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意思(圣贤之道吾性自足是什么意思)

1.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意思

1.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寻求道理,内心具足一切,无需外求。从外部寻找事物的道理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圣人“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2. 圣贤之道吾性自足是什么意思

2. 圣贤之道吾性自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的这一生应当知道满足,应该为现有的状态而满意,这样使得心静下来了,再去修养身心,可以达到跟贤人、圣贤一样的境界

3. 圣人之道吾心自足

须得见性。从性地心海自然流出。阿弥陀佛

4. 圣人之心吾性自足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王阳明王阳明的悟道感言。

全句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句子的意思是所谓圣人,就是自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不需要求助于别人。

5.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

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

6. 圣人之事吾性自足

应该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寻求道理,内心具足一切,无需外求。从外部寻找事物的道理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圣人“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发展过程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他自己于七年后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7.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意思解释

自己心中有支撑自己的理义,就不外求于他人。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所以如此说。

出自《王阳明全集》

原文: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翻译:忽然在半夜突然顿悟格物致知的要旨,朦朦胧胧中好像有人在说话,情不自禁欢呼跳跃起来,身边的奴仆都十分惊讶。这时才明白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自己心中有支撑自己的理义,就不外求于他人。

创作背景弘治十八年,王阳明37岁,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继位时年仅17岁,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把持朝政,嚣张跋扈,时人谓之“八虎”,王阳明因上书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后发配贵州龙场做驿丞驿长。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推荐阅读

岑参九首经典边塞诗,地天塞什么意思
心外无物到底指什么,关键词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