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酒乐购在哪里,嵩县酒乐购在哪里

洛阳老城鼓楼,正名"谯楼",位于今老城东大街中段。以前的洛阳老城,真的是“无风满街土,有雨一街泥”。此院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洛阳防疫站征用,曾发生一场大火,后过厅遭损严重,但整体不失旧貌,是洛阳古城现存较大的古院落之一。丽景门在洛阳市西关。

在洛阳生活在哪个区最舒适?

洛阳曾多次上榜“最宜居城市”榜单,这与洛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气候条件是分不开的。洛阳四季分明,春有花,秋有果,夏有荫,冬有雪,冷暖交替,气候宜人,非常符合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规律。作为洛阳的所属城区,洛阳的这些优点,当然也概莫例外。至于生活在哪个区最为舒适。应该是各有千秋,各有特点,主要是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选择。

涧西区工厂林立,是个老工业基地。50年代初,该区从上海以及东北等地汇聚过来大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同时也带来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和不同的习俗,人员素质整体较高,文化多元,包容性强,科教事业发达。居住在该区对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比较有益。西工区是全市的商贸中心。上一世纪的商贸服务业如百货楼、邮电局、电影院、火车站等大部分就集中在该区。

如今的西工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商贸服务业更加发达,像新都汇、王府井,建业购物中心等等这些大型的商场和著名的商贸企业比比皆是,非常方便购物,居住在这里,生活将十分便利。老城区是历史文化老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洛阳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有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又恢复兴建了丽景门、安喜门、明堂、洛邑古城等景观,旅游业更加火爆。

同时,老城区还是洛阳美食小吃的集聚地,洛阳老八件、牡丹酥、不翻汤、洛阳水席等美味佳肴遍布大街小巷,是喜欢逛街看景和品尝美食之人理想的居住地。瀍河区是回民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浓厚。具有清真特色的饮食非常受人欢迎,辖区内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等汤馆遍地都是,清真水席也格外好吃。居住该区可以使你大饱口福。

新区是新崛起的一个现代化新城区,辖区内道路宽阔,高楼林立,干净整洁,新潮靓丽,是洛阳市的行政、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尤其是教育资源非常发达,洛阳市的高校几乎集中于此,是创业者和注重教育环境的人士理想的居住地。最后说说伊滨区。伊滨区是一个快速发展并正在成长中的新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美好,干事创业的人在这里一定会找到英雄用武之地,并非常有望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图片来之网络,内容均为原创。

洛阳老城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

丽景门在洛阳市西关。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象征,又赋予它的新生,当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能领略它的大气,走近它,踏上丽京桥,桥柱上的汉白玉古狮形态各异,扶揽凭吊,河水轻轻在桥下流淌。丽景门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洛阳老城城内的街道,以方位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街以十字街为中心,八十几条大小街,二十几条胡同。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率部进驻洛阳,大改街名。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前加中山二字。中山南、北大街以东有文峰塔称为文峰镇,以西有安国寺称为安国镇,东关称为问礼镇,西关为大同镇,南关为南熏镇,北关为邙麓镇。以十字街为中心店铺鳞次栉比,小巷里弄,深宅大院,幽静秀美。古寺道观,祠堂、石坊近百处,点缀街巷,古朴典雅。

街巷大部是土路,宽的不过7米多,窄的三尺,只有东大街东段是青石铺路。以前的洛阳老城,真的是“无风满街土,有雨一街泥”。河南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原占地120亩,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辕门三间、山门三间、戏楼三间、六角石柱亭一座、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以及后殿五间。石柱亭两侧有东、西厢房十二间。据现存的碑刻记载,明崇祯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当时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但庙内神像被毁。

民国时期,该庙曾辟为中山公园,城隍庙胡同也因此改为公园巷。1930年,用作河洛中学校舍;1959年修筑中州路时,将其一分为二,今南院为洛阳第三十中学和文物复制品公司占用,文物部门曾在1997年修复六角亭、1999年重修西厢房;北院大部分为洛阳第六中学占用。北院的威灵殿于1992年进行了全面修复,并辟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门市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府文庙位于老城东南隅文明街东边原文明街小学院内,为供奉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现存建筑二十余间,坐北朝南,自南向北呈阶梯式上升,布局规整,层次分明,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式顶;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顶,为文庙主体建筑。河南府文庙建于金元时期,当时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也是河南府府学所在地。

