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源酒厂,离馆陶最近的海边景点是哪

1,离馆陶最近的海边景点是哪

馆陶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毗邻。下辖4乡4镇277个行政村,总人口27.8万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5950万元。 馆陶县交通便利。106、309国道交汇县城,济(南)馆(陶)高速公路和邯(郸)济(南)铁路贯穿县境。 特色格局凸显。馆陶县已形成了以金凤、陶山等著名市场带动,以鸡蛋、蔬菜和双孢菇为主导产品,养殖业、种植业产业化一条龙的县域特色经济格局。至1999年底,全县蛋鸡存栏达1450万只,人均58只,棚菜种植面积2.5万亩,双孢菇种植面积200万平方米。两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来自两大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去年馆陶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蛋鸡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优质双孢菇生产基地”。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该县重点实施了技术嫁接改造,促使工业产品上档次、上名牌。投资2770万元的静电复印纸、表皮生长因子一期工程、黄金酒厂扩建、至灵菌丝四个技改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总投资2.7亿元的轻量涂布纸、表皮生长因子扩建工程、摩洛海亚扩建、洪源纺织二期工程项目正在实施。目前,全县工业已形成造纸、酿酒、制药、黑陶、棉纺、机械、铸造、化工、建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20多个行业,300余个品种。其中黄金酒、陶山黑陶、酱包瓜、防盗消音井盖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市场建设如火如荼。馆陶县依托地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接壤区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已经发展起来的蛋鸡养殖、棚室蔬菜种殖等优势产业,把建设市场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主攻点,投资两亿多元建成了邯郸(馆陶)金凤市场、陶山市场和馆陶商城,配套了七个专业市场,发展了一批“村头市场”。特别是充当龙头的金凤市场运行以来,平均日销售鲜蛋500余吨,蔬菜600多吨,年交易额20亿元,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场之一,并被国家计委列入“国家菜篮子工程项目”。 投资环境明显优化。在下大力进行县城改造、筹建市场的同时,该县还修建了文化广场,配套了县级一流水平的广播电视以及通讯邮电等基础设施。此外,该县还下更大力量加强了软环境建设,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招商引资的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对外地客商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由于改善了软硬环境,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县城常住人口增加了2万多人,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千里。馆陶县委、县政府又制定了“三年建成全市经济强县、五年建成全省经济强县”的目标。这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同时也是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该县最近又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县情县况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造了更适合馆陶发展的投资环境,建设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0}

2,邑东里文溪人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这是明代的那个地方

古文化遗址一览表 (新石器时代~宋)所在地 时 代 采集标本 城郊乡古镇村黄竹甲村寨子顶 新石器时代 石箭镞、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凤城镇大洲段酒厂后山 新石器时代 石箭镞、陶纺轮、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堂堡乡下村天后宫 新石器时代 石锛、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增瑞村大坪里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罐口、罐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六溪村斜子岗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罐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大溪村赤坎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砺石、石锛、陶罐、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湖坑乡六联村大坪顶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斧、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蒲山村牛岗嘴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石锉(石坐:经查,打不出)、石刮刀,可辨器形罐口沿、罐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城东村暗甲子岽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箭镞、陶罐,可辨器形罐口沿和支座,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下洋镇东山村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陶罐、陶纺轮、红软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才子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金谷寺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陶口沿、底部、支座、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大溪村巫屋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纺轮、陶罐、盆、盅、豆、钵、壶、碗、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西湖寨塘背岗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西湖寨坪顶岗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大溪村巫屋燕子坑 