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文化(山西大院文化的典型代表)

1. 山西大院文化的典型代表

1. 山西大院文化的典型代表

1.雷履泰(1770-1849)山西平遥人,中国票号创始人。道光三年(1823)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正式诞生了。从此,中国金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纸便可“汇通天下”了。

2.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3.曹三喜是使曹家由一个农民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转折性人物。他不满现状,独闯关东到了原东北热河省的三座塔村,曹家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千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三万七千人。

4.王实

古人曾训: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王家始祖以卖豆腐为生,善良无欺。曾因善心救助一位卧病荒野奄奄一息的老人。老人感待之诚把发现静升镇“九龙聚首”的吉祥宝地的天机密授给了王家基业的创始人王实。后来王实依老人所言开始建造屋宅,果然发达绵延七百多年,相传二十余代。造就了王家大院几乎囊括所有晋商家园文化意义表征的建筑群落,开始了王家与众不同的人世机缘,成就了王家大院气势的恢弘、气度的超然、气宇的轩昂、气概的辉煌。

5.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祁县城内人,渠氏12世,渠氏家族商业奠基人。由“走西口”经商致富,在包头购置十余顷土地,并独自独资开设“长源厚”字号。

乾隆中期,渠同海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分世系有关,如“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

6.常威 山西太原车辋人,清朝大富商。“能打会算,财源不断”,“买卖不算,等于白干”,“买卖争毫厘”,这是山西晋商流传的致富商谚。山西晋商有个传统的“生意经”,就是以小见大。他们不求暴利,看中薄利多销,积少成多。清朝晋商常威就是这样致富的。常威家最辉煌的时候,家财无数。

7.介休范氏家族

是近代山西晋商群落中身份、地位以及经营活动都比较特殊的一个晋商望族,其经营活动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按照今天的标准,属于典型的官僚资本的性质。

8.侯兴域,字蔚观,晋商之一,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苦心经营,使侯氏财产达数百万两以上。

侯兴域发展起来的商号,著名的有在平遥设的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新泰义、蔚盛长,在介休张兰镇设的义顺恒、中义永,在晋南运城设的六来信等。这些商号大多是杂货绸布茶庄和钱铺。

9.亢氏家族

历史留传着一个这样神奇的传说,说财富越积越多,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亢家连住十日,不但吃饭餐餐不重,而且餐具一餐一换,其奢华让乾隆也为之感叹。临走时乾隆说:亢氏之富,非天不可灭。不料一语成谶,果然天降大火,亢氏大院化为废墟,流出来的水都是银子化的

10.万荣李家

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

2. 山西大院的组成和优势

2. 山西大院的组成和优势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山西晋中大院以深邃富丽著称,而安徽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山西由于地处大陆的内部,干燥的气候,较为不便的交通,使得境内从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深宅院落,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

大院的诞生同兴盛一时的晋商有着必然的联系。明朝初期,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国家换取盐引专卖权,控制盐铁资源的国家政权则视边防军情缓急,定期或不定期召商输粮。这一政策对相邻九边的省份特别有利,山西、陕西商帮以临近边镇的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成为国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服务于政治的体制为商人与政权的沟通搭起了桥梁。山西商人实力增强是大院群落出现的直接原因。晋商长期经营盐业、票号,明清时期创造了五百年的晋商传奇。随着山西商人走南闯北、财富越积越多的同时,植根于人心的儒家文化使得这群足迹天下的商贾们在腰缠万贯后仍然回到故土,大兴士木建造家园。

晋商留下了丰富的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山西的豪宅大院,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称得上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山西大院占地面积成千上万平方米,院落建筑如城堡般坚固、楼高院深,墙厚基宽,防御性极强,有人归纳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四五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

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是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采用单坡项,才使外墙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

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现对外开放的几个大院也仅仅是当年规模的一部分,规模之宏大令今人折服。

山西大院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雕梁画栋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承载了古老中国的传统习俗,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建筑大师梁思成当年考察了山西古建筑后,这样描述晋商大院:“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

一代晋商的传奇历史,在一砖一瓦间留下了印记,厚重的院墙宛如隔绝出了两个世界。这些被岁月精心雕刻的院落,是工匠们手刻的

3. 山西院落文化特点

山西博物院的主馆造型吸取了青铜鼎的造型,其造型如斗似鼎,象征富足祥和。

山西博物院主馆4层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主馆的主题形象,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

