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出产什么白酒,乌苏啤酒新疆生产的和银川生产的有什么区别

本文目录一览

1,乌苏啤酒新疆生产的和银川生产的有什么区别

新疆产得明显得感觉就是水好,银川的有股自来水的生涩味,不过都不错,两瓶依然倒。

{0}

2,新疆乌苏白酒

乌苏现在有塔苏白酒了啊,过年做的活动还不错呢,酒我喝过,酒品质量很好,包装上档次,过年回乌鲁木齐来还带了两件呢。我是新疆人。抱歉告诉你,我们乌苏酒厂只生产啤酒。白酒伊力特比较出名。现在朋友聚会喝的柔雅多一点。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

3,新疆产什么酒

挺多的白酒 伊力特 三台 奎屯佳酿 等啤酒 新疆啤酒 乌苏啤酒 红酒 就太多了 没有什么太出名的白酒我说的是三个品牌 这三个品牌又有比较多的系列那就随便了只有小老窖46度....,还有不知名的等等.,三泉., 伊犁.,都是52度及以上.,古城.旗下的产品很多,新天伊力

{2}

4,乌苏啤酒为什么叫夺命

乌苏啤酒是近几年火的“一塌糊涂”的网红啤酒,最主要的就是WUSU倒过来念变成NSNW这个梗,所以有了“夺命”的称呼。乌苏啤酒是新疆乌苏出产的啤酒,不过它跟很多以前的地方品牌啤酒一样,免不了被收购和兼并的命运。现在的乌苏啤酒是嘉士伯啤酒旗下的一个品牌,现在可以说是已经走出新疆,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见它的存在。这应该与新疆人的语言特点有关。本世纪初,乌鲁木齐曾有家饭店推出一款野蘑菇汤饭,味道新颖,口感极佳,利于解酒,许多人吃后频频光顾,偶有不食就感遗憾,客人们称之为“夺命汤饭”,不吃心里就难受得慌,以反义来表达爱意。在新疆,许多扎巴依(酒鬼)嗜酒如命,不喝就没有人生,不喝就没有朋友,不喝看啥都丧眼,不喝脑袋像坏掉一般。乌苏啤酒之所以成名,它跟其它品牌啤酒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主要表现在这几点:名字带有特有的地域特色,很多的地方啤酒被收购和兼并以后,都会加上母公司的名字,而乌苏啤酒还是一如既往的以本来的名字示人。这个让大家有认知感,尤其对新疆本地人来说,感觉还是特别亲切。乌苏啤酒的定价在啤酒中属于中档的定价,一般售价都在6——8块钱左右。这个价位的国内很多啤酒,没有乌苏啤酒的麦芽浓度和酒精度高,这个也是乌苏啤酒上位的原因之一。乌苏啤酒其实也是工业啤酒,配料表里也含有大米、淀粉这类,但是没有使用酒花浸膏和啤酒花制品,而是实打实的啤酒花。这个可能跟新疆是中国的啤酒花主产区有关,而且乌苏啤酒的分量要比一般啤酒多一些,乌苏的容量一般都是620ml,这个也是乌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乌苏啤酒入口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喝过之后会后返劲,也就是很多人喝完乌苏以后会感觉到头疼。这个有人归结为乌苏劲大,但是很多麦芽浓度和酒精度比乌苏高的啤酒,喝过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乌苏的酿造过程还是有一些瑕疵。好一些的啤酒,原麦汁浓度在12度左右的,一般酒精含量都会在4.5%——5.5%之间。乌苏啤酒的原麦汁浓度在11°,酒精度在4%,这个可能就是为什么乌苏喝过会头疼的原因,是不是酒精含量不够,导致有杂醇才会引起头疼?不过喝乌苏会醉、头疼,这个也是乌苏的卖点之一。夺命大乌苏本身是新疆的一款啤酒,在数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因为当时已经有雪花等大牌子的啤酒占据着市场,而它又没有太大的经济基础去到处做广告宣传,和其他啤酒厂商根本无法抗衡,所以这款啤酒一直平平淡淡,在新疆本地都不怎么出名。直到后来被嘉士伯公司发现,收购到了自己的名下。对它进行了包装和广告宣传,这才提高了知名度,并且因为口感等被大家所喜爱而逐渐火了起来。

