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杨氏桥吧土工房传统酒业,请问纯粮食的酒而且又窖在土里的酒有什么牌子没有希望有人提供

1,请问纯粮食的酒而且又窖在土里的酒有什么牌子没有希望有人提供

请问纯粮食的酒而且又窖在土里的酒有什么牌子没有希望有人提供

2,湖南常德石门县哪些姓氏是土家族周杨邱张是不是

我的认为在湖南省石门县,周、杨是土家族的姓氏,而且是大姓氏。邱姓有可能是土家族姓氏。附: 湖南常德太青山(乡)杨氏居民源流的推测我是杨氏子孙,祖籍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去年清明我们举家回乡祭祖,偶尔和长辈谈起当地杨氏族人源流,我对有些提法存在疑问,最近上网搜集资料求索,略有收获,于是尝试猜想湖南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氏族人源流。一、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 —祖辈口口相传的氏族源流湖南很多杨氏人称自己的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到湖南的,有的甚至很明确地指出从江西居吉安府吉水县东安乡杨家庄出发迁来的。湖南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氏族人的近代祖先口口相传的说法和上述情况一致,当地的杨氏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在迁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前,那里只有少数人家。但从以下因素分析,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姓其源流或许不单一来源江西,其主流是土家杨氏。1、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多选择两湖平原肥沃的荒芜土地上定居,深入湘北山区的人数不多;2、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与土家族聚居地接壤;3、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使用西南官话,语言、民俗遗存与土家族相近却与江西迥异;4、武陵山脉原汉族改土家族杨氏的传承时间长且范围覆盖常德澧县太青山(乡);5、血型分布特点与江西接近但同时也与土家族接近。从上述种种因素分析,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姓的源流或许不单一来源江西,其主流是土家族杨氏。二、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深入湘北的人数少。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两湖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占60%左右,中部有80%强,而西部只有41%。常德位于湖南北部,以此推算移民约占60%,而移民多选择在两湖平原肥沃的荒芜土地上定居,选择在常德西北部的山区落户的移民,估计不会超过40%。三、与土家族聚居地相连土家族居住地在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地处武陵山脉东北部,如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连线,这个三角区域正是我国土家族最密集的土家族聚居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临近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松滋市多个土家族乡,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与湖南石门县子良乡,湖南石门县太平镇两个土家族人口较多的乡镇接壤(太平镇土家族人口在60%以上)。四、语言、民俗保留大量土家族遗存,却没有明显的江西遗存。1、语言与赣方言迥异。常德北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属北方语系,与赣方言完全不属于一个语系。大多数土家族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少数偏远聚居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使用西南官话的分布区域几乎涵盖所有土家族人聚居地。2、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民俗保留着土家族的遗存。①从我父亲保存的珍贵照片看在上世纪60年代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还穿着具有土家族民族特点的服饰。②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老房子建有火塘(部分地区称火坑),具有土家人火塘的特点。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深秋、冬天和初春火塘里的火种保持至少半年。在我脑海里还残存着70年代父亲带我回乡探亲,冬天围塘烧水、取暖的儿时记忆。直至今天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居民还用火塘烧水、做饭。③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直至现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丧葬仍由道士主持,仪式繁复。五、武陵山脉杨氏的传承1、 “七字杨”(再正通光昌胜秀)是当今全国杨姓各世系中最大支派。杨姓是汉族改土家族的,是现今当地土家族的八大姓之一。杨氏八十二世:杨再思,唐未、五代时期“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农历六月初六日,卒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寿88岁,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亲立“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字辈,为天下“七字杨”的共同祖先,其后裔遍布世界,是当今全国杨姓各世系中最大支派,“靖州杨氏”始祖。生十子,政隆、政韬、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八十三世:杨政韬,思公次子,字怀玉,镇胡耳,授武功大夫。系黔东、湘西、渝南“土家族杨氏”始祖。生四子,通声、通威、通盛、通温。在土家族杨姓的神龛上标了宗族源流:“四知遗训自关西,七字流芳由宋北”,字背排列是“再正通光昌胜秀”。是杨再兴的后裔,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杨业,再往上是隋朝的开国杨氏帝王家系。土家杨氏的辈分和山东曹州(曹县)杨氏、山西代州、陕西华阴、神木杨氏的族谱可以序上。2、“七字杨”杨氏祖先的历史记载由于杨再思的事迹没有载入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人们对“七字杨”祖先杨再思的史实和族别争论较多。杨再思的事迹宋史有记载,历史确实有杨再思其人。《资治通鉴》描述:“承磊族人杨再兴(疑为杨再思之误)以其地附于楚。”十峒首领"最早的出处在《宋史?诚徽州传》:“诚徽州,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关于杨再思的族别,有说是汉族的、有说是侗族的,这些说法不影响湘川黔边杨氏融入土家族的事实。秀山杨氏的老祖宗们为了“赶苗拓业”来到秀山,在1984年恢复民族成分时,秀山杨氏均为土家族。方志记载: 淳佑十二年(1252年).今属四川的平茶、邑梅.石耶诸洞内讧,杨通晟(杨再思九世孙)奉诏率诸子平定后遂有其地,世为土长。至今分布在湘、黔、川、鄂、桂、豫等七省市十一个地区七十余个县(市)杨姓同属于始祖杨再思的后裔。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地处武陵山脉东北边缘,杨再思的后裔后裔聚居地覆盖了太青山(乡)全境,据此推断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姓或是杨再思的后裔。2、太青山(乡)杨姓的班辈排行或与土家族相关。从民族融合的情况看。杨氏迁入秀山之前,这一带已有了以土家先民为主的一些民族居住。杨氏的南北面分别是田氏土司和冉氏土司长期统治的范围。杨氏进入这一区域后,朝廷授命冉氏土司节制邑梅、石耶、平茶、地坝4个杨氏长官司,而田氏土司则节制省溪的杨氏长官司和提溪长官司等小土司。因此,杨氏统治的这一区域,其上受制于土家族的冉、田二姓大土司,其下又统治着众多的土家臣民,作为来源于侗人的杨氏,自不能不顺应时势,变服从俗而治之。经年积月,这支侗人自然便融入到土家人当中。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民族关系中常见的一种规律。父亲说,太青山(乡)杨姓有3支,我们这支班辈是:“一站子登顺,永远正太兴,君明开美景,万方佩朝廷,华国文章大,福禄自天生”。其中顺、正、华、国、文、章等多字与土家族班辈相关。4、杨幺族人或是常德北部山区居民杨姓族人很少提及南宋初年活跃在常德地区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而这位义军首领极有可能与世居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有血脉关系。