在全国范围内,建于金元时期的文庙很少,所以河南府文庙具有很高文物价值。董家大院,位于农校街32号,坐北朝南,东邻马武毅公祠,西至仙果市街,北至马氏胡同(仁义胡同)。这里是清代董笃行家族的故居,该家族一直兴盛到清末,诗书传家,名冠洛阳。现存董家大院,占地2000平方米,为五间四进式大院,其主建筑长约65米,宽约15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共56间房屋,大院大门位于临街房正中一间,围墙内东西两侧为便道,院北端为后花园。

此院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洛阳防疫站征用,曾发生一场大火,后过厅遭损严重,但整体不失旧貌,是洛阳古城现存较大的古院落之一。三复街,古称三府街,明代三座王府在此,清代多居住读书人,与府文庙、府儒学所在的府学门街,形成一条著名的文化街。民国初年,府学门街改名文明街,出现新式学校,三复街则成为一条商业街。往北进入莲市胡同,阮籍故居。

2014年10月22日,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阮籍的故居对外免费开放。自此,洛阳又多了一处历史人文景观。阮籍作为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格典型,加之他无人撼动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红学家周汝昌说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的人格形象,就能清晰地看到阮籍的影子,而曹雪芹别号"梦阮",更是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梦想并非泛泛。

徐培斋故居位于洛阳老城御路街31号,始建于1922年,院落呈四合院状,其中两层木制楼房,虽经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石刻柱础和木雕莲花等图案美观雅致;更为可贵的是,故居内存有号称民国洛阳书坛"三驾马车"的洛阳翰林、大学士林东郊、举人高福唐、进士李振九以及中州儒宗许鼎臣题写的木雕、砖雕题词,能够集四大名家的题字于一院实属难得。

在徐家几辈人的努力下,家具如条几、八仙桌、罗圈椅、古式木箱、立柜等等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御路街因南端有河南府文庙,过去是供官员到文庙上香,祈求功名的官员专用道。到了东大街,李占标与济世堂。李占标膏药老店位于东大街,自创办至今已百年有余,它和百步之遥的鼓楼默默相对,一起见证着世事的沧桑。2010年,李占标膏药被列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还获得"河南老字号"称号。

洛阳老城鼓楼,正名"谯楼",位于今老城东大街中段。据《洛阳县志》记载,鼓楼原建于府前街福王府(今青年宫广场前中州路上)。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 乾隆年间,洛阳县将东门内大街改为古楼街。鼓楼上原有两层木瓦建筑,后因台上建筑长久失修,于1972年拆除(据老人们说在此前后还拆除了南大街和老集两座城楼)。

只剩下大铁钟在楼台上风摧日晒。2002年,市政府开始恢复老城明清风貌,又按原样,重新修缮鼓楼上的楼台。鼓楼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经过数次修缮,现在的钟鼓楼已重现了昔日的风采。红红老师讲:古语“晨钟暮鼓”,鼓楼应为钟楼,以前会与白马寺的钟声发生共鸣。妥灵宫,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南隅文明街东端,是曹操祭祀关羽之所。

曹操在这里建寿亭侯祠,又称关公庙。该庙历代重修,先后被称为武安王庙、关帝庙,清乾隆皇帝定名为妥灵宫。妥灵宫是最早的关公祭祀建筑群,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帝庙”。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从现在起,我们开始寻找海内外最美关帝庙,让关公文化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

董宣槐。这是一棵树龄600年的古槐,两人可抱,树身遍布疤痕,树枝扭曲向上,硕大的树冠碧绿,向南约倾斜25度,于半街撑起一把巨伞,仍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他以“除奸邪,护黎民”为天职,执法如山,不徇私情,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他曾任北海(今山东潍坊)之相,权倾一方,严惩不法官吏,获罪险遭杀头。

他任江夏(今属湖北武汉)太守时,面对匪患严厉执法,使当地河清海晏。 董宣69岁时,汉光武帝刘秀任命他为洛阳令,管理国都。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刘秀最后奖励了他,还给他加了个“强项令”的称号,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

