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白酒量多少,李白最多可以喝多少酒

1,李白最多可以喝多少酒

李白,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他自己也嚷着要“一饮三百杯”,看来喝一斗是可能的。唐时一斗是5.94公升,装满酒至少10斤,说明李白的酒量在10斤以上。
李白最多可以喝多少酒,历史并没有详细记载。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能喝斗酒

李白最多可以喝多少酒

2,诗人李白酒量有多大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00:00 / 00:46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诗人李白酒量有多大

3,诗人李白的酒量有多大

李白的时代饮用的是米酒,而非后世才诞生的烧酒。 无人会怀疑李白的酒量。在唐朝的诗人中,李白的酒量跟他的诗一样,是最有名的。但李白究竟能喝多少酒,这倒是个谜。 在这方面,他自己最爱“吹牛”的,经常夸耀:“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以及“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乃酒后狂言,不可全信。只是他饮到高兴处,一杯接一杯停不下来,倒是真的。他的名言就是“将进酒,杯莫停”。并且很讲究喝酒的气氛:“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数到最后,恐怕连自己也数不清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以斗来计算李白的酒量:“李白一斗诗百篇”。这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李白好酒。他放出豪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另有杜甫诗为证: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为什么要喝酒?李白究竟能喝多少酒呢?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李白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喝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着喝着就有点多了,对着月亮问起话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乍一看多浪漫呀!可仔细想想,我实在看不出这个时候诗人有多浪漫,我感到他内心深深的孤独和寂寞。 李白的酒量究竟有多大?有人研究过,唐朝的酒度数比较低,大约15度左右。按喝一斗算,酒精含量大约相当于53度茅台一瓶。这样看来,李白的酒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李白斗酒诗百篇 一斗等于十升
一天三四次,作诗前斟一两杯,找灵感。

诗人李白的酒量有多大

4,诗人李白酒量有多大

李白的时代饮用的是米酒,而非后世才诞生的烧酒。 无人会怀疑李白的酒量。在唐朝的诗人中,李白的酒量跟他的诗一样,是最有名的。但李白究竟能喝多少酒,这倒是个谜。 在这方面,他自己最爱“吹牛”的,经常夸耀:“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以及“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乃酒后狂言,不可全信。只是他饮到高兴处,一杯接一杯停不下来,倒是真的。他的名言就是“将进酒,杯莫停”。并且很讲究喝酒的气氛:“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数到最后,恐怕连自己也数不清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以斗来计算李白的酒量:“李白一斗诗百篇”。这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李白,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他自己也嚷着要“一饮三百杯”,看来喝一斗是可能的。唐时一斗是5.94公升,装满酒至少10斤,说明李白的酒量在10斤以上。
书上有说1瓮的,但是不怎么可能,1瓮25升(大约),就是喝水也喝不下.再说古代的米酒不怎么醉人,也比啤酒醉人啊,我估计7 .8 升不得了了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醉圣’、‘酒星’、‘酒仙’。每日必饮,每饮必醉,醉时长吟,妙语横生,正是酒壮诗胆,诗长酒兴。杜甫是李白的挚友,深刻地了解李白。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正是抓住李白一边用斗卮饮酒,一边长吟不辍的独特形象,反映李白的豪迈气概和敏捷才思,而不在于说明李白到底饮了多少酒。诗句中的“斗”,是“斗卮”的简称。斗卮的故事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项羽本纪》写樊哙闯入鸿门宴后,“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卮是秦汉时期人们常用的一种饮酒器,后来被淘汰,1964年第4期《文物》刊登自然科学家王振铎先生《试论汉代饮器中的卮与魁》的文章。作者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断定汉墓中经常出土的一种圆筒形、底部有三个小矮足、筒壁带环状小把的饮酒器,就是古籍中所谓的卮。这一研究成果,到1968年被河北满城汉代中山靖王墓出土的文物证实。秦汉时代的卮,通常是漆器或陶器。斗卮,顾名思义,就是容量为一斗的卮。这种卮是当时最大号的酒杯。根据大量秦汉时期量器铭文,考古工作者经过实测,确定秦汉时期的一升在二百毫升左右,相当于现今五分之一市升。这样看来,斗卮的容量跟现今的二升啤酒杯相当。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35号漆卮,经实测,容量为2100毫升