青铜器时代 石环、石锛、陶钵、可辨器形陶罐沿口、印纹硬陶片 湖坑乡奥杳村金竹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印纹硬陶片 湖坑乡奥杳村公王背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陶杯,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蒲山村茶头岗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纺轮、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龙湖村凉伞岽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罐口沿、陶碗、陶纺轮、陶支座、陶豆、印纹硬陶片 下洋镇东山村暗峡墩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古竹乡大德村石山岗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古竹乡古竹村茶头岗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上湖村横岗头后龙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石坑村前头板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下湖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上湖村桔树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上南村坳头甲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石环、陶砖、陶壶、印纹硬陶片 堂堡乡村中平山里荷树坪 青铜器时代 陶纺轮、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楼背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下大洋坡三角窠 青铜器时代 陶砖 抚市乡抚溪村平仑山顶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洋大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铜锣坪后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铜联村下坑仑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应名墩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文馆村松光仁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文馆村佛子甲后龙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支座,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浮山村塔岭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有孔石器 坎市镇文馆村细高洞 青铜器时代 陶罐、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北山村西门排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砺石,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西陂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陶罐形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北山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西陂村神岭头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壶口沿,印纹硬陶片 虎岗乡龙溪村龙岗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洪山乡下迳村鸡子石下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陶钵底部及口沿,印纹硬陶片 洪山乡下迳村仁横岗背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石餐具,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洪山乡上迳村廖氏宗祠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砺石,可辨器形陶罐底部和口沿,印纹硬陶片 峰市乡大园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碗底部,印纹硬陶片 峰市乡信美村湖顶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石锉、砺石、刮削器等石器,陶纺轮和陶钵,可辨器形陶罐口沿、支座、盘底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仙师村岭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仙师村彭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砺石、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乡政府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有孔石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恩前村对面 青铜器时代 石锛、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大阜村田背后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仙师村村塘口右侧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砺石、刮削器、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岭下房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西溪乡礼田坝村沙角里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饼、可辨器形陶罐沿口、印纹硬陶片 西溪村礼田坝寨下老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陶□、罐、印纹硬陶片 西溪乡上寨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矛、陶罐、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西湖寨中心小学后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太平村后山 青铜器时代 