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春堂会什么时候,鞍山算是个什么城市 全面点

1,鞍山算是个什么城市 全面点

鞍山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东部、北部靠辽阳县,南部与凤城市、庄河县毗邻,东南部与大石桥市接壤,西部与盘山、辽中县连接。市中心距辽宁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阳市89公里,东距煤铁之城本溪市96公里,南距大连市3O8公里,西南距营口鲅鱼圈新港120公里,西距盘锦市103公里。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10′——123°41′,北纬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长175公里,东西最宽133公里。总面积为9252.4256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4%。其中市区624.294平方公里 (铁东区21.451平方公里,铁西区28.784平方公里,立山区15.9平方公里,千山区558.159平方公里),海城市2732.083平方公里,台安县1393.9916平方公里,岫岩满族自治县 4502.057平方公里。长(春)大(连)铁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海(城)沟(帮子)铁路、海(城)岫(岩)铁路联接东西。大庆至大连的输油管道经过境内。公路成网,遍布乡镇,交通十分方便。
[编辑本段]鞍山市市花   金银花.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月至月,是最佳旅游季节。属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年平均气温℃,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毫米,无霜期日。   住宿介绍   鞍山有各种类型的酒店供旅游者选择。有星级酒店:鞍山五环大酒店、鞍山国际大酒店、胜利宾馆、鞍山天河宾馆、铁东宾馆等,也有适合大众的普通酒店:天座宾馆、乐雪假日酒店、光明宾馆.而青年旅舍尤其适合背包族和喜爱旅游的朋友们。   餐饮介绍   鞍山的饮食文化底蕴丰厚,南北佳肴汇聚此地,川、粤、辽、鲁等菜系都得以弘扬,足以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比较有特色的要数海城馅饼,起源于清末,为北方佳肴。具有选料考究、皮薄馅大、外焦里嫩、油而不腻的特点。   娱乐介绍   鞍山的娱乐业很丰富,比较普遍的保龄球、台球、乒乓球、电玩、棋牌都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到了晚上去酒吧坐坐,能打发一天的无聊心情。大型演艺类酒吧/慢摇吧有:太阳菲丝、SOS、四海堂会、COCOBABY[可可芭比]、天王、MIX[魅克斯]、丝露花语、鼎祥大世界等。量贩式KTV有:快乐迪、麦克迪、华世博际等。传统KTV:太阳城、月亮宫、金碧辉煌、金童玉女等。另外有新华电影城[站前]、新华银河电影城[烈士山].   购物介绍   鞍山站前商业区有很多商场,如新亚大厦、国泰大厦、钻石城、百盛、银座百货商场、四隆商场,景子街,新世界百货、地下街等。大型购物中心超级市场有:家乐福、大润发、新一佳、泰纳隆、百盛、佳泰乐、万邦超市等。周边的专业市场也很多,如:海城的西柳服装城、南台箱包市场、辽阳佟二堡皮件市场等,那里繁多的品牌、低廉的价格常常会令你震撼不已。但便宜没好货,此话一点不假,在这种地方只能买些“低值易耗”的小商品,尤其是外地游客,最好还是不要因“低价”而在此购买大件和贵重物品,否则质量和售后服务难保。   铁路   沈大铁路纵贯全境,鞍山与北京之间有夕发朝至的空调列车往返。沈阳北到上海、广州东的快车都经过鞍山,由沟海铁路折返回京哈线。境内辟有长大铁路、海沟铁路、海岫铁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盘海高速公路以及鞍山至北京、佛山和惠州的空中航线.
鞍山不是最好的 但它会是最没的 它的山 很美 可路就不平了 为什么这么问能