5,咱想写一篇介绍蒙古包的作文求指导 给我题目和结构吧

传说在仕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弥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的隐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仙女们尽情的追逐戏耍,丝毫不觉。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仙女求爱,仙女答应了。不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成刀绰罗斯家族的祖先。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蒙古族的传统民族白节、祭敖包、那达慕、鲁班节、燃灯节等。在节日上都有各种不同的习俗。例如:那达慕大会时,会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播放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人民喜爱的盛会。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白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亦“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衣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 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织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可大功告成。白白的蒙古包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仿佛绽放的一朵朵白莲花。蒙古包最大的优点是拆装容易,室内使用面积很大,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用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6,辽代贵族的陪葬方式

契丹早中期葬式为树葬加火葬 树葬加火葬是契丹建国前葬俗的主流。树葬是源于原始民族普遍流行的天葬。即将死者尸体置于深山或者郊野的大树上,任其腐化。契丹族的天葬在《北史·契丹传》、《契丹国志》中均有记载,而且逐渐和火葬相结合。契丹先民“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旧唐书·契丹传》中不仅有相同的记载,而且记道:“子孙死,父母晨夕哭之;父母死,子孙不哭。”反映了早期契丹贵少贱老的习俗。这种古老的葬式可归结为火葬,但又不同于以后直接焚尸的火葬。是古老天葬的一大进步,即不是将尸体放在野外永远不管。这种葬俗在民间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楼钥奉使金朝路过契丹地区,曾见契丹置尸木上,并记到:“道中有一晒尸棚,其俗,行有死者,不理,立四木高丈余,为棚其上,以荆棘覆其尸,以防鸱枭狗鼠之害,立一碑以记其姓名年月。”(楼钥《玫瑰集·北行日记》)。焚尸火葬在僧人和平民间盛行,后又逐渐演变成焚尸土葬。 中后期为火葬加土葬 火葬加土葬是契丹与汉族交往增多而使葬俗引起的变化。随着辽朝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契丹的葬式逐步由天葬、火葬向土葬过渡。特别是辽朝晚期,是契丹墓葬构筑史上的“繁荣”时期。不仅形制多样,而且砖、木、石混合的仿木结构大量用于墓室建造,普遍出现斗拱,室内装饰已变成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缩影。 