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白酒多少度,古代白酒多少度

本文目录一览

1,我国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为何古人喝好几坛都不会醉

古代人之所以喝酒用坛子,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酒量有多好,而是酿出来的酒实在度数太低,质量不足就用数量来代替。古代的酒大都是酿造酒、发酵酒,一般最多十几度或者为10度以下的米酒,因此,古代喝酒,考验的根本不是酒量,而是肚量。

我国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为何古人喝好几坛都不会醉

2,古代白酒多少度

在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喝的酒一般都是发酵过来的,发酵成的酒一般度数都不怎么高,差不多就在十度左右。秦朝时,人们用曲做酵母进行发酵,到了汉代这种方法逐渐被取代,人们多用麦子作为原料,更是有大麦、小麦等等多种酒曲。唐代制酒的工艺又有了进步,人们逐渐用大米作为原料,还有由曲母培养而成的红母,最后制成的酒能达到九度左右。

古代白酒多少度

3,古代白酒一般多少度

古代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超过二十度,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我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已发展到能生产各种浓度、各种香型、各种含酒的饮料,并为工业、医疗卫生和科学试验制取出浓度为95%以上的医用酒精和99.99%的无水乙醇。酒的很多绰号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诗词、小说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词。这也是中国习俗文化的一个特色。

古代白酒一般多少度

4,古代的酒有多少度

古代的酒一般度数都在十度以下,最高不会超过十五度,酿酒技术再差点的可能就三五度了。关于古代酒的度数很低这一点,可以从历史记载的史料中得到证实。《史记》中有一处关于古人酒量的记载,战国时期齐威王分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回答:最开心的时候,可以喝上八斗酒。按照当时齐国的计算方式,一斗不到现在的5斤,八斗也就是不到40斤。一个人喝40斤的酒而不醉,足见早期的酒度数之低。古代的酒口感更偏甜美醇香,不容易上头。味道就好比现在女生喜欢喝的果酒,在古人看来大约就等于饮料了,以解渴为主要特点,所以就算喝上几碗,顶多也是个微醺状态。所以说,武松上景阳冈打虎前喝了十八碗酒,就相当于喝了六七瓶啤酒那么多。古代的酒度数的发展过程:考古学家发现距今5000多年历史的仰韶文化时期,所使用的盛酒陶器和酿酒用具。也就是说,黄帝时期、夏禹时期,酿酒工艺就已经出现了。这个时候的酒还是用五谷或者果子酿造而成,那些含糖丰富的食物,经过自然界中酵母菌的发酵,自然形成酒精,才产生了酒,这种酒因其颜色黄亮,被称为黄酒,也是我国最古老的饮料酒。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酒的记载也有很多,《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这里的醴也是酒的一种,系甜酒。到了汉代,以蘖酿造的醴逐渐消失,汉人制曲,多以麦为原料,有大麦、小麦、细饼等多种酒曲。到唐代,酿酒技艺较之魏晋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出现了以大米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养而成的红曲,有更强的糖化力和酒精发酵力。度数达到8、9度上下。北宋酿酒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采用了连渣拌饭法,将酒精的度数提到了11-18度。直到北宋末年,游牧民族将蒸馏酒工艺传入我国,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5,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白酒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皮曲、曲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成。又称烧酒、老白干、烧酒等,是中国特有的蒸馏酒,是中国传统的饮料酒。酒精含量一般在40度以上,40度以下为低度白酒。酒精度这么高,如果你喝同样量的红酒和白酒,你会醉得很严重。如果不是因为特殊体质,我们都知道不能喝太多酒。但古人为什么总是喝几罐酒,还喝一千杯呢?虽然现在的酿酒技术大多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但现代白酒与古代白酒有很大的区别。古酒的度数要低得多,可以喝几坛酒。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了酿酒的新石器时代。在樟树市竹卫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酒器,以及武城(商代)的精美青铜器。蒸馏技术可能是元朝蒙古人征服的中亚波斯地区引进和推广的。据说唐代有蒸馏酒。元朝以前,直到南宋,酒都是发酵酒。据《汉书·世和志》记载,“一酿用两个浓米,一个曲用一个石斛,最后的酒是六个石斛和六个碗”,用分蘖酿制的酒叫“利”,即甜酒。酒精含量很低,最高不超过20度。大部分是10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过滤。10度以上的酒与啤酒鸡尾酒相似。吴松打虎前在景阳岗喝了18碗酒,但他没有喝醉。否则,如果他喝醉了,变成了一滩泥巴,他怎么能杀死老虎呢。根据《本草纲目》,烧酒不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始建于元朝。它用烈酒和酒糟放入蒸笼(指蒸笼),蒸上煤气,用器皿运送滴落的露水。所有酸败的酒都可以蒸。最近,只用糯米或小米或高粱或大麦蒸,而曲娘瓮在10天内,要蒸好,其清澈如水,味道很浓,盖酒露也。”古代少数民族会喝这种酒来御寒,但古人的蒸馏方法没有现代先进。尤其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白酒是普通家庭作坊酿制的酿酒酒,所以大部分酒还是低度酒。1998年8月,在成都市锦江河外发现明初水井坊遗址。这是这家酿酒厂800年来的展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原始的酿造技术。酒是清朝发展起来的,逐渐取代了杜康。著名的蒸馏酒品牌大多创立于清代。著名的二锅头形成于清朝中期,接近近代。这样,古人所谓喝几坛酒不醉,就不得不有所不同。例如,李白不仅是一位诗仙,也是一位酒仙。在杜甫著名的《饮酒八仙歌》中,李白的酒仙是最后一行,“酒诗百诗”是为李白写的。看来李白的酒多了。今天大打出手,12斤左右,小豆的4斤4斤左右,酒精度10度左右,这很难让一个普通饮酒者醉倒。而古代的小坛子只有两三斤。喝几罐并不难。而且,史料和文学作品总是喜欢夸大事实。那些能专门记录饮酒的人天生就是有非凡才能的有权势的人。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古人喝了几坛酒,却从不喝醉。古龙小说中的英雄人物都爱喝酒,他们的饮酒能力惊人。其实,古龙的饮酒能力在现实中也很高。根据

6,古代的白酒有几度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古代的酒度数较低,所以酒具多数比较大,到现则度数高,酒具也精致小巧。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适之饮酒的风貌是「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何止是一饮而尽?因此关键是酒的度数。现在的宴席上常以「干杯」劝酒,实际上喝高度数的酒是很难做到「干杯」的。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