鞍山算是个什么城市 全面点

2,有关花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花残月缺①花凋谢,月不圆。比喻错过美好时光。②花凋谢,月不圆。比喻夫妻感情破裂花朝月夕①犹言良辰美景。②特指农历二月半和八月半花朝月夜见“花朝月夕”花辰月夕犹言花朝月夕花晨月夕见“花朝月夕”花簇锦攒同“花攒锦簇”花堆锦簇形容五色缤纷,艳丽多彩花好月圆比喻美好圆满的生活。语出宋晁端礼《行香子》词:“原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今常用作新婚的祝词花红柳绿①形容花木繁茂的样子。②比喻颜色鲜艳花花公子旧指不务正业、只知吃喝玩乐的豪门子弟花花世界①指繁华之地。语本宋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②泛指人世间。常含贬义花花太岁指横行霸道的豪门恶少花街柳陌犹言花街柳市花街柳市指妓院聚集的街市花街柳巷犹言花街柳市花锦世界见“花花世界”花貌蓬心谓虚有其表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廕、繁花似锦的景象花衢柳陌见“花街柳陌”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容貌美丽花天锦地形容繁华热闹花天酒地形容沉湎在酒色之中。花,指妓女花团锦簇犹言花攒锦簇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花言巧语指一味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今多指虚伪而动听的话花颜月貌见“花容月貌”花样翻新谓独出心裁,创造新花样花样新翻见“花样翻新”花营锦阵指妓院花攒锦簇形容五色缤纷、繁盛艳丽的景象花攒锦聚见“花攒锦簇”花攒绮簇犹言花攒锦簇花枝招颤见“花枝招展”花枝招颤见“花枝招展”花枝招展谓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花烛洞房谓新婚
花闭月羞
寒花晚节:寒花,寒天的花,晚节,晚年的节操。比喻人晚节高尚。宋·韩琦《重阳》诗:“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节香。”有时也作“黄花晚节”,黄花指菊花。明日黄花:黄花即菊花。原来是说重阳节已过,菊花即将枯萎,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后来用于比喻过时的事物。出自宋·苏轼《九月次韵王巩》一诗:“相逢不用忙规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流水桃花: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唐·李白《山中问答》诗 “桃花流水宫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梨花带雨:像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出水芙蓉:芙蓉,刚开放的荷花。原比喻诗文清新自然,后用以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谢(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又作“芙蓉出水” “初发芙蓉”或“芙蓉初发”。芙蓉并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芙蓉,荷花的别名。两朵荷花并生一蒂,比喻夫妻相亲相爱,也比喻两者可以相媲美。出白唐·皇甫松《竹枝词》: “芙蓉并蒂一心连,花侵隔子眼应穿。”步步莲花:原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后常比喻渐入佳境。出自《南史·齐本纪下》:“又凿金为莲华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据说,南朝齐废帝昏聩荒淫,曾命人为潘妃大造宫殿,将寺庙的金粉凿下,制成金叶莲花贴地,让潘妃在上面行走,称“步步莲花”,又称“步步生莲花”。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出自《晋书·邹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日 ‘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日: ‘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甘棠遗爱: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出自《诗经·周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故事传说,周朝大臣召公到南国巡查,曾在一株甘棠树下休息。他走后,人们因为怀念他,就特别爱护那株甘棠树。昙花一现:原为佛家用语。昙花,即优昙钵花,花期极为短暂。《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见耳。”华,同花。原意是比喻妙法难得,后来多用来比喻事物偶然一现,随即消失。http://www.365mmjg.com/miaomuzhishi/1/zs58.html
花将军
花红柳绿、花开花落······
花见花开

有关花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3,找些写雨的诗句范围不限

1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2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5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8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 10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1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2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13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4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15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16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17 一夜不闻孤阁耳,耳片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 18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9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一、 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2] 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 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 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3]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4]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我们再来看一首南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找些写雨的诗句范围不限

