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予山酒厂,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不一定非要写山水啊,试试从其他角度思考。比如:1。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正是山的沉稳,才衬托出水的灵动,反之亦然。正所谓“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缺少了山的水和缺少了水的山都是不完整的,“山水相依”才是最完美的风景画。2。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沉稳,正象征着君子的仁爱正直;水的灵动,正象征着智者的灵巧智慧。做人有的时候需要沉稳如山,有的时候又需要灵动如水。3。楼上说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也很好,我们不是称呼妻子的父母为“泰山、泰水”吗?但是说母亲“灵动”就不大合适了。我的理解是:很多时候父亲像一座沉稳的大山,默默的等待我们通过自己的力量登上山顶,超过父亲;母亲则像一条温柔的河流,而我们在母亲面前就是一条小船。母亲时刻用自己的一切托送着我们稳稳的前行。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2,古代文人写山水散文常表达什么情感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  遁世  中国文人一直深受老庄超脱出世思想的浸润。当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是仕途)遭遇挫折时,他们便委身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然我不能在生活的潮头“争先鼓勇”,那就把我的心放在和谐纯美的山水中,静静地疗伤、静静地抚慰。一次次不朽的失眠,创造了一篇篇光彩四溢的华章。《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代表。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因撰《齐春秋》,“帝恶其实录”,触怒梁武帝,遭焚书贬官。而富春江山水却因此而大幸。“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多么明丽而宁静、从容而怡然的情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江水是那样的澄澈、透明,一如作者的心境。“异水”如是,那“奇山”呢?更富情趣。苍翠连绵的青山,使人一望而生寒意,即王维所谓“寒山转苍翠”是也。更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连用了“负”“竞”“轩”“邈”“争”“指”诸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更令人叫绝的是山中“泠泠作响”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穷”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简直是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这种美妙的情境,岂止是使吴均陶醉,亦令我们读者神往。看着此情此景,回想起自己的身世,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鄙弃功名利禄之心跃然纸上。有如此怡情畅性的山水美景,何必回到恶浊倾轧的官场!这种厌恶官场(甚至尘世)、遁迹山林的思想在古代文人(尤其是落魄文人)思想中具有普遍性。如《小石潭记》《题破山寺后禅院》《饮酒》等诗文莫不如此。  傲世  还有一类作品,既不像《与朱元思书》那样消极遁世,也不似《岳阳楼记》那样积极进取,它所体现的是作者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卓然立于世间的傲世情怀,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而那些才华横溢而又刚正不阿的文人,其命运大多相似。“欲为圣明除弊事”,但最后往往是被贬、革职、甚至献出性命。  唐宪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贬却使永州的山水名传千古,熠熠生辉。初到永州任闲职,柳宗元的情绪自然低落,终日漫无目的地游览永州的山水。“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借此排遣心中的抑郁与忧伤。“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作者散漫放任,借酒消愁。只希望将自己的愁绪消融在山水中,求得对世事的遗忘。直到有一天,偶然地发现西山。即刻“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从这一系列行动来看,其惊喜之情不言而喻。登上西山,极目远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高低景致,尽收眼底。西山之“特立”,在与四周景物的对比中更加突出,其卓然不群,傲然挺立的形象正与作者心目中的自身形象相吻合。他有一种找到知音般的欣喜,于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孤标傲世的情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这哪里是写西山,这分明是作者对自身形象的写照啊!欣喜之余,“引觞满酌,颓然就醉”,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以至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里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使他在并非崇山峻岭的西山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使其成为傲世蔑俗的作者的化身。这种借山水以表达自己卓尔不群的思想情感的作品还有《登飞来峰》《望岳》等。  总之,我国的山水文学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入世  几千年来,老庄的道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是中国文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时而消极遁世,时而积极入世;有人主张清静无为,有人渴望大有作为。这种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山水作品中。请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样是遭受贬谪,范仲淹抒发的是“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其实这篇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山水作品,尽管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并不是目的,只是铺垫。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中描绘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两幅图景,以引出“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将文势推向高潮。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抛弃个人荣辱而胸怀祖国。这种借山水来表达积极入世情怀的作品还有很多,如《观沧海》《醉翁亭记》等。

