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葡萄不是酸的诗歌怎么写,话说葡萄是酸的

诗歌有平铺直述,有所谓“打油诗”,诗歌不一定全酸,但酸了的一定是诗歌。这也就是题主问“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原因吧?其实,李白一直想以身事权贵,而且不成功地事过;要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倒不至于,他的酸味不浓,更多的是慷慨激昂或豪迈奔放;即便是有些许酸味,也被他过人的才情遮掩了。

李白最“low”的一首诗是哪首?

李白最LOW的一首诗就是这首《赠汪伦》了!先看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乍读起来,确实让人击案而叹,好诗啊!特别是末二句,画龙点睛,意境飞升,千尺的潭水,还没咱哥俩的感情深啊!不说是惊天地泣鬼神,也犹如那五雷轰顶醍醐灌顶,叫人如何不顶顶顶。但,如果你了解了这首诗是怎么一回事,估计你得嫣然一笑,嗤之以鼻。

怎么回事呢?原来汪伦非常喜欢附庸风雅,特别仰慕李白,如果能见上一面,死了也值,但自己不过是一个穷酸文人,既没有名头,又没有地位,怎么能请得动诗仙太白呢?一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还别说,真就叫他给想到了办法,他听闻李白喜欢游历山川大河,喜风好景,便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连忙给李白写了封信,客套奉承之言不表,只说家门口的万亩桃林现在正是花期,姹紫嫣红,如火如荼,美不胜收,屋后的桃花潭也一碧千顷,春风抚过,碧波荡漾, 水深 千尺,晶莹剔透,临渊羡鱼,怎一个爽字了得,更有那桃花酿成的美酒,隔坛都能香死个人哩。

李白平生三大爱好,吸烟喝酒,烫头,错错,是观景,喝酒,写诗。这好景美酒,那要不去看看,可是却之不恭了!收到此信,李白立马辞别了唐玄宗,拜拜了杨玉环,上了小舟,顺流而下。一路上,李白眯着眼的畅想,那桃花啊,那潭水,水里还有鱼翔浅底清晰可见,啧啧,绝啊!最绝的是那桃花酿的酒,没喝过不说,听说也是头一回啊!啧啧,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美味。

一路想,一路笑,美滋滋的就到了!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汪伦所说的万亩桃花,竟是竹外桃花三两枝,千尺深的桃花潭却是个小恶水坑,更可恨的是,什么劳什子桃花酒,竟是两坛子二锅头!李白气的差点爆了粗口,但怕失了风雅,隐忍着一声不吭,扭头就走,跳上小舟,催促船家,快走快走!那边汪伦一看好不容易骗来的太白要走,当时就急眼了,跳着脚的又哭又喊,太白啊!我的偶像啊!你怎么能不喝口水就走了啊!你这么一走了之,也太不够意思了啊!孬好也得给小的留首诗啊!李白看着岸上跟着跑着又哭又跳的汪伦,厌恶的摆了摆手说,好了好了!别逼逼了!老子就送你一首,听好了!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余秀华的所谓诗,代表什么文学体裁?

谢邀答题!余秀华的“所谓诗”?所谓,何意?看来这位题主先生对余秀华很是不屑,听先生这语气,必是一位文豪级、殿堂级大诗家。但是,余秀华的诗代表什么文学体裁,这个提问自相矛盾。因为诗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学体裁,又何须代表什么体裁呢?不掩饰地说,我敬重余秀华。一个草根女人,带着一身泥土和骚气,突然闯进诗歌殿堂,单是这种勇气,这种志气,这种豪气,作为同样草根的我,佩服!然而,那些诗歌殿堂里的诗家们却无不惊惧大呼,我的天呐,不得了啊不得了啦,可怕呀可恨吶,一个草根女人侵入咱的宝地啦!可以说,所有对余秀华的恨意或醋意,并非她诗歌的优与劣,而是她身份的尊与卑。

有人想霸占诗歌殿堂,不准普通老百姓窥视一眼。所以他们以“律”标榜,故设屏障。余秀华不懂“律”,普通老百姓不懂“律”,那么好,你不懂“律”就别进来!请问,写诗当真需要那么多“律”吗?写散文诗也需要“律”吗?不按你设定的路子走就不行吗?你想独秀诗坛,呼风唤雨,可是你算老几呀?诗,永远属于普通人民,脱离人民,你啥都不是,屁都不是!余秀华的诗代表什么体?我告诉你,我给余诗冠以一个全新的体,那就是,百姓体!谨此,答毕,谢谢!(词解: 骚气,骚人雅气)。

为什么说诗是酸的,诗人是酸溜溜的?