有孔石戈、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赤竹村罗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凤城镇大洲段店上北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箭镞、陶豆、陶□,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凤城镇大洲段变电厂后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城郊乡新寨村对门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城郊乡龙安寨罗前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箭镞、陶罐、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祠堂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砺石、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黄泥岗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黄泥岗水口伯公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联二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联三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城郊乡龙安寨后山 唐~宋 可辨器形瓷口沿和底部、瓷片二、上杭场据民国以前《永定县志》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析龙岩湖雷下堡(今湖雷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设上杭场。三、秇梓堡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上杭场由湖雷下堡迁至秇梓堡(在今高陂乡北山村),筑木栅为城(今已废),城壕旧址尚存。旧志载:“宋太宗淳化五年乙未(994年)升上杭场为县,割长汀南境属焉。”“至道二年丁酉(996年)徙治于白沙(今属上杭)。则秇梓堡之地实为上杭始建县治之所。”四、文天祥设垒抗元遗址在县东圆岭、岩永交界处,东属龙岩,西属永定,宋景炎二年(1282年)右丞相文天祥领兵驻扎筑垒抗元处。后来永定县人士筑文山亭纪念(亭现已废),龙岩人士则于亭畔立石碑以纪其事(碑今尚存)。明永定人阙恩诏赋诗吊云:“岭头犹记昔年碑,丞相南来虎节持;半壁河山经破碎,藐孤臣主更流离,于今客路空禾黍,自古忠魂想旆旗;枯木寒鸦斜照外,清风石上拜须眉。”今该址西侧属永定,东侧属龙岩。五、太平军壁诗遗迹清代太平军在湖雷下寨驻扎,在“馥馨楼”后侧三楼中厅墙壁上用毛笔写诗三首:“天朝虎将到来临,伐暴安良义气深;劝民不学痴迷汉,山林藏匿饿损身。”“不烧房屋不杀人,万众思何不义心;四民回头方是岸,要敬天父是好人。”另一首字迹已看不清。六、彭坑清代窑址1987年5月发现,在高陂乡西陂村彭坑口庵窑脚分布大量素面陶瓷片及可辨器形陶瓷底部、口沿等遗物。第二节 古墓葬 第二节 古墓葬经普查,全县古墓葬18处,其中宋代2处,明代9处,清代7处。一、宋代墓葬郑清之墓 郑清之(1192~1251),字浩源,又名德源,号碧泉。原籍浙江温州鄞县人。官至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事。因谏上,被谪于上杭县梅溪(今属永定)任巡检使,为永定县郑氏始祖。卒后葬于永定城郊乡龙安寨水口。后被追封为魏群王,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更筑坟碑。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长12米,宽6.5米,石碑高1.85米,宽1.65米,上书“大清顺治十四年丁酉吉旦。始世祖宋左丞相位太师讳清之郑公墓。荥阳十三户嗣孙士凤等立”。三合土封顶。完整。 江百八郎墓 江百八郎系永定县江氏一世祖,宋末卒,葬于古竹乡高南村水口塔下山。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占地约100平方米,三合土封顶,石碑高1米。完整。二、明代墓葬卢妣李夫人(生卒无可考)墓 范阳郡坎市卢氏始祖。座落于坎市镇青溪村大坪山。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三合土封顶,占地约100平方米。明嘉靖丁未年十月(1547年)重立碑,清康熙四十年秋(1701年)重修。完整。 江文渊墓 江文渊,古竹乡高东村人,明宣德年间生。官至安徽合肥主簿,卒于明弘治年间,葬于古竹乡高北村金山古寨东侧。该墓座北朝南,风字形,三合土封顶,石砌墓边,石碑高0.8米,占地约50平方米。完整。 赖中峰墓 赖中峰,坎市镇洪源村人,官至湖广当德府知府。明代卒,葬于坎市镇洪源村老虎垄。该墓座西朝东,占地约100平方米,风字形,三合土封顶,石砌墓边。清康熙四十年冬(1701年)重修、立碑。完整。三、清代墓葬张振依墓 张振依,金砂乡下金村人,官至广西梧州府总兵,康熙十八年(1753年)卒,葬于下金村石碑下。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三合土封顶,占地约80平方米。完整。 江世春墓 江世春,古竹乡高北村人,清雍正年间生,官至广安州知州。乾隆末年卒,葬于古竹乡高北村金山寨大坪头。该墓座西北朝东南,风字形,石碑高1.2米,三合土封顶,占地约100平方米。完整。 游旺选墓 游旺选,字兴峰,号廷峰,大溪乡人。清嘉庆初任四品昭武都尉。嘉庆七年(1802年)卒,葬于大溪至三角塘村路旁。该墓风字形,三合土封顶,石碑高2米,宽0.9米,占地约50平方米,墓道长30米。完整。 廖氏墓群 在城郊乡古镇村城关中学内。八世祖葬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中为八世祖,大于两侧墓。东侧依次葬十二世祖、十五世祖墓,西侧依次葬十三世祖、十九世祖墓。风字形,三合土封顶,东南侧10米处立一对三合土塑狮。完整。 十二州县同考官墓 在城郊乡东溪村。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立,墓主系湖南十二州县同考官、进士,姓名不详。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占地650平方米;石碑呈屏风状,高1.6米,宽1.5米,两侧青石雕龙,刻对联:勋名自昔留青琐,吉壤于今占紫垣,横披:文澜秀挹。三合土封顶。外两侧立石雕桅竿,高1.2米,内两侧立三合土狮,高1米。墓顶雕花纹图案。完整。 阙廷华墓 阙廷华(1857~1909年),字豪彩,号月潭,清代武进士、御前侍卫、云贵总兵。葬于湖雷乡增瑞村葛廷坪。该墓座西朝东,风字形,三合土封顶,占地约400平方米。完整。第三节 古建筑 第三节 古建筑一、文 庙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建,位于今凤城镇中山路,座北朝南。前后分三落,前为文庙,后为明伦堂、情文斋、约礼斋等辅助厢房。现存文庙(即大成殿),砖木结构。殿内分布12根石柱,中2根浮刻蟠龙;殿外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历代在此设考场。辛亥革命后为道南小学,后为县政府驻地至1949年。二、城楼、古寨峰市河头城 原属上杭县,明万历四年(1576年),在今峰市街对岸的河头坪筑城一座,设东、西、南3门。从此,河头坪称为河头城。清代此地成为汀州府八县重镇之一,面临汀江,是水上交通要道。今尚存临江门、西门宫及街道。 金山寨 位于古竹乡高北村承启楼后侧金山山顶。寨址圆形,尚存2层高均为3.5米的寨底石砌平台,下层直径比上层直径长6米,上层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墙体以上已废。年代未考。 仙鹤寨 位于仙师乡芦下坝对面山顶上,永定河旋绕其下,为永定河水口(注入汀江)关键寨址。