早期由于经济原因,契丹平民死后经火化,只是将骨灰盛于陶罐、小石棺内了事,甚至还有多人用一个骨灰罐的。在辽上京地区曾发现有契丹族大量的火葬墓,其中就有“毡帐式”陶质骨灰罐和瓷质骨灰罐,有的还有鹿、鱼等纹饰,反映了契丹族游牧、渔猎的生活习惯。在平泉县发现的小型石棺则呈“屋顶式”,反映了契丹中后期居住环境的汉化情况。小石棺有长方形、正方形等形制。在辽代的木制骨灰匣中,既有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还有无底的。至辽圣宗时期,契丹人还不使用棺材。因宋使章濒于天圣(1023--1032年)中死于辽境,无有棺材,“舆至范阳方就殓”,自此后,辽人才造数口棺材,“各使入境,则载以同行”(沈括《梦溪笔谈》)。 契丹墓坑形制有土坑竖穴墓、土坑火葬墓、石棺墓等。墓室有单室、双室、多室等。除土坑墓外,还有砖室墓和石砌墓。即有单人墓,又有双人墓,还有多人合葬墓,后者多是为主殉葬或僧侣的合葬墓。平泉县台头山乡小吉沟村70年代末发现的辽墓就是一座多室墓,包括一个主室和两个耳室。平泉马盂山地区发现的13座辽墓中,既有单室墓,又有多室墓。既有圆形的,又有八角形的。而辽圣宗的陵墓有前、中、后三个正室,四个侧室,以后室为主。 大多数辽墓都砌有尸床,这是契丹族独有的葬法。即将木棺或石棺作为葬具放于尸床上。皇帝和大贵族尸床上还罩有小木帐,有的还悬垂帷幔。有的棺前还有供桌。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及与中原汉族农耕文化的融合,后期的墓葬,特别是贵族则多采取土葬方式,而且陵墓建筑讲究,陪葬品亦多。帝陵和大贵族墓更为奢侈。辽墓陪葬品多为金银饰品、生产生活用品。值得一提的是,辽瓷是重要的陪葬品,特别是辽代典型器物鸡冠壶,出土较多。出土的契丹马具也为数不少。 契丹墓葬的形制 契丹墓葬不留坟头,是故至今仍有许多墓葬不为人们所知。契丹皇帝和大贵族的陵寝,需按照堪舆之术,选“背山、面水、向阳”的风水宝地,凿山为殿而葬之。砌穹隆顶和彩绘壁画是契丹墓的典型特征。穹隆顶及墓室均为青砖或石块垒砌。后期墓制多演变成长条形,也曾发现过六角形和八角形的墓葬。有条件的墓室地面还用青砖或条石错缝铺就。棺为石棺或木棺。较大型墓葬还有墓道和墓门。多数契丹墓葬内都有墓志一盒,以记死者生卒年月、埋葬时间和地点、族属、家庭成员、功绩等。帝陵地面有神道,神道帝还建有祭殿、享堂和膳房。排列有石羊、石虎、狻猊、麒麟、石人等石刻。关于壁画,多绘祥云、飞鹤、莲花于穹隆顶。墓壁则多绘主人生前生活场景,如出行、畜牧、狩猎、烹饪、饮宴活动及侍仆、花卉、吉祥图案等。皇帝及贵族墓墓壁因用柏木“装修”,壁面平整,工匠们就在用白灰粉刷过的壁上创作。而一般的墓葬则是将墓壁用草泥抹平,然后在抹一层白灰,干后再在上面作画。由于契丹墓壁画用金属颜料绘制,非经破坏,若干年后仍光彩夺目、栩栩如生。个别的贵族墓棺材和覆尸小帐上也绘有壁画。因为辽代绘画作品传世甚少,其壁画是我们了解其绘画艺术的重要渠道。葬于平泉县蒙合乌苏乡八王沟的辽大长公主墓在被盗后仍残存三幅壁画,在其周围还发现了四个被盗的多室壁画墓。契丹贵族墓葬的石棺还要进行雕刻,一般为抽象化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棺前刻门吏,棺盖亦刻牡丹、飞凤等各种美丽的花纹。 契丹墓中还有葬木俑的习俗。这种葬式僧侣居多。木俑一般用柏木按死者生前的容貌雕刻。有的用一块木头雕成,有的用几块木头雕成。头、躯干、四肢各关节用木榫连接,所以很多部位是活的,甚至可将木俑做成不同的姿势,或坐或卧,或四肢屈伸。有的还在头、躯干部位凿出长方形槽,放入死者相应部位的骨骼或骨灰,以示埋葬的死者真身。而木俑又代替了骨灰匣。木俑还要着合体的衣饰。契丹族笃信佛教,因此贵族中也有用木俑、石俑作陪葬的。 契丹族有“烧饭”的习俗。还源于古代灵魂不死的观念。死者葬后,每逢朔、望、节辰、忌日等,有焚烧酒食,祭祀亡灵的仪式,名曰“烧饭”。此俗由契丹族创建,女真、蒙古等族沿袭。《虏廷事实》就曾记金、元时;“尝见女真贵人初亡之时,其亲戚、部曲、奴婢设牲牢、酒馔以为祭奠,名曰‘烧饭’。”现平泉一带城乡居民中仍普遍存在。甚至还发展成了每逢年、节,在十字路口焚烧白酒、点心、水果、纸钱,遥祭亡故亲人的习俗。