4,唐诗宋词里有关雨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1]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一、 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2] 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 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 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3]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4]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我们再来看一首南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一个夏末秋前的日子,作为挚友的张平甫邀请诗人赴宴,但是诗人不欲前往,原因是因“老”无心听管弦,因“病”不便饮杯酒,回答既巧妙又得体。但是诗人“不欲往”的真正原因却是:“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秋前雨”即夏末之雨,它去暑送凉,最为宜人,今日好不容易遇上这场“秋前雨”,还是让我留在自己幽静的堂屋中,自自在在、舒舒服服地睡上一会吧!吕本中《紫微诗话》曾称道吕希哲的一首绝句:“老读文书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这两首诗所寄托的人生意愿和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钱钟书先生这样说:“假如姜夔作这首诗的时候,没有记起那首诗,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也会想到它”。[5] 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如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其一);张耒:“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初见嵩山》;汪藻:“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即事二首》其二);徐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游湖》);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孙觌:“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吴门道中二首》其一)。这些诗词句子,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 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另一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则运用了时空大幅跳跃的表现手法,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为线索加以贯穿,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是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少年风流,追欢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僧庐,长夜听雨,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寂。“悲欢离合总无情”,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澜。在作者笔下“听雨”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这一类型的诗歌,还可举出很多。如阵与义《试院书怀》:“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清代纪昀对此诗的评论是“通体清老,结亦有味。”[6]又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5,雨的诗句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诗词小筑为您解答:作者是通过前两句的描写来带出雨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运用了互文、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夜雨一点点、一声声滴落在梧桐叶上、打在芭蕉上那种惹人愁思不断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2] 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 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3]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4]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我们再来看一首南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一个夏末秋前的日子,作为挚友的张平甫邀请诗人赴宴,但是诗人不欲前往,原因是因“老”无心听管弦,因“病”不便饮杯酒,回答既巧妙又得体。但是诗人“不欲往”的真正原因却是:“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秋前雨”即夏末之雨,它去暑送凉,最为宜人,今日好不容易遇上这场“秋前雨”,还是让我留在自己幽静的堂屋中,自自在在、舒舒服服地睡上一会吧!吕本中《紫微诗话》曾称道吕希哲的一首绝句:“老读文书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这两首诗所寄托的人生意愿和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钱钟书先生这样说:“假如姜夔作这首诗的时候,没有记起那首诗,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也会想到它”。[5] 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如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其一);张耒:“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初见嵩山》;汪藻:“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即事二首》其二);徐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游湖》);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孙觌:“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吴门道中二首》其一)。这些诗词句子,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另一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则运用了时空大幅跳跃的表现手法,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为线索加以贯穿,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是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少年风流,追欢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僧庐,长夜听雨,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寂。“悲欢离合总无情”,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澜。在作者笔下“听雨”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这一类型的诗歌,还可举出很多。如阵与义《试院书怀》:“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清代纪昀对此诗的评论是“通体清老,结亦有味。”[6]又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特想淋雨的感情!!
出自《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现多用来比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唐朝时期,诗人许浑考中进士,做监察御史。他在秋天的傍晚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于是即兴作诗《咸阳城东楼》:“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6,雨的诗有那些

