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酒厂,三国志里面郭嘉和诸葛亮到底谁智力更高

1,关于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00:00 / 03:00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关于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2,三国志里面郭嘉和诸葛亮到底谁智力更高

如果单是比智力确实很难说,因为从史实上来说他们两个郭才是正宗的军师而亮是负责管政治为主,郭对曹操军事上的贡献比亮对刘的贡献要多多了,而政治上来说亮则明显上风.因为在军事和政治上各有突出贡献所以没法比较长短只能说都很不错.如果按三国演义书中来看,虽然罗贯中笔下诸葛亮貌似NO1但我还是认为郭嘉更强理由如下:郭在世时曹军几乎势不可挡一路奏凯顺利统一北方使曹能基本摆脱南北两线作战的窘境,曹本人对其有"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的高度评价,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到: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而反观诸葛亮虽然一出山就连烧曹兵两次,后又有著名的赤壁之战经典之中的经典,怎么说呢,罗贯中是公认的刘集团粉丝,他笔下的诸葛亮简直是神了,可是且慢下定论,如果他诸葛亮有如此之强那他帮刘统一三国啊,都几出祁山啦怎么就搞不定曹贼呢?罗贯中帮他找了一个又一个替罪羊掩盖他的失败从最大头的主公刘备优柔寡断满口仁义到手下将领马谡的妄自托大马失前蹄,每每失败之时各种各样的理由可谓花样百出嘿嘿~~~~简单地来看,郭和亮虽没有交过手但郭的军事生涯虽然没能如愿以偿看到曹操统一大陆但也算完美谢幕,但诸葛亮的一生着着实实是无限遗憾的.综上郭嘉胜一筹.再打个比方吧,如果我们把整个三国演义放到一起来看,把各时期强大的势力对抗忽视时间概念放到一起分成----袁绍,曹操,孙策,刘备,若干中等势力(吕布军其实蛮强的这里权当是郭嘉的点心了不拿出来晒).以上五大敌对势力,看看吧,曹操可是在郭嘉的辅佐之下在孙策,若干中等敌对势力的觊觎以及军事实力相差悬殊的诸多不利情况之下灭掉了袁绍.而诸葛亮辅佐下的刘备却未能灭掉哪怕是孙权一侧的东吴更别提曹魏了.再换个角度来看吧,想想三国演义中曹魏旗下的谋士总体表现虽还算说的过去,可是武将相对刘集团来说就是不值一晒啦,典韦死后真的就没有武力拿得出手的了......许储勉强算一个吧,可是你翻翻看三国演义,其实后期许同志虽然没早死但也没有什么出镜率啦.如果你有幸在十大武将中最后看到了张辽的名字,那么刘集团的五位当家花旦也肯定先照过面了吧.以上一段可不是题外话,就象打牌,看看诸葛亮手上多好的牌哦,五虎将啊,兵是少点,可按罗贯中的意思这几位可都能抵百万军呢~~~~~郭嘉当年就没那么好的牌,可人家照样把事儿给办成了,靠的还不是更高一筹的智力么?

