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的三个特征(情感共鸣有哪些)

1. 情感共鸣的三个特征

导读: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心理成长阶段和身体成长阶段密切相关。各国的教育阶段设计与此吻合。政府重视大学教育,但是对大学毕业生却没有信心,大学教育的方式和中小学教育都是一样的老师讲学生听。其实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婴儿在无意识的玩耍中学会了语言、行动,在玩弄玩具的经验中形成了个人人格。成人用大脑存储知识,而婴儿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神秘世界。成人能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帮助,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并延长下去。 心理学家对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心理成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最先从事这项研究的是哈五洛克.爱里斯和W.斯特恩,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随者. 虽然哈五洛克.爱里斯的看法与流行的观点不同,但与弗洛伊德学派的研究结果相同。先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婴儿非常渺小,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儿童的价值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增大。哈五洛克.爱里斯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已经过时,心理学家们现在相信,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各阶段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每个阶段的心理类型大不相同。有趣的是,各个心理成长阶段与不同的身体成长阶段密切相关。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之间,心理变化非常明显,一个心理阶段结束另一个心理阶段随之而来,以至于人们不无夸张地谈:“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 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一致。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我们无法了解,也不能直接对他施加影响。这个年龄的儿童不能上学,事实上,也没有会接受0-3岁儿童的学校。 第二个时期是3-6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不过,儿童的人格已经发现了很大变化,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也许父母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不过,只要把6岁的孩子与新生儿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变化是惊人的。我们先不谈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只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6岁的孩子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了。 第二个心理发展阶段 心理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是6-12岁。这个阶段相对平稳,儿童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期,表现的健康、强壮。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学家罗斯有如下描述:“这种在精神上和身体上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儿童阶段后期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稳定与成年时期非常相似。不难想象,假如一个外星人初次来到地球,在没有碰到成人之前,很可能以为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 这个个阶段不仅在心理上与第一阶段明显不同,而且身体上的变化也很明显,最明显的就是儿童换牙齿。 第三个心理发展阶段 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是12-18岁,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2-15岁,一个是15-18岁。 人的身体在这个阶段基本发育完成了,18岁之后,身体不再随着年龄得增长发生显著变化了。令人惊讶的是,政府主持的教育对此已经有所认识,只是还不够明确,只能说一种模糊的直觉。 他们对于0-6岁这个阶段较为认可,这很明显,因为孩子6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可以到学校学习了。人们认识到了6岁孩子的变化,他们已经懂事了。很明显,要是儿童不能走路,无法听懂老师的话,根本不可能集体生活。所以说,人们已经认可了儿童的这个变化。 但是,教育理论界的反应却很迟钝,他们至今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仅仅能看到一些明显的事实,也就是新生儿与6岁孩子的显著差别。不错,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自主能力,能够上学,能够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说明他们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他们刚出生时什么也不会。 可以说,第二阶段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起因是基于一个事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儿童在12岁就进入了中学,即是说人们普遍认识到,6-12岁儿童最适宜接受基础文化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能是偶然的巧合,如此相同的教育设置,肯定是来自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认识。事实上,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这个年龄的儿童在心理上适合上小学,他们已经有了学习的耐心,能够安心听讲,理解教师的意思。其实,6-12岁的儿童不仅能够接受教育,而且不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所以说,这个阶段是接受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 12岁之后,孩子就要接受一种新的学校教育,这说明各国的官方教育也认识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进入一种不同的类型。 这个时期也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学教育也分成初中和高中。通常,初中为三年,高中就是四年。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划分是否合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事实,即12-18岁这六年的教育通常分成两个阶段。 青少年教育受到心理学家的一致关注,因为12-18岁这个年龄段与0-6岁相似,心理变化更佳显著。这个阶段不像前一个阶段那样简单,而且也不再平静。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稳定,而且有一种反叛倾向。在身体发育方面,也没有前一个阶段稳定。 令人担忧的是,学校教育往往不关心这些,他们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遵从,学生们不得不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讲,用很多时间来学习。 大学自然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了。