已废。年代未考。 兴化寨 在城郊乡古镇(古二村)小山包上,明洪武五年(1372年)设兴化司于此。已废。 石寨 在坎市镇长流村中华山上,距地面高70余丈,周长300余丈,有岩洞,可容百余人,清嘉庆年间乡人依岩建中华书屋。岩旁的中华庵、岩顶的魁星阁,已废。三、古 井东门井 座落在凤城镇东门拐角头,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深10.7米,内径0.68米,砖砌圆形井壁,石构圆形井栏,高1米。完好。 南门井 座落于凤城镇南门街,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深10米,内径1.38米。砖砌圆形井壁,石构圆形井栏,高1米。“泉味清冽,应汲不穷”。完好。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门井 座落于凤城镇北门,今永定县第一中学门口,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深16米,内径0.88米,砖石结构,石构圆形井栏。完好。水已涸。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古 桥永平桥 在虎岗乡虎东村木坑口,建于明代。单孔,石构拱式廊屋桥,桥宽4.3米,高30米,跨度30米,廊屋高5米,长宽与桥面相同,廊屋破坏严重,桥身完整。 砥柱桥 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在坎市镇长流村水口,单孔石拱廊屋桥。长20米,高8米,跨度12.4米,宽4.95米,孔高6.85米。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为土木结构廊屋,墙厚0.4米。公路修通以前,该桥是长流通往坎市镇的必经之处。基本完好。 文溪桥 在坎市镇文溪村等4个村之水口,建于清乾隆年间。单孔石拱廊屋桥,长50米,高12米,宽4米,跨度25米。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为土木结构廊屋,轻微损坏。 高陂桥 在高陂乡和兴村口,为高陂乡与坎市镇分界处,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桥横跨永定河上游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故取名为高陂桥。单孔石拱廊屋桥。长59.6米,宽7.5米,高16.45米,跨径20米,拱门横披“长桥永泰”,左右镌有“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的对联,系清乾隆翰林院庶吉士王见川所撰。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筑三合土结构廊屋,现在仅剩1米高灰墙。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济恒桥 座落在湖坑乡新南村,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单孔石拱,廊屋木构,桥长25米,宽3.5米,高6米。现全桥完整,暑天可供村人乘凉。五、塔文馨塔 座落于古竹乡高南村水口山上,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建。倡建人系当地名士江世春。通高40余米,呈八棱形,共8层,除须眉座为石砌外,其余是砖砌。因未修完整,无塔尖,故又称“秃尾塔”。1981年9月28日中午自然倒塌,仅存四分之一。 东华山鲤鱼浮塔 座落于抚市乡东安村东华山寺后的嵯峨石峰之巅,于清嘉庆四年(1739年)建。共4层,六角形,砖木结构,通高15米。塔内有历代游人香客的诗对。损坏严重。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寺庙、宫庵、宗祠五显庙 在坎市镇庵排自然村,始建于明末,面阔3间,进深前、中、后3堂,前堂为主建筑,两侧为厢房。砖木结构。庙内饰龙凤、八仙、花鸟壁画。还有碑刻记载历史沿革。庙尚完整。 汤子角天后宫 在下洋镇中川村旗山,建于清康熙年间。大殿砖木结构,两层,雕龙画栋。正面左侧为土木结构两层横楼,与殿形成直角。“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严重破坏,后由华侨捐款修复。 狮宝岩庙 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坎市镇孔夫村燕子岩石盘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面阔3间,进深2间。庵后仙人洞、龙宫洞、天灯洞3洞并列。尚完整。 东华山寺、庙 在抚市乡东安村,为道人黄华音募资建造,初为庵观,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毁于兵燹,后重修改为寺。后堂为主建筑,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前堂为土木结构。庵内菩萨林立。两堂之间为天井,两侧为厢房。寺外有九鲤仙庙、关帝庙及鲤鱼浮塔。九鲤仙庙、关帝庙均土木结构,单间,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完好。 关帝庙 位于下洋镇东联村下山甲,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土木结构,高10米,六角攒尖顶,3层,二、三层为楼阁式。完好。 金莲山庵 位于湖坑乡奥杳村金莲山,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土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中为天井,两侧为厢房,雕梁画栋,庵后一巨石,石腹中空,人称“出米石”。完好。 西陂天后宫 座落于高陂乡西陂村,结构奇特,为古塔宫殿式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全部落成于清顺治十九年(1662年)。塔7层,建于明万历元年(1644年),楼阁式,通高40米,一至三层为正方体,四层以上为八面体;塔基须眉座,石构;一层为土木结构,二层以上为砖木结构;八角攒尖顶,塔刹为圆形。塔周围为宫殿,塔前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登云馆、天井、大宝殿、外天井、戏台、大门、两侧平台、回廊、厢房,左右对称,大宝殿为主建筑,戏台与大门相连,均为砖木结构,举梁高8米,雕梁画栋,塔与殿连成一体。损坏严重。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当地群众集资维修大门,1986年至1987年省文化厅拨款维修塔之四至七层。 社前天后宫 座落于抚市乡社前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砖木结构。中轴线前为大门、戏台,中为天井,天井后面是大厅,最里面是神座大厅,左右是厢房。主建筑大厅举梁高6米,雕饰花鸟,单层。损坏严重。 胡氏家庙 在下洋镇中川村。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明代胡氏九世铁缘公所建。清嘉庆年间、民国18年两度部分被焚,后均按原貌修复。座南朝北,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外天井、前厅、内天井、后厅(正厅)。庙内有200根木柱,8个厢房,20幅大型壁画。壁画大多出自著名画家宋省予(上杭县人)等人之手。中厅有清代翰林巫宜福(本县大溪人)的题联,木刻金字。庙外尚存10支石雕桅竿,高达10余米。该庙土木结构,两侧之厢房全部木构,雕饰花卉、鸟兽、人物。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捐款修缮。