林》 作者是美国奥莱尔。 这篇(微型小说) 叙述了在一列火车上, 两个小姑娘嗤笑一位重复数数的(老妇人), 后来老兵说出原因, 引发人们深思的故事。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 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和对和平的(渴望)。

1 5、《夏天里的成长》 作者是梁荣若。 课文描写了夏天各种事物都在快速地生长, 从而告诉我们要把握机遇、 珍惜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

1 6、《盼》 作者铁凝。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记叙了一个孩子从收到雨衣盼着下雨, 到傍晚下雨了想穿着雨衣出去玩可是没有实现, 再到盼着雨留到明天下, 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穿着雨衣去上学的故事,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 对雨天的渴盼, 对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渴望, 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1 7、《浪淘沙》 作者是唐刘禹锡。 这首诗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注意情怀, 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

《江南春》 作者唐杜牧。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 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 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色画卷,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是宋代王安石。 全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既赞美了湖阴先生的朴实勤劳、 清新脱俗, 又表达了诗人退居山林的恬淡心境, 能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1 8、《只有一个地球》 作者是李剑波、 蔡士魁。 这篇文章介绍了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自 然资源的有限和目 前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 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 的事实, 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 保护地球。

1 9、《青山不老》 作者是梁衡。 课文紧紧抓住三个问题来展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 以及“青山不老” 的含义, 且逐层深入地感受老人保护家园、 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

20、《三黑和土地》 作者是苏金伞。 本文写了新中国成立前夕 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 共产党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 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21 、《伯牙鼓琴》 选自 《吕氏春秋· 本味》。 通过描写春秋时期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反映了朋友之间互相理解, 互相欣赏的真友情, 再现了 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戴嵩画牛》 作者宋代苏轼。 通过描写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 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也告诫人们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要因事求人, 大家都有自 己的特长。

22、《月光曲》 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 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 表现了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也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告诉我们: 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23、《京剧趣谈》 作者是徐城北。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马鞭” 和“亮相” 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 表达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 豪感。

24、《少年闰土》 作者是鲁迅,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本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 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表达我与闰土的友谊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25、《好的故事》 是鲁迅描写梦境的文章,梦里, “我” 看到“许多美的人和事”, 如诗如幻一般。 从“故事” 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当前社会的迷惘, 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憧憬。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作者周晔。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 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 为自 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 热爱与敬仰之情。

27、《有的人》 作者是臧克家。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1 3 周年而写的, 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而是通过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 的对比, 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8. 第一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

因为黎巴嫩南部是真主党的活动范围之一。为了减少真主党和以色列国防军对抗导致大规模冲突的风险,经过黎巴嫩政府、真主党和以色列方面同意,联合国在此派驻维和性质的军事观察员,监督真主党和以军,确保他们不违反停火协议,并形成缓冲和隔离区。

曾经参与黎巴嫩内战的包括但不限于:黎巴嫩政府军,马龙派等基督教派民兵,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国防军,叙利亚军队,美国、法国、意大利军队和真主党等。个个都不好惹。

多方内战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停战难以维持,矛盾很容易激化。

9. 中国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批领导

9月21日是国际和平日,我第20批赴黎维和建筑工兵分队举行升旗宣誓仪式——

维和战场的铿锵誓言

海风习习,晨光微露。

当地时间9月21日6时许,联合国旗、黎巴嫩国旗和中国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阳光,在黎巴嫩南部中国维和建筑工兵分队营区冉冉升起。9月21日是国际和平日,中国第20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举行升旗宣誓仪式。

“我宣誓: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扬蓝盔精神,展大国形象,为祖国争光,为军旗添彩。”200名维和官兵头戴贝雷帽,身穿星空迷彩,面向国旗庄严宣誓。

一句句铿锵有力的维和誓言响彻营区,回荡在每个维和官兵心间。他们眼神坚定、精神饱满,展示出中国蓝盔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祖国万里之外,每当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作为一名中国军人,内心既激动又自豪。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愿世界和平永驻。”升旗仪式结束后,上等兵黄琪激动地说。

8时许,为了更好地勉励维和官兵为和平事业贡献力量,分队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分区域组织官兵观看关于中国赴黎军事观察员杜照宇烈士的纪录片。官兵围绕“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一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讨论中,平面建筑连战士席瑞祥的发言道出官兵的心声:“中国维和军人的荣誉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我们会用实际行动高标准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展示中国军人风采。”

与此同时,在分队隔离区,平面建筑连以及立体建筑连部分官兵身着防弹衣、头戴蓝色钢盔,在车辆装备前侧整齐列队。

“清点人员及装备,准备登车!”平面建筑连连长朱鹏飞一声令下,官兵们迅速展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兵分两路前往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之间的临时停火线,执行道路修整以及观察哨修建任务。

据了解,自8月部署以来,分队高标准、一次性通过首次军事能力评估、装备核查、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司令部板房拆卸重建等重大任务,赢得联黎部队及友军的高度评价。

“伟大的祖国请放心!身处维和战场,我们一定会牢记使命,圆满完成维和任务,为黎巴嫩人民守卫和平,为祖国母亲增光添彩!”执勤结束后,警卫班班长马树军在维和日记上写下的话,道出了全体维和官兵的共同心声。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