5,唐朝李白的酒量

在当时来说,李白的酒量是很大,一杯接一杯的猛灌,可惜那时的酒是低度的,相当于现在村里酿造的米酒.若换了是现在,来两瓶五十几度的高梁让他灌下,立刻就让他横趴在那儿 给你说说古代的酒,你就知道李白的酒量是怎么样的。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6,唐朝诗人谁酒量最大李白能喝10斤以上

白居易,他说自己“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效陶潜体十六首》),可见酒量仅限三分之一壶。所以他请客时,只有“小榼二升酒”(《招东邻》),还要两个人喝,平均每人一升酒,刚好一斤。酒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首古诗来看看唐朝的酒价和唐朝人的酒量。酒价几何杜甫“斗酒三百”宋真宗宴请百官,问起唐朝酒价,大臣丁谓说:“唐朝一升酒卖三十钱。”真宗问有什么凭据。丁谓说:“我读过杜甫的诗,‘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一斗是10升,一斗卖300钱,一升自然卖30钱。”宋真宗听了很高兴,夸丁谓有学问,脑子好使(参见《玉壶清话》卷1)。杜甫那首诗我也读过,题目叫《逼仄行》,末尾两句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足证丁谓没有乱盖。不过仅凭杜甫两句诗,就断言唐朝一升酒30钱,实在太武断了些,因为酒的品类有很多种,黄酒跟白酒不一样,高档酒跟低档酒也肯定不一样。比如说,我喝过Remy Martin Louis ⅩⅢ,也就是路易十三,8300元一瓶,还喝过晕头大曲老烧缸,农村老家自酿的,只卖两块八毛钱一瓶。倘若杜甫花300钱买了一斗路易十三,那他实在是赚了,如果是我们老家那种晕头大曲,我只能说,这诗圣买酒买的不是地方。李白跟杜甫是同时代的人,也有诗提到唐朝酒价: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斗酒十千,跟杜甫喝的300钱一斗比起来,足足贵了30多倍,假使丁谓读的是李白的诗,他大概就会认为唐朝一升酒卖1000钱了。我查阅史料,发现唐朝酒名甚多,荥阳有土窟春,富平有石冻春,剑南有烧春,郢州有富水酒,乌程有若下酒,岭南有灵溪酒,宜城有九酝酒,长安有西市腔酒,还有从波斯进口的三勒浆、从大食进口的马朗酒,等等等等(参见《唐国史补》卷中)。其中剑南烧春、富平石冻春在唐传奇中屡屡出现,当属国产名牌,近似今天大陆出产之茅台和五粮液,李白说“斗酒十千”,或许就是指的这类酒,而杜甫说的“斗酒三百”,应该是比较普通的牌子。哪怕牌子相同,时代变了,酒价也会变。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政府酿酒专卖,每斗米酒的批发价是300钱,到了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还是政府酿酒专卖,还是同一种米酒,每斗已经降到了150钱。这才四五年工夫,酒价就降了一倍,整个唐朝二百多年,酒价起伏可想而知。杜甫还有《饮中八仙歌》,提到唐朝八个人的八种酒量: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库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废万钱,饮入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投笔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据此歌,焦遂酒量最大,喝五斗还不倒;张旭酒量最小,三杯下肚就找不着北了。杯分大小,同样是三杯,细口瓷杯盛不了二两,高脚玻璃杯足以装一斤,鉴于我们不知道张旭用的是什么酒杯,所以无法弄清他的酒量究竟小到什么地步。不过我们可以弄清焦遂的酒量究竟大到什么地步: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唐时一斗相当于现在5.94公升,焦遂饮酒五斗,当有29.7公升,接近60斤。我是北方人,打小好酒,举凡红酒白酒黄酒啤酒,没有我不爱的,而今在酒场上拼杀多年,酒量还算说得过去:52度的二锅头能喝一斤半,67度的老白干能喝一斤,73度的大头酒能喝8两。如果喝啤酒的话,麦汁浓度13%、酒精度4%的瓶装熟啤,我能在5个小时内干掉两捆(一捆是9瓶)。这酒量在大陆称不上高,中上水平还是有把握的,可是跟唐朝这位焦遂一比,我就成了刚学会喝酒的小把戏啦。您会说,这焦遂酒量太大,似乎有吹牛嫌疑。那么好,咱们再挑几个不太吓人的。李白能喝10斤首先是李白,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他自己也嚷着要“一饮三百杯”,看来喝一斗是可能的。如前所述,唐时一斗是5.94公升,装满酒至少10斤,说明李白的酒量在10斤以上。其次是李群玉,此人有诗如下:晴日熏樱蕊,丰蒙雪满林。请君三斗酒,醉卧白罗岑。这李某请一朋友对饮,备酒3斗,俩人平分,每人一斗半,即使李群玉少喝一些,也得干掉一斗——再少就不像话了。您试想,一大男人请客,自个耍滑不喝,单把哥们儿往死里灌,多没意思啊。再其次是王源中,有回唐文宗赐他两大盘酒,每盘装10碗,每碗盛一升,他咕咚一碗,咕咚一碗,喝了个干净(参见《太平广记》卷233)。众所周知,10升为一斗,王源中喝下20升,刚好两斗,按每斗10斤算,也有20斤。唐朝没啤酒,也不流行白酒(蒸馏造酒何时传入中国,至今没有定论,主流说法是蒙元以后才有白酒,也有人说东汉时已有白酒。我觉得,即便后一种说法正确,也只能说唐朝有白酒,不能说唐朝盛行白酒。唐人诗词中多出现“烧酒”一词儿,该“烧酒”是指颜色发红的酒,而不是蒸馏酒),上至行政高层,下至黎民百姓,主要喝的是米酒、葡萄酒,还有发酵后只压榨不蒸馏的清酒。这些酒的度数都很低,按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的几种唐酒造法,成品酒的酒精含量当在3%到 15%之间,近似现在的熟啤、干啤或者加饭酒。这么一看,抛开一喝60斤的猛人焦遂不谈,像李白、李群玉、王源中等人的酒量并不特别出奇,至少在大陆北方诸省,我能找到一大批酒鬼可以跟李白一对一单挑。至于焦遂的酒量,我认为可能是杜甫夸大了。退一万步,即使杜甫完全写实,在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个60斤海量的大酒桶也不是不可能。我翻过吉尼斯纪录,现如今全世界最能喝的人能干掉147瓶啤酒,比焦遂还牛。最后要说的是,唐朝人也不是个个都能喝,沾酒就脸红的人多着呢。例如白居易,他说自己“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效陶潜体十六首》),可见酒量仅限三分之一壶。所以他请客时,只有“小榼二升酒”(《招东邻》),还要两个人喝,平均每人一升酒,刚好一斤。