义军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纲领道把农民起义推到了一个新高峰。几百年来杨幺被诬为勾结北齐的奸贼、被诬为匪,其实不然,看了下述括号内史书记载的文字,您应该清楚杨幺是有民族气节、有抱负的英雄,杨氏应以此为荣。(李成命辩士说杨幺,协力略地,以倾宋室。杨幺骂曰:“吾之所以倔起于阡陌,盖欲内涤瑕秽,外歼丑虏,此心耿耿,神人共知。李成逆赋,屈膝虏延,虔刘蒸民,吾切齿久矣!汝速归,毋污吾刃”。)南宋初年在洞庭湖、澧水、沅江、资水流域转战的杨幺族人极可能在以后历次战祸中迁到湘北山区避祸。六、土家族的血型。湖南血型分布特点与江西很接近,一方面印证了明未清初的江西迁湖南的史实,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湖南的A型血比例要比江西高约2%,我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或许源自土家族。有资料显示在湖南的重要少数民族土家族,其A型血占:37%。七、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姓氏多见于土家族。 太青山(乡)的姓氏有杨、张、陈、田、李,这些姓氏既是汉族常见的姓氏,也是土家族常见的姓氏。八、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先民极可能虽然经战乱,但是从来不曾离开故土。逃避战乱是人们离开故土的主要原因。我国有史以来近代历经最大战乱莫过于造成3500多万中国人伤亡的日本侵华战争了,我父亲、母亲的家乡都曾经经历这场兵祸。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的常德会战是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在常德的战事是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战事之一,中日军队对常德的争夺一直打到1945年。大部分老百姓以逃难的方式逃避战争。据我父亲回忆日本侵华战争也波及到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当时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山高林密,常有豺狼甚至老虎出没,日本兵前来扫荡,当地人只要离开村寨逃入山林,日本兵就不敢轻易进入。据当过军人的父亲回忆,日本兵抓了自己家里的猪,当场屠宰杀了吃后,有两名村民以为日本兵退去,就下山那些猪下水吃,结果被两名殿后日本兵发现,点射打死了两名村民。日军撤退以后,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村寨。单兵作战了能力高、灭绝人性的日本军队尚不能赶尽杀绝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在冷兵器时代的洪武皇帝军队更不可能赶尽杀绝那些世居世居山野,没有犯上作乱的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母亲的家乡也曾经经历日本侵华战争的兵祸,外公赴缅甸作战,虽然外婆带领一家人从广东台山逃难到韶关,战后辗转到了广州,但是广东台山的很多居民一直在台山经历着战祸,从未离开过。故土难离、生生不息,可以推断千百年来生活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相当部分杨氏原住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他们与迁入者共同壮大杨氏家族。九、改土归流的影响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的字辈谱众多,有的一条村竟存在3种以上不同的字辈谱。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的字辈谱可上溯300多年的清朝康雍乾盛世。清朝雍正年间全国广泛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雍正9年已基本实现废除了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可能推动了土家族杨氏族人的汉化步伐,加速提高其汉文化水平,土家族杨氏文人群体因此壮大,纷纷开始自主编写字辈谱。十、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的猜想以上的资料说明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源流极有可能主要来源于祖先为汉族的土家族杨氏。根据上述情况,我尝试猜想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姓氏族源流如下:1、江西填湖广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移民可能不多,江西填湖广不可能是这一地区的单一杨氏源流,甚至不可能是主流。2、土家杨姓原住民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杨姓估计是这一地区杨姓氏族构成的主体。3、湖区杨姓氏族迁移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湖区杨姓氏族,为躲避战祸,向山区迁移,与当地土家族杨姓氏族、江西填湖广的杨姓氏族融合。大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湖区的居民使用西南官话,他们可能为躲避历代战祸(包括洪武年间的战祸),从湖区就近迁入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来自当地土家族杨姓原住民、常德北部湖区杨姓氏族、江西迁入杨姓氏族。这些杨姓族人融合构成了现代该地区杨姓氏族的主体。十一、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误判的推测。从江西迁入杨姓不可能是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姓单一源流。推测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姓氏族误会源自江西吉安的原由如下:1、从常德北部湖区迁入山区的杨姓氏族,可能集中在江西填湖广时期迁入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由于有江西填湖广的史实支持,这部分从常德北部湖区迁入的移民极有可能让后人误会为是在同时期从江西出发迁入湖广的移民。2、明朝时期江西吉安籍宰相较多(包括杨士奇、杨廷和等),在明清两朝,人们很可能以祖籍江西吉安(宰相故里)为荣,不排除部分源流模糊的杨姓氏族移民(包括已融入汉族,自称为汉人的土家族杨姓氏族)推断自己源自江西吉安的可能。从我儿子算起,我们家已经离开祖籍地3代了,我们的乡情、血缘正在不可避免地被稀释。在物理距离上,我们离我们的祖籍太青山,已经渐行渐远了。人是不能忘记过去的,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因此我尽可能多地把祖先的历史捡回来,尽管有些我或许捡错了。为挽救一些即将磨灭的记忆(尽管记忆终将消逝),我撰写了此文,算是立此存照吧。我是一个离开祖籍地的杨姓小字辈,对家族源流确实知之甚少。尽管我本着溯本清源,弄清自己家族源流之心,尽可能在网上搜集客观资料,用心地撰写本文,但缺乏深入调查研究,资料掌握也不全面,本人知识水平相当有限,本文或许存在大量谬误和胡乱猜想的地方,权当抛砖引玉,恳请大家批驳、指正。 以下引用网上资料:石门县各姓氏共401姓。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姓氏,上万人的有覃、陈、王、唐、向、黄、伍、郑8个姓,千人以上的有吴、文、邓、丁、曾、盛、万、夏、邢、柳10个姓。另外,同姓不同民族的主要有:李姓土家族12666人,张姓土家族12418人,田姓土家族3132人,彭姓家族1589人。 族谱是封建社会注重家庭世系的结果和表现之一。族谱本来是记录宗法大家族血缘系统的,但后世无论大家小族,大多修谱。因此,族谱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一项重要内容。族谱内容是记录本家族世系,从先祖一直到当世人,分辈记录,明确族人间的关系,。在族谱中,全面记载一段时期内一个宗族父系亲属的全部人口姓名,生卒年月日时,所有同姓人,都按辈排列,不分贵贱尊卑,只对显赫人物有专门详细的生平事迹介绍。每部族谱,都有该姓姓氏来源、分支繁衍、世代迁徙的历史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考察价值。 对上述引用的两段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姓氏的描述我存在疑问,我在《2013湖南常德高考享受少数民族优惠加分考生名单公示【二】》中发现土家族杨姓考生竟多达41位,都可以组成一个班了,周姓也不少,可推测周、杨两个姓氏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土家族人口是很多的,应该有近万人,只不过可能由于汉化的原因,周、杨两个姓氏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土家族没有占该姓氏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我的认为在湖南省石门县,周、杨是土家族的姓氏,而且是大姓氏。邱姓有可能是土家族姓氏。

