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邗沟酒业公司,古邗沟有多么特别为什么能进去诗歌里

1,古邗沟有多么特别为什么能进去诗歌里

经典永流传。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秋,吴城邗[hán],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的第一锹土始,扬州便开启了从“蛮夷”通向繁华的道路。2500年来,邗沟被视为扬州的文明“源头”,亦是大运河的前身及开端。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邗沟及后来的大运河,便成了扬州最重要的运输途径。尤其到了唐代,扬州成为全国漕运的中心,占有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此时的扬州商贾如云,极尽繁华,获得“维扬雄富冠天下”的美名,造就了扬州一段最辉煌的时期。可以这样说,因为古邗沟,运河得以生,扬州得以生。而中国大运河是世界著名三大运河之一,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巴拿马运河始凿于1881年,邗沟开凿于公元前486年,所以古邗沟是世界最早的运河。

古邗沟有多么特别为什么能进去诗歌里

2,世界上最早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我肯定,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它南起浙江 杭州,北至北京通县北关,全长1794公里,贯通六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其开凿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而至7世纪 的隋炀帝时期和13世纪的元代,又先后两次大规模地开凿运河,终于建成了这条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动 脉。 从天津到通县北关、张家湾一段,叫北运河,又称之路河,全长186公里。从通县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 惠河,该河是元代初年由伟大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的。因北京地势比通县高,在通惠河上 修筑了五道闸门,控制水位,使南来的大船才可直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那时积水潭"舳舻蔽水",成为一个 南北漕运的大港口,附近市场繁荣,盛况空前。 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这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 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 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断航,只有江浙一线仍畅通无阻,并成为旅游热线。 为适应我国现代 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已在北京通县北运河、温榆河等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通州北关、张家湾的 古运河遗址中,兴建起大运河旅游区及纪念馆等,广大中外游人便可到此一览昔日京杭大运河的迷人风姿。 可是,我去过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现在污染好严重,希望早日治理

