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度白酒历史(中国高度白酒的历史)

中国高度白酒的历史


一.关于中国白酒的历史

1.翻开历史的画卷,酒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悠悠的岁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酝酿出了悠久灿烂的酒文化。“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东方的诗仙李白这样以不愧天为己任的去爱酒;这位斗酒诗百篇的嫡仙在酒给的灵感下,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

2.“没有葡萄酒的日子就如同没有阳光”,西方的葡萄酒之父巴斯德更是把葡萄酒比做赐予万物生命的阳光,很难分出李白和巴斯德谁对酒更热爱一些。

3.对酒的喜爱虽然相同,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却造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欣赏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种种不同。

4.酒种的不同。中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

5.因为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她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中华文明产生在黄河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早成为农业大国,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与西亚、中美洲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

6.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基础。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

7.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

8.饮酒礼仪的不同。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异。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9.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

10.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

11.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12.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

13.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14.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拼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15.饮酒的目的不同。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工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人们更多的依靠饮酒而追求酒之外的东西。

16.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杯莫停的将进酒,为的是与尔同消万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

17.酒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更在意饮用他后带来的美妙作用。

18.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19.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发现,酒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大写意式的发散思维;西方人则是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思维。

一.关于中国白酒的历史


二.中国的白酒历史到底有多久

1.中国白酒的发展历史唐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

2.”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

3.元代元代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

4.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

5.‘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6.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

7.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

8.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9.”(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1978年))明代时称白酒为火酒。明代1998年8月,在成都市锦江畔以外发现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连续生产白酒长达800年的酒坊实证。

10.中国有着世界上独创的酿酒技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中国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中国的四大发明媲美。

11.白酒是用酒曲酿制而成的,为中华民族的特产饮料,又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蒸馏酒,通称烈性酒,成为全球酒类饮料产销大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中国的白酒历史到底有多久


三.中国酒的历史

1.我国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酿造出许多被誉为“神品”、‘琼浆”的酒类珍品。我国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杜甫、杜牧都有脍炙人口的关于酒的诗篇流传至今.干百年来人们反复吟唱。

2.兹录两首,以供欣赏。一首是杜甫的《酒中八仙歌》,诗中咏道“知章骑马似乘躬,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朝天,遭逢麴车口流涎。

3.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酒美少年,举筋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锦前。

4.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于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姻。

5.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谅四筵”‘这首诗记述了唐代贺知章、李进、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焦遂、张旭等人八仙饮酒时的不同神态,以及不拘礼节、落拓不羁的豪爽性格。

6.另一首是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诗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7.”反映了当时江南酒肆普遍,成为春天艳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江南人民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

8. 据历史记载.中国人在商朝时代已有饮酒的习樱,并以酒来祭神。在汉、唐以后,除了黄酒以外,各种白酒(挠酒)、药酒、果酒的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

9.近年来.我目的酿酒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了很大的生产能力。 中国酒的品种繁多。质地精良,风格独特,蜚声国内外市场,按酒精含量的多少有高度酒(烈性酒)、中度酒、低度酒三种;按酒的台糖浓度高低有甜型酒:半甜型酒、“干”型酒三种;按制造方法的不同有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三类;按商品类型可分为白酒、黄酒、啤酒、果露酒、药酒、仿洋酒等六类。

四.中国的白酒的历史起源?

1.白酒的起源 我国的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 它的独特工艺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产 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其技艺精湛,产品的色、香、味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名 酒,如尧王八粮液酒、尧王醇酒,色泽澄清透明,香气馥郁芬芳、优雅细腻,味甘润柔和、 醇厚绵甜,余味净爽,风格独特,深受人民喜爱,有着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在国民经济 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复合酶制 剂。公元前 12 世纪,商王武丁和他的大臣有 “ 若作酒醴,尔维曲蘖 ( 酒曲 )” 的对话。

3.对话中 的 “ 曲蘖 ” 就是指酒曲和发芽的谷物。说明距 32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利用酒曲酿 酒的技术了。

4.由于制曲技术的进步, 《汉书 · 食货志》记载: “ 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 六斛六升。 ” 至北魏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 “ 用神曲一斛,杀米三石;笨曲一 斛, 杀米六升 ”( 古代: 1 斛 =10 石 1 石 =10 斗 =120 斤 ) 这说明用曲量在不断的下降。

5. 古代的制 曲技术,由散曲发展到茂密生衣曲,最后发展到今天的曲饼和曲丸。欧洲人到 19 世纪末, 才了解到我国的酒曲作用,称之为淀粉发酵法。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