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三台指哪三台,君合 三台意思

1,君合 三台意思

君合指共主邦联,即一种多个国家共同拥有同一位君主的政治体系,也称为“联合统治”。比较典型的君合国有卡尔马联盟(1397-1524)、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1500-1558)时代的神圣罗马帝国、西西里王国、西班牙王国、那不勒斯王国等。这些国家联合体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立国家联合组成的,因为某种原因,这些国家由同一位君主统治,因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国家体系。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中世纪的欧洲王室之间的广泛联姻造成的。另外国家间的外交和战争关系也可能造成这种结果,如十九世纪的瑞典-挪威联合。另外,现代的英联邦也可认为是一种联合君主形式。 三台,一是指官职。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三台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隋代,炀帝置司隶台,与谒者台,御史台,合称“三台”。唐代,尚书省又称中台、中书省又称西台、门下省又称东台。二是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宋李济翁《资暇录》:三台,今之啐酒三十拍促曲。啐,送酒声也。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乐部中有促拍催酒,谓之三台。沈括词,名《开元乐》。因结有“翠华满陌东风”句,名《翠华引》。 三是地域名称,四川绵阳县城。四是天文星象,亦称三能。共6星,属太微垣。分上台、中台、下台,按上、中、下三台各2星顺次为大熊座ι、κ;λ、μ;ν、ξ。 五是曹操所建三座台址。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因此,三台是对三座台址的统称。
三台星君又称三台华盖星君,汉族民间信仰之一。即“上台虚精开德星君,中台六淳司空星君,下台曲生司禄星君。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二)“三台星天之陛官,旦为龙,昼为蛇,暮为鱼。三神者,三台之灵也。

君合 三台意思

2,三幺台是什么

何谓“三幺台”?“三幺台”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三县一带地域土语,乃“结束”或“完成”之意。“三幺台”,其意是一次宴席先后要经过茶席、酒席、饭席三道程序才结束,三台席各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故称“三幺台”。 三幺台是古时仡家人嫁娶、立房、祝寿,以及民俗活动等重大节庆时操办宴席的传承,流布于黔北的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辖域内的部分地区,今正安民间一些地方在结婚时,仍时常见到按“三幺台”程序招待送亲客的习俗。“三幺台”第一台茶席,主食为油茶,以喝油茶为主,并拌以果品糕点等佐食饮用。茶席的目的,一是给亲友或宾客接风洗尘;二是亲友和宾客们走累了,也饿了,饮油茶解解渴,食佐食先垫垫底,填充一下肚子。仡家人喜喝油茶,称油茶为“干劲汤”或“醒脑汤”,它具有提神醒脑、健身的功效和防便秘、消化不良的作用,同时并可充饥。油茶制作以炒青茶为原料,将腊猪油或菜油放在铁锅内煎热到100度以上,放入茶叶急速炒至焦黄,掺水焖煮半小时后再用芳香味松质木瓢背揉磨、捣烂成羹状,铲起盛在碗里,再次用腊猪油回吵茶羹,根据客人多少及茶羹多少酌量加水煮沸,并按其需要适度加盐、香葱、椒面、芝麻、油渣等即可,舀起来盛入碗中上席,席桌上并摆冷窖粑、葵花籽、洋芋片、核桃、花生米、酥肉、板栗、芝麻饼、红苕果等佐食,供客拌油茶食用。客人在入席时也有一定的礼仪与规定,须按宾客亲疏、辈份、年龄顺序入席,长辈或宾客座上席位置,然后依次是下席和两边席位。约半小时左右时间,茶席幺台,接着转入第二台酒席。酒席,主要以酒为主食,喝的酒是自家酿造的咂酒和苞谷酒,以及当地自产的熬酒、夹坛酒等,各酒因酿制工艺不同,酒的味道也各异,苞谷酒(俗称苞谷糟,也叫天锅酒)、熬酒、夹坛酒,酒味浓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咂酒”。民间亦名“杆杆酒”,酒以高梁、苞谷、稻谷、小米、小麦或大麦等为原料酿制而成,酿制方法是将小米用水浸泡二至三天,其余的原料不去壳,分先后下锅,沸水煮至半生半熟时沥起再蒸,蒸熟后用竹席凉到适当温度,拌上酒药发酵至成熟,敞开,待温度降到适宜时装缸,用柴灰拌黄泥密封,待到有客来时启封。喝时打开酒缸盖,将空心竹杆插入缸内俯首轮流吸饮,吸饮顺序按入席的尊长辈份轮流。下酒菜全是干盘子,拼装也十分讲究,有盐蛋、绿豆芽、香肠、豆腐干、皮蛋、猪冲嘴、猪心、猪舌、猪耳、猪腰、猪肝等等,其花样繁多,只要家中有的好东西,都要煮来招待。席间,主人要不停地斟酒,劝客人喝尽兴、喝好为止。斟酒的规矩是男斟男宾席,女斟女宾席,斟酒同样按入席顺序先从上席起,依次是下席、左右横席,斟酒以不背客为宜,一般在席的四个角间斟。酒席的时间一般在20余分钟,席一毕,“三幺台”告一段落,立马撤回杯盘,又转入第三台饭席。饭席,以米饭为主食,下饭菜十分丰富,有灰豆腐果、油豆腐、炒豆芽、笋子排骨汤、黄花粉丝、扣肉、蒸酢肉、酸菜码儿、棱子肉等“九碗十盘”大菜。席中的主菜乃“梭子肉”也称“登子肉”,“登”是古代祭祀时盛肉的礼器,《尔雅·释器》说“瓦豆谓之登”。可见,登子肉的称呼是从盛肉的祭祀礼器得来的,这道菜最早产生于仡佬先民祭祀祖先的祭物中。席间礼节每道菜必须等长辈(宾客)先吃后晚辈才能动筷,长辈夹菜时也要邀请大家一起用菜,吃完饭后,要平端碗或双手合举筷子,示意“各位慢用”直到长辈用毕,方才相继起立退席。至此,“三幺台”才算真正“幺台”。“三幺台”不仅是仡佬民族上千来年通过民族群体传承下来的饭食习俗,同时渗入了民族的饮食礼仪,汇集着仡佬饮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仡家人纯朴的待客之风,以及对精神价值的取向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族特色鲜明,文化特征独树一帜,在中国众多民族中可称是一枝奇葩。