世界上最早的运河

3,兰陵是什么意思

(一)鲁国建立次室邑地处鲁南的今苍山县兰陵镇周围区域在夏、商、西周时代为鄫国(向城西北有鄫国故城遗址)所属。公元前602年,经淮河入海的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改道,北上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鄫国以南茫茫湿地和浩瀚湖泊现露大面积滩涂,成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前601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任鲁国正卿大夫,掌管鲁国经济大权。这时期南方的淮夷人趁势北上,抢占黄淮滩涂。鄫国弱小,无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鲁国,为维护鲁国利益和季孙氏费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鲁国军队、奴隶南下,占据今兰陵建立次室邑。同时,在鲁国、鄫国井田上耕作的奴隶们也纷纷南下谋生,到泇水、泗水中下游的湖泊滩涂边开垦“王土”。一时间黄淮滩地私田大量增加,奴隶们成了自由人。前594年,鲁国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此推行“初税亩”制度。于是,次室周围的土地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农户家庭单位,有了属于诸侯规定或自己登记纳税的姓氏,老百姓从此成为农民的别称。公元前568年,鄫国秘密归附鲁国,鲁国莒国发生战争,鲁国收复鄫国故地。因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家族长期专权,次室成为鲁国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宫殿式建筑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女忧君爱国的凄婉故事。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载:“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据鲁穆公和三年后的时间推算,此为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当为楚国控制,成为与吴越争霸北方的阵地。今县域至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这一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地域成为楚国新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派出官员管理鄫国故地,《荀子》“尧问”篇中有缯丘(鄫国故地)之封官拜见见楚相孙叔敖的记载。(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   (二)楚国更名兰陵。据考,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2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时的左徒,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兼管楚国内政外交事务,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秋,为合纵连横攻秦,屈原首次东使齐国。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前312年,为缓和楚齐两国因争霸的对立,楚怀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齐楚复交。此时楚国占有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谁占地盘谁做主。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专政遗留下来的“次室”,还要让鲁国遗民接受楚人的统治。他们认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鲁国旧地,还要打上楚国政治的印记。拟定一个充满时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政治家屈原身上。  战国时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诸侯林立。屈原从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东使齐国,大江东去,入邗沟达淮泗到泇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东北边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齐的必经之地。屈原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对东北边邑密切关注,应是这个时期将次室改名兰陵。公元前255年,荀子任兰陵令,距楚人占据兰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齐亦64年间隔,兰陵地名早已定位。     萧氏家酿:萧氏家酿即兰陵美酒。4000年前,殷商甲骨文记载“鬯其酒”。汉代萧氏精酿制造,亦称“萧王美酒”。萧家重臣,朝觐汉宫,贡酒侍宾,君臣御宴,香郁美酒,久负盛名,世代传承。【镇中兰陵美酒厂内有美酒车间有酿造工艺流程】 兰陵不等于萧,因为它的文化很多内容。兰陵历史文化   兰陵荀子文化 战国时期两任兰陵县令的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公元前255年,先后两次任兰陵县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其墓地陵园犹存,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国理念奠定了秦汉封建帝国统一发展的局面,治县政绩为兰陵地区世代传颂。荀子学术思想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为代表,兰陵地区人才辈出,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传说中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均出自兰陵。历代著名学者有:秦汉时期的疏广、疏受、孟喜、萧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缪袭、何承天、鲍照、鲍令晖、徐勉、何逊、颜之推,隋唐以后的颜师古、萧颖士、贾仲明、兰陵笑笑生等。   兰陵美酒文化 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酿酒业发达,以兰陵美酒而著称,酿制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代, 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汉墓出土了两坛印有“兰陵承印”的陶质器皿装有兰陵酒,酒香依旧。唐朝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绝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使兰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扬古今,定格了兰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兰陵美酒荣获金质奖章,更使这一传统名酒名播海外,跻身于国家名酒之列。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至今兰陵美酒系列产品以其品牌化、产业化优势,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兰陵氏族文化 萧望之,萧何六世孙,字长倩,宣帝时,历任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等职,为官刚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杀。其墓在今兰陵镇小仲村(实为萧冢村)。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萧齐、萧梁政权统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一章。兰陵是萧氏郡望寻根之地,近年来已有大批海内外萧氏后裔前来祭祖,吸引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兰陵运河文化 明朝万历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政府征召民力历时10年,在兰陵西泇河下游开掘泇河运道,长260余里,避开黄河的险要河段330里,沿泇河运道可直达京杭。此工程使兰陵古镇有了通航之利,成为经济战略重镇,兰陵古城牌坊高悬的“逵达邹鲁”、“衢通淮徐”匾额,见证了兰陵明清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兰陵红色文化 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兰陵地区留下了许多英雄史诗。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上的一颗彗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兰陵红枪会起义;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临沂、台儿庄大战时重创日军的阻击战场;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在这里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兰陵是什么意思