7,描写大草原的文章及作者除了老舍的草原急急急

1席慕容《夏日草原》  若是问我,每次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地到了蒙古高原,最想要做的是什么?  我一定会说,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好的事了!  有过几次,正当七月,刚好经过蒙古国中央省或者近库布斯固勒省境内那些辽阔美好的草原,我只求能赶快下车走路。  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地,她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论是步行或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也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  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搽了薄荷油一样。  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  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  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迈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地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的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吧?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吧?  草原深处,有时会遇见一沙弯泉极尽曲折地流过。小河的流水清澈,河中长长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流势忽左忽右轻轻摆荡,连几颗小石子的滚动也看得清清楚楚;薄暮时分,从山腰往下眺望,那样一条狭窄弯曲的河流映着天空的霞光,像条灰紫色的发亮的缎带,在暗绿的旷野上境蜒伸展,不知道从何处起始,到何处终结。然而,我深信,几千年来我的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应该就是这样了吧?  2山湖草原  李若冰  夜幕里,西宁仍然酣睡着。  这正是黎明前的时刻,天特别黑暗,我和旅伴们互相呼应着,黑摸摸地攀上了卡车,出发了。  可爱的司机,他把车打得特别亮,虽然,车里是黑糊糊的,可量,我们有着这一道明亮的灯光,心里就觉得舒畅多了。  车灯划出了一条银色的道路。我们看得见前进的方向?听得见白杨的细语声。呵,高原的白杨,你难道没有睡眠吗?你这么早醒来,就在低唱,莫非喜欢远征的司机和旅客们?你这么早醒来,就在低吟,莫非召唤着黎明,以在黎明升起的时候,唱起更豪壮的歌?  处在黎明的前夜,倾听着白杨的细语声,我的心里涌起了一阵海潮。这已经多久多久了,我总算怀着渴望,今天就要踏进柴达木盆地了。我晓得,这时候,车灯向前探索的道路,是一条充满着美丽、奇趣和英雄的道路。可是,为什么当黎明在高原的天际升起的时候,我的眼睛觉得潮湿,我在想望些什么,希冀些什么?这不是祖国的黎明吗,多好的高原的黎明呵!  黎明迎着高原的寒风来到了。  黎明沿着青藏公路奔走着。黎明披着曙色彩衣,迈开了大步,唤醒了雄鹰、雀鸟,唤醒了高山、大地。于是,高原的一切昂起了头,活跃起来了。  八月,高原的麦子黄了,菜子花儿开了,青稞随着晨风,掀起一条条波纹,向远山飘然而去。在曙色里,高原是一个金黄的天地。  卡车冲着晨风驶行着。  旅伴们在清爽的早晨,精神焕发,挤在一起,开始了询问,谈乐。这一行旅伴,多色多样,有穿着虎皮贴边的紫红色皮衣的藏族兄弟,有戴着白帽穿着黑色长袍的回族兄弟。这几个淳朴的农民,是到察汉乌苏农场去的,这几个身强力壮的工匠,是到茶卡做木工活的;这里有盐的、掏炭的、修路的和放牧的,这里有到噶尔穆、大柴旦、茫崖和昆仑山去的……。这里,不要太多的询问,除了四个回拉萨的藏民,大伙都是到柴达木盆地去的,只是工作岗位不同而已。和这些旅伴们在一起,我觉得格外贴近。  太阳出来了。天气变暖和了。  我们的卡车驶过了湟源县城,向海藏咽喉——日月山奔去了。  这是一座真正巍峨、峻峭的山,多么难以攀登的山呵!向上爬,险要极了。大山腰间,车子好象直立起来似的,头朝着天,鼓着全身的力气,一面吼叫着,一面向上冲去。从下到上,大约有一个多钟头,车子才爬上了山顶。  我看见,山顶路边上,竖立着一根长方形的石碑,上面刻着三个红色大字:日月山。