一、 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 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 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3]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4]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我们再来看一首南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一个夏末秋前的日子,作为挚友的张平甫邀请诗人赴宴,但是诗人不欲前往,原因是因“老”无心听管弦,因“病”不便饮杯酒,回答既巧妙又得体。但是诗人“不欲往”的真正原因却是:“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秋前雨”即夏末之雨,它去暑送凉,最为宜人,今日好不容易遇上这场“秋前雨”,还是让我留在自己幽静的堂屋中,自自在在、舒舒服服地睡上一会吧!吕本中《紫微诗话》曾称道吕希哲的一首绝句:“老读文书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这两首诗所寄托的人生意愿和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钱钟书先生这样说:“假如姜夔作这首诗的时候,没有记起那首诗,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也会想到它”。[5] 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如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其一);张耒:“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初见嵩山》;汪藻:“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即事二首》其二);徐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游湖》);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孙觌:“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吴门道中二首》其一)。这些诗词句子,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 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另一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则运用了时空大幅跳跃的表现手法,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为线索加以贯穿,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是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少年风流,追欢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僧庐,长夜听雨,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寂。“悲欢离合总无情”,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澜。在作者笔下“听雨”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这一类型的诗歌,还可举出很多。如阵与义《试院书怀》:“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清代纪昀对此诗的评论是“通体清老,结亦有味。”[6]又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关于雨的诗歌 1 雨下起来了。我走进雨中 我看见闪电在袭击我的屋顶 雨在我的身体上蛇一样滑动 我并不感到恐怖。我知道 有一种花开放,自己给自己掌声 雨落下来了。它落下的姿态 可以被看见,却不可以被固定 2 你把自己放在离雨很近的地方 就这样观察 雨在目光深处垂直地落下 它并没有落入你的心中 你还没允许自己矫饰地虚构 天空变白了。象雪一样白 闪电和雷电的声音也是白的 一张白纸单薄的喊叫被淹没 你说,我在雨中奔跑,跑过这个城市 每一条街道,为了寻找墓地 3 墓地。被各种呓语遮蔽的墓地 摆在那里,象一个废弃的玩具 死者也象一个废弃的玩具 这时,雨裹挟一阵湿气涌进来 你感到内心有花朵在微弱地颤抖 你把握不住黑云脚步的移动 你甚至无法预知 水花撞击地面时溅开的方向 雨     巷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我 希 望 逢 着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她 是 有 丁 香 一 样 的 颜 色 ,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 丁 香 一 样 的 忧 愁 , 在 雨 中 哀 怨 , 哀 怨 又 彷 徨 ; 她 彷 徨 在 这 寂 寥 的 雨 巷 , 撑 着 油 纸 伞 像 我 一 样 , 像 我 一 样 地 默 默 行 着 , 冷 漠 , 凄 清 , 又 惆 怅 。 她 静 默 地 走 近 走 近 , 又 投 出 太 息 一 般 的 眼 光 , 她 飘 过 像 梦 一 般 地 , 像 梦 一 般 地 凄 婉 迷 茫 。 像 梦 中 飘 过 一 枝 丁 香 地 , 我 身 旁 飘 过 这 女 郎 ; 她 静 静 地 远 了 , 远 了 , 到 了 颓 圮 的 篱 墙 , 走 尽 这 雨 巷 。 在 雨 的 哀 曲 里 , 消 了 她 的 颜 色 , 散 了 她 的 芬 芳 , 消 散 了 , 甚 至 她 的 太 息 般 的 眼 光 , 丁 香 般 的 惆 怅 。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我 希 望 飘 过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7,有关荷花 雨 雪 风 春的诗

写花的诗 21、《商州客舍》【唐】孟郊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 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 22、《钟陵夜阑作》【唐】韦庄 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23、《大雪歌》【唐】李咸用 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 谢客凭轩吟未住,望中顿失纵横路。 应是羲和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 归太素,不知归得人心否? 24、《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唐】张义方 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 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 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 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 写风的 应该是这首最出名了吧?四句没一字有风,但句句有风。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写雨的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1]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一、 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写春的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2] 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 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 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3]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4]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我们再来看一首南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如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其一);张耒:“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初见嵩山》;汪藻:“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即事二首》其二);徐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游湖》);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孙觌:“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吴门道中二首》其一)。这些诗词句子,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 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另一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则运用了时空大幅跳跃的表现手法,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为线索加以贯穿,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是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少年风流,追欢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僧庐,长夜听雨,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寂。“悲欢离合总无情”,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澜。在作者笔下“听雨”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这一类型的诗歌,还可举出很多。如阵与义《试院书怀》:“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清代纪昀对此诗的评论是“通体清老,结亦有味。”[6]又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和子由踏青】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次韵杨褒早春】 穷巷凄凉苦未和,君家庭院得春多。不辞瘦马骑冲雪,来听佳人暗踏莎。破恨径须烦麹糵,增年谁复怨羲娥。良辰乐事古难并,白发青衫我亦歌。细雨郊园聊种菜,冷官门户可张罗。放朝三日君恩重,睡美不知身在何。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癸丑春分后雪】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和子由四首·送春】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馀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病,过此二物。)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来书云,近看此书,余未尝见也。)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