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出酒率究竟是多少,一斛酒是多少

古人形容度数高的酒是“美酒为毒”,并且价格也很贵。话说回来,古人喝的酒跟咱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发酵酒,并非高纯度的蒸馏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实际上根本经不住现代的酒水。汉朝距离蒸馏酒出现的时代,有千年岁月,当时根本就没什么高度的酒,再怎么高也不会超过二十度,喝多了喝得肚子胀,倒是比醉酒的可能性更大。

汉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还是其它什么酒?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酒文化,从夏商周的上古时期开始就有“杜康造酒”的传说,不过,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的话,古人的酒量似乎一直是个谜。印象里,很多古人喝酒就跟喝水一样,那酒量真的是高得离谱。话说回来,古人喝的酒跟咱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发酵酒,并非高纯度的蒸馏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实际上根本经不住现代的酒水。

史料记载当中,汉朝名将韩延寿,可以“饮酒石余”,而于定国则是“食酒至数石不乱”,古代一石的量是非常吓人的,别说这么多酒,就是喝这么多水都很难受。然而史料上的古人,不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个没事儿人一样。事实上,这些海量的古人所饮的,全都不是如今流行的蒸馏酒,从上古先秦到元朝之前,国人主要流行饮用的,几乎都是低度的发酵酒,酒精度数通常在十度之内。

最初的酿酒传说,就是说因为发现堆积在一起的果实还有被水泡了的粮食,就逐渐产生出酒精等物质,这个过程也就是发酵,人们偶然之间,发现了酒。对于发酵来说,酒精度数不能高,一旦超过十度,就会停止发酵。通常来说,用同等的粮食酿酒,出酒量越低,说明其度数越高,在古代超过十度的酒都被称作是上品,价格是相当不菲的,因为上好的酒,需要消耗很多的粮食。

《汉书》当中记载,西汉时期的酿酒情况是“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而后来的东汉就发展成“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樽”,度数明显有了上升。古人形容度数高的酒是“美酒为毒”,并且价格也很贵。汉朝时期,北方人主要用高粱、粟米酿酒,而南方则使用稻谷,当时的粮食产量仍旧是比较低的,因此需要消耗众多粮食才能酿的酒,即便度数低,还是很贵。

因为酿酒技术的差异,古代的发酵酒,其实更像是如今的酒酿之类,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是非常低的,这跟后来出现的蒸馏酒,完全是两码事。宋元时代,蒸馏酒出现,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将酒精分离,提高酒精度数。汉朝距离蒸馏酒出现的时代,有千年岁月,当时根本就没什么高度的酒,再怎么高也不会超过二十度,喝多了喝得肚子胀,倒是比醉酒的可能性更大。

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撑不会醉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第一,古人吃肉少,所以偶尔吃一顿很厉害古代的中国人其实很少吃肉,副食严重不足。人不吃肉,肚子里面油水不足,吃主食就会特别多。以朝鲜为例,人民军战士一天定量为800克,也就是1.6斤。这1.6斤的米,给看这篇文章的人来吃,10个有9个怕是吃不下。但朝鲜人民军战士,几乎人人都不够吃。为什么?解放军战士的主食定量,其实一天也有650克,但肉类有200克以上,这才能够适应训练的消耗。

相反,人民军战士没有这200克肉,只有800克粮食,自然觉得不够吃了。萨沙的1个亲戚,在丹东做边贸,90年代曾经接待过1个朝鲜的科长。这个科长第一次出国,亲戚知道他在那边没油水,不敢请他吃大鱼大肉怕肠胃受不了,就请吃面条。谁知道,这个30岁左右的科长,一次竟然吃了1个大铁锅的面条。平时早饭,能吃10几个包子或者10块烧饼。

他最厉害的一次,曾经吃下了16个小笼包!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真不敢相信。道理也是这样,古人平时吃主食是很厉害的,酷似今天的大胃王。如果偶尔让他们吃一顿主食夹肉,自然能吃多少吃多少,就像我们今天吃自助餐一样。第二,古代的计量单位不同。古代的斤两要比今天小得多。古代的一斗,也分大斗小斗,大概是今天的1到2公斤,也就是2到4斤米。

2到4斤米虽然夸张,但古代的米多少还有壳子的,舂米以后剩下的也就1到3斤多。对于体力劳动者,一顿还是能够吃的下的。至于肉,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而不是今天的500克。10斤肉也就是2580克,2.5公斤。一顿吃下5斤肉,似乎不太可能,但如果是带骨头的肉,除去骨头肉也就是3斤多,还是吃得下的。

话虽如此,如果一次吃1到3斤米加上3斤多肉,一般人恐怕还真不行。得要大胃王来了。第三,这是夸张的表现,一般展示这个人身体好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能吃的大汉一般都能干活。在俄罗斯,地主雇佣临时工时,一般先请他们吃一顿,然后选择吃的最多的。一般认为,吃得多,说明消化能力强,新陈代谢好,身体肯定壮,体力也好。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