第四节 石 刻 第四节 石 刻一、碑 刻明代青石刻“太平门”横额 楷书阴刻,长114厘米,宽43厘米,厚22厘米,明弘治七年(1494年),嵌于县城门东城楼门楣。今城门已废,该石刻本县革命纪念馆收藏。 永全渡碑 清代,原立于今湖雷乡车前岗十二驳桥上侧,纵1.53米,横65厘米,花岗石,阴刻永全渡碑,下刻捐款人姓名、款数。碑题清晰,余已模糊。本县革命纪念馆收藏。 四季竹诗图石刻 清光绪年间青石刻,四幅长屏。长59厘米,宽32厘米,厚6厘米,阴刻;以竹叶构成文字,每块文字组成一句诗,合4块石刻为一首诗。另一块为石刻铭文,楷书,与竹诗图石刻相联嵌于峰市乡关帝庙内。阴刻铭文:“世传延陵十字碑为宣圣手泽三吴士大夫以得覩为聿千载而下继起称圣者厥维 关壮穆而手迹无传殊为阙典乙亥岁余承乏峰川荐绅诸君出墨刻诗竹四帙云系 鸾笔得自亲师峰川固有 关庙鸠工重锓□石庙门以彰肵夫以大圣人之手泽虽残篇断简犹将宝而贵之况此帙诗凌李杜画轹车乐文苏以竞直之姿写忠贞之操风神奕奕千古昭迥者乎以之作诗观可也以之作画观可也以之作十字碑观亦可也 光绪元年乙亥岁腊月 日吴门秦维榕谨叙”。均本县革命纪念馆收藏。完好。 游旺选等牌坊 在大溪乡五福楼(又名友龙圆寨)南侧村口,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石构单间,高7.2米,宽6.5米。正面铭文自上而下依次为:“圣旨”、“都阃府”、“嘉庆七年诰赠昭武都尉游旺选,字兴廷,号廷峰。岁进士诰封昭武游讳上华,字友龙,号仰轩。邑庠生,由守御所千总恩授都司游讳联登,字莲芳,号白溪,坊冬月旦”。完整。二、摩崖石刻太湖古洞石刻 在湖坑乡新南村背隆之西与大溪乡黄龙村之东交界的山凹,周围环山,中凹平,形似“天湖”,故得名。东侧有清乾隆年间建的净行寺。遗石刻2处于悬崖石上:一为“锦屏玉壁”,字高70厘米,宽50厘米,正楷;一为“荷花献实”,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篆书;均无落款。完好。 地界题刻 在洪山乡中村王寿山半山腰石道旁悬崖峭壁上,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刻,山壁上阴刻:“乾隆二十七年奉总督部堂杨布政司德府太爷高连城上杭县主王潘张勘讯结饬令立界刘廷嗣裔照契管业载土名西至分水凹在此。”楷书,每字长宽约40厘米。完好。

{1}

3,文化遗有哪些

  古文化遗址一览表  (新石器时代~宋)  所在地  时 代  采集标本  城郊乡古镇村黄竹甲村寨子顶  新石器时代  石箭镞、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凤城镇大洲段酒厂后山  新石器时代  石箭镞、陶纺轮、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堂堡乡下村天后宫  新石器时代  石锛、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增瑞村大坪里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罐口、罐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六溪村斜子岗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罐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大溪村赤坎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砺石、石锛、陶罐、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湖坑乡六联村大坪顶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斧、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蒲山村牛岗嘴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石锉(石坐:经查,打不出)、石刮刀,可辨器形罐口沿、罐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城东村暗甲子岽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箭镞、陶罐,可辨器形罐口沿和支座,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下洋镇东山村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陶罐、陶纺轮、红软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才子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金谷寺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陶口沿、底部、支座、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大溪村巫屋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纺轮、陶罐、盆、盅、豆、钵、壶、碗、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西湖寨塘背岗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西湖寨坪顶岗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大溪村巫屋燕子坑  青铜器时代  石环、石锛、陶钵、可辨器形陶罐沿口、印纹硬陶片  湖坑乡奥杳村金竹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印纹硬陶片  湖坑乡奥杳村公王背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陶杯,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蒲山村茶头岗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纺轮、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龙湖村凉伞岽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罐口沿、陶碗、陶纺轮、陶支座、陶豆、印纹硬陶片  下洋镇东山村暗峡墩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古竹乡大德村石山岗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古竹乡古竹村茶头岗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上湖村横岗头后龙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石坑村前头板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下湖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上湖村桔树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上南村坳头甲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石环、陶砖、陶壶、印纹硬陶片  堂堡乡村中平山里荷树坪  青铜器时代  陶纺轮、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楼背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下大洋坡三角窠  青铜器时代  陶砖  