正好昨天书生写了个文,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很切合。贴上:大文豪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序言里写到:诗歌是人类对自然美丽给予的一种感谢与回馈。中国的《诗大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诗歌,其实在古时候,是有配乐的。诗和歌的不同可以说是前者吟诵,后者歌唱,正所谓“诗诵言,歌咏声”。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书生觉得特别有道理,他说,“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仔细想想,劳动的时候你想写个散文既不现实雇主也不会答应,手脚大脑都在忙着,哪有闲工夫去码一堆字?劳动诞生了诗歌,那有没有一边劳动一边“诗歌”的情况呢?唐诗巅峰书生觉得一定有。诗经中的《硕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就很有劳动号子的遗韵。

现在,农村建房打夯,依然有很多地方有打夯号子的存在,“嘿呀夯幺,打夯唻。一五滴拉,起滴个来”,口水押韵,合乎气息,又有发自肺腑的感慨,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诗歌。这种与劳动并生并存的诗歌,其实是不酸的。那什么时候开始酸了呢?闲下来,有了闲情逸致,现代人说的闲的蛋疼。很多文人骚客开始吟诗弄词。其实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中国所有的文本一直是字数在不断增长的。

由丝帛而汗青,再到纸张问世,这是文本得以增长的根本原因。镂金刻石的上古,你要写个文动辄万字,一定会是全民公敌,那就叫个暴殄天物,浪费珍贵的刀具和竹简,拿着工匠刻匠不当人子。唐诗巅峰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它首先就不同于太过直白的口语,多了很多之乎者也。明明粗鄙口语更能表达清楚的,一“文化”就要拽上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直接说老的吃不动饭了不就完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著名人物孔乙己,有一句读书人偷书不叫偷而叫窃的著名论断,酸倒牙不?我们来扒一扒一些诗歌的“酸情”。

首先看最早的《诗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后面那四个字是个什么鬼?其实就是失恋综合症闹尴尬:原来的山盟海誓,现在已经是个天大的谎言笑话!诗歌情怀诗圣杜甫的《秋兴八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不就闲着没事拿拍子拍个苍蝇?哦,不,是扇子和萤火虫的血案。而这一句“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他喵的写白话作文你这么重复废话试试,老师绝逼说你是凑字数,教鞭伺候!陆游的那句“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错错错”。

不就异地恋,没手机微信吗?直说啊。清朝才女纳兰容若的那句著名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不想分手呗。诗歌情怀多愁善感才出诗人,胸有块垒才要诗歌,诗歌都是诗人的“有感而发”,而这个“发酵”有可能在诗人的胸怀中累月积年,你说它能不酸了吗?诗人是离着酒色财气最近的一群存在,孤独出大作,挫折出绝章。人生得意须尽欢,却反而不会有那多触景生情不平感怀。

诗歌有平铺直述,还有所谓“打油诗”,诗歌不一定全酸,但酸了的一定是诗歌。一个作品不能味同嚼醋,才是好作品。海子是一个著名诗人,特立独行,为了寻找诗和远方,山海关卧轨直奔天国。脑瘫诗人余秀华,凭着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鸣惊人。“我走过山的时候山不说话,走过海的时候海不说话,我的小毛驴滴滴答答,倚天剑陪我走天涯,人人都说我是爱上了杨过大侠,才在峨嵋山上出了家,其实我只是爱上了满山的云和霞,象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烟花......”,不光诗人诗歌酸爽,武侠大家金庸先生的这段白话,也一样酸爽你一个透心!郭襄的十六岁风陵渡诗歌讲究遣词造句,讲究情怀意境,古人才有了“三上”之说。

