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酒歌 什么意思,李白的诗歌被称为什么

1,李白的诗歌被称为什么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称为“诗史”
李白的诗并没有被后人称为什么具体的名字。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被称为“诗仙”。但他的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雅称把。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曾巩赞李白文“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

李白的诗歌被称为什么

2,李白和杜甫的资料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白和杜甫的资料

3,李白的成名诗是哪首

乐府诗《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之,贺看后感叹不已:“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其为‘谪仙’,并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庐山瀑布
朴刀
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 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镵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硑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 君一作杯 )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 一作钟鼎玉帛岂足贵 ) 但愿长醉不愿醒。 ( 不愿一作不复)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摧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最坚强的:人生达命岂暇愁, 且饮美酒登高楼12,最煽情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拽的: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最浪漫深情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3,最有杀气的:  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14 最潇洒的: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的成名诗是哪首

4,峨眉山月歌诗意是什么

【原文】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4.发:出发。 5.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6.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7.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8.下:顺流而下。 9.渝州:今重庆一带。
作品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1) 影入平羌江水流。(2) 夜发清溪向三峡,(3) 思君不见下渝州。(4)[1]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2] 作品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2] 作品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3][4]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5]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攻触掇吠墀杜峨森法缉益见此老炉锤之妙。”[3]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5,孟郊 古诗