呵,日月山,多么雄壮眩目的名字!抬头望去天空湛蓝、低矮,给人以奇异和压抑的感觉。而飘浮在山顶上的白去好象一条条银色的小河,又好象一团团纯白的花朵,只要伸出后去就可以摘过来似的。一座峻峭、奇特的山,真不愧日月山的称号。  日月山是海藏咽喉,又是农牧区的分水线。向东看,眼前是农舍、湟水、麦田、青稞和菜子花;向西看,眼前是崇山峻岭,是绿色一片,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在这八朋的高原上,远望起来,一边是金色的天地,一边是绿色的天地,绘成了一幅奇观的画面。千百年来,青藏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就在日月山上出入;就在日月山两面,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耕田种地,打猎放牧,和大自然进行着斗争,创造着财富、奇迹。千百年来,这日月山上曾经走过了多少虔诚的教徒、喇嘛和善舞的各族男女,女曾流传着多少英雄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呢。  日月山上有着唐朝文成公主的传说。人们说,她接受了西藏王子的婚约,从长安乘轿出嫁,西行千里,来到这座山。她在这峻峭难行的山上,看见太阳和长安的不一样,月亮也和长安的不一样,引起了无限相思。于是,唐太宗为给女儿消愁,特意铸造了一轮金日,一轮金月,送上了此山。……  这时候,卡车翻过了山顶,向山下走去转回头,再看看日月山,仿佛它昂起了头面,正在和蓝天攀谈着什么;一阵,它又好象乘坐着白云,在天空中遨游。在这种绮丽的山景里,人们自然会想起家乡,家乡的山和这里的山是不同的。人们也自然会称赞不已,为这座山想象着动听的传说了。  下山路,曲转漫长。不知拐了多少弯,才下去了。  山下,有一条小河,叫做倒淌河。一般河水都是从西向东流的,这条河水却是从茫茫 向西流的。据说,文成公主从日月山下来的时候,换下坐轿,改乘坐骑,向西走去了。她看见前面是荒山旷野,是茫茫无边的草原,觉得凄凉,孤寂,又引起了无限怀念,哭了。她的哭声感动了天雨,唤起了小河的共鸣。于是,河水倒流了,顺着公主西行的方向流了。又有人说,倒淌河的水是公主的眼泪汇成的呢。……  唐代,文成公主出嫁西藏的路,确实是艰难,荒凉的,她在草原上落泪,也是自然的 。但是,现在,山上有路,草原上有路,通往西藏的路,又宽大,又抄近。一辆一辆 载重卡车,一队一队的载重卡车,把各族人民寄托在传说里的幸福和幻想运来了,送到身边来了。日月山上出现了新的修筑公路的英雄故事,倒淌河畔出现了草原上第一座小市镇。这里有旅舍、食堂、商店,过路的藏族旅客,把牦牛放入草地,在这里憩在这里憩憩脚吧。过路的地质勘探者,在进盆地以前,也在这里用碗热饭吧。  河水仍然倒流着,可是生活却向西面无限政党地而又豪迈地行进了。  我们在倒淌河憩了一会,又向前走了。  眼前,展开一片草原,一片辽阔健美的草原!  在绿色的大地上,绿色的风浪里,这边是一群棕黑色的牦牛,一个黑红色脸面的老人,骑在牦牛背上,一晃一晃,悠闲地走着。这边是一群灰白色和枣红色的马儿一个戴着毡帽的小伙,又英俊、又威武、一阵,他高叫了几声,一阵,他又拍起马向马群冲去了。向前走,又遇上了一大群羊儿,它们活蹦乱跳,调皮得很;一只羊儿咬住一根草,不住地扇动着耳朵,还不停地摇摆着尾巴。一个穿着花边长袍的牧羊姑娘,看起来黑壮,潇洒,甩着又粗又长的发辫,挥着手中的鞭子;她把微笑投向了羊群,又拉开了嗓子,把柔情的青海“花儿”送上了草原的上空。  草原向前伸展着,牧关姑娘的歌声在上面荡漾着。多么辽阔的草原,多么迷人的草原呵!  沿着草原驶行,人的心情再舒畅不过了。  这时候,蓦然,草原的西北方向,浮现起一条拱形的光带,仿佛晴空里突然飞过来一道闪电似的。  旅伴们嚷叫起来了:“青海湖,青海湖呀!”  那个腰里别着金色腰刀的藏族青年,快乐得扯下黑礼帽扬着,又伸长脖子,出人意外地高喊起来:“嘎——来来来——”他是在向青海湖致敬呵!  青海湖穿行在草原上,闪着碧绿的光彩。她微微地漾溢着,闪动着,好象草原上升起了一支碧绿的竖琴。那一个接一个的纤细的波纹,不是竖琴上的弦丝吗?她伴随着微风,又好象送过来了一阵抒情的动人心怀的乐曲。  卡车,你怎么跑得缓慢了?快些吧,快些送我们到青海湖边去吧。当车子刚在大喇嘛河站停稳的时候,人们就跳了下来,不约而同地向青海湖跑去了。  我跑着,在野花丛生的草地上跑着。  我来到青海湖畔了。  刚才,远山眺望,青海湖是那样地轻波、细流,那样地温柔、多姿。现在,湖畔观望,她却鼓动着丰满的胸膛,以神异的力量,掀起了碧波大浪,排上天空,拍击着湖岸。她发出了激昂的歌声,好象有着无穷的热情,任性地向草原倾泻,向天空抛酒!  一群水鸭子飞过来了,它们仿佛是湖的宠儿,扑打着翅膀,嬉戏着浪花,亲着湖面,然后又在湖空翱翔。雄鹰,一个个雄鹰,它们伫立在湖畔岩石上,威严地凝视着什么。