湖南常德石门县哪些姓氏是土家族周杨邱张是不是

3,湖北松滋洈水六个泉酒厂在那里

洈水
洈水龙王当村小花桥

湖北松滋洈水六个泉酒厂在那里

4,关于党的故事

  1.红军发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瑶寨见证民族团结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居有苗、瑶、侗、壮等民族。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后,就进入了这个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物馆退休干部杨永明向记者介绍说,红军翻越老山界后,进入了龙胜境内。红军来到这里之前,国民党反动派散布了大量谣言,使各族群众对红军产生了许多误解。湘江战役还在进行时,红军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  红军进入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后,一方面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方面采取召集群众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热情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并始终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  在杨永明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这个县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见到了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两条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据这个县原党史办出版的《红军长征过龙胜》一书记载,当年红军长征路过龙胜时,红3军团4师首长在白面瑶寨旁的这块巨石下,会见了当地瑶族起义首领。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曾发动了一场起义,但很快就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镇压了。躲藏在这块巨石下山洞中的几名瑶胞中,就有当时起义的首领。  红军首长向瑶胞们宣讲了我党的性质、任务及党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为鼓励他们继续革命,红军还送给了他们一些枪支和弹药,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两条红军标语。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将这块刻有红军标语的巨石“龙舌岩”称为“红军岩”。如今,70多年过去了,这两条标语仍然保护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瑶寨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上万游人到此参观旅游。  2.周恩来在龙坪侗寨指挥救火 侗族群众热情支持红军  平等乡是龙胜县侗族群众聚居的一个最大乡镇。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  在平等乡的龙坪侗寨,记者见到了仍然耸立在寨子中央的“红军楼”。这是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它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这座原名“杨氏鼓楼”、现叫“红军楼”的古老建筑,记载着一段周恩来指挥红军救火保侗寨的佳话。  原龙胜各族自治县党史办主任粟新民告诉记者,在红军进入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后,国民党反动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烧粮,借以散布“红军放火”的谣言,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朱德对此十分重视,向各军团首长发出命令:连日桂敌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军团驻地烧毁民房,企图疲劳及嫁祸我军,破坏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各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于到达宿营地后及离开宿营地前,严密巡查。如遇火警,务必设法扑灭,救济受难群众。纵火奸细,一经捕获,应即经群众大会公审后枪决。  在龙坪侗寨宿营的是红军主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在此驻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间木楼突然起火,火借风势,大半个侗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迅速来到寨子中央的“杨氏鼓楼”上,亲自指挥红军战士救火,同时命令红军保卫人员密查纵火特务。在红军战士和寨上群众的奋勇抢救下,大火很快扑灭,“杨氏鼓楼”及鼓楼东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来。  当晚,红军保卫人员抓获了几名国民党纵火特务。第二天,红军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公审纵火特务,揭露敌特的卑劣行径,宣传红军及我党的政策,并发放救济款接济受损失的群众。