抚市乡抚溪村平仑山顶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洋大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铜锣坪后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铜联村下坑仑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应名墩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文馆村松光仁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文馆村佛子甲后龙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支座,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浮山村塔岭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有孔石器  坎市镇文馆村细高洞  青铜器时代  陶罐、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北山村西门排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砺石,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西陂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陶罐形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北山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西陂村神岭头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壶口沿,印纹硬陶片  虎岗乡龙溪村龙岗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洪山乡下迳村鸡子石下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陶钵底部及口沿,印纹硬陶片  洪山乡下迳村仁横岗背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石餐具,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洪山乡上迳村廖氏宗祠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砺石,可辨器形陶罐底部和口沿,印纹硬陶片  峰市乡大园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碗底部,印纹硬陶片  峰市乡信美村湖顶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石锉、砺石、刮削器等石器,陶纺轮和陶钵,可辨器形陶罐口沿、支座、盘底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仙师村岭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仙师村彭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砺石、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乡政府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有孔石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恩前村对面  青铜器时代  石锛、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大阜村田背后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仙师村村塘口右侧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砺石、刮削器、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岭下房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西溪乡礼田坝村沙角里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饼、可辨器形陶罐沿口、印纹硬陶片  西溪村礼田坝寨下老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陶□、罐、印纹硬陶片  西溪乡上寨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矛、陶罐、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西湖寨中心小学后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太平村后山  青铜器时代  有孔石戈、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赤竹村罗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凤城镇大洲段店上北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箭镞、陶豆、陶□,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凤城镇大洲段变电厂后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城郊乡新寨村对门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城郊乡龙安寨罗前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箭镞、陶罐、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祠堂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砺石、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黄泥岗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黄泥岗水口伯公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联二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联三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城郊乡龙安寨后山  唐~宋  可辨器形瓷口沿和底部、瓷片  二、上杭场  据民国以前《永定县志》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析龙岩湖雷下堡(今湖雷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设上杭场。  三、秇梓堡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上杭场由湖雷下堡迁至秇梓堡(在今高陂乡北山村),筑木栅为城(今已废),城壕旧址尚存。旧志载:“宋太宗淳化五年乙未(994年)升上杭场为县,割长汀南境属焉。”“至道二年丁酉(996年)徙治于白沙(今属上杭)。则秇梓堡之地实为上杭始建县治之所。”  四、文天祥设垒抗元遗址  在县东圆岭、岩永交界处,东属龙岩,西属永定,宋景炎二年(1282年)右丞相文天祥领兵驻扎筑垒抗元处。