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mengjiao.htm  孟郊诗全集  卷372_1 「列女操」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卷372_2 「灞上轻薄行」孟郊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  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  卷372_3 「长安羁旅行」孟郊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卷372_4 「长安道」孟郊  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卷372_5 「送远吟」孟郊  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  一笑忽然敛,万愁俄已新。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  卷372_6 「古薄命妾」孟郊  不惜十指弦,为君千万弹。常恐新声至,坐使故声残。  弃置今日悲,即是昨日欢。将新变故易,持故为新难。  青山有蘼芜,泪叶长不干。空令后代人,采掇幽思攒。  卷372_7 「古离别(一作对景惜别)」孟郊  松山云缭绕,萍路水分离。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  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  卷372_8 「杂怨(一作古乐府杂怨)」孟郊  忆人莫至悲,至悲空自衰。寄人莫剪衣,剪衣未必归。  朝为双蒂花,莫为四散飞。花落还绕树,游子不顾期。  夭桃花清晨,游女红粉新。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  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贫女镜不明,寒花日少容。暗蛩有虚织,短线无长缝。  浪水不可照,狂夫不可从。浪水多散影,狂夫多异踪。  持此一生薄,空成万恨浓。  卷372_9 「静女吟」孟郊  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  卷372_10 「归信吟」孟郊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卷372_11 「山老吟」孟郊  不行山下地,唯种山上田。腰斧斫旅松,手瓢汲家泉。  讵知文字力,莫记日月迁。蟠木为我身,始得全天年。  卷372_12 「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卷372_13 「小隐吟」孟郊  我饮不在醉,我欢长寂然。酌溪四五盏,听弹两三弦。  炼性静栖白,洗情深寄玄。号怒路傍子,贪败不贪全。  卷372_14 「苦寒吟」孟郊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卷372_15 「猛将吟」孟郊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  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  卷372_16 「伤哉行」孟郊  众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  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  馆月改旧照,吊宾写馀情。还舟空江上,波浪送铭旌。  卷372_17 「怨诗(一作古怨)」孟郊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孟郊诗全集【http://www.shigeku.org/xlib/lingshidao/gushi/mengjiao.htm】 卷三百七十二卷372_1 「列女操」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卷372_2 「灞上轻薄行」孟郊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   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卷372_3 「长安羁旅行」孟郊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卷372_4 「长安道」孟郊   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卷372_5 「送远吟」孟郊   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   一笑忽然敛,万愁俄已新。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卷372_6 「古薄命妾」孟郊   不惜十指弦,为君千万弹。常恐新声至,坐使故声残。   弃置今日悲,即是昨日欢。将新变故易,持故为新难。   青山有蘼芜,泪叶长不干。空令后代人,采掇幽思攒。卷372_7 「古离别(一作对景惜别)」孟郊   松山云缭绕,萍路水分离。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   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卷372_8 「杂怨(一作古乐府杂怨)」孟郊   忆人莫至悲,至悲空自衰。寄人莫剪衣,剪衣未必归。   朝为双蒂花,莫为四散飞。花落还绕树,游子不顾期。   夭桃花清晨,游女红粉新。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   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贫女镜不明,寒花日少容。暗蛩有虚织,短线无长缝。   浪水不可照,狂夫不可从。浪水多散影,狂夫多异踪。   持此一生薄,空成万恨浓。卷372_9 「静女吟」孟郊   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卷372_10 「归信吟」孟郊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卷372_11 「山老吟」孟郊   不行山下地,唯种山上田。腰斧斫旅松,手瓢汲家泉。   讵知文字力,莫记日月迁。蟠木为我身,始得全天年。卷372_12 「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卷372_13 「小隐吟」孟郊   我饮不在醉,我欢长寂然。酌溪四五盏,听弹两三弦。   炼性静栖白,洗情深寄玄。号怒路傍子,贪败不贪全。卷372_14 「苦寒吟」孟郊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章。卷372_15 「猛将吟」孟郊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   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卷372_16 「伤哉行」孟郊   众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   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   馆月改旧照,吊宾写馀情。还舟空江上,波浪送铭旌。卷372_17 「怨诗(一作古怨)」孟郊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卷372_18 「湘弦怨」孟郊   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   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   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卷372_19 「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孟郊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一叫凤改听,再惊鹤失群。   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众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   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卷372_20 「远愁曲」孟郊   飘飖何所从,遗冢行未逢。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   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卷372_21 「贫女词寄从叔先辈简」孟郊   蚕女非不勤,今年独无春。二月冰雪深,死尽万木身。   时令自逆行,造化岂不仁。仰企碧霞仙,高控沧海云。   永别劳苦场,飘飖游无垠。
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没有律诗。艺术上不蹈袭陈言,或擅长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词藻,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钩章棘句,掐擢胃肾”(《墓志》),精思苦炼,雕刻其险;如韩愈所说“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中有的诗篇反映时代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生活、愤慨贫富不平,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虽然社会生活内容不同,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诗的特色。有些作品如《秋怀》等,则情调不免低沉;“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句,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狭窄的心情。孟郊[7] 专写古诗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选录1.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与母亲别离孟郊与母亲别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3.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4.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图片(选)孟郊图片(选)(20张)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注释】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殉:以死相从。【简析】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5.怨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韩愈称赞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说得直截点,就是孟郊爱挖空心思做诗;说得好听点,就是讲究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很重要的,有时竟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比方说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不同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构思未免太平,不够味儿。李白笔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全不想到那人果能回时,“我”得破涕为笑,岂复有泪如泉?),可这傻话正表现出十分的情痴,够意思的。但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使“太白爽然若失”(见《柳亭诗话》)。何以要“爽然若失”?因为武后已有同样的构思在先,李白自觉其诗句尚未能翻出她的手心哩。孟郊似乎存心要与前人争胜毫厘,写下了这首构思堪称奇特的“怨诗”。他也写了落泪,但却不是独自下泪了;也写了验证相思深情的意思,但却不是唤丈夫归来“看取”或“验取”泪痕了。诗也是代言体,诗中女子的话却比武诗、李诗说得更痴心、更傻气。她要求与丈夫(她认定他一样在苦苦相思)来一个两地比试,以测定谁的相思之情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还真不容易。可女子想出的比试法儿是多么奇妙。她天真地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莲花(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为谁的泪水浸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这是多么傻气的话,又是多么天真可爱的话!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那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将成它可靠的见证。李白诗云:“昔日芙蓉花,今为断肠草”,可见“芙蓉”对相思的女子,亦有象征意味。这就是形象思维。但不是痴心人儿,谅你想象不到。可见孟郊写诗真是“刿目鉥心”、“掐擢胃肾”,读者不得不承认韩愈的品藻是孟诗之的评了。“换你心,为我心,始知想忆深”(顾夐《诉衷情》)自是透骨情语,孟郊《怨诗》似乎也说着同一个意思,但他没有以直接的情语出之,而假景语以行。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样写来更饶有回味。其艺术构思不但是独到的,也是成功的。诗的用韵上也很考究,它没有按通常那样采用平调,而用了细微的上声“纸”韵相叶,这对于表达低抑深思的感情十分相宜。6.征妇怨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君泪濡罗巾,妾泪满路尘。罗巾长在手,今得随妾身。路尘如得风,得上君车轮。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眼。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7.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8.古薄命妾不惜十指弦,为君千万弹。常恐新声至,坐使故声残。弃置今日悲,即是昨日欢。将新变故易,持故为新难。青山有蘼芜,泪叶长不干。空令后代人,采掇幽思兰。9.古怨别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10.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6,与黄河有关的古诗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黄河的诗歌——黄河颂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它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词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冼星海。 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第二节是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文中用一个“望”字来统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颂黄河,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象征,唱出了中华儿女澎湃激昂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撼人心的感召力. <黄河大合唱>作者冼星海,共创作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 2-----黄河颂 3-----黄河之水天上来 4-----河边对口曲 5-----黄河怨 6-----黄水谣 7-----保卫黄河 8-----怒吼吧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返. ------------------------------------ 长河落日圆,暮宿黄河边. ---------------------------------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返.
黄河诗词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诗文赏析】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 “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老朋友西去辞别了黄鹤楼,在鲜花茂盛的三月去了扬州,孤船越走越远在蓝天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向天际滚滚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第一句的意思是: 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到扬州去. 第二句的意思是: 我速(SU)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知道了吧?!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广陵即扬州。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住了十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增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广陵即扬州。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住了十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增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赏析一: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郑伯殷)赏析二: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 “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余恕诚)赏析三: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 “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这首诗写道: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特点.宋方回论李白诗曾说:“最于赠答篇,肺腑见情愫”(《杂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情惊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有本作“孤帆远影碧山尽”,或“孤帆远映碧山尽”.但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说,还是通行本的文字最为贴切.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而“孤帆远影碧山尽”,以山做参照物,诗人与孤帆的距离便受到限定.若把“远影”改作“远映”,更将船行的情景坐实,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题为《送别》的诗中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诗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虽诗语较“孤帆”两句更为质朴,情绪也较低沉,但以此为注脚,正可体会李白的思维方式与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底韵.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许多江边送别的场面,都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宋红)赏析四: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使可爱、美丽的.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这次离别是在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正浓,芬芳馥郁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充满了浓郁的畅想和快乐的向往,李白的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的这次旅行是愉快轻松的,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送别地点,“烟花三月下扬州”,是送别时间,阳春三月,到处是看不尽的繁华春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深情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李白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是眼见之景,还包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和对扬州繁华的向往.作者采用间接抒情手法,寓深情于眼前所见之景,不言情而情自溢.赏析五: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作者介绍:李白一生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他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下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本家叔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凄然死去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