侗族群众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红军,认识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侗族群众开始积极帮助红军,当向导、做挑夫,许多青壮年还加入了红军。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也被称为“审敌堂”,现今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3.巴山蜀水写忠诚  济南军区,八一礼堂,鲜花如海,掌声雷鸣。  从将军到士兵,多次将掌声送给了济南军区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中的一位不穿军装的“兵”。  这掌声,是对这个“兵”和他的队员们的礼赞。  在抗震救灾一线,他们第一个把河南民兵的大旗,插在了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  在灾区救援的14个日日夜夜里,他和23名民兵与部队官兵并肩作战,成功救出了11名幸存者,并从废墟中清理出19具遇难者遗体,被灾区人民称为“最牛的民兵救援队”;他和他的23名的民兵动人故事,令万千巴蜀人民、中原儿女动容。  他就是河南省偃师市顾县村民兵连连长李玉强。  自筹50万元经费,携带400多万元设备,花费6万多元租金,让已投资1000多万元工程停工停产——“就是把身家财产全部搭上,也要去震区救灾”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5月中旬。  10多天前,河南偃师市顾县镇顾县村民兵连连长、洛阳强辉土石方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强,和董事长李顺卿在贵州省清镇市经过半个多月的考察、洽谈、论证、投标,投资1200多万元竞得了清镇市卫城镇大土村铅锌矿的探矿开采权。  之后,公司牌子挂起来了。10多台大型土工机械连夜从洛阳运抵贵州,请柬也发了,仪式也筹备妥当,30多名施工队员摩拳擦掌,单等5月13日举行开工典礼。  然而,5月12日,大地震发生了。一切是那么的突然,浩劫撕裂了大地,瞬间让汶川、北川、青川、什邡、都江堰……成千上万鲜活生命成为远逝的灵魂;刹那间,风情碉楼、羌笛青柳、熊猫之乡、禹王故里,将最后一笑化为绝版的美丽。  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生死离别、家破人亡,一幕幕惨烈的景象,让随同李玉强来贵州省清镇市务工的顾县村民兵连的民兵们惊呆了。  电视里万千悲伤的面孔和撕心裂肺的哭救声,像刀一样深深刺扎着他们的心。  “震中汶川灾区,山体塌方,桥毁路断,群众生命攸关。而公司有现成的挖掘机、推土机、碎石机、装载机等大型设备,都是灾区急需的机械,我们有责任过去帮助打通‘生命线’”。12日夜,辗转反侧的李玉强找到了公司董事长李顺卿,连夜决定:停工停产,就是把身家财产全部搭上,也要去震区救灾!  晨曦初露,李玉强把贵州工地的33名队员召集起来:“我和董事长商量过,决定马上赴灾区救灾。愿去的举个手,不愿去的留在这里,工资一分不少照发。”  “这是去救乡亲们的命呀,还说啥钱不钱。我们都跟你上去拼!”33条铁骨铮铮的汉子,齐刷刷举起33只手。  国难当头,民众蒙难,民兵当冲锋!面对群情激昂的战友,李玉强果断拍板:9人留守工地,23名民兵全部出发。  千里赴灾区,说出来容易。但机械都是履带式设备,离开了大型拖板车,可谓寸步难行。  找车!找车!为寻到大型拖板车,李玉强带着10多名民兵队员,跑遍了清镇市及周边4个县市,最远跑到了贵阳。一处处问,一处处找,直到当天下午6点多钟,才从贵阳市用6.3万元的高价租到了四辆拖板车。  “我们动作越快,灾区群众就越能看到希望。”“我们抢回一分钟,就减轻一分人民的苦难。”这是发自他们灵魂深处的呐喊——一切都是分秒必争。  5月14日凌晨2时,在李玉强的带领下,23名民兵打出了一面“河南偃师民兵突击队”大旗,携带着50万元流动资金和10余台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翻斗车等机械设备,从贵州清镇市出发,急驶四川灾区一线。  出发时,他们甚至没有顾上给家里打一个电话。  1200公里崎岖山路,20个小时艰难跋涉,面对着疾风骤雨,山体滑坡,挡不住他们向前的步伐——“退缩?就不是咱民兵干的事”雨,瓢泼而至。夜,漆黑无边。撕开夜幕、冲破雨帘,火急如焚的李玉强,带着浩浩荡荡的车队,快速疾驶在前往灾区路上。  然而,就在他们全速挺进中,不幸却悄然而至。14日11时左右,在川黔交界松坎段的高速路上,由于天雨路滑,一辆油罐车侧翻在公路的护栏上,车内6吨多柴油洒了一地。两辆满载着方便面、火腿肠的给养车,刚行驶到油泼过的路面上,一下子和他人的6辆汽车发生了连环相撞,两辆车滑出十多丈远,重重地撞在公路护沿上,车体受损严重,所幸司乘人员无事。  是先处理事故,还是继续前往抗震救灾第一线?这个有些棘手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李玉强面前。  “受损的车辆先别管,其他车辆继续赶往抗震救灾第一线。”没有一点犹豫,李玉强迅速作出22人继续前行,留下两名司机处理事故后再赶往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决定。  自从决定救灾的那一刻起,对于李玉强来说,抗震救灾中的每一件事,都要面临选择。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进入震区,路越走越险,塌陷的路基、滑落的泥石流赫然在目。14日傍晚,车队在通过一处涵洞口时,突然间,大地一阵剧烈颤抖,脚下泥石滚动,紧接着轰隆、轰隆……“耿宁波,快带车队通过涵洞,一辆车也别拉下!”李玉强急得从车窗伸出头来,扯着喉咙大声喊叫!  就在他们刚离开涵洞,不远处的山体滑坡,碎石滚落,掀起数丈高的黄烟。  好险啊!一名民兵向李玉强提出建议:“连长,夜里开车太危险了,是不是考虑找个安全地方停下来休整一下,明天再走?”  “往前走,直到没有路!”李玉强的口气异常坚定。他知道,越往前走,受灾的程度越重,灾区群众就越需要这支队伍。经过20个小时艰难跋涉,行程1200多公里,洛阳民兵救援队克服艰难险阻,在14日22时40分进入都江堰。  