后来永定县人士筑文山亭纪念(亭现已废),龙岩人士则于亭畔立石碑以纪其事(碑今尚存)。明永定人阙恩诏赋诗吊云:“岭头犹记昔年碑,丞相南来虎节持;半壁河山经破碎,藐孤臣主更流离,于今客路空禾黍,自古忠魂想旆旗;枯木寒鸦斜照外,清风石上拜须眉。”今该址西侧属永定,东侧属龙岩。  五、太平军壁诗遗迹  清代太平军在湖雷下寨驻扎,在“馥馨楼”后侧三楼中厅墙壁上用毛笔写诗三首:“天朝虎将到来临,伐暴安良义气深;劝民不学痴迷汉,山林藏匿饿损身。”“不烧房屋不杀人,万众思何不义心;四民回头方是岸,要敬天父是好人。”另一首字迹已看不清。  六、彭坑清代窑址  1987年5月发现,在高陂乡西陂村彭坑口庵窑脚分布大量素面陶瓷片及可辨器形陶瓷底部、口沿等遗物。  第二节 古墓葬 【至顶部】  第二节 古墓葬  经普查,全县古墓葬18处,其中宋代2处,明代9处,清代7处。  一、宋代墓葬  郑清之墓 郑清之(1192~1251),字浩源,又名德源,号碧泉。原籍浙江温州鄞县人。官至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事。因谏上,被谪于上杭县梅溪(今属永定)任巡检使,为永定县郑氏始祖。卒后葬于永定城郊乡龙安寨水口。后被追封为魏群王,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更筑坟碑。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长12米,宽6.5米,石碑高1.85米,宽1.65米,上书“大清顺治十四年丁酉吉旦。始世祖宋左丞相位太师讳清之郑公墓。荥阳十三户嗣孙士凤等立”。三合土封顶。完整。  江百八郎墓 江百八郎系永定县江氏一世祖,宋末卒,葬于古竹乡高南村水口塔下山。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占地约100平方米,三合土封顶,石碑高1米。完整。  二、明代墓葬  卢妣李夫人(生卒无可考)墓 范阳郡坎市卢氏始祖。座落于坎市镇青溪村大坪山。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三合土封顶,占地约100平方米。明嘉靖丁未年十月(1547年)重立碑,清康熙四十年秋(1701年)重修。完整。  江文渊墓 江文渊,古竹乡高东村人,明宣德年间生。官至安徽合肥主簿,卒于明弘治年间,葬于古竹乡高北村金山古寨东侧。该墓座北朝南,风字形,三合土封顶,石砌墓边,石碑高0.8米,占地约50平方米。完整。  赖中峰墓 赖中峰,坎市镇洪源村人,官至湖广当德府知府。明代卒,葬于坎市镇洪源村老虎垄。该墓座西朝东,占地约100平方米,风字形,三合土封顶,石砌墓边。清康熙四十年冬(1701年)重修、立碑。完整。  三、清代墓葬  张振依墓 张振依,金砂乡下金村人,官至广西梧州府总兵,康熙十八年(1753年)卒,葬于下金村石碑下。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三合土封顶,占地约80平方米。完整。  江世春墓 江世春,古竹乡高北村人,清雍正年间生,官至广安州知州。乾隆末年卒,葬于古竹乡高北村金山寨大坪头。该墓座西北朝东南,风字形,石碑高1.2米,三合土封顶,占地约100平方米。完整。  游旺选墓 游旺选,字兴峰,号廷峰,大溪乡人。清嘉庆初任四品昭武都尉。嘉庆七年(1802年)卒,葬于大溪至三角塘村路旁。该墓风字形,三合土封顶,石碑高2米,宽0.9米,占地约50平方米,墓道长30米。完整。  廖氏墓群 在城郊乡古镇村城关中学内。八世祖葬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中为八世祖,大于两侧墓。东侧依次葬十二世祖、十五世祖墓,西侧依次葬十三世祖、十九世祖墓。风字形,三合土封顶,东南侧10米处立一对三合土塑狮。完整。  十二州县同考官墓 在城郊乡东溪村。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立,墓主系湖南十二州县同考官、进士,姓名不详。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占地650平方米;石碑呈屏风状,高1.6米,宽1.5米,两侧青石雕龙,刻对联:勋名自昔留青琐,吉壤于今占紫垣,横披:文澜秀挹。三合土封顶。外两侧立石雕桅竿,高1.2米,内两侧立三合土狮,高1米。墓顶雕花纹图案。完整。  阙廷华墓 阙廷华(1857~1909年),字豪彩,号月潭,清代武进士、御前侍卫、云贵总兵。葬于湖雷乡增瑞村葛廷坪。该墓座西朝东,风字形,三合土封顶,占地约400平方米。完整。  第三节 古建筑 【至顶部】  第三节 古建筑  一、文 庙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建,位于今凤城镇中山路,座北朝南。前后分三落,前为文庙,后为明伦堂、情文斋、约礼斋等辅助厢房。现存文庙(即大成殿),砖木结构。殿内分布12根石柱,中2根浮刻蟠龙;殿外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历代在此设考场。辛亥革命后为道南小学,后为县政府驻地至1949年。  二、城楼、古寨  峰市河头城 原属上杭县,明万历四年(1576年),在今峰市街对岸的河头坪筑城一座,设东、西、南3门。从此,河头坪称为河头城。清代此地成为汀州府八县重镇之一,面临汀江,是水上交通要道。今尚存临江门、西门宫及街道。  金山寨 位于古竹乡高北村承启楼后侧金山山顶。寨址圆形,尚存2层高均为3.5米的寨底石砌平台,下层直径比上层直径长6米,上层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墙体以上已废。年代未考。  仙鹤寨 位于仙师乡芦下坝对面山顶上,永定河旋绕其下,为永定河水口(注入汀江)关键寨址。已废。年代未考。  兴化寨 在城郊乡古镇(古二村)小山包上,明洪武五年(1372年)设兴化司于此。已废。  石寨 在坎市镇长流村中华山上,距地面高70余丈,周长300余丈,有岩洞,可容百余人,清嘉庆年间乡人依岩建中华书屋。岩旁的中华庵、岩顶的魁星阁,已废。  三、古 井  东门井 座落在凤城镇东门拐角头,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深10.7米,内径0.68米,砖砌圆形井壁,石构圆形井栏,高1米。完好。  南门井 座落于凤城镇南门街,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深10米,内径1.38米。砖砌圆形井壁,石构圆形井栏,高1米。“泉味清冽,应汲不穷”。完好。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门井 座落于凤城镇北门,今永定县第一中学门口,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深16米,内径0.88米,砖石结构,石构圆形井栏。完好。水已涸。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 桥  永平桥 在虎岗乡虎东村木坑口,建于明代。单孔,石构拱式廊屋桥,桥宽4.3米,高30米,跨度30米,廊屋高5米,长宽与桥面相同,廊屋破坏严重,桥身完整。  砥柱桥 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在坎市镇长流村水口,单孔石拱廊屋桥。长20米,高8米,跨度12.4米,宽4.95米,孔高6.85米。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为土木结构廊屋,墙厚0.4米。公路修通以前,该桥是长流通往坎市镇的必经之处。基本完好。  文溪桥 在坎市镇文溪村等4个村之水口,建于清乾隆年间。单孔石拱廊屋桥,长50米,高12米,宽4米,跨度25米。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为土木结构廊屋,轻微损坏。  高陂桥 在高陂乡和兴村口,为高陂乡与坎市镇分界处,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桥横跨永定河上游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故取名为高陂桥。