不过,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中小学学教育并没有太大区别,仍然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当然课程量更大了,知识也更丰富了。很多大学生不修边幅,留着各式各样的胡须,成群地挤在教室里面,看起来有些古怪的感觉。这些过去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可还是被当作小孩对待,他们必须老老实实在教室里听讲,服从教师的命令;除非父亲大发慈悲,不然不能上街,不能抽烟;要是考试成绩差的话,还要受到父母的责骂。 然而,开发这些年轻人的头脑才是教育的目标,因为社会需要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他们将是未来的医生、律师或工程师。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年轻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取得学位?他们毕业之后能够赚钱养活自己吗?能够完成自己选择的职业么?企业会让这样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来设计方案么?这个年轻的律师能够打赢官司么?如今,人们普遍对年轻人缺乏信心,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年轻人多年来只在听讲,而仅靠听讲是不能使人成熟的,只有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一个年轻医生需要几年的实习期,一个年轻的律师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事情还不仅如此,这些毕业生需要得到这份工作,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推荐,克服无数困难。遗憾的是,世界各国的年轻人都面临这种尴尬处境。在纽约,几百名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上街游行,他们高举的条幅上写着:我们没有饭吃,没有人雇佣我们。我们将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尽管认识到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不能改变传统习惯,完全脱离实际生活。 几十年亲,人们完全不关心2-6岁的孩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幼儿园,担负起这些孩子的教育。但是大学的情况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今天,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大学生都是智力出众的人,可是心理学家开始注重对人的研究,于是出现了相反的认识倾向,很多人和我一样,相信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他们相信智慧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并且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阶段定型。这种观点激发了我们对生命潜能的研究,尤其是对新生儿和1岁儿童的研究,因为科学家发现这个时期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对新生婴儿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对过去死亡的兴趣。人死后是什么样子?早期人类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现在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再一次掀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就是在新生婴儿身上发现的无限潜能,这是人类过去完全不了解的。 除了人之外,没有一种动物需要如此漫长的婴儿期,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个发育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潜能一直在发挥作用。这是很明显的,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任何知识,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一年之后,就什么都知道了。 婴儿刚出生时没有记忆,脑子里一片空白,更不用说主观意志了。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时间中发展。动物却不是这样,小猫一生下来就会喵喵叫,牛犊和刚孵出来的小鸟一落地就发出和他们父母一样的叫声。出生的婴儿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只能发出哇哇的哭声。 人类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过程,也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过,人类可以对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无数奇妙的变化。人类想要了解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以为不满1岁的婴儿总是在沉睡,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的大脑和我们成人完全不同,这个大脑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这股力量正在发生作用,形成了他们奇妙的内心世界。在婴儿降临世界的第一个年头,他们发音器官不但发育完善了,而且掌握了语言,此外,他们时刻都在储存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因为智力发展必须以身体的发展为基础。 成人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婴儿却意识不到,这些伟大的创造活动,都是在婴儿的无意识中完成的。可以说,婴儿同时创造着知识和对这些知识的要求。 如果说成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婴儿的行为则出于无意识,只是这种无意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无意识的头脑非常具有智慧,不仅婴儿是这样,包括昆虫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智慧帮助婴儿成长,这是从对环境的吸收开始的。那么,婴儿是怎样从周围环境吸取知识的呢?就是通过运用上面那些特性。周围事物唤醒了婴儿的热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于是,在婴儿与环境之间就开始了一种互动。婴儿不是通过思想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天赋能力吸取知识。 语言是这种学习方式最明显的例证。儿童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个答案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学会了人类的声音,这是为什么? 既然婴儿只听取人类的声音,学习人类的语言,说明在周围多种声音中,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一定极为强烈,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了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人对音乐的感受就和这种现象很相近。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不仅随着旋律而变化,而且他的头和手也会跟随节拍活动。当然了,婴儿对语言的感受要比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强烈。婴儿是在无意识中受到周围声音的感染的,人们很少看见他们的舌头、脸颊在动,其实,正式这种静默之中,婴儿的每个器官都在学习发声。 上面说明了婴儿是如何听取声音的。那么,他们又如何学习语言呢?语言又怎样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呢? 通常,人们把在婴儿期学到的语言称作母语,这种语言与后来学习的语言有明显的区别,这类似于真牙和假牙的区别。 刚开始,婴儿听到的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声音,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那么,这些单纯的声音是怎样被赋予意义的呢?