车队刚进入都江堰聚源镇,由于救灾心切,两天两夜滴水未沾的董事长李顺卿,一下子晕倒在了车边……过后,李玉强在日记里写道:那天,虽然给养车发生事故没跟上队,但在李顺卿所乘坐的那辆车上,还备有40多箱矿泉水、方便面。而他对“救命粮”舍不得吃一点,“救命水”也舍不得喝一口,他是把最后一瓶水给了灾区群众后昏厥过去。在此时,我真正懂得了选择竟然如此简单。  选择难么?不难!因为选择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救人。李玉强,这个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民兵连长,声音嘶哑而低沉地对我们说:“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要去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县打通生命线。可到了都江堰,到处是倒塌和裂缝的楼房,到处是废墟瓦砾,满目疮痍。灾区群众撕心裂肺的求救声,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犹豫。”  那天,把机械设备一卸车,来不及恢复体力,就拖着疲惫身躯直接进入废墟,与时间赛跑。  当生命悬于一线,他们会退缩吗?“退缩?就不是咱民兵干的事!”李玉强的话不多,却掷地有声。  人民利益面前只有人民,永远没有自己。这就是李玉强用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给出的鲜明解读。  与部队并肩战斗,救出11名幸存者,从废墟中清理出19具遇难者遗体。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穿行与危险之中—— 少休息一分钟,就可能多挽救一条命  看到浩浩荡荡的车队,灾区群众以为是专业救援队来了,绝望中遇到生命救星的群众,哭喊着把他们围了起来。回想起那一刻,李玉强说,我们就是骤然黑暗中闪烁的那一抹光亮。  “没有啥比拯救生命更重要!”看着一具具从废墟中挖出来的尸体,听着一阵阵撕心裂肺的求救声,李玉强和他的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中搜救,在瓦砾中探寻。  “求求你们,快救救我弟弟吧,他在这里打工,被埋到楼下面了。”15日上午,当李玉强刚从作业多时的挖掘机上跳下来时,一位30多岁的男子跑过来紧紧抓住他的手求救说。  那是一栋已经垮塌一半的五层楼房,整栋楼房底部已垮塌,扭曲变形,向前倾斜达10多度,悬挂在半空中的楼板如同树叶摇摇欲坠,楼房内不时地噼里啪啦往下掉碎水泥块,随时可能倒塌。但此时,危险已不足以威慑人,李玉强和他的队友们开始在残垣断壁里搜寻。突然,一水泥板下的空洞里传来了令人兴奋的敲击声,但空洞上方,有20多块楼板叠压,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形。要想救出这名幸存者,就必须把压在上方的水泥板清除。  “换我上吧!”看到李玉强身上多处擦伤,民兵侯向伟打算替下他。李玉强没有答应:“楼旁很危险,我一直在这里有经验,还是我来吧!”李玉强擦了把额头的汗水,又回到了指挥位上。  “连长,快看,这里有个空洞。”民兵张帅琪指着水泥板下大声喊。  有空洞就意识着有生命。为防止机械作业造成误伤,李玉强站在两栋危楼的中间,小心地指挥着两台挖掘机,将水泥板自上而下一块一块地掀起。“他还活着!”在两块楼板的夹缝中,他们发现了那名幸存者。那一刻,李玉强泪流满面,兴奋不已。其间,他还几次不顾生命危险,跳入洞中,察看救援情况,并用手和铁锹小心翼翼地清理碎砖烂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又累又饿,但谁也不肯停下来休息一会,因为他们知道,少休息一分钟,就可能多挽救一条命!  16日凌晨6时许,当大家几乎是手脚并用,把那名男子的弟弟救出来时,该男子感激得一下子跪倒在大家面前,久久不肯起来。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16日,他们被安排与有“铁军”之称的驻豫某红军师并肩作战。此时,大地震已经过去4天了,天气湿热,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令人作呕的尸臭味,但他们中没有一人退却。他们在余震中搜救,在瓦砾中寻找,用爱心扫描生命的信号,抚慰生离死别的悲情。截至5月19日晚,他们又从废墟中清理出了19具遇难者遗体。此后,他们还和铁军一道,救出了10名幸存者,清理出3000多元现金和40多万元的存折。  3次主动请战,两天3次深入被阻“生命通道”探路,面对频发的余震和随时可能滚落的巨石,他们冒死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写出了213国道抢修方案——  “为救人进去探路,我就没想过要活着回来!”  “看到一个个被困群众成功获救,我们的心始终沉甸甸的。被困群众实在太多了,通往汶川的道路还没抢通,根本无法进入救援”,李玉强忧心忡忡地说。“要想救更多的人,就必须抢通这条‘生命通道’!”  总有一种真情无限浓厚,总有一种温暖血脉相连。  都江堰救人告一段落。当听到通往汶川的道路被堵,官兵们进不去的新闻后,具有多年修路经验的李顺卿和李玉强决定,带着工程车队奔向震中映秀镇,加入到济南军区工兵部队打通汶川“生命通道”的战斗中。  第一次李玉强找到了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没有批准。  第二次又找到了都江堰市领导,仍没得到批准。  第三次他们又通过市领导的介绍,找到了四川省公路局唐总指挥,递交了军令状。  在请战书上,他们这样写道:“我们是河南民兵救援队,我们有10多年的修建高速公路经验,有大型机械设备,熟练的操作手,完全具备抢通道路的条件,请求批准我们配合部队官兵,打通通往汶川的生命线!”  出于安全考虑,指挥部没有批准他们的请求。  “我们是自愿去打通‘生命通道’的,如果有什么意外,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为了获取路况资料,制订抢修方案,救人心切的李玉强不等指挥部批准,决定提前深入213国道。  立下的是铮铮誓言,捧出的是满腔赤子之情。