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一面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面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不只是李白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李白大家看到的李白,是诗情狂放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酒兴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偶尔还有寂寞苦闷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仿佛李白真的就是一个浪漫不羁飘逸洒脱的谪仙人,不食人间烟火,傲视君王权贵;可是,在这些广为流传的诗句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李白——那就是一路走一路梦想着建立业出人头地的李白。

这也就是题主问“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原因吧?其实,李白一直想以身事权贵,而且不成功地事过;要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倒不至于,他的酸味不浓,更多的是慷慨激昂或豪迈奔放;即便是有些许酸味,也被他过人的才情遮掩了。李白的一生,从时间段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任翰林供奉前;任翰林供奉时;赐金放还之后。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期他所写的诗来重温他的经历追寻他的心路历程。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贫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样谦卑的干谒诗,你能想象到出自李白之手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诗仙”,和杜甫并称“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又有学者考证“九世孙”说的是李白的祖父,李白是十一世孙,还有的说他是李建成之后;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有一些介绍,但也同样不甚明晰。可概都是李白和唐朝诸王同宗,祖上曾获罪,父亲李客是商人,而《唐六典》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明确说明罪人和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考,所以李白要想入仕,只剩下干谒这一条路。

何为干谒?就是有所企图或为了某种目的而求见显达的人,语出《北史•郦道元传》“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李白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十五岁开始就从事干谒活动了,可惜的是许久没有成效;二十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了增长见识,又何尝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好前途?730年,他30岁,在安陆,春天时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一边因谗谤上书自白,一边是列举自己诸多的优点,希望得到举荐。

干谒诗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是古代文人为了推销自己而写的诗。咱们来看李白的第一封自荐信:“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白窃慕高义,已经十年”,然后又说自己“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养高忘机、富有才情”,你能想象出这讨好谦卑的文字出于李白之手吗?就算这样,也没被搭理。还有比这更厉害的:734年,李白过襄阳拜见荆州长史韩朝宗,写《与韩荆州书》,开篇就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吹捧和求助。735年,作《明堂赋》献于唐玄宗,“臣白美颂,恭惟述焉”,“遵先轨以继作兮,扬列圣之耿光。虽暂劳目永固兮,始圣谟于我皇”,“于是元元澹澹然,不知所在,若群云从龙,众水奔海,此真所谓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后又作《大猎赋》,为皇帝歌风颂德。

遗憾的是,依然没受到重视。他还分别在730年和732年两次上钟南山求见玉真公主(唐玄宗御妹,和玄宗关系非常好,在唐玄宗面前能说得上话),并写下《玉真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和《玉真仙人词》,“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极尽谄媚。但是时不利白,依然无疾而终,李白只能依旧借酒消愁。李白还求见过张说,宰相不见他,他就走曲线和宰相的儿子张垍交往;又结识卫尉张卿,拜见时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的贺知章,虽然贺知章对李白大加赞赏,并由此把李白“谪仙人”的名号叫开,但是李白并未因此入仕。

你看千古名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材”,不能是只“用”来喝酒吟诗吧?不然,他喝着酒吟着诗,又何来“与君同销万古愁”呢?这“愁”是什么?豪放里难掩悲凉,狂放中仍存感伤。再看另一佳作《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表面上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又何尝不是抒发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还有《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否又暗喻对前途有信心?之后,终于在742年,在他的朋友元丹丘的努力下,玉真公主看到了他的诗;加上道士朋友做过翰林供奉的吴筠还有贺知章的共同举荐,唐玄宗下诏令其入京。

李白为此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曲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捉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简直有点欣喜若狂,高兴劲儿和狂妄劲儿力透纸背!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写诗哄皇帝高兴,这就是李白的宫中生活李白入宫,还是很风光的,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且相谈甚欢,当即封翰林供奉,相当于现在的私人秘书,陪侍皇帝左右,给皇上写诗娱乐。

743年,诏翰林院,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后又作《清平调》,赞咏杨贵妃。也许是厌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也许是骨子里的狂妄作祟,曾醉中奉诏;又令高力士脱靴贵妃娘娘研墨,一个是宠臣一个是宠妃,李白这得意得有些忘形了。你吃人家饭不看人家脸色,倒让人家由着你耍小性子?哪个朝代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啊!这是红得发紫要烂的节奏啊!所以,招人恨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地,在皇帝耳边进言,皇帝也觉得他过分了,但唐玄宗还算仁慈,一没杀他二没抓他,只是“赐金放还”,也算是够仗义了。

