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哪里有收酒的,汉宣帝和许文君到底有没有孩子在汉宣帝之后即位的是谁其母亲是

1,汉宣帝和许文君到底有没有孩子在汉宣帝之后即位的是谁其母亲是

宣帝第一个皇后是许氏平君,他们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元帝宣帝有五个儿子:许皇后生孝元帝,张婕妤生淮阳宪王钦,卫婕妤生楚孝王嚣,公孙婕妤生东平思王宇,戎婕妤生中山哀王竟。孝宣许皇后,元帝母也。父广汉,昌邑人,少时为昌邑王郎。从武帝上甘泉,误取它郎鞍以被其马,发觉,吏劾从行而盗,当死,有诏募下蚕室。后为宦者丞。上官桀谋反时,广汉部索,其殿中庐有索长数尺可以缚入者数千枚,满一箧缄封,广汉索不得,它吏往得之。广汉坐论为鬼薪,输掖庭,后为暴室啬夫。时宣帝养于掖庭,号皇曾孙,与广汉同寺居。时掖庭令张贺,本卫太子家吏,及太子败,贺坐下刑,以旧恩养视皇曾孙甚厚。及曾孙壮大,贺欲以女孙妻之。是时,昭帝始冠,长八尺二寸。贺弟安世为右将军,与霍将军同心辅政,闻贺称誉皇曾孙,欲妻以女,安世怒曰:“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于是贺止。时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当为内者令欧侯氏子妇。临当入,欧侯氏子死。其母将行卜相,言当大贵,母独喜。贺闻许啬夫有女,乃置酒请之,酒酣,为言:“曾孙体近,下人,乃关内侯,可妻也。”广汉许诺。明日,妪闻之,怒。广汉重令为介,遂与曾孙,一岁生元帝。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婕妤。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既立,霍光以后父广汉刑人不宜君国,岁余乃封为昌成君。知羰纤霍光夫人显欲贵其小女,道无从。明年,许皇后当娠,病。女医淳于衍者,霍氏所爱,尝入宫侍皇后疾。衍夫赏为掖庭户卫,谓衍:“可过辞霍夫人行,为我求安池监。”衍如言报显。显因生心,辟左右,字谓衍:“少夫幸报我以事,我亦欲报少夫,可乎?”衍曰:“夫人所言,何等不可者!”显曰:“将军素爱小女成君,欲奇贵之,愿以累少夫。”衍曰:“何谓邪?”显曰:“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今皇后当免身,可因投毒药去也,成君即得为皇后矣。如蒙力事成,富贵与少夫共之。”衍曰:“药杂治,当先尝,安宁?”显曰:“在少夫为之耳,将军领天下,谁敢言者?缓急相护,但恐少夫无意耳!”衍良久曰:“愿尽力。”即捣附子,赍入长定宫。皇后免身后,衍取附子并合大医大丸以饮皇后。有顷曰:“我头岑岑也,药中得无有毒?”对曰:“无有。”遂加烦懑,崩。衍出,过见显,相劳问,亦未敢重谢衍。后人有上书告诸医待疾无状者,皆收系诏狱,劾不道。显恐急,即以状具语光,因曰:“既失计为之,无令吏急衍!”光惊鄂,默然不应。其后奏上,署衍勿论。许后立三年而崩,谥曰恭哀皇后,葬杜南,是为杜陵南园。后五年,立皇太子,乃封太子外祖父昌成君广汉为平恩侯,位特进。后四年,复封广汉两弟,舜为博望侯,延寿为乐成侯。许氏侯者凡三人。广汉薨,谥曰戴侯,无子,绝。葬南园旁,置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法。宣帝以延寿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元帝即位,复封延寿中子嘉为平恩侯,奉戴侯后,亦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古文行不行?应该能看懂
... 没有注意啊. . 他又跟我说...我怎么会知道呢. 呵呵. . . .下次问问....
是许平君吧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汉宣帝和许文君到底有没有孩子在汉宣帝之后即位的是谁其母亲是