儿童不仅学会了词语和其中的意思,还掌握了句子和语言结构,因为懂得句子结构是理解语言的前提。比如人们说玻璃杯在桌子上面,词语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句子的意思,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上面。如果把语言顺序颠倒,说上面桌子在玻璃杯,人们就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儿童之所以能够理解语言的含义,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语句的顺序。 那么,婴儿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发生的呢?人们常常说:孩子把这些东西记住了。却没有想到记住东西需要有记忆力。可是,婴儿期的孩子没有记忆力,相反,他们正是要培养这种能力。还有,要理解语言顺序对含义的影响,就要懂得推理,这种能力婴儿同样不具备。很显然,婴儿对语言的学习是我们难以理解的,也是成熟的大脑无法完成的,因为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所以说,儿童具备与成人不同的智慧。 可以这样说,成人用大脑来学习,婴儿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 成人的学习仅仅是接受,就是把知识输入大脑,储存起来,如果同往花瓶里灌水一样,人与知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婴儿在学习中经历了一个转型过程,通过学习塑造了自身。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在幼小的躯体内发生了一种精神化学反应,知识不仅进入大脑之中,而且促成了大脑的发育。就这样,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婴儿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把这时候的心理称作具备吸引力的心灵。 婴儿这种独特的心理能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想象,但是,这种能力的优势却不可否认。要是我们也有这种能力该有多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休闲游戏中学习新的语言,就能够像吃饭、呼吸一样轻松地学习知识。如果真能如此该有多好呀!想象吧,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变化,可是突然之间,新的知识就像星辰一样出现在我们的脑子里,这将多么令人激动。 假如有这样一个星球,没有学校和教师,没有书包和图书馆,人们压根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居民过着闲散的生活,每天仅仅吃饭走路,却掌握了所有生活知识,读者一定认为我是在讲童话故事。其实不然,这样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就是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在无意识中学会了每一件事,却丝毫没有感到学习的负担。 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件极为伟大的事情,不仅逐渐掌握了知识,同时大脑得以发育成形。话又说回来,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付出代价,当学习逐渐变成有意识的时候,获得每一点知识都要付出很大代价。 儿童学习的另一件大事是动作。婴儿生下来先要在襁褓之中过大半年,这时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可是用不了一年,他们就能够走动,而且学会了做许多动作。其间,他们无忧无虑,整天都在开心地玩耍,同时一点点地学习动作,这个时候语言已经不成问题,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深深吸引他们,印在他们的大脑里。 儿童对动作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学习期。开始学习动作之前,幼儿无意识的心理发育已经开始了,在学习动作的时候,大脑早已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当婴儿学习第一个动作的时候,心理活动就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只要对一个3岁的儿童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他在反复不断地玩弄一些东西,这些游戏活动是有意识的,儿童的思维通过对玩具的研究,正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从此,他们的行为也将逐渐有意识,而且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自身得到完善。就这样,一开始无意识的游戏活动,逐渐变成了有意思的工作。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儿童的学习也是从手的使用开始的。 这些 经验最终形成了儿童的性格 ,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限制,这是因为经验的世界要比无意识的世界狭小得多。 这个神秘的学习过程从婴儿降生就开始了。婴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并将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对于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来说,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就是,这些6岁大的孩子突然之间有了理解力,并且有耐心听老师讲话。 近年来,对婴幼儿心理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被儿童的这个神秘的世界震撼了。本书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儿童这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分析。 对于0-6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成人所能做的事情,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帮助。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儿童的心理发育,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延长这个学习阶段,促使儿童发展其掌握知识的能力,这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能使人类摆脱艰辛的学习过程,同时又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将是对人类多大的贡献。 可以说,对儿童心理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教育革命。当人们发现婴儿的心理与成人完全不一样;人们了解到婴儿的学习能力属于无意识的心理,这种无意识变成意识的条件,使婴儿在游戏过程中从周围环境吸取经验;当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直接介入这个过程,于是,儿童教育理念发生了彻底变化。既然儿童能够自然吸收知识,那么这个性格的形成阶段就极其重要,这一时期儿童需要正确的帮助,而不是灌输知识,教育应该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于是,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而是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 成人应该给儿童以帮助,这并非因为他们幼小,而是因为他们天赋的创造力尚处于萌发阶段,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的呵护,而且,成人提供的帮助不是指向儿童本身,而是促进儿童这种天赋能力的发挥。 发挥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儿童自然学习能力的发挥,使这种潜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当今世界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2. 情感共鸣有哪些