当人们在湖畔走过的时候,它们就扇起了大翅,从人们的头上掠过,然后又转动着威胁的眼睛,噘起钩形的尖嘴,在湖空盘旋。呵,雄鹰,多么森严的青海湖的守护者呵!  青海湖是高原上一个巨大的湖泊,驰名的湖泊,青海以她命名。千百年来,她被人们称颂着,是人们欢乐、理想、幸福和美的化身。我想起了《西宁府新志》的一些记述:人们称青海湖为“仙海“。据载:“海面七百余里,为众水会归之所,故海岸东西南北皆有水泉,厥草丰美,宜畜牧,素号乐土。……”湖中央,有一座“海心山”,又称“龙驹岛”,据载:“每科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多么神秘、美丽的记载。  这里盛产闻名的“青海冰鱼”。每冬冰合后,渔民在冰湖上打洞穿孔,借着月亮星光,打起灯笼,燃起篝火,鱼儿就成群结队地游来,踊跃地从洞孔跳上来,捉吧,捕吧,可多哩!人们说,“青海冰鱼”在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销路好极了。但是,自唐以来,青海湖曾经是封建统治阶级和吐番部族的争夺地,湖畔洒下了无数鲜血,埋下了无数白骨。伟大诗人杜甫写下了这样凄惨的诗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时候,青海湖在高原上欢腾着。看看吧。青海湖脚立在草原上,扬头吻着蔚蓝的天,显出一种多么豪放美丽的风姿。她好象伸出了强大的手臂,一只手托起蓝天、白云、高山;一只手牵着草原和牛儿、马儿、羊儿。千百年来,在她的胸怀里,抚育了多少子孙后代,多少英雄儿女?草原多么葱绿,茂盛;牲灵多么繁荣,健美。青海湖,母亲般的青海湖呵!  我又回望着草原。两只牦牛窝着头,正在舞着犄角斗架。一只羊羔跪在母羊脚下,正在一拱一拱地吃奶。那个戴着毡帽的牧发辫的牧羊姑娘,她再次挥起鞭子,拉长了嗓子,唱起来了,好象她有永远唱不完的歌似的。这是爱情的歌,还是赞美山湖的歌?随着她的歌声,那个小伙子拉住了马,白云低头了,鸟儿飞来了,山湖微笑了。  呵,生活是这样的豪迈,这样的美好,为什么不歌唱呢!  我歌唱高原上的山、湖、草原。  我歌唱高原上朴实、勤劳、强悍的人民。  让过路的旅客们,让开垦柴达木盆地人们,从山、湖、草原汲取力量,更好地创造生活吧!  我不能再停留了,青海湖呵,前面,还有着更豪壮的生活等待着我。  我双手掬起湖水,饱尝了一口,向西行进了。……  1957年8月17日,茶卡1席慕容《夏日草原》若是问我,每次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地到了蒙古高原,最想要做的是什么?我一定会说,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好的事了!有过几次,正当七月,刚好经过蒙古国中央省或者近库布斯固勒省境内那些辽阔美好的草原,我只求能赶快下车走路。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地,她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论是步行或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也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搽了薄荷油一样。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迈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地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的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吧?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吧?草原深处,有时会遇见一沙弯泉极尽曲折地流过。小河的流水清澈,河中长长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流势忽左忽右轻轻摆荡,连几颗小石子的滚动也看得清清楚楚;薄暮时分,从山腰往下眺望,那样一条狭窄弯曲的河流映着天空的霞光,像条灰紫色的发亮的缎带,在暗绿的旷野上境蜒伸展,不知道从何处起始,到何处终结。然而,我深信,几千年来我的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应该就是这样了吧?2山湖草原  李若冰   夜幕里,西宁仍然酣睡着。   这正是黎明前的时刻,天特别黑暗,我和旅伴们互相呼应着,黑摸摸地攀上了卡车,出发了。   