7,李白酒量多大

在当时来说,李白的酒量是很大,一杯接一杯的猛灌,可惜那时的酒是低度的,相当于现在村里酿造的米酒.若换了是现在,来两瓶五十几度的高梁让他灌下,立刻就让他横趴在那儿 给你说说古代的酒,你就知道李白的酒量是怎么样的。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如果按照现在的一斗来计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又等于一千毫升,那么,一斗就是一万毫升了,相当于现在的二十斤酒。从酒量上说,如果说有人一次能喝二十斤啤酒,这或许可能,但那时还没有啤酒,因为啤酒是二十世纪才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但假如是白酒或黄酒,这么个喝法就难以让人相信了。 根据杜甫诗中所讲的,喝二十斤酒的说法也靠不住。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叫“饮中醉八仙”,李白“斗酒”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诗中是这样说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假如李白真的能喝二十斤酒,诗中提到的另外两个人,酒量就更是不得了。 在醉八仙这首诗中,提到了汝阳王李琎,杜甫说他能喝三斗:“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据说他每次都是痛饮后才入朝。就算是喝了那么多,路上遇到酒车还是止不住流口水,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搬到甘肃的酒泉。诗中的另外一位就更不得了了:“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个焦遂据说是个布农之士,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但酒量惊人,喝过五斗以后反而更加神采焕发。按照上面的计算,汝阳王要喝六十斤酒,焦遂则要喝一百斤。 由此说来,李白喝的“一斗酒”并不是现在人们说的容量单位“一斗”。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服虔的人写了一本书叫《通俗文》,对研究中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的方言、俗语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在这本书中提到一句话,“木瓢为斗”。木瓢,是一种民间普遍使用的盛酒量器,既然叫瓢,恐怕再大也大不到哪去。老百姓进酒店,没那么多说道,喊过小二:“来瓢酒!”文人墨客们却不能这样,因为至少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层人物,一定要高雅一些,尤其是写文章,显然要有更雅的称呼,斗比瓢大,更能显示气概豪迈,以斗来喻瓢也就不奇怪了。不过,唐代的刘言史在诗中直接就说:“伛偻山夫发似丝,松间石上坐多时。瓢饮不曾看酒肆,世人空笑亦何为。”但这是在说山野村夫的饮像。 还有一些例子也可以左证这里所说的“斗”,实际上是用手就能轻易端起来的酒具。《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并不是说项羽送给范增一对像盛粮食那样大的两个玉斗,而是一对玉酒杯。《大戴礼记·保傅》中说:“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明确地告诉人们这个“斗”是可以用手来“持”的。 从这个角度,杜甫对每个人的酒量评价可能是真的,因为除了上面三个人,其他人的酒量并没有用“斗”这个量词,比如:“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酒过三杯便狂草如飞了。另外,也不能完全排除艺术夸张的成分。 比较起来,李白应该属于好饮、豪饮但并非酒中高手。他自己就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喜欢喝,而且大多情况下是一喝就醉,甚至就睡在酒店里,旷达不羁,一派超世脱凡的酒仙。所以,李白的“斗酒”并非是现在普通意义上的容量,而是一种酒的专有度量。