山西博物院外部空间设计采用传统的院落组合手法,生成“太极中央,四面八方”之势,融天、地、人、时空于一体,利用水池、叠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观设计创造文化氛围,中央大厅仿自应县木塔。

4. 山西著名大院

黄家大院位于松阳县城西北郊望松街道乌丼村,分别建于清同治、光绪、民国时期,是当时松阳望族黄中和祖孙三代苦心经营、精心构筑而成的庄园式宅院。

  黄氏家族经过近百个春秋的苦心经营成为当地的望族,于同治年间开始在后院兴建“梅兰轩”和“竹菊轩”两座楼房。 又于光绪年间在中院建起一座“武扶技楼”,并于民国七年投资55000块银元在前院兴建一幢规模豪华的“百寿厅”

5. 山西什么大院传承400年

山西王家大院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任县长耿彦波筹集资金,进行维修保护,才得以保留至今。

山西灵石的王家大院位于本县静升镇,到八十年代末,也破坏的比较历害。。由于时任县长耿彦波力排众议,筹集5000多万资金进行维修保护,才让一座古老破败的巨大民宅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灵石的一张美丽名片!

6. 山西大院文化特征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7. 山西大院文化的构建背景

山西商人多土豪,晋商的实力增强,是山西山西大院的产生的直接原因。

山西人恋家,极少举家迁移他乡,讲究“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于是,黄土地上的这些汉子,浪迹天涯积累财富之后,荣归故里,在自己的那片土地上,极尽奢华,显赫的盖起属于自己的豪宅,成就了大院的辉煌。所以,俗话说“不入大院,枉来山西”!

8. 山西大院建筑的特色和体现的文化内涵分别是什么?

1、从建筑时间、规模来看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于民国初年建成,总面积8725平方米,有6个大院,内分20个小院,313间房屋。     王家大院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共修建有五巷六堡五祠堂和一条商业街,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目前开放的恒贞堡、视履堡分别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45000平方米,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2、从兴盛年代、建筑风格来看       乔家兴盛了200多年,建筑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延续到民国,所以建筑中融入大量的欧式风格。      王家兴盛了450余年,其建筑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到嘉庆年间为止,所以均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3、从地理选址上来看       乔家大院整体坐落在平川之上,是一座四面临街的城堡式建筑。       王家大院整体建筑依山而建,这样修建更利于采光和排水;冬天北墙可以遮挡寒冷的西北风,夏天由于地势很高,东南风较大又很凉爽;而且四周都是天然沟壑,防御性很强。4、从布局上来看       乔家大院从高空俯视,似一个大吉大利的双“�帧弊帧�      王家大院现已开放的恒贞堡是以“王”字布局,将姓氏融入建筑,既有引福致祥的含义,又是希望子孙能够世守祖业,不忘先志。   5、从内部格局上来看      乔家老院落采用了内五外三穿心院的格局,也就是里院正房厢房都是五间,而外院都是三间,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民居建筑格式。后院正房虽为清代建筑,却为明代风格,楼上是只有窗没有门的统楼样式。     王家院落内部格局沿袭的是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风格,主体均为三进式四合院,后院两厢设有绣楼,正面二层是祭祖堂。  6、从目前景区的特色来看        乔家大院是民俗博物馆,主要展示了晋中一带的民俗风情。        王家大院倚重民居艺术馆,重点以三雕艺术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7、从家族史来看        王家和乔家虽都是以经商起家,但王家从清朝开始步入官场,5品到2品的官员有101位;而乔家一直在经商,仅仅因为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路经山西时,乔家慷慨借银20万两而封得一个2品官(虚职),所以从建筑等级上讲,王家是官宅,乔家是民居。在院落中,屋顶的脊兽也最能说明这一点,两座宅院的脊兽同为鸱吻,做为官宅的王家,鸱吻以张嘴的造型出现,是要为百姓声张正义,张口说话;做为纯商的乔家,其屋顶脊兽又是闭嘴鸱吻,讲究商机不可泄露。扩展资料:王家大院家族史略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家大院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