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洛阳卧虎令”。他在任5年间,没有人进衙击鼓鸣冤,“堂鼓不鸣董少平”遂成为市井美谈。他一生安于清贫,常用俸禄接济下属和穷人,到他77岁病逝时,仅一条被子裹身,家余一马一破车、大麦少许,令刘秀为之动容。而今,董令驾鹤越千年,董宣祠堂化云烟。唯有古槐傲风霜,虬枝苍劲直向天。祠堂是为纪念董宣而建,古槐当然也是为彰显他的高风亮节而栽,那么,古槐不就是颇具象征意义的“董宣槐”吗?盘点洛阳近代史,林东郊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作为清末洛阳人最高学历的代表,不但道德文章享誉中州,而且书画丹青称绝洛阳,他是那个时代洛阳的文化徽章,一直以来为洛阳人所骄傲,老城人尊其“洛阳翰林”、“大学士”。

翰林学士林东郊,字荠原,又字霁园,生于清同治七年(1878),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载,林东郊中式于清光绪戊戌科第三甲第六十二名。唱名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授检讨。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编书处协修、详校。光绪三十二年,奉旨赴日本考察政治。回国后,编纂《皇清奏议》,及书成,被保奏为知府。

宣统三年(1911年),记名以道府用,并加二品衔,补授广西桂林府知府。公元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而立之年的林东郊赴京应考,成了洛阳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与他同年的还有蔡元培、沈钧儒、林森等,后来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因诗书文章俱佳,林东郊高中进士后,很快入选翰林院,先后担任国史馆协修、纂修及编书处协修、详校等工作。

公元1906年,清廷又派他东渡日本考察政治,回国后他仍在翰林院任职,并编纂了《皇清奏议》一书。民国成立后,林东郊曾于1913年当选临时参议院议员,1918年当选第二届众议院议员。然而,当时政局动荡,军阀四起,洁身自好的林东郊不愿与他们为伍,便回到洛阳,专心著述,吟诗作画,以求独善其身。后人曾回忆林东郊归洛后的生活,“黎明即起,读书、写字,精心整理其诗集和研究《易经》的文稿,早饭后接待访者及求书画者,下午出访亲友,谈诗论文或商谈地方公益事宜,晚饭后则同家人闲谈并教诲子孙等做事做人之道”。

挂冠归洛后,林东郊写了两部著作:一为多年研究易经的心得《易易》四十二卷,一为线装古体诗《爱日草庐诗集》。《易易》强调以“变化”二字解读易经,是他在洛阳国学专修馆讲课时的讲义,全部以工笔楷书写就,有极高的学术和书法艺术价值。可惜一箱手稿被其后人精心保存了数十年,最后还是毁于“文革”。而《爱日草庐诗集》则除了手稿还有刻本,得以流传至今。

据介绍,民主街南段、东侧这一片,过去都是林东郊家的老宅。老城东南隅高平南街上,有一处在老城已不多见的高大雕花门楼,硬山式的屋顶风格古朴,精致的墀头砖雕保存完好。这是我市首批挂牌的历史建筑——高平南街8号。高平南街8号是一处以青砖楠木构建的封闭式四合院。据专家考证,高平南街8号现存的建筑始建于清代。除临街的门楼外,现保存较好的还有一处北正房、一处东厢房。

据考证,这里是民国时期洛阳有名的商人冯云阁的老宅。冯家自明代由山西来洛,辈辈经商,高平南街上大部分房产是冯家的。冯云阁是冯家在民国时期的主事人,冯家当时有火柴厂、药厂、棉花加工厂等产业,商号“冯万泰”和“万泰成”,主营药材、棉花、布匹、粮食等。冯云阁在城北邙麓街还设立有货栈,依托陇海铁路,源源不断购进外地洋货,并向外地销售本地的土产,生意做到了全国。

在当时的洛阳商界,冯云阁的商业理念超前,经营灵活,初具现代企业雏形。在传统商人还在大街设肆坐等顾客时,冯云阁已经有了打造品牌的概念。他家药厂生产的人丹等药包装精美,并且上面印有冯云阁的头像,与其他药厂生产的区分开来,成为自己的品牌。纵然时过境迁,高平南街8号遗存下来的大气精美的历史建筑,仍然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书画称双绝,文化堪留存。林东郊一生留下书画无数。他的书法建基于褚(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兼学王铎,萧散疏朗、功力深厚。如果你到白马寺去,可以留意一下山门上的“白马寺”三个字,那就是林东郊当年所题的。他的绘画主要师法王维,又融众家之长为一体,独具韵味。亟待保护的林东郊故居。1937年,70岁的林东郊去世前,还牵挂着要编民国《洛阳县志》。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