2,三国演义中张翼怎么死的

蜀国灭亡后,张翼死于乱军之中。 性别 男   生日 196年3月~257年12月  籍贯 [益州]犍为武阳 [今四川彭山县]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左车骑将军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张微 官至广汉太守   相关人物 诸葛亮 马忠 姜维 钟会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蜀汉 刘焉|璋   简明历史传记   张翼字伯恭。刘备领益州牧后用翼为书佐。后翼举孝廉,受职江阳长,汉水之战中,曾任赵云副将。后迁涪陵县令,升官后历职梓潼、广汉、蜀郡太守;诸葛亮为治理南夷,任翼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翼性格保守,执法不能变通,不得少数民族的欢心。耆率刘胄造反,张翼未攻破他就被召还,以马忠代之,马忠在先前的基础上斩杀刘胄、平定南土。诸葛亮出武功山,张翼任前军都督,率军与魏军接战,表现活跃。亮卒后受爵关内侯,后任尚书;进封都城亭侯,备受重用。张翼以国小民劳,与姜维的伐魏用武方略争持,未果,随军征,但自此二人不睦。姜维大破王经,斩敌以万计,张翼劝维见好便收,为维所拒,后维果然攻狄道不能克。张翼每随征,均为不得已而行;蜀汉亡,张翼随姜维降钟会于涪;次年,钟会反叛未能成功,翼也被乱军所杀。  简明演义传记   蜀左车骑将军。初仕刘璋,先主攻益州,璋差翼前至雒城助战。翼与刘璝守城,后先主围城,翼杀璝而降。及先主践祚,起兵伐吴,以翼为中军护尉。及先主崩,南蛮反,翼随丞相亮平之,领扶风太守,随之北伐,屡立战功,迁征西大将军。亮薨,翼随姜维伐魏,数为先锋。车骑将军夏侯霸阵亡,翼为左车骑将军,守阳安关。后蜀灭,翼随维降。及钟会反,魏平之,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
张嶷 字: 伯岐 生卒: ? — 254 终属: 蜀 籍贯: 益州巴西南充国[今四川南充] 官至: 荡寇将军 关内侯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由是显名,州召为从事。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馀级,渠帅悉殄。寻其馀类,旬日清泰。拜为牙门将,属马忠,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辄有筹画战克之功。 初,越西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安上〕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时论欲复旧郡,除嶷为越巂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信,蛮夷皆服,颇来降附。北徼捉马最骁劲,不承节度,嶷乃往讨,生缚其帅魏狼,又解纵告喻,使招怀馀类。表拜狼为邑侯,种落三千馀户皆安土供职。诸种闻之,多渐降服,嶷以功赐爵关内侯。 定莋、台登、卑水三县去郡三百馀里,旧出盐铁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嶷率所领夺取,署长吏焉。嶷之到定莋,定莋率豪狼岑,盘木王舅,甚为蛮夷所信任,忿嶷自侵,不自来诣。嶷使壮士数十直往收致,挞而杀之,持尸还种,厚加赏赐,喻以狼岑之恶,且曰:“无得妄动,动即殄矣!”种类咸面缚谢过。嶷杀牛飨宴,重申恩信,遂获盐铁,器用周赡。 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屡乞求还,乃征诣成都。(夷民)〔民夷〕恋慕,扶毂泣涕。嶷至,拜荡寇将军。魏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卫将军姜维率嶷等因简之资以出陇西。既到狄道,简悉率城中吏民出迎军。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陈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南土越西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
简明历史传记 张翼字伯恭。刘备领益州牧后用翼为书佐。后翼举孝廉,受职江阳长,汉水之战中,曾任赵云副将。后迁涪陵县令,升官后历职梓潼、广汉、蜀郡太守;诸葛亮为治理南夷,任翼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翼性格保守,执法不能变通,不得少数民族的欢心。耆率刘胄造反,张翼未攻破他就被召还,以马忠代之,马忠在先前的基础上斩杀刘胄、平定南土。诸葛亮出武功山,张翼任前军都督,率军与魏军接战,表现活跃。亮卒后受爵关内侯,后任尚书;进封都城亭侯,备受重用。张翼以国小民劳,与姜维的伐魏用武方略争持,未果,随军征,但自此二人不睦。姜维大破王经,斩敌以万计,张翼劝维见好便收,为维所拒,后维果然攻狄道不能克。张翼每随征,均为不得已而行;蜀汉亡,张翼随姜维降钟会于涪;次年,钟会反叛未能成功,翼也被乱军所杀。 简明演义传记 蜀左车骑将军。初仕刘璋,先主攻益州,璋差翼前至雒城助战。翼与刘璝守城,后先主围城,翼杀璝而降。及先主践祚,起兵伐吴,以翼为中军护尉。及先主崩,南蛮反,翼随丞相亮平之,领扶风太守,随之北伐,屡立战功,迁征西大将军。亮薨,翼随姜维伐魏,数为先锋。车骑将军夏侯霸阵亡,翼为左车骑将军,守阳安关。后蜀灭,翼随维降。及钟会反,魏平之,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