如果指意象共鸣的话,有些词语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比如: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思乡的代名词,相思的载体。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8.松——坚贞高洁

9.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相类似还有芭蕉

11、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15、猿啼:常象征悲哀、悲伤的感情。

16、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7、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3. 情感共鸣反映了情感的

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怎么能把一个人物形象变得丰富饱满呢?

那就是给与他感情,不管是哪种感情,爱情也好,亲情友情也可以,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怜悯之情,都能让这个人物变得真实而丰富。

所以,在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情”,离不开情感的设置。

比如最近热播的《小欢喜》,虽然讲得是高考的那些事,但看到每个家庭中的情感流动,就知道,这部剧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和认可,在某种程度上,打动了大众,也触动了大众对剧照感情的共鸣。

比如:方圆和妻子的相处,完美展现了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和包容,还要他们决定放弃二胎的时候,那种下意识地伤心和不舍,都能让读者想起自己孕育生命时候的幸福和艰苦,使人产生很强的情感共鸣。

还比如乔卫东和宋倩,离婚后的种种别扭和纠结,回忆过去后的倾述和释怀,也能打动人心,这就是感情设置的重要性。

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情感意义在里面,也许是表达人的情感变化,也许是反映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抒发作者心中的感悟。

在近现代里,张爱玲的小说中虽然是以描述女性的情感为多,但每个作品里都能映射出那个时代对女性的禁锢和影响,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能从这些作品中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这也就是文学作品一直流传下来的价值。

4. 能够引起共鸣的感情是哪种

主要是基于两个人的信任关系。接近于朋友和亲人的关系,能沟通,能依赖。

亲密带来的结果是,两个人可以背靠背相互信任,可以不顾风范,扣脚换内衣。久而久之,日久见人心,大家就有感情了。可以彼此之间互相了解,可以动的对方要什么,需求是什么。

有共鸣

5. 情感共鸣的三个特征包括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语言自然流畅,简单明了,写景时优美如画,写人时情真意切,叙事时入情入理。不仅如此,沈从文先生善于从声音、气味等细致之处入手写景,使语言文字达到浑然天成之境。

细腻的心理描写 在《边城》一文中,沈从文先生运用了很多心理描写,以达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在此,笔者以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为例,论述了沈从文先生是如何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

1.利用臆想进行描写

如在两年前的端午节,爷爷带翠翠进城看赛龙舟。然而,到了城里后,爷爷虽然担心翠翠一个人在城里不安全,可又担心顶替自己摆渡的老人孤苦伶仃,不甚放心,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先回家看船去。他对翠翠说,无论多晚,都会接翠翠回家。可是翠翠等到“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也没有等到爷爷来接她。这时,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在胡思乱想后,翠翠又用爷爷的嘱托为自己解释这一想法是不正确的。