李顺卿、李玉强、李向阳将这封留给家人的“诀别”信交给队友,义无反顾地开车上路了……  通往映秀镇的公路,夹在悬崖峭壁与湍流的岷江之间,损毁十分严重。很多路段被震落的巨石和滑坡的山体堵得严严实实,有的地方裂出数十尺宽的深沟,有的则拱起几十厘米高的凸面,近百里长的公路上被砸坏的各种汽车随处可见。  “勘察路况非常危险,一面临江,一面是山,当时余震不断,一旦有石块滚落,根本没处躲身,百分之百没有活路!”回忆起当时的经历,李玉强仍心有余悸,“说不怕是假的,可当时去探路,我们就没想过能活着回来”。  第一次探路,由于道路损毁情况复杂,途中又遇到了余震,3个人死里逃生。  想修路就得彻底弄清路况。当天下午,刚从“鬼门关”走了一圈的李玉强、李顺卿,又和队伍中唯一的党员董北龙和最好的操作手许卫东第二次深入受阻路段……当晚,他们利用收集到的情况,初步制订出一套抢修方案。  方案出来了,不放心的李顺卿觉得自己还需要再去探下路。尽管他的想法遭到了队友们反对,第二天一早,李顺卿还是趁所有人没察觉时,独自一人悄悄上路。这次,他怕大伙打电话劝他回去,索性将手机也关了。  当时发现车不在,打电话又关机,我就猜到李顺卿一定又去探路了。那里随时可能出现险情,他年纪大了,腿脚又不利索,万一……,不敢往下想,李玉强便和李向阳立刻追了过去。  看着路旁滚落的巨石,被砸得扭曲变形的汽车,两人越找越心慌。整整找了两个多小时,趟过4条河,走了10多公里山路,他们才在一块巨大的岩石旁,看到了他们熟悉的背影。没有言语,三条铁骨铮铮的汉子抱在一起,眼中都充满了泪水。  冒着生命危险,三进“生命通道”探路,他们终于给指挥部上交了一份抢修方案。  “不能抢通汶川的道路,我们可以抢修其他道路”。完成了通往汶川道路的抢修方案后,李玉强连夜决定,向重灾区什邡挺进。5月20日凌晨,在一处被山体滑坡堵得严严实实的公路上,他们看到有不少部队官兵在抢修道路,没有命令、没有求援,大家开着推土机、挖掘机就冲了上去……  12天的战天斗地,18名民兵火线入党,两人荣立三等功,24名民兵舍生忘死、无畏大勇之举在巴蜀和中原大地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民兵也是打不垮的铁军”  5月22日,在完成了抢修道路的任务后,李玉强又带领24名民兵转战重灾区什邡市蓥华镇,承担了10多栋楼房的清理任务。奋战中,险象环生,车辆被砸损了,手臂、腿脚被划出一道道血口,却没有一人肯停下来喘口气。  在战斗同时他们也时时被感动着,“共产党员”几个字的含义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刘政伟、侯向伟等18名青年民兵在战斗的间隙找来几片信纸,饱蘸殷殷鲜血、滚落的泪珠,和着浃背而流的汗水,写下了一句句滚烫的入党誓言。  看着他们昼夜加班,当地指挥部人员多次劝他们:“夜间施工危险,你们也歇歇吧!”可李玉强却回答:“放心吧,我们民兵也是一支打不垮的铁军!”  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支这样的“铁军”,我们在遭遇灾难时才会显得更加从容和坚定!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 董北龙,这位看上去文弱的技术人员,在民兵连挑兵选将时,他生怕自己去不了前线,上前一把拽住李玉强说:“我是这里唯一的党员,我不去谁去!再说,俺的孩子都已经成家,没了牵挂,就是牺牲在一线也不遗憾!”在灾区的日子,他一干就是50多个小时,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却始终忍痛奋战……  李向阳,从他瘦弱的身板和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怎么也找不到抗震英雄的影子,可就是这位年仅19岁的孩子,在三天三夜水米未进的情况下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劝他休息,他却一脸倔劲:“休息与救人,哪个更重要?!”清理路障时,一块从山坡上滑落的大石头把他砸得头破血流,缓过神来,他的第一句话却是:“我没事,救人要紧……”  耿宁波,这位患重感冒多天,正在输液的小伙子,一听说要去抢险救灾,一把拔掉针头,跑到李玉强的跟前恳求:“我长这么大还没做过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这次一定要去!”  张帅琪,人如其名,这位帅气、活泼、充满阳光的小伙子正处于热恋之中。5月29日是他与女友约定的婚期,为了参加抗震救灾,这位平时健谈的小伙子只是悄悄地给女友发了一条短信:“因重要事情,推迟婚期,回家后再向你解释,请原谅。”  …… 时穷节乃现,危难出英雄。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劫难中,我们真实地见证了这样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他们平凡得从你身边走过时你都不曾记得他们的背影,然而走近他们却只能仰视才能感悟他们的思想境界。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爱铸成一座座坚不可摧的丰碑,深深镌入中华民族这块古老土地的基石。  英雄们的壮举赢得了世人瞩目。5月20日,贵州省清镇市市委书记杨明晋打来慰问电话:“你们为清镇人民树立了榜样!你们是贵州的光荣,河南的骄傲!”  在网上,网民们称他们为“汶川地震中最牛的救援队”,引来数千人跟帖评论。其中一名网友在评论中说:“我知道这支队伍,在全国不少高速公路的施工中都留下了较好的口碑……他们不顾一切参加抗震救灾的行动,闪耀出人性中最善良、最动人的光辉。他们是最强的队伍,是河南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  5月27日,24名英雄凯旋时,偃师市党政军及各界群众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偃师市委组织部批准了18名民兵的入党申请,中共偃师市委、市政府授予这24名民兵“五一劳动奖章”,洛阳军分区也授予他们为“汶川抗震救灾优秀民兵连”,李玉强、张帅琪分别荣立“三等功”。  一时间掌声、鲜花包围着他们,英雄的光环笼罩着他们,然而面对这些荣誉李玉强却轻描淡写:“民兵就是兵,关键时刻就要顶上去!”