可爱的司机,他把车打得特别亮,虽然,车里是黑糊糊的,可量,我们有着这一道明亮的灯光,心里就觉得舒畅多了。   车灯划出了一条银色的道路。我们看得见前进的方向?听得见白杨的细语声。呵,高原的白杨,你难道没有睡眠吗?你这么早醒来,就在低唱,莫非喜欢远征的司机和旅客们?你这么早醒来,就在低吟,莫非召唤着黎明,以在黎明升起的时候,唱起更豪壮的歌?   处在黎明的前夜,倾听着白杨的细语声,我的心里涌起了一阵海潮。这已经多久多久了,我总算怀着渴望,今天就要踏进柴达木盆地了。我晓得,这时候,车灯向前探索的道路,是一条充满着美丽、奇趣和英雄的道路。可是,为什么当黎明在高原的天际升起的时候,我的眼睛觉得潮湿,我在想望些什么,希冀些什么?这不是祖国的黎明吗,多好的高原的黎明呵!   黎明迎着高原的寒风来到了。   黎明沿着青藏公路奔走着。黎明披着曙色彩衣,迈开了大步,唤醒了雄鹰、雀鸟,唤醒了高山、大地。于是,高原的一切昂起了头,活跃起来了。   八月,高原的麦子黄了,菜子花儿开了,青稞随着晨风,掀起一条条波纹,向远山飘然而去。在曙色里,高原是一个金黄的天地。   卡车冲着晨风驶行着。   旅伴们在清爽的早晨,精神焕发,挤在一起,开始了询问,谈乐。这一行旅伴,多色多样,有穿着虎皮贴边的紫红色皮衣的藏族兄弟,有戴着白帽穿着黑色长袍的回族兄弟。这几个淳朴的农民,是到察汉乌苏农场去的,这几个身强力壮的工匠,是到茶卡做木工活的;这里有盐的、掏炭的、修路的和放牧的,这里有到噶尔穆、大柴旦、茫崖和昆仑山去的……。这里,不要太多的询问,除了四个回拉萨的藏民,大伙都是到柴达木盆地去的,只是工作岗位不同而已。和这些旅伴们在一起,我觉得格外贴近。   太阳出来了。天气变暖和了。   我们的卡车驶过了湟源县城,向海藏咽喉——日月山奔去了。   这是一座真正巍峨、峻峭的山,多么难以攀登的山呵!向上爬,险要极了。大山腰间,车子好象直立起来似的,头朝着天,鼓着全身的力气,一面吼叫着,一面向上冲去。从下到上,大约有一个多钟头,车子才爬上了山顶。   我看见,山顶路边上,竖立着一根长方形的石碑,上面刻着三个红色大字:日月山。呵,日月山,多么雄壮眩目的名字!抬头望去天空湛蓝、低矮,给人以奇异和压抑的感觉。而飘浮在山顶上的白去好象一条条银色的小河,又好象一团团纯白的花朵,只要伸出后去就可以摘过来似的。一座峻峭、奇特的山,真不愧日月山的称号。   日月山是海藏咽喉,又是农牧区的分水线。向东看,眼前是农舍、湟水、麦田、青稞和菜子花;向西看,眼前是崇山峻岭,是绿色一片,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在这八朋的高原上,远望起来,一边是金色的天地,一边是绿色的天地,绘成了一幅奇观的画面。千百年来,青藏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就在日月山上出入;就在日月山两面,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耕田种地,打猎放牧,和大自然进行着斗争,创造着财富、奇迹。千百年来,这日月山上曾经走过了多少虔诚的教徒、喇嘛和善舞的各族男女,女曾流传着多少英雄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呢。   日月山上有着唐朝文成公主的传说。人们说,她接受了西藏王子的婚约,从长安乘轿出嫁,西行千里,来到这座山。她在这峻峭难行的山上,看见太阳和长安的不一样,月亮也和长安的不一样,引起了无限相思。于是,唐太宗为给女儿消愁,特意铸造了一轮金日,一轮金月,送上了此山。……   这时候,卡车翻过了山顶,向山下走去转回头,再看看日月山,仿佛它昂起了头面,正在和蓝天攀谈着什么;一阵,它又好象乘坐着白云,在天空中遨游。在这种绮丽的山景里,人们自然会想起家乡,家乡的山和这里的山是不同的。人们也自然会称赞不已,为这座山想象着动听的传说了。   下山路,曲转漫长。不知拐了多少弯,才下去了。   山下,有一条小河,叫做倒淌河。一般河水都是从西向东流的,这条河水却是从茫茫 向西流的。据说,文成公主从日月山下来的时候,换下坐轿,改乘坐骑,向西走去了。她看见前面是荒山旷野,是茫茫无边的草原,觉得凄凉,孤寂,又引起了无限怀念,哭了。她的哭声感动了天雨,唤起了小河的共鸣。于是,河水倒流了,顺着公主西行的方向流了。又有人说,倒淌河的水是公主的眼泪汇成的呢。……   唐代,文成公主出嫁西藏的路,确实是艰难,荒凉的,她在草原上落泪,也是自然的 。但是,现在,山上有路,草原上有路,通往西藏的路,又宽大,又抄近。一辆一辆 载重卡车,一队一队的载重卡车,把各族人民寄托在传说里的幸福和幻想运来了,送到身边来了。日月山上出现了新的修筑公路的英雄故事,倒淌河畔出现了草原上第一座小市镇。这里有旅舍、食堂、商店,过路的藏族旅客,把牦牛放入草地,在这里憩在这里憩憩脚吧。过路的地质勘探者,在进盆地以前,也在这里用碗热饭吧。   河水仍然倒流着,可是生活却向西面无限政党地而又豪迈地行进了。   