三幺台是什么

3,词牌的来历典故和故事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 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 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 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 ...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 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如"念奴娇"是本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皆为别名; 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 ⑶调异句同,即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腔调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 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词体,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苏东波"大江东去"则为别格。
[念奴娇]的来历: 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
词牌的来源   词牌的分类: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词谱名著   为了方便填词,人们常把词牌收录成册。古代著名的词谱有钦定词谱、白香词谱、诗韵新编等。有了这些词谱,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填词效率。 词牌名   两字   丁儿 八归 八塞 入塞 九日 三台 大有 大椿 大酺 个侬 子夜 无闷 无怨   天香 不见 木笡 五拍 六丑 比梅 白萱 白雪 月慢 犯花 古记 东仙 乐正   乐令 乐世 长春 西子 西河 西湖 西施 多丽 导引 寻梅 竹枝 合欢 防露   红情 出塞 花犯 芳草 步月 别怨 杜宇 阳春 河传 佳色 尾犯 招潮 鸣梭   侧犯 录调 孤鸾 征招 南浦 秋水 秋霁 胜常 宣情 眉妩 垂阳 相月 品令   拜星 胡州 夏州 春游 春晴 春弄 绿腰 绿意 哨遍 倾杯 索酒 消息 离鸾   留家 调笑 薄幸 黄金 排歌 探春 望梅 减兰 情词 渔父 戚氏 梁令 寒姑   湘月 琼台 凯歌 韵令 催雪 塞姑 琴调 禁烟 解红 疏影 歌令 赚煞 瑶花   酹月 暗香 镇西 踏月 横云 簇水 鞮红 露华   三字   一 画   一七令 一寸金 一叶叶 一叶乐 一叶落 一半子 一江风 一丝风 一过金 一梦金   一丛花 一枝花 一样花 一点春 一枝春 一落春 一年春 一痕沙 一落索 一络索   一捻红 一萼红 一斛珠 一斛球 一剪梅 一翦梅   二 画   二郎神 二色莲 卜算子 卜玉郎 人月圆 人南渡 七娘子 七娘仔 八六子 八宝妆   八拍蛮 八音谐 九能归 九回肠 九张帆 九张机 十拍子 十样花 十爱词 十二时   十二红 十二郎 十八香 二十时 丁香结   三 画   三字令 三台令 三学士 三部乐 三登乐 三奠子 三株媚 上行杯 上升花 上江虹   上马娇 上西平 上南平 上平西 上平南 上小楼 上束马 上西楼 上林春 上阳春   下水船 下手迟 大江西 大江乘 大圣乐 小圣乐 小冲山 小重山 小阑干 小桃红   小桃花 小庭花 小梅花 小镇西 小秦王 小梁州 千秋岁 千秋节 千年调 千春词   万年秋 万年枝 万年春 万里春 万年斯 山外云 山花子 山桃红 山坡羊 山渐青   山鬼谣 山亭柳 山亭燕 于飞乐 于中好 广寒枝 广寒秋 子夜歌 川拨棹 干荷叶    女冠子   
1:暗香 词牌名。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 2: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花犯 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15:六丑,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 “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 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16:六州歌头 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17: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18:卖花声 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19:满庭芳 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20:玉楼春:取白乐天“玉楼宴罢醉和春”。又作《木兰花》《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词牌名的由来:“西江月”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吴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西江月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词牌的来历典故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