在这里,沈从文先生通过翠翠臆想爷爷死了,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小女孩在害怕失去唯一依靠时的彷徨与无助,也突出了翠翠的不安全感,以及对爷爷的依赖。 此外,沈从文先生还在小说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翠翠看著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在爷爷忙碌的时候,翠翠一个在家,于是臆想了“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这一情境,这正是翠翠一个人感到孤独时的臆想,她太依赖爷爷了,所以希望爷爷能随时随地地陪伴自己,待在自己身边。

2.利用梦境进行描写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喜欢翠翠,两人最后决定以斗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婚。这一天,“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此时的翠翠,其实对傩送已经有了爱慕之心,只是自己当时还不懂得这种朦胧的情愫,所以沈从文先生描写了翠翠梦里听歌这一情境,表明翠翠也像她母亲当年一样,到了恋爱的时节。翠翠像她的母亲一样热烈而纯真,渴望真正的爱情,为了所爱的人,她可以跨过万难,爬上高高的悬崖去摘虎耳草,而虎耳草正是爱情的象征。不仅如此,在梦中,翠翠感觉自己的灵魂为了歌声而浮起来,轻轻地在各处飘着。这说明翠翠的内心是愉悦欣喜的,虽然翠翠在现实生活中不懂得表达自己对傩送的情感,但在梦里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对傩送的喜欢。

沈从文先生通过描写翠翠的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的情节,暗示了翠翠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并已经对爱情有了懵懂的认识。

3.利用景物表现心理

在翠翠进城看赛龙舟后,等候爷爷接她回家的时候,沈从文先生描写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这一场景,利用了抓鸭子比赛最后的尾声,凸显了热闹过后的冷清,营造出翠翠在等爷爷接她时,内心的不安与孤单之感。

不仅如此,沈从文先生又描绘了“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样一个景象,这时的景象是优美宁静,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但正是这样的景色更加凸显了翠翠的孤独。在等待爷爷接她时,她只能独自与黄狗为伴,无人倾诉自己内心的恐惧,在家等候忙碌的爷爷回家时,即使风景如画,她也无处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

二、诗画般的环境描写

富有诗意是《边城》的语言特色之一,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中最能体现这一点。

1.风景美 在湘西生长的翠翠,虽然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黑黑的,但在触目皆是青山绿水的环境中,使她拥有了天真活泼的性格,也只有这湘西的山水才能养出如翠翠这般的妙人。

此外,沈从文先生在小说中用了很多清新、优美的笔墨描绘湘西大地。如在描写白河上游时,他写道:“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这句话能瞬间将读者带到那高山、流水的湘西大地。

2.风俗美 风俗是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生产生活现状的,在《边城》中最能反映当地特色的风俗就是端午节的赛龙舟,以及唱山歌“决斗”。在赛龙舟比赛中,人们在热闹地进行着划船比赛,周围观看的人群也是川流不息。为了让节日更加精彩,划船比赛后,军官还放下了一群鸭子,让人们在水中抓鸭子,营造出一幅军民齐乐的和谐画面,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也是最让人向往的生活。

而唱山歌“决斗”是最唯美的风俗之一,当天保和傩送同时喜欢上翠翠时,他们没有采取钩心斗角的明争暗斗,而是选择用唱歌决斗的方式。天保在弟弟傩送唱完之后,感觉自己斗歌比不过他,于是自动认输,完全遵照“决斗”的规定,这也是湘西风俗美的最好体现。

3.人情美

湘西大地中生活着一群淳朴的人们,而翠翠的爷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爷爷不放心翠翠独自进城,于是请了一位老人帮忙摆渡,可等爷爷到了城里之后,却非常担心那位朋友,沈从文先生就写了这样一段人物心理描写:“祖父心想:‘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这段人物描写充分表现了爷爷遇事懂得将心比心,替别人着想的人情美。