4,古运河的历史及发展情况

  中国古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与万里长城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而它的发端就在我们扬州,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乃是它的滥觞。  而今,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沿河城市纷纷“争抢”这张历史“名片”;国家也拟将古运河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扬州是唯一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古运河无疑将更令世人瞩目。今年“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的主会场已确定“搭台”古运河畔,唱响“运河大戏”。  今天,值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纂的《扬州古运河》一书首发之际,本报与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开设“扬州古运河寻访录”一栏,拨开尘封的历史,探寻古运河的“前世今生”,彰显旷古独特的运河文明。  “扬州古运河寻访录”之一  【背景:“运河城”之争】据不完全了解,杭州拱墅区已经率先筹建起中国古运河博物馆,并多次举行中国古运河文化研讨会;杭州、聊城、济宁等城市先后举办“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无锡已实施城区古运河永久性禁航,保护古运河历史街区,同时大力发展“古运河之旅”,北京市通州区大打运河文化牌,规划建设了包括运河文化广场在内的一批文化设施。而邻近的淮安则更加明了、响亮地喊出了“运河城”的声音,气势“雄壮”。  寒冬的清晨,寒气慑人,往常热闹的邗沟路行人寥落,一旁清清的邗沟水已然冰封。亭台水榭,古朴幽雅,堤岸上洒落着点点白雪,平添了几分诗意。遥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正是于此开凿邗沟,那又是怎样一番艰辛的景象!同样,开筑古城扬州的吴王夫差也不会想到自己下令开凿的一段沟渠,竟然“流”下了千古佳话!  1800公里长的古运河犹如一条巨型的纽带,流穿了全国数十座城市,滋养了沿河的华夏世代子孙,孕育出了灿烂的运河文明。目前,全国诸多沿运河城市都在自豪地称自己是“运河城”。  谁是当仁不让的“运河城”?一时争论不休。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也只有一条途径可走——探寻古运河的历史过往。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虎华称,“追根溯源,古运河的发端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古运河的第一锹正是在扬州这方土地上开挖。这已是不可辩驳的史实。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名垂千秋。东晋永和年间开挖了今仪扬运河的前身。唐代齐浣开凿伊娄河,瓜洲渡从此名闻天下。沟通五大水系的古运河在元代诞生。而其间,隋炀帝大规模全线打通古运河,也是以扬州为中心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的。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未变化过。邗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在王虎华的心中,扬州且是天下无双的“运河城”,他说,“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古运河的兴衰史也就是扬州古城的兴衰史。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贯通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扬州古运河是扬州城的‘母亲河’,扬州是唯一与中国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运河城’。古运河对扬州城的诞生和成长,对扬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两千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基本契合。古运河从瓜洲至宝应全长约125公里。其中,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王虎华说,保护、整治、利用古运河,继承和弘扬古运河文化,是扬州人民神圣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国家拟将古运河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扬州古运河的地位更显得独特和重要。从延续和发展历史文明的角度看,我们对扬州古运河保护、利用的责任更为重大,意义更为深远。  老邗沟的前世今生  谈到古运河,人们往往将眼光投向古运河的前身——邗沟。邗沟涵盖了古运河的基因。扬州城北这个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老河,见证了当初吴王夫差的英雄壮举。记者寻这条老河而行,似乎能感受到公元前486年,“举锸如云”开凿邗沟的壮阔热烈场面。  据《扬州文化志》记载,扬州遗存的古邗沟长约1450米,宽50至60米,中段有清修石桥“邗沟桥”。古邗沟也曾引起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关注。当年轰动一时的《话说长河》、《话说运河》都曾取景邗沟。如由柯蓝撰稿的《古城扬州》就有一段:“当年夫差北上伐齐,北霸中原,在这里挖邗沟,筑邗城。这些沟就是历史形成大运河的早期工程。”  