“人身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并不是他的本意,不过是他的桀骜不驯恃才傲物实在不适合官场,被动离职罢了。744年,李白结束近三年的辉煌岁月,重新浪迹江湖。三、“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这是李白余生的岁月李白离开长安,继续四处游历,写下无数雄奇飘逸的动人诗篇。

可是他依然以出世的姿态寻找着入世的途径。754年,他已经54岁了,还是壮心不已,不顾妻子再三挽留,写下《别内赴征三首》,去了永王李璘军营作幕僚,作《永王东巡歌》。可惜他的政治触觉反应太慢,757年李璘被判谋反,贬为庶人,李白也因此受牵连,但在浔阳狱中为宋若思、崔涣所救,又做了宋若思的幕僚;在此期间以宋的名义向朝廷写举荐信,希望朝廷能够重新启用自己;悲催的是朝廷没理会他的举荐信不说,反而在759年判他流放夜郎。

幸好途中遇大赦,返还路上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暗示其心情之愉悦,逃过了一劫。之后两年左右的时间,他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寻友访故,以期东山再起。这种心情在《江夏赠韦南陵冰》和《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里就能得窥一二:第一首全诗痛快淋漓回肠荡气,可是你看“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除了悲愤,难道这里面没有对过去宫中生活的叹惋和对朝廷的希冀和幻想?第二首不只描绘了洞庭明丽的秋色,“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是否也隐喻了作者内心重返长安的渴望?761年,李白还想去投奔李光弼,可惜中途染疾未果,这个在《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有具体讲述“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金陵遇太守,倒履相逢迎”,“帝车信回转,河汉复纵横”,你看,这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吗?大鹏飞兮震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是762年,李白于族叔当涂李阳冰处写下的《临终歌》,感叹自己想象大鹏那样振翅飞过八方,却终因力量不济而摧折,可以说是长歌当哭。

还能说他不想以身事权贵吗?他想事,可是他骨子里的傲气清高又注定了他事不好;他想事,可是终其一生,也没有遇到真心赏识他的伯乐。所以他这匹千里马就踏遍了大唐的大半部分疆域;马蹄过处,留下的尽是传奇的不朽的诗的印记,让后人至今仍无以企及。结语所以说李白真的不是不以身事权贵,而是没有机会;或者说有了机会他没好好珍惜。

字写得很漂亮,还说我不懂书法,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还是我应该补课?

题主疑惑“字写得很漂亮,还说我不懂书法,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还是我应该补课?”,对于这个问题这么说吧,不论别人怎么评价自己的书法如何或者字写的如何,都不重要,嘴巴长在别人身上,而且学习书法本身就是要不断给自己补课,写字是技术,书法是艺术。很容易就可以明白,书法是以汉字作为表现对象,书法就是在书写汉字,而书写汉字时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我们只是写字,把字写清楚,写得规范,让人认识就行了,在这个层面上写字是一种技术;另一种是写书法,在把字写清楚、规范的基础上还要写得美,让人能够欣赏,到了这一层次,汉字的书写就成了书法,当然了,所谓“写得美”,不是单指字体的表象美,而是符合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三大要素,看起来有“力感”,所谓的“力感”是作者笔下功力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笔墨技巧成熟的体现;要知道,书法的美是一见可知的,即使一字不识的人,也会为书法本身的美所吸引,引起欣赏者愉快的感觉,学习书法就是不断给自己补课的过程,精于一种书体之后,便可广学百家,稍微了解,就可以发现古代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从精于一种书体开始的,这是为了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有基础才能更好的延伸嘛,毕竟书法中“篆、隶、楷、行、草”五体的字形结构笔法都是相互依存,可以融会贯通的,而且每种书体都有其各自的艺术风格,最后简单说说为什么有人会说那些字写得很漂亮的人,其实不懂书法呢?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些人就是睁眼说瞎话,也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更让人无语的是,有些人竟然还说“二田”的书法超越了欧阳询,你如果说他说瞎话,他反而说你“厚古薄今”,碰到这种情况,只好保持沉默,没必要继续争执,毕竟书法是修身养性的。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