不仅如此,爷爷在渡船上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起了争执。爷爷不肯接受过渡人的钱,可过渡人非要把钱给爷爷,当过渡人把钱扔在爷爷的船上离开时,爷爷急得忙叫翠翠拉住卖皮纸的过渡人,然后把钱还给他。沈从文先生描写的这一场景,突出了湘西人民的淳朴与善良,与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了《边城》的人情美。

6. 情感共鸣产生的因素是什么

一、关注细节

在刚认识一个女生的时候,女生对我们不熟悉,我们也对女生不熟悉,彼此都比较陌生,这时候女生对我们并不反感,对我们还是有期待的,在和女生开启话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女生的名字、个性签名和朋友圈等,通过其中的细节去找话题。

比如女生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吃火锅串串的照片,那你就可以说:“没想到你也是一只小吃货吖。”

用比较有趣的小吃货开

启话题,既不会暴露需求感,也给了女生可回复的点。

当然你也可以和女生聊美食,聊彼此吃美食的感受,聊彼此还喜欢吃什么,这都是开启话题的好方式。

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做直男,一上来就问女生“你吃的那是什么?”“好吃吗?”“在哪吃的

?”这些无聊的话题,要知道女生的社交直觉很强的,通过一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这样做只会给你一个大大的白眼。

二、表达感受

相同的感受可以引发两个人的情感共鸣

,而且女人是非常注重感受的,比如女人看完一部电影,她不会想这个电影好看不好看,看这个电影花了多长时间,她会去想这部电影哪个故事情节触动到了她,哪个主角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经常说女司机是马路杀手,就是因为女人在遇到难处理路况的时候,她的脑回路里全是惊恐慌张,导致她不知道该踩油门还是踩刹车

而男人在遇见紧急事故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考虑怎么才能把损失减到最小

同样在聊天的时候,我们男人要注重表达感受,比如女生说在看电视,那你就可以说:“我刚刚看完速度与激情,现在满脑子还是飙车的情节,注定今晚又是个不眠夜。”

通过你对电影的描述女生的脑海里就会生成一种画面,如果女生也喜欢这部电影的话,那你们的情感电路就打开了。

情感共鸣可以快速打开女生的话匣子。

三、聊女生喜欢的话题

每个人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如果你跟女生聊的话题她不感兴趣,即使你聊的再精彩生动,女生还是不会去接你的话,你们的聊天还是进行不下去,原因就是你没有和女生关联起来,热脸只会贴到冷屁股。

所有女生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女生,她们都想要被保护,想要男人宠她爱她,想要男人跟她说甜言蜜语,在和喜欢的女生聊天的时候,不管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都把她当成小女生来聊,走进她的心会事半功倍。

聊星座、穿搭、游戏、宠物、感情经历、热点新闻

等等,这些都是女生关心的话题,比如可以这样跟女生说:“看你这么呆萌,你是狮子座的吧。”

“小姐姐你今天的穿搭很可爱,你的心里一定住着一个小可爱。”

这都是开启话题很好的方式,有趣又不失幽默,可以让女生产生和你聊天的欲望。

四、关键字联想

上面说了这么多,在很多时候你可能还是会紧张,话题不知道从哪去找,这时候应急的办法就可以从女生回复的关键字中去提取,通过一些关键字联想让话题延续下去

比如女生说:“我今天去做了一个发型,刚刚到家。”

那你就可以从“今天”“ 发型”“ 回家”

这几个关键词去找话题延伸。比如“今天”,那你就可以说:“怎么这么巧,我今天也去理发店了,但我喜欢的那个理发师今天刚好休息,我就没有理发的欲望了。”

“发型”,那你就可以说:“做完发型变得更淑女了吧,让我瞅瞅你的新造型!