三国演义中张翼怎么死的

3,刘备只有一个儿子吗

还有两个亲生的:刘永和刘理。和一个义子:刘封。 刘永字公寿,先主子,后主庶弟也。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永为鲁王,策曰:“小子永,受兹青土。联承天序,继统大业,遵修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奄有龟蒙,世为藩辅。呜呼,恭联之诏;惟彼鲁邦,一变适道,风化存焉。人之好德,世兹懿美。王其秉心率礼,绶尔士民,是飨是宜,其戒之哉!”建兴八年,改封为甘陵王。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咸熙元年,永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侯。 刘理字奉孝,亦后主庶弟也,与永异母。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理为梁王,策曰:“小子理,联统承汉序,祗顺天命,遵修典秩,建尔于东,为汉藩辅。惟彼梁土,畿甸之邦,民狎教化,易导以礼。往悉乃心,怀保黎庶,以永尔国,王其敬之哉!”建兴八年,改封理为安平王。延熙七年卒,谥曰悼王。子哀王胤嗣,十九年卒。子殇王承嗣,二十年卒。景耀四年诏曰:“安平王,先帝所命。三世早夭,国嗣颓绝,联用伤悼。其以武邑侯辑袭王位。”辑,理子也,咸熙元年,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军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将军,迁松为副军将军。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都郡,以]达领新城太守。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达与封书曰:“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于君,孝子不能变之于父者也。势利所加,改亲为仇,况非亲乎!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禀受形之气,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间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仆揆汉中王虑定于内疑生于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然则疑成怨间,其发若践机耳。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违难背祸,犹皆如斯。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以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侧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陛下大军,金鼓以震,当转都宛、邓;若二敌不平,军无还期。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封不从达言。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徒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真乡侯)[员乡侯],屯洵口。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彭囗[音漾]字永年,广汉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惟敬同郡秦子敕,荐之于太守许靖曰:“昔高宗梦傅说,周文求吕尚,爰及汉祖,纳食其于布衣,此乃帝王之所以倡业垂统,缉熙厥功也。今明府稽古皇极,允执神灵,体公刘之德,行勿翦之惠,《清庙》之作于是乎始,褒贬之义于是乎兴,然而六翮未之备也。伏见处士绵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隽生之直,枕石漱流,吟咏云囗[音蕴]偃息于仁义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直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谠落落之誉,丰功厚利,建迹立勋,然后纪功于王府,飞声于来世,不亦美哉!” 囗仕州不过书佐,后又为众人所谤毁于州牧刘璋,璋髠钳囗为徒隶。会先主入蜀,溯流北行。囗欲纳说先主,乃往见庞统。统与囗非故人,又适有宾客,囗径上床卧,谓统曰:“须客罢当与卿善谈。”统客既罢,往就囗坐,囗又先责统食,然后共语,因留信宿,至于经日。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囗,遂并致之先主。先主亦以为奇,数令囗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囗为治中从事。囗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囗,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囗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囗行事,意以稍疏,左迁囗为阳江太守。 囗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囗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囗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囗言大惊,默然不答。囗退,具表囗辞,于是收囗付有司。 囗于狱中与诸葛亮书曰:“仆昔有事于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暗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会人来西,仆因法孝直自炫鬻,庞统斟酌其间,遂得诣公于葭萌,指掌而谭,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虑明定,即相然赞,遂举事焉。仆于故州不免凡庸,优于罪罔,得遭风云激矢之中,求君得君,志行名显,从布衣之中擢为国士,盗窃茂才。分子之厚,谁复过此。囗一朝狂悖,自求菹醢,为不忠不义之鬼乎!先民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咽喉,愚夫不为也。况仆颇别菽麦者哉!所以有怨望意者,不自度量,苟以为首兴事业,而有投江阳之论,不懈主公之意,意卒感激,颇以被酒,脱失‘老’语。此仆之下愚薄虑所致,主公实未老也。且夫立业,岂在老少,西伯九十,宁有衰志,负我慈父,罪有百死。至于内外之言,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宁敢有他志邪?孟起说之是也,但不分别其间,痛人心耳。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托足下末踪,尽心于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统不幸而死,仆败以取祸。自我堕之,将复谁怨!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天明地察,神祗有灵,复何言哉!贵使足下明仆本心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囗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另:《三国演义》自杀殉国的不是太子,太子叫刘璇。是北地王刘堪。
一个亲生的叫刘禅 一个义子叫刘封 刘封原姓寇 其他的没了 正史刘备还有其他的儿子演义里没有提到 叫刘泳 刘理.
一个亲生的叫刘禅 一个义子叫刘封 刘封原姓寇 其他的没了 <<三国演义>>中是这么说的.............
否,刘禅为甘夫人所生 另外,三国演义中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还有刘泳,刘理在场,刘备让三兄弟拜诸葛亮为义父。刘咏,刘理皆为吴夫人之子。 另外,还有一个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早死。 可见,刘备共有四个儿子。
刘禅其实能力一般吧,也不是差到掉渣的那种,刘备的子孙好像有很多吧,儿子嘛就不知道了。呵呵
不对,刘备有三个儿子,可以到白帝城看一下,当时他的两个儿子跟着刘备一起打的江南,后来刘备病危的时候,这两个儿子跪在当场,当时刘婵不在,因为他在替刘备管理国家大事,没有随同前往.