5,徐州凤鸣塔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酒为什么叫泥池酒是在泥池子里酿造

古井酒学的 古井的老池就是泥池。陈年的 老古井能喝出泥香和麦香 。凤鸣塔就是烂泥味。我还藏有几件九几年的凤鸣塔。

6,新疆土黄泥窖酒248毫升的多少钱一瓶

经上网查询248mL新疆土黄泥窖酒目前市场售价人民币49.00/瓶。
土黄泥酒在哪里买?
700-800

7,老土酒 2002年52度酱香型 土藏老窖 编码是6930277101015 多少钱

老土酒酱香型白酒其酒体微黄而透明,具有香气浓郁芬芳、酱香突出细腻绵长,入口软绵醇厚、回味悠长、酒香而不艳,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目前2002年52度老土酒土藏老窖酱香型白酒500ml每瓶市场价为78元RMB,是亲朋好友聚会和重要场合宴会之首选佳品。若有帮助望采纳,多谢!

8,我收藏一瓶53度茅台054L土黄色瓶厂址是中国茅台酒厂出品

你好,我这有一瓶1983年的飞天茅台53度,0.54l,请问现在值多少钱?
100
你的是酱瓶茅台,比普通茅台值钱,看你说的53度茅台,0.54L,土黄色瓶中国茅台酒厂出品应该是87年的,价值在10000元左右!