单孔石拱廊屋桥。长59.6米,宽7.5米,高16.45米,跨径20米,拱门横披“长桥永泰”,左右镌有“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的对联,系清乾隆翰林院庶吉士王见川所撰。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筑三合土结构廊屋,现在仅剩1米高灰墙。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济恒桥 座落在湖坑乡新南村,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单孔石拱,廊屋木构,桥长25米,宽3.5米,高6米。现全桥完整,暑天可供村人乘凉。  五、塔  文馨塔 座落于古竹乡高南村水口山上,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建。倡建人系当地名士江世春。通高40余米,呈八棱形,共8层,除须眉座为石砌外,其余是砖砌。因未修完整,无塔尖,故又称“秃尾塔”。1981年9月28日中午自然倒塌,仅存四分之一。  东华山鲤鱼浮塔 座落于抚市乡东安村东华山寺后的嵯峨石峰之巅,于清嘉庆四年(1739年)建。共4层,六角形,砖木结构,通高15米。塔内有历代游人香客的诗对。损坏严重。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寺庙、宫庵、宗祠  五显庙 在坎市镇庵排自然村,始建于明末,面阔3间,进深前、中、后3堂,前堂为主建筑,两侧为厢房。砖木结构。庙内饰龙凤、八仙、花鸟壁画。还有碑刻记载历史沿革。庙尚完整。  汤子角天后宫 在下洋镇中川村旗山,建于清康熙年间。大殿砖木结构,两层,雕龙画栋。正面左侧为土木结构两层横楼,与殿形成直角。“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严重破坏,后由华侨捐款修复。  狮宝岩庙 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坎市镇孔夫村燕子岩石盘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面阔3间,进深2间。庵后仙人洞、龙宫洞、天灯洞3洞并列。尚完整。  东华山寺、庙 在抚市乡东安村,为道人黄华音募资建造,初为庵观,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毁于兵燹,后重修改为寺。后堂为主建筑,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前堂为土木结构。庵内菩萨林立。两堂之间为天井,两侧为厢房。寺外有九鲤仙庙、关帝庙及鲤鱼浮塔。九鲤仙庙、关帝庙均土木结构,单间,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完好。  关帝庙 位于下洋镇东联村下山甲,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土木结构,高10米,六角攒尖顶,3层,二、三层为楼阁式。完好。  金莲山庵 位于湖坑乡奥杳村金莲山,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土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中为天井,两侧为厢房,雕梁画栋,庵后一巨石,石腹中空,人称“出米石”。完好。  西陂天后宫 座落于高陂乡西陂村,结构奇特,为古塔宫殿式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全部落成于清顺治十九年(1662年)。塔7层,建于明万历元年(1644年),楼阁式,通高40米,一至三层为正方体,四层以上为八面体;塔基须眉座,石构;一层为土木结构,二层以上为砖木结构;八角攒尖顶,塔刹为圆形。塔周围为宫殿,塔前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登云馆、天井、大宝殿、外天井、戏台、大门、两侧平台、回廊、厢房,左右对称,大宝殿为主建筑,戏台与大门相连,均为砖木结构,举梁高8米,雕梁画栋,塔与殿连成一体。损坏严重。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当地群众集资维修大门,1986年至1987年省文化厅拨款维修塔之四至七层。  社前天后宫 座落于抚市乡社前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砖木结构。中轴线前为大门、戏台,中为天井,天井后面是大厅,最里面是神座大厅,左右是厢房。主建筑大厅举梁高6米,雕饰花鸟,单层。损坏严重。  胡氏家庙 在下洋镇中川村。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明代胡氏九世铁缘公所建。清嘉庆年间、民国18年两度部分被焚,后均按原貌修复。座南朝北,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外天井、前厅、内天井、后厅(正厅)。庙内有200根木柱,8个厢房,20幅大型壁画。壁画大多出自著名画家宋省予(上杭县人)等人之手。中厅有清代翰林巫宜福(本县大溪人)的题联,木刻金字。庙外尚存10支石雕桅竿,高达10余米。该庙土木结构,两侧之厢房全部木构,雕饰花卉、鸟兽、人物。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捐款修缮。  第四节 石 刻 【至顶部】  第四节 石 刻  一、碑 刻  明代青石刻“太平门”横额 楷书阴刻,长114厘米,宽43厘米,厚22厘米,明弘治七年(1494年),嵌于县城门东城楼门楣。今城门已废,该石刻本县革命纪念馆收藏。  永全渡碑 清代,原立于今湖雷乡车前岗十二驳桥上侧,纵1.53米,横65厘米,花岗石,阴刻永全渡碑,下刻捐款人姓名、款数。碑题清晰,余已模糊。本县革命纪念馆收藏。  四季竹诗图石刻 清光绪年间青石刻,四幅长屏。长59厘米,宽32厘米,厚6厘米,阴刻;以竹叶构成文字,每块文字组成一句诗,合4块石刻为一首诗。另一块为石刻铭文,楷书,与竹诗图石刻相联嵌于峰市乡关帝庙内。阴刻铭文:“世传延陵十字碑为宣圣手泽三吴士大夫以得覩为聿千载而下继起称圣者厥维 关壮穆而手迹无传殊为阙典乙亥岁余承乏峰川荐绅诸君出墨刻诗竹四帙云系 鸾笔得自亲师峰川固有 关庙鸠工重锓□石庙门以彰肵夫以大圣人之手泽虽残篇断简犹将宝而贵之况此帙诗凌李杜画轹车乐文苏以竞直之姿写忠贞之操风神奕奕千古昭迥者乎以之作诗观可也以之作画观可也以之作十字碑观亦可也 光绪元年乙亥岁腊月 日吴门秦维榕谨叙”。均本县革命纪念馆收藏。完好。  游旺选等牌坊 在大溪乡五福楼(又名友龙圆寨)南侧村口,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石构单间,高7.2米,宽6.5米。正面铭文自上而下依次为:“圣旨”、“都阃府”、“嘉庆七年诰赠昭武都尉游旺选,字兴廷,号廷峰。岁进士诰封昭武游讳上华,字友龙,号仰轩。邑庠生,由守御所千总恩授都司游讳联登,字莲芳,号白溪,坊冬月旦”。完整。  二、摩崖石刻  太湖古洞石刻 在湖坑乡新南村背隆之西与大溪乡黄龙村之东交界的山凹,周围环山,中凹平,形似“天湖”,故得名。东侧有清乾隆年间建的净行寺。遗石刻2处于悬崖石上:一为“锦屏玉壁”,字高70厘米,宽50厘米,正楷;一为“荷花献实”,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篆书;均无落款。完好。  地界题刻 在洪山乡中村王寿山半山腰石道旁悬崖峭壁上,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刻,山壁上阴刻:“乾隆二十七年奉总督部堂杨布政司德府太爷高连城上杭县主王潘张勘讯结饬令立界刘廷嗣裔照契管业载土名西至分水凹在此。”楷书,每字长宽约40厘米。完好。

{2}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