我们在倒淌河憩了一会,又向前走了。   眼前,展开一片草原,一片辽阔健美的草原!   在绿色的大地上,绿色的风浪里,这边是一群棕黑色的牦牛,一个黑红色脸面的老人,骑在牦牛背上,一晃一晃,悠闲地走着。这边是一群灰白色和枣红色的马儿一个戴着毡帽的小伙,又英俊、又威武、一阵,他高叫了几声,一阵,他又拍起马向马群冲去了。向前走,又遇上了一大群羊儿,它们活蹦乱跳,调皮得很;一只羊儿咬住一根草,不住地扇动着耳朵,还不停地摇摆着尾巴。一个穿着花边长袍的牧羊姑娘,看起来黑壮,潇洒,甩着又粗又长的发辫,挥着手中的鞭子;她把微笑投向了羊群,又拉开了嗓子,把柔情的青海“花儿”送上了草原的上空。   草原向前伸展着,牧关姑娘的歌声在上面荡漾着。多么辽阔的草原,多么迷人的草原呵!   沿着草原驶行,人的心情再舒畅不过了。   这时候,蓦然,草原的西北方向,浮现起一条拱形的光带,仿佛晴空里突然飞过来一道闪电似的。   旅伴们嚷叫起来了:“青海湖,青海湖呀!”   那个腰里别着金色腰刀的藏族青年,快乐得扯下黑礼帽扬着,又伸长脖子,出人意外地高喊起来:“嘎——来来来——”他是在向青海湖致敬呵!   青海湖穿行在草原上,闪着碧绿的光彩。她微微地漾溢着,闪动着,好象草原上升起了一支碧绿的竖琴。那一个接一个的纤细的波纹,不是竖琴上的弦丝吗?她伴随着微风,又好象送过来了一阵抒情的动人心怀的乐曲。   卡车,你怎么跑得缓慢了?快些吧,快些送我们到青海湖边去吧。当车子刚在大喇嘛河站停稳的时候,人们就跳了下来,不约而同地向青海湖跑去了。   我跑着,在野花丛生的草地上跑着。   我来到青海湖畔了。   刚才,远山眺望,青海湖是那样地轻波、细流,那样地温柔、多姿。现在,湖畔观望,她却鼓动着丰满的胸膛,以神异的力量,掀起了碧波大浪,排上天空,拍击着湖岸。她发出了激昂的歌声,好象有着无穷的热情,任性地向草原倾泻,向天空抛酒!   一群水鸭子飞过来了,它们仿佛是湖的宠儿,扑打着翅膀,嬉戏着浪花,亲着湖面,然后又在湖空翱翔。雄鹰,一个个雄鹰,它们伫立在湖畔岩石上,威严地凝视着什么。当人们在湖畔走过的时候,它们就扇起了大翅,从人们的头上掠过,然后又转动着威胁的眼睛,噘起钩形的尖嘴,在湖空盘旋。呵,雄鹰,多么森严的青海湖的守护者呵!   青海湖是高原上一个巨大的湖泊,驰名的湖泊,青海以她命名。千百年来,她被人们称颂着,是人们欢乐、理想、幸福和美的化身。我想起了《西宁府新志》的一些记述:人们称青海湖为“仙海“。据载:“海面七百余里,为众水会归之所,故海岸东西南北皆有水泉,厥草丰美,宜畜牧,素号乐土。……”湖中央,有一座“海心山”,又称“龙驹岛”,据载:“每科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多么神秘、美丽的记载。   这里盛产闻名的“青海冰鱼”。每冬冰合后,渔民在冰湖上打洞穿孔,借着月亮星光,打起灯笼,燃起篝火,鱼儿就成群结队地游来,踊跃地从洞孔跳上来,捉吧,捕吧,可多哩!人们说,“青海冰鱼”在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销路好极了。但是,自唐以来,青海湖曾经是封建统治阶级和吐番部族的争夺地,湖畔洒下了无数鲜血,埋下了无数白骨。伟大诗人杜甫写下了这样凄惨的诗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时候,青海湖在高原上欢腾着。看看吧。青海湖脚立在草原上,扬头吻着蔚蓝的天,显出一种多么豪放美丽的风姿。她好象伸出了强大的手臂,一只手托起蓝天、白云、高山;一只手牵着草原和牛儿、马儿、羊儿。千百年来,在她的胸怀里,抚育了多少子孙后代,多少英雄儿女?草原多么葱绿,茂盛;牲灵多么繁荣,健美。青海湖,母亲般的青海湖呵!   我又回望着草原。两只牦牛窝着头,正在舞着犄角斗架。一只羊羔跪在母羊脚下,正在一拱一拱地吃奶。那个戴着毡帽的牧发辫的牧羊姑娘,她再次挥起鞭子,拉长了嗓子,唱起来了,好象她有永远唱不完的歌似的。这是爱情的歌,还是赞美山湖的歌?随着她的歌声,那个小伙子拉住了马,白云低头了,鸟儿飞来了,山湖微笑了。   呵,生活是这样的豪迈,这样的美好,为什么不歌唱呢!   我歌唱高原上的山、湖、草原。   我歌唱高原上朴实、勤劳、强悍的人民。   让过路的旅客们,让开垦柴达木盆地人们,从山、湖、草原汲取力量,更好地创造生活吧!   我不能再停留了,青海湖呵,前面,还有着更豪壮的生活等待着我。   我双手掬起湖水,饱尝了一口,向西行进了。……   1957年8月17日,茶卡1席慕容《夏日草原》2《山湖草原》 李若冰3胡延武的《在秋天的草原上》-0-文章直接搜索就能找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若满意望能及时采纳~~呵,你五年级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