9,网上的泥土埋藏酒说灵感来自女儿红有谁可以介绍一下吗

女儿红是浙江省绍兴市的汉族传统名酒,属于发酵酒中的黄酒,用糯米,红糖等发酵而成,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江南的冬天空气潮湿寒冷人们常饮用此酒来增强抵抗力。有养身的功效。【来历】  女儿红是糯米酒的一种,主要产于中国浙江绍兴一带。早在宋代,绍兴就是有名的酒产地,绍兴人家里生了女儿,等到孩子满月时,就会选酒数坛,泥封坛口,埋于地下或藏于地窖内,待到女儿出嫁时取出招待亲朋客人,由此得名“女儿红”!  著名的绍兴“花雕酒”又名“女儿酒”。中国晋代上虞人稽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物”,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故事呢!从前,绍兴有个裁缝师傅,娶了妻子就想要孩子。一天,发现他的妻子怀孕了。他高兴极了,兴冲冲地赶回家去,酿了几坛酒,准备得子时款待亲朋好友。不料,裁缝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老婆又生了一个女儿,原此,女儿满月时并未拿出来,一直埋于桂花树下。  光阴似箭,女儿长大成人,生得聪明伶俐,且继承了裁缝的手艺,并和裁缝的徒弟成了亲事,他高高兴兴地给女儿办婚事。成亲之日摆酒请客,裁缝师傅喝酒喝得很高兴,忽然想起了十几年前埋在桂花树底下的几坛酒,便挖出来请客,结果,一打开酒坛,香气扑鼻,色浓味醇,极为好喝。于是,大家就把这种酒叫为“女儿红”酒,又称“女儿酒”。  此后,隔壁邻居,远远近近的人家生了女儿时,就酿酒埋藏,嫁女时就掘酒请客,形成了风俗。【色香味】  女儿红酒是一种具甜、酸、苦、辛、鲜、涩6味于一体的丰满酒体,加上有高出其他酒的营养价值,因而形成了澄、香、醇、柔、绵、爽兼备的综合风格。  色:女儿红酒主要呈琥珀色,即橙色,透明澄澈,纯净可爱,使人赏心悦目。  香:女儿红酒有诱人的馥郁芳香;而且往往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更为浓烈。  味:女儿红酒的味给人印象最深,主要是醇厚甘鲜,回味无穷。女儿红酒的味是6种味和谐地融合。
泥土埋藏酒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元304年,晋代上虞人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记载的“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南方人生下女儿刚几岁,便会开始酿酒,酒成后,将之埋于桂花树下。女儿出嫁之时,方才取出供宾客饮用。久经埋藏后的酒,色浓味醇,口感颇佳,坛中舀出的头三碗酒,必先呈给女儿婆家的公公、亲生父亲以及自己的丈夫,寓意祈盼人寿安康,家运昌盛,百年好合。茅台镇任意门酒业的匠人们,在此基础上,根据茅台镇当地特有的土壤、水源、环境,经过反复实验,最后研发出这款泥土埋藏酒。
女儿红是浙江省绍兴市的汉族传统名酒,属于发酵酒中的黄酒,用糯米,红糖等发酵而成,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江南的冬天空气潮湿寒冷人们常饮用此酒来增强抵抗力。有养身的功效。【来历】  女儿红是糯米酒的一种,主要产于中国浙江绍兴一带。早在宋代,绍兴就是有名的酒产地,绍兴人家里生了女儿,等到孩子满月时,就会选酒数坛,泥封坛口,埋于地下或藏于地窖内,待到女儿出嫁时取出招待亲朋客人,由此得名“女儿红”!  著名的绍兴“花雕酒”又名“女儿酒”。中国晋代上虞人稽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物”,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故事呢!从前,绍兴有个裁缝师傅,娶了妻子就想要孩子。一天,发现他的妻子怀孕了。他高兴极了,兴冲冲地赶回家去,酿了几坛酒,准备得子时款待亲朋好友。不料,裁缝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老婆又生了一个女儿,原此,女儿满月时并未拿出来,一直埋于桂花树下。  光阴似箭,女儿长大成人,生得聪明伶俐,且继承了裁缝的手艺,并和裁缝的徒弟成了亲事,他高高兴兴地给女儿办婚事。成亲之日摆酒请客,裁缝师傅喝酒喝得很高兴,忽然想起了十几年前埋在桂花树底下的几坛酒,便挖出来请客,结果,一打开酒坛,香气扑鼻,色浓味醇,极为好喝。于是,大家就把这种酒叫为“女儿红”酒,又称“女儿酒”。  此后,隔壁邻居,远远近近的人家生了女儿时,就酿酒埋藏,嫁女时就掘酒请客,形成了风俗。【色香味】  女儿红酒是一种具甜、酸、苦、辛、鲜、涩6味于一体的丰满酒体,加上有高出其他酒的营养价值,因而形成了澄、香、醇、柔、绵、爽兼备的综合风格。  色:女儿红酒主要呈琥珀色,即橙色,透明澄澈,纯净可爱,使人赏心悦目。  香:女儿红酒有诱人的馥郁芳香;而且往往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更为浓烈。  味:女儿红酒的味给人印象最深,主要是醇厚甘鲜,回味无穷。女儿红酒的味是6种味和谐地融合。这6味即是:甜味、酸味、苦味、辛味(辛辣)、鲜味、涩味、以上6味形成了女儿红酒不同寻常的“格”,一种引人入胜的,十分独特的风格。【酿制方法】  1、糯米:高质量糯米两磅。  2、酒酿:中国店,上海出品, 两粒一袋。(3 袋 备用)。  3、糯米饭的做法,有如下两种供选择:  A、糯米两磅,放水半分(水高过米0.5寸/1.2 cm ) 隔水蒸30分钟,电饭锅煮熟即可。这种方法快捷简单。  B、糯米两磅,放水中浸泡3小时后,用纱布袋把米装起,粗粗滤去水,隔水干蒸30分钟即可。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饭不会煮稀了。  4、将酒酿跟糯米混匀:把糯米饭放凉 (30度<米饭<50度),一粒酒酿一磅糯米(两磅糯米饭用两粒酒酿),把酒酿碾散。  如果糯米饭是用A法烹制,则把酒酿与温凉的糯米饭混匀,装入密封的容器,中间掏个洞出酒,封盖之前,在表面再撒上薄薄一层酒酿。  如果糯米饭是用B法烹制,则加一碗温水(烧开过的较好)入饭中,按上面的方法将酒酿跟糯米饭混匀,中间掏个洞出酒,然后密封。  5、将密封的容器用羽绒服包起来,放到暖气房(锅炉房),35-37度,大约24-48 小时就可以了。如果就放在家里25-27度大约要3-4天。做好了,就把整个容器放在冰箱内,慢慢享用。【点评】  1、关键是将酒酿与糯米饭混匀,这样才会发酵得好。糯米饭的干稀与否不是关键,只要熟了就行,不熟,酵母不起作用,饭煮的太稀则不易将酒酿混匀,而且口感不好,但对出酒的质量没有影响。饭太热就放酒酿,会把酵母杀死,也不起作用了。  2、密封是关键,不会污染(干净也会少污染),而且发酵快。温度只是决定出酒的快慢。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