刘备只有一个儿子吗

4,二十四孝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传统的宣扬 儒家“孝”道的儿童读物,这里鲁迅先生借儿时自己阅读的感受, 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对但是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1、虞舜孝感动天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闵子骞单衣奉亲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韁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4、睒子鹿乳奉亲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参行孝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尅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 8.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 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 10.刘平舍子救侄 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葘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 13.姜诗孝母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顺拾葚供亲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 15.赵孝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 16.曹娥哭泣 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 17.茅生杀鸡 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 ]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儿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王祥,字休微,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兰刻木事亲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焭。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2.陆绩怀桔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 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

5,求二十四孝图答案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01孝感动天 02亲尝汤药 03啮指痛心 04百里负米05芦衣顺母 06鹿乳奉亲 07戏彩娱亲 08卖身葬父09刻木事亲 10行佣供母 11怀橘遗亲 12埋儿奉母13扇枕温衾 14拾葚异器 15涌泉跃鲤 16闻雷泣墓17乳姑不怠 18卧冰求鲤 19恣蚊饱血 20扼虎救父21哭竹生笋 22尝粪忧心 23弃官寻母1、虞舜孝感动天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闵子骞单衣奉亲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4、睒子鹿乳奉亲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参行孝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尅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  8.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  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  10.刘平舍子救侄  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葘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  13.姜诗孝母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顺拾葚供亲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  15.赵孝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  16.曹娥哭泣  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  17.茅生杀鸡  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2613666。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 ]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儿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王祥,字休微,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兰刻木事亲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焭。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2.陆绩怀桔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 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 24涤亲溺器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