”“回家”,那你就可以说:“我猜你回到第一件事是马上对着镜子照啊照,还嘟囔着镜子镜子我是不是又变丑了。”

通过关键字联想是应对聊天没有话题的应急措施,你可能在上一秒没有话题,但是你通过关键字延伸,女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回复点,接下来聊天能继续进行下去也就容易了很多。

五、惯例话术

如果你是聊天的新手小白,实在不知道怎么和女生聊天,但又很想撩到喜欢的妹子,在没有话题的时候,惯例话术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话术惯例是很多撩妹高手屡试不爽的套路,而且妹子的反应都非常好。

比如晚上开场白就可以说:“捕获到一只夜喵子,加上一个偷笑的表情。”

早上开场白就可以说:“早起真的毁一天啊,加上一个打哈欠的表情

。”

女生比较可爱就可以说:“偶遇一只小可爱欧尼!”

妹子炫耀自己的美貌就可以说:“就喜欢你这份不要脸的自信,再加一个害羞的表情。”

……

不管怎么样和女生延续话题,首先就要有一种轻松的心态

,如果你一直纠结怎么聊女生才喜欢,那你就会进入反应模式,被女人所主导,女人不喜欢没有主导能力的男人。

为什么很多男生和女生聊天没有话题?就是进入了反应模式,总在接女生的话,总在想女生的这句话怎么回,而不去聊自己真正想聊的话题,不会去主动带领女生,那怎么能打开女生的心扉呢?

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来询问我哦

7. 情感共鸣反映了情感的什么功能

艺术源于生活.是老一代天骄之子的血液凝固.和生活中的日积月累.

常有老人说.何来一说.就是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当代艺术要学会贯通和创新.不说学富五车.天赋异禀.但你要有一颗追求的赤子之心.平凡之简是艺术的另类美.但不及也是态度.

我的艺术就是创新中成就自己

8. 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共鸣 [ gòng míng ] 的意思如下:

1、物体因共振而发声,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2、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读者,引起了他们的~。巴金 《家》三三:“不是有两颗心跟你的心共鸣吗?” 吴伯箫 《春秋多佳日》:“这是诗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 秦牧 《艺海拾贝·并蒂莲的美感》:“一切艺术所以能够感动人,只是因为被感动的人从这种艺术里面引起某种程度的思想上的共鸣。”扩展资料近义词共识 [ gòng shí ] 反义词分歧 [ fēn qí ] 1、亦作“ 分岐 ”。离别。2、分蘖。

3、分叉。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七章:“马路上已经有大大小小的队伍,拿着队旗,象分歧的河流似的向 中山公园 的广场汇集过去。”4、差别;不相一致。巴金 《纪念友人世弥》:“在我们这些友人中间,有时因为意见的分歧会损害友情。”《蔡廷锴自传·百战馀生》:“细想党内如此分歧,党纪如此废弛,使吾人确实灰心冷意。”

9. 情感共鸣的作用

好的人际关系在人的幸福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促进人们成长,成长包括五个幸福要素:快乐的幸福(开心,对生活的满足感);自我实现的幸福(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达到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心理上的幸福(切实地关注自我,心身健康),社会上的幸福(深入而有意义的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正能量的传递)和身体上的幸福(体重合适,体力充沛,身体处在健康状态)。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对人的全面 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为在个体成长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中,有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相互交往,诉说各人 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处才能化解掉来自生存、发展给个体带来的危机、压 力、孤独、焦虑等不良的负面情绪,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和发展机遇。

10. 情感上产生共鸣

结合歌词和自己的一生奋斗,人生不顺心的事太多坎坷太多,自己要端正心态。“去或留,轻松对应”耐人寻味,是对生活态度的选择,要有自主意识。歌词的意义是让人感受到它的情感,产生共鸣,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推荐阅读

雪花醇啤味道如何,啤酒品牌应如何引起受众情感共鸣
解读“不着急”的泸州老窖高光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