据《汉书?艺文志》及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邗沟的路线大致是:南引长江水,再从如今观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绕至铁佛寺稍南的城东南角,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穿过今高邮南15公里的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陆阳湖(又名渌阳湖)之间,进入距今高邮西北25公里的樊良湖;再向东北入今宝应东南30公里的博芝湖(又称博支湖,即广洋湖)、宝应东北30公里的射阳湖;出湖西北至山阳(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汇入淮水。因为利用天然湖泊以减少人工,所以邗沟线路曲折迂回,全长约200余公里。  邗沟的遗存为扬州传下一笔丰富的文化宝藏,可以有效开发利用。据我市文史专家晏炳森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市文管会曾与市规划部门制定《古邗沟保护规划》。他认为,古运河申遗、扬州建立运河博物馆都离不开古邗沟。一是要历史建筑风貌,对邗沟两侧建筑进行整修;二是遍种柳树,恢复古“邗沟烟柳”景观;三是要重修大王庙。早先在邗沟旁建立一座财神庙,庙里供奉的却不是财神,而是与扬州城密切有关的吴王——一位是春秋时的吴王夫差,一位是西汉的吴王刘濞,因此这座庙也被称作“二王庙”,两位吴王被扬州人作为财神供奉了。如今,“吴王庙重修记”石刻尚存,可古为今用。  隋炀帝和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的名字,一直与中国古运河紧紧相连,永远无法分开。大业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开山阳渎后的18年,隋炀帝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在邗沟旧有基础上的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我们不禁想问,隋炀帝为何要开凿这一条贯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先生研究认为,隋朝结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据局面,既为古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是开凿古运河的客观需要,以此来加强、改善全国的建设、交通运输。统治者隋炀帝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目的开凿运河是必然的,至于因其向往江南、向往扬州而开运河一说,只是诸多原因之一。  隋炀帝所开运河以东都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运河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北运河为永济渠。大运河设计的总方案是以黄河为基干,充分利用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点,使运河顺应地形由高往低缓缓流去。这种方案既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趋势,又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使南北运河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顾一平先生说,大运河凝聚着决策人隋炀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同时,也凝聚着运河设计者和千百万挖河民工的智慧与血汗。  就沟通江淮的整个运河来说,文帝和炀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沟故道。所以,当通济渠凿成时,邗沟也已修毕。当月,隋炀帝就乘坐龙舟,由新修好的运河浩浩荡荡巡行江都。“我梦江都好”,运河是炀帝的扬州好梦,最终也成为他的扬州噩梦。  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修过长城,秦始皇成为最杰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过运河,隋炀帝成为最杰出的代表。然而,既修过长城,又开了运河的皇帝,只有隋炀帝一人。这涉及到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帝王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扬州城与大运河紧紧相连,与隋炀帝也不能分开。这个皇帝曾当过11年扬州总管,开通了大运河,三下江都,最终死在了这里。  顾一平先生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一直颇受争论。但是无论怎样,古运河惠泽后代的功绩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自隋以后,每年数十、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经济与军事命脉。  老扬州:古运河载来的新“盐城”  盐运是古代扬州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有了运河,扬州才得以成为两淮盐业的中心。运河和扬州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现在扬州城里还有众多的盐业遗迹。说老扬州是古运河载来的新“盐城”一点也不为过。  在国庆北路西侧,有一个去年底刚刚整治一新的盐运司衙门,这便是当年盐政机关两淮都转运使司衙署的旧址,它是扬州盐业兴隆的见证。盐运使始置于元代,全称为都转盐运司盐运使,简称运司,设于主要产盐地区。