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花能判断酒的好坏吗?
酒花就是就是浮在酒面上的泡沫 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发现其实酒花一样是可以做假的。 在这个添加剂泛滥的年代,在酒中会加入一种叫“起泡剂”的,让酒花看起来更多,持续的时间更长。 特别是那种低价的劣质酒,最喜欢在酒里加起泡剂,但酒看上去,我觉得还是看得出来的,就像洗洁精泡泡一样,所以说单凭酒花是不能鉴别酒质的好坏的,但是可以做一个参考。
汾酒的酒花少是什么原因?
市面上常见的53%(v/v)和38%(v/v)的酒品,53%(v/v)就应该呈现小清花,如绿豆大小,且消散速度中上;而38%(v/v)则应呈现二花,大小不一,且消散速度缓慢。 白酒酒花与酒质到底有什么关系? 但因酒精浓度不同,酒液表面的张力不同,因而摇动酒瓶形成的酒花的大小、持留时间也不同。所以,酒花可以作为辨别白酒度数的一个参考。 当然,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酒花剂和增稠剂,因此酒花并不是判断酒度和酒质的唯一标准,也不能做到完全精确
汾酒的酒花少是什么原因?
酒花是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地方。所有的汾酒,酒花都大而薄,消失的快,晃动后酒花瞬间即逝,就像二锅头酒花一样。这是与汾酒度数及酿造工艺有关。如果一瓶汾酒,晃动酒花后浓郁持久,像浓香或者酱香的酒花,则这瓶汾酒肯定不对
倒酒时酒花多好吗?
个人认为酒花多少不能做为酒质好坏的重要依据,酒花多代表酒体本身度数高风味物质多。酒花多少和酒瓶离酒杯的高度有关,也和酒瓶的倾斜度及酒流量大小粗细有关。 现在科技发达了,在某宝上出售的酒类添加剂可以增加酒花产生酒杯堆花视觉,所以酒花只能作为一个对酒质高低基础认知的参考。
白酒酒花消失快与慢的说法?
当晃动酒瓶时,我们经常会发现酒液泛起泡沫,就是人们俗称的“酒花”。许多人认为白酒花多的是好酒,少的则质量较差;酒花消失得越快白酒的度数越高。这是真的吗?1、大清花 酒花大如黄豆,整齐一致,清亮透明,消失极快,酒精含量在60至75%(v/v)。2、小清花 酒花大小如绿豆、清亮透明、消失速度慢于大清花,酒度约在50至60%(v/v)。3、云花 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叠(可重叠二至三层)存留时间比较久,约2分钟,酒度在40~50%之间。4、二花 又称小花,形似云花,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存留时间与云花相似,酒度在15~40%之间。5、油花 酒花如小米的1/4,布满液面,大多为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珠,酒度在5%(v/v)时较明显。 因此,总结起来就是: 酒花越大,消散越快——酒度越高; 酒花越小越少,消散越慢——酒度越低 用浓香型白酒为例:市面上常见的是52%(v/v)和38%(v/v)的酒品,52%(v/v)就应该呈现小清花,如绿豆大小,且消散速度中上;而38%(v/v)则应呈现二花,大小不一,且消散速度缓慢。 但因酒精浓度不同,酒液表面的张力不同,因而摇动酒瓶形成的酒花的大小、持留时间也不同。所以,酒花可以作为辨别白酒度数的一个参考。
酒花散得快的酒好吗?
不好。 酒花就是在剧烈摇动酒瓶或快速倒酒入杯碗时,白酒表面会泛起一层泡沫,在液面形成大小整齐、均匀的泡沫就是我们说的酒花。酒花一般都只会在白酒中产生,很多时候有人用酒花来当作判断酒质好坏的标准,酒花多且消散的慢就是好酒、反之就是酒质不好酒。 另外,酒花形成的原理,是酒分子和水分子的结合,这种结合紧密度,对于酒的品质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若新酒中的酒分子和水分子结合得不好,那酒质肯定会有影响的,而且大多数新酒都有燥辣味,因它没有任何老熟的机理,酒分子是酒分子,水分子是水分子。若当酒里面有微生物、养分糖分和淀粉发酵后就产生乙醇,另外里面还有足够量的氨基酸,这些有机物质就形成了酒的泡沫。 其次,酒分子和水分子结合在一起会产生匀称的表面张力,时间越久酒分子和水分子结合得越紧密,酒越稠,酒花就越小。而且白酒中形成的小米颗粒大小形状的酒花被称作小米花,有小米花的白酒是达到完美的好酒。反之,酒分子和水分子结合得越不牢固,酒花就会越大。酒花越大酒越不好。所以说看酒花的标准是看它的直径,酒里的营养物质越多,酒花就越小。 然后,看酒花的韧度,酒体越老熟稠润,酒花越不易破裂,存在的时间也越长,酒花存在超过20秒就是好酒了。而且好酒拉出的酒花大小分布均匀,酒花颗粒大小越均匀,说明这个酒越稳定、酒越好。拉线造花之后,酒花很多,窖藏多年的好酒稠润老熟,拉出的酒花会很均匀,酒花颗粒大小越均匀,说明这个酒越稳定,酒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