8,李白的酒量究竟有多大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如果按照现在的一斗来计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又等于一千毫升,那么,一斗就是一万毫升了,相当于现在的二十斤酒。从酒量上说,如果说有人一次能喝二十斤啤酒,这或许可能,但那时还没有啤酒,因为啤酒是二十世纪才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但假如是白酒或黄酒,这么个喝法就难以让人相信了。 根据杜甫诗中所讲的,喝二十斤酒的说法也靠不住。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叫“饮中醉八仙”,李白“斗酒”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诗中是这样说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假如李白真的能喝二十斤酒,诗中提到的另外两个人,酒量就更是不得了。 在醉八仙这首诗中,提到了汝阳王李琎,杜甫说他能喝三斗:“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据说他每次都是痛饮后才入朝。就算是喝了那么多,路上遇到酒车还是止不住流口水,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搬到甘肃的酒泉。诗中的另外一位就更不得了了:“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个焦遂据说是个布农之士,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但酒量惊人,喝过五斗以后反而更加神采焕发。按照上面的计算,汝阳王要喝六十斤酒,焦遂则要喝一百斤。 由此说来,李白喝的“一斗酒”并不是现在人们说的容量单位“一斗”。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服虔的人写了一本书叫《通俗文》,对研究中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的方言、俗语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在这本书中提到一句话,“木瓢为斗”。木瓢,是一种民间普遍使用的盛酒量器,既然叫瓢,恐怕再大也大不到哪去。老百姓进酒店,没那么多说道,喊过小二:“来瓢酒!”文人墨客们却不能这样,因为至少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层人物,一定要高雅一些,尤其是写文章,显然要有更雅的称呼,斗比瓢大,更能显示气概豪迈,以斗来喻瓢也就不奇怪了。不过,唐代的刘言史在诗中直接就说:“伛偻山夫发似丝,松间石上坐多时。瓢饮不曾看酒肆,世人空笑亦何为。”但这是在说山野村夫的饮像。 还有一些例子也可以左证这里所说的“斗”,实际上是用手就能轻易端起来的酒具。《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并不是说项羽送给范增一对像盛粮食那样大的两个玉斗,而是一对玉酒杯。《大戴礼记·保傅》中说:“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明确地告诉人们这个“斗”是可以用手来“持”的。 从这个角度,杜甫对每个人的酒量评价可能是真的,因为除了上面三个人,其他人的酒量并没有用“斗”这个量词,比如:“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酒过三杯便狂草如飞了。另外,也不能完全排除艺术夸张的成分。 比较起来,李白应该属于好饮、豪饮但并非酒中高手。他自己就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喜欢喝,而且大多情况下是一喝就醉,甚至就睡在酒店里,旷达不羁,一派超世脱凡的酒仙。所以,李白的“斗酒”并非是现在普通意义上的容量,而是一种酒的专有度量。
在当时来说,李白的酒量是很大,一杯接一杯的猛灌,可惜那时的酒是低度的,相当于现在村里酿造的米酒.若换了是现在,来两瓶五十几度的高梁让他灌下,立刻就让他横趴在那儿 给你说说古代的酒,你就知道李白的酒量是怎么样的。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