古代文人写山水散文常表达什么情感

3,菜根谭是何人所写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三秦出版社)《菜根谭》现存有大体两种不同版本--清刻版与明刻版,明刻版来自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系日本内阁文库昌平坂学问所的藏本,据说当初刊载于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本词条采用清刻版,以光绪丁亥年氧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参以二十三年佛学书局排印本。菜根谭妙语  道德万古 权力一时 德在人先 利居人后 菜根谭[1] 与其练达 不若朴鲁 退护为高 利人是福   心事宜明 才华须韫 功劳戒矜 罪过士悔   纷华不染 智巧不甪 让名远害 咎己养德   逆耳拂心 德行砥石 天道忌盈 业满招损   和气喜神 不可或缺 诚心和气 胜于观心   真味是淡 至人是常 动静合宜 有道心体   闲时吃紧 忙处悠闲 静毋太严 教毋过高   静中观心 真妄毕见 洁自污出 明从晦生   快意回头 拂心莫放 降服客气 消杀妄心   澹泊明志 肥甘丧节 事悟痴除 性定动正   田地放宽 惠泽要长 山林气味 廊庙经纶   路留一步 味减三分 无过是功 无怨是德   脱俗成名 减累入圣 忧勤勿过 澹泊勿枯   随缘素位 无入不得[2]菜根谭序1  逐客孤踪,屏居蓬舍。乐与方以内人游,不乐与方以外人游也。妄与二三小子浪迹于云山变幻之麓也。日与渔父、田夫朗吟唱和于五湖之滨、绿野之坳,不日与竞刀锥、荣升斗者交臂抒情于冷热之场、腥膻之窟也。间有习濂、洛之说者牧之,习竺、乾之业者辟之,为潭天、雕龙之辩者远之,此足以毕予山中会俩矣。 适有友人洪自诚者,持《菜根谭》示予,且丐予序,予始视之耳。既而乇几上之陈编,屏胸中杂虑,手读之则觉: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远。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鸢鱼跃。此其自得何如,固未能深信,百据所擒词,悉砭世醒空之吃紧,非入耳出口之浮华也。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风波,备尝险阴可想矣。洪子曰:“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天;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张。由是以数语弁之,俾公诸葛亮人人知菜根中有真味也。   (此序为洪自诚好友于孔兼所作。于氏明金坛人,字元时,万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仪制郎 中。后因直言极谏而遭贬迁。晚年自号“三峰主人”。罢官田里后隐居二十年)菜根谭序2  戊子之秋,七月既望,余以抱病在山,禁足阅藏。适岫云监院琮公由京来顾,出所刻菜根谈书,命余为序。且自言其略曰:‘来琳初受近圆,即诣西方讲席,听教于不翁老人。参请之暇,老人私诫曰:“大德聪明过人,应久在律席,调伏身心,遵五夏之制,熟三聚之文,为菩提之本,作定慧之基。何急急以听教为哉?”居未几,不善用心,失血莫医。自知法缘微薄,辞翁欲还岫云。翁曰:“善!察尔因缘在彼,当大有振作。但恐心为事役,不暇研究律部。吾有一书,首题菜根谈,系洪应明著。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设能熟习沈玩而励行之,其于语默动静之间,穷通得失之际,可以补过,可以进德,且近于律,亦近于道矣。今授于尔,宜知珍重!”’时虽敬诺拜受,究竟不喻其为药石意也。厥后历理常住事务,俱忝要职。当空花之在前,不识元由眼里之翳;认水月以为真,岂知惟是天垂之影。由是心被境迁,神为力耗,不觉酿成大病。幸未及于尽耳!既微瘥间,无以解郁,因追忆往事,三复此书。乃悟从前事事皆非,深有负于老人授书时之意焉!惜是书行世已久,纸朽虫蠹,原板无从稽得。于是命工缮写,重付刊刻,请弁言于首,启迪天下后世。俾见闻读诵者,身体力行;勿使如来琳老方知悔,徒自惭伤,是所望也!一余闻琮公之说,抚卷叹曰:‘夫洪应明者,不知为何许人,其首命名题,又不知何所取义,将安序哉?’窃拟之曰:‘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欤?又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如此书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如此书。唯静心沈玩者,乃能得旨。’是与,否与?既不能反质于原人,聊将以俟教于来哲!即此为序。   时乾隆三十三年,中元节后三日,三山病夫通理谨识。菜根谭序3  余过古刹,于残经败纸中拾得《菜根谭》一录。翻视之,虽属禅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学,实有隐隐相发明者。亟携归,重加校雠,缮写成帙。旧有序,文不雅驯,且于是书无关涉语,故芟之。著是书者为洪应明,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识菜根谭序4  《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平事迹不详。据推测,他很可能是金坛县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该书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或末期。这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驰,党祸横流,由嘉靖朝开始显露端倪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来,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就会有人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菜根谭》与《金瓶梅》都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性效果是不同的。《金瓶梅》以文 蔡志忠 菜根谭-人生的滋味 上海:三联书店艺小说的形式揭露社会的黑暗,令人怵目惊心而深省;《菜根谭》则以道德格言的形式指示人性的善恶,教导人们如何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超脱。《金瓶梅》以其恢宏的构筑、细腻描绘社会形相而成为文学珍品,广泛流传至今。《菜根谭》却只能以其孤高的道德说教流传于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之间,几百年间,时隐时现,险些失传。可是,《菜根谭》在日本却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珍视,事业上成功的人爱读它,失意者亦爱读它;企业界、商界的人爱读它,政界、学术界的人士也爱读它。   《菜根谭》不是一部有系统的、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是三百多年前一位退职官僚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作者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成为一种在世出世的处世方法体系。这是该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但《菜根谭》并非完全消极厌世的道德说教,它还有劝导人们建功立业,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一面。例如,他说:“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他的积极入世思想是有限度的,他要求人们应该坚持一种道德标准,符合时可以积极入世,反之,则宁可“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这种讲究道德的原则立场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借鉴意义。   洪自明《菜根谭》的文辞秀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台湾蔡志忠先生从其中选择一百二十五则,以其独特风格的漫画形式表现了洪氏的儒、道、释思想之三昧,确实别出心裁,读之颇令人心旷神怡。 我少时家境不裕,但生性乐观,经常喜啖橄榄数枚,蹲门坎儿上观看各种小人书、连环画和漫画,尤其是丰子恺、张乐平的作品,常常能给人们带来许多欢乐和希望,使用权人们忘记痛苦和烦恼。只有母亲唤吃菜饭的叫声能把我从观漫画的沉迷中叫醒回来。不知已有多少年没有再尝表橄榄和菜饭了,这次仔细观看蔡志忠的《漫画菜根谭》,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两样东西,它们的清香和清味,联想到我当教师的清淡的一生。很清淡但很有味。   我相信我的学生、同事和企业办的一些朋友也都会喜欢这部漫画集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人生的滋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朋友们,当你回味人生滋味的时候,不论你的感觉是甜、是酸、是苦、是辣,还是甜、酸、苦、辣的综合,都请别忘记人生的本味只是清淡这样一层意思。否则,岂不辜负了蔡君这部漫画的美意了吗?   一九八九年岁末,北京   (此序乃虞祖尧为蔡志忠《菜根谭--人生的滋味》 上海:三联书店 所作的序)

菜根谭是何人所写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