三国志里面郭嘉和诸葛亮到底谁智力更高

3,三国演义剑阁道是哪集

由来清代道光年间昭化县令李元,在他的《蜀水经》中记载:大剑溪峡谷石岩上还存有栈道的石孔。可见剑阁道是沿大剑溪架设的。其实剑阁道只指剑门关一段的道路。后因诸葛亮在蜀汉建兴年间,率兵北伐,对金牛道的栈阁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故后代史家们将金牛道亦称剑阁道。剑阁道上有两条短线道路,一条是马鸣阁道,一条是景谷道。马鸣道。根据《昭化县志》记载:“马鸣道在治北五十里,白水之岸。”在今白龙江东岸,西越白水关,即今青川县永红乡五里垭,南至葭萌关,即今元坝区(县级区)昭化镇,长约60公里。现今青川境白龙江税家沱一带遗踪尚存。据记载:诸葛亮伐中原,军旅往来,皆由马鸣道经过。白龙江岸有栈阁,旧有碑刻《栈道铭》(唐欧阳詹),今已毁。景谷道。为剑阁道中的一段,北起阴平郡(今文县),顺白龙江东南行,至今四川青川县姚渡乡对河之馀家湾,折南达汉白水县(今沙洲镇),全长133公里,南经马鸣道至葭萌关(今昭化)入剑阁道。三国蜀汉时,姜维屯军沓中,军旅往来由马鸣道经景谷道达秦陇诸郡。《三国志》记“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剑阁道介绍公元前4世纪,蜀人曾经剑山修筑通往南郑(今陕西汉中)的石牛道 (又名金牛道)。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张仪、司马错经石牛道灭蜀。三国时,诸葛亮为运送辎重粮草,在此凿山架木,飞阁通衢,始成剑阁道。道长约15公里,北去汉中,南通成都。唐时于道中狭窄处置关,以两崖嵚峙,其形如门,称剑门关。剑门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川陕交通咽喉,古人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其险。过此南下,少险可据,故其得失,直接关系成都安危,历来为兵家戍守要地。三国蜀炎兴元年(263), 魏将钟会伐蜀,蜀将姜维退屯剑阁,列营守险 ,魏兵虽众,终不能越。 其后,东晋司马勋、前秦苻坚、梁魏邢峦、西魏尉迟迥、北周梁睿、唐严砺、后唐李继岌、宋王全斌等图川,均先夺取剑阁以威胁成都。现剑阁道已扩建为川陕公路的一段,剑门关已毁,附近有宝成铁路通过,蜀道险阻,已变通途。剑阁道概况景谷道是战争时期开辟的一条道路,它可以与北段的故道、连云栈道、褒斜道中的任何一条路相衔接而通向中原。景谷道因隋代在白水设立景谷县而得名。剑阁道,属金牛道(石牛道)南段。其行程是从昭化(葭萌关)越牛头山,入剑门至剑阁县。此段乃石牛道上有名的险峻去处,约100公里,沿途坡陡路险,十分难行。特别是未入剑门关前的15公里,原本无路,三国时,诸葛亮北伐在峭壁悬崖上修了15公里阁道,剑阁道也由此而得名。剑阁道上,名胜古迹很多,除闻名天下的剑门关、翠云廊之外,还有钟会故垒,是当年钟会率军攻打剑门关的屯兵之地,位于剑门关外的志公寺旁,是一片开阔的坡地,两边临溪,一边靠山,与剑门关遥遥相望,相距不足两公里。向南行,入剑门关,走翠云廊林荫大道,至汉阳镇境内,翠云廊古柏参天,尤为茂密,其中有一棵高耸挺拔的古柏,编号是1027号,其树似松似柏,名曰“剑阁柏”,世界独此一株,可见其珍奇,原江西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国之珍宝”几个大字石碑立于右侧,朱德委员长1963年来剑门曾经查寻过此树,并命名为“松柏长青树”。沿剑阁道继续前往,过剑阁县城,到达柳沟镇。此处有一泉水,终年不枯,水甘甜,相传唐代时唐僖宗幸蜀,路过此地,身患重病,医治无效,饮此泉而愈,赐名“报国灵泉”。现在,乡政府办了一个酒厂在此,酿“报国灵泉酒”,其酒清香爽口,远近畅销。再往前行,穿过武侯坡、演武铺,到达上亭驿,又名琅珰驿,传为唐明皇奔蜀时到达此地,闻铃声而怀念杨贵妃的地方。历代诗人咏叹颇多,大都是谴责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那段风流误国的历史。清代诗人刘斯栋这样写道:“谁闻铃响似三郎(唐明皇乳名),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遗事最凄凉。”剑阁道到梓潼县的送险亭结束,以下的石牛道便无险要之处,故名送险亭。亭内有一对联这样写道:“步步知艰,夷可送,险亦可送;头头是道,路放平,心乃放平。”在剑阁道上旅游,不但可以观赏风景,而且能探险、考古、研究历史,不走此道,实为人生憾事。剑阁道嘉陵江水可凭,蜀北古栈道——剑阁道剑阁道所在地因境内有“剑阁道”而称“剑阁”。剑阁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剑阁的先民就聚集、繁衍于斯,以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极富特色的川北农牧文明。东汉末年,剑阁境内即有汉德县建制,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于晋寿县境内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设剑州,民国二年改州为县,因境内有“剑阁道”而称“剑阁”。1949年12月18日剑阁解放,初属川北行政公署剑阁专员公署,1953年后改隶四川省绵阳专员公署,1985年5月再改属广元市管辖。

三国演义剑阁道是哪集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