从元朝至民国,都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衙署机构,负责两淮地区盐的生产、运销和缉私等事务,可见盐业在扬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四岸公所也是扬州盐运的见证。公所在丁家湾西端,有一座高大的门楼。按照清朝政府规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盐均须从两淮盐区运出,故四省盐商大量聚集于扬州。所谓“四岸公所”,就是他们议事的地方。扬州之盐,凡是销往四省口岸的,其运盐的先后、载盐的多少、购盐的贵贱,都必须由大小商人们议定,于是四岸公所便应运而生。只有诸事议定了,客商们才能持票往仪征十二圩盐栈领盐,然后装船驶往各个口岸。  “盐城”古迹处处可寻。南河下的北面有一条古街,叫做引市街。在扬州盐务发达的时代,这里曾经是各地商人买卖“盐引”的地方,犹如今日的金融一条街或股票市场。扬州引市街每日每时进行的交易行情,遥遥影响着皖、鄂、湘、赣等省食盐价格的起伏涨落。  据扬州学者韦明铧先生介绍,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各场运至扬州待转各地的海盐达58.76万小引(1小引等于100公斤)。扬州运河中盐船拥塞,两岸盐仓林立。清代盐课更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在全国盐课982万两税银中,两淮盐课高达607万两,占总数的62%。  古运河,宏大水库润千秋  千年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本是水运之河。军运、漕运、盐运、货运……运输是古运河的基本功能。而运河作为人工开凿的水道,又在防洪、排涝、灌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船只航行,需要足够的水深和航道宽度,以及符合航行要求的水流比降,否则就会搁浅或发生事故。通过长期的实践,扬州人民在运河上创建出一整套从埭堰、斗门直至船闸等人工渠化河流的过船技术设施,使运河20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畅通。  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在运河上采取人工渠化的方法了。最早出现的设施叫做“埭”或者“堰”,实际上就是拦河修筑的蓄水坝。当年吴王夫差筑邗沟时,邗沟水位即高于淮河水位。为防止邗沟水流入淮河,就在今淮安楚州北的末口筑了一道拦河大坝,取名“北神堰”,阻挡了河水下泄,保持了邗沟水位的基本平衡。  东晋太元年间(376年-396年),太傅谢安镇守广陵,于城北20公里处的邗沟上筑邵伯埭。东晋末年,邗沟南段又连续筑有4座埭堰,称秦梁埭、邵伯埭、三枚埭和镜梁埭,分段节流,形成人工控制的航道。  重载船只越过埭堰十分麻烦,需要反复装卸,且船只过坝是“起若凌空,投若堕井”。延时费力不说,船舶和物资都易损。这迫使人们想出更好的法子来代替埭堰,于是出现了用来节制水流的水工设施——“斗门”,也称“水门”。  在今天扬州城西北部的蜀冈与仪征、邗江交界的丘陵地带,自汉唐至明代中叶,曾连绵设置了5座“水柜”(即今天的水库),叫作“五塘”。千百年来,五塘为扬州和苏北地区的农田水利特别是运河的航运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历史而言,五塘中当以下雷塘最为古老,汉时被称为“雷陂”。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当时理想的游憩之所。吴王刘濞曾于此处筑钓台,饮宴游乐,笙歌达旦。荒唐的江都王刘建则喜欢在此泛舟。有一次,恰遇大风,刘建竟然命令两个侍从乘小舟出没于风涛之中,看他们在水中挣扎沉浮以为笑乐。  五塘中面积最大的要数陈公塘。此塘系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所筑。位于今仪征龙河乡一带,于“冈势峻昂”中,“依山为形,一面为堤,以受启闭”,三面环山,“周广九十余里”。塘的东南方有长堤一道,堤上设闸为出水口。塘筑成后,沿塘农田收益甚大,乡民对陈登“爱而敬之”,故此塘又名“爱敬塘”。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长史李袭誉又在陈公塘之东筑勾城塘。这口塘面积在五塘中位居第二,可灌溉农田800余顷。  随着运河漕运的日益重要,五塘的任务也随之改变。中唐以后,五塘变为济漕利运、补给水源的水库了。  波通千里扬州驿  运河使扬州城成为历代南北交通的咽喉。因而,历代都在扬州设立了水陆相通的驿站,曾有“扬州驿”、“扬子驿”、“广陵驿”等名称。扬州驿在城南。今南门外大街有一向东的斜坡,直抵古运河,名为“馆驿前”,旧时的馆驿即在其左近。馆驿前原有码头和邮亭,接待过往官员,引渡上下驿马。这里是扬州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  秦始皇出巡,曾利用运河沿线的驿道。古邗沟的驿道为邗沟道,是古驿道上重要的一段。邗沟旁的秦邮(今高邮),即因秦始皇时“筑高台、置邮亭”而得名。  据有关文史专家介绍,明清两代,沿运河的堤岸设有驿站和铺设。明成祖迁都北京,运河成明王朝的命根子,“天下大命,实系于此”,并派十万大军沿途保障粮盐运输通畅,南京、北京之间邮驿建筑地位更加突出。扬州的驿站建筑都很华丽。《中国古代邮驿史》说:“南直隶扬州府广陵水驿,正厅悬匾额曰‘皇华’,后堂建有淮海奇观楼,匾额曰‘礼宾轩’。”  明代人程春宇作过一首《水驿捷要歌》,说南京到北京的千里驿道上共有驿站46处,其中“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过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三句,是说在扬州区域有仪真的仪真驿、江都的广陵驿、甘泉的邵伯驿、高邮的盂城驿和界首驿、宝应的安平驿六座驿站。广陵驿对于扬州文化影响深远,至今在扬州口语里还保留着它的些许印痕。扬州人俗呼馆驿里的驿卒为“驿子”,扬州有“充老驿子”的俗语,用以讥笑不懂装懂、冒充内行。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