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酒厂民国,东北坊酒厂被关停了吗

1,东北坊酒厂被关停了吗

东北坊酒厂没有被关停,他还在正常的生产之中。

东北坊酒厂被关停了吗

2,赖正衡的赖茅酒及赖氏主要人物

1826年,赖正衡解甲归田,在地理环境独特的茅台村创办“茅台烧春”酒坊。1902年,赖正衡之孙赖嘉荣突破历史上酒类酿造的传统工艺,独创“回沙”工艺和复杂的酿酒技术,研究出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大曲酒(俗称“茅酒”)。1938年,赖嘉荣长子赖永初以赖家雄厚资本为基础,成立“恒兴实业公司”集资8万元,周秉衡抓住机会,以“恒昌酒坊”(原衡昌烧坊)作价1万5千元入股,赖永初任公司经理,周秉衡任副经理。后来“恒昌酒厂”濒临倒闭,民国三十年,赖永初独资收购“恒昌酒厂”,并将酒厂更名为“恒兴酒厂”。赖永初对酒的生产和酿造付出了大量心血。赖嘉荣二子赖贵山,负责酒厂产品推广和营销。赖贵山以自己乳名“赖茅”为产品商标,“茅”意指茅台镇生产的酱香型白酒(茅香型),“赖”指生产这种酒的赖家。建国后1952年,以赖氏“恒兴酒厂”为主的茅台镇三家私营酒厂(赖茅、华茅、王茅)被收为国有,成立国营茅台酒厂,生产酱香型白酒,其产品“贵州茅台酒”被誉为国酒。茅台镇由此有了“天下第一酒镇”,“国酒之乡”的美誉。1984年,赖嘉荣二子赖贵山先生重返茅台镇,传承祖业,运用祖传秘方,精心打造,再创赖氏酿酒辉煌,成立茅台镇首家老字号民营企业,创办“赖氏酒厂”,生产“赖茅酒”。溯源正宗的赖茅酒大概有一下几种:赖永初商标的,赖正衡商标的,赖贵山商标的,赖世家等

赖正衡的赖茅酒及赖氏主要人物

3,巢湖的经济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3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195.9亿元,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62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13860元,增长12.1%。 巢湖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丰富,无霜期长,且低山丘陵、岗地、圩畈平原等各类土地类型兼备,农作物适种性广。巢县土改始于民国37年(1948)1月,土改前全县共有108787户、473246人,有土地68.57万亩,人均1.45亩。地主剥削农民主要是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主要剥削形式有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和高利贷。1950年底新区土改全面进行。共没收地主土地14.97万亩,征收半地主式富农、工商业者兼地主、小土地出租者等土地4.95万亩。得益农民4.6万户,得益人口18.62万人,分得土地16.12万亩:其中4.16万户贫农人均分得土地0.78亩,4282户雇农人均分得土地1.29亩。收回公地8380亩。没收地主房屋1.07万间,得益农民2.84万户。没收耕牛4047头、驴47头,得益农民3881户。没收犁6040件,耙444件,水车583件,风车138件。没收粮食115.1万斤,得益农民2.9万户。土改后,1952年2月在新城乡试办杨桂枝农业生产合作社。年底全县办社7个,入社农户63,占总农户0.05%;入社人口278人,占总人口0.06%;共有耕畜11头,经营耕地419亩。1953年发展到18个,其中”自发社”12个。全县入社农户118个、人口483人,占总农户和总人口的0.1%。1955年,全县共有初级农业社984个。全县入社农户17764户,占总农户15.7%;人口7468人,占总人口15.8%;入社耕畜2628头,经营土地18.01万亩。  1955年春试办高级农业社,由下汤乡5个初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农业社。1956年底,全县共办高级社451个,入社农户10.89万户,占总农户87.2%;入社人口44.99万人,占总人口89.2%。1957年,全县共办高级社430个,入社农户11.81户,占总农户99.2%;人口48.79万人,占99.1%;入社耕畜2.39万头,经营耕地109.30万亩。195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人为96元。 2008年,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4.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4%,其中夏粮播种面积6.6万公顷,增长4.7%;早稻种植面积5.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秋粮播种面积22.9万公顷,增长4.0%;蔬菜播种面积5.7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31.7万吨,增长9.6%。夏粮总产量达31.7万吨,增长12.3%。蔬菜总产量135.7万吨,增长3.4%。油料产量25.43万吨,增长8.0%。棉花产量7.00万吨,增长9.8%。全市生猪存栏43.8万头,比上年增长11.8%;全年生猪出栏75.1万头,增长7.8%。肉类总产量16.1万吨,增长5.9%。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9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7.5万吨,增长4.3%。水产品产量16.05万吨,增长4.6%。2013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0%,比合肥市平均增幅高1.0百分点;增加值1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2%,比合肥市平均增幅高1.0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合肥市13个县、区第二位,仅低于高新区0.5个百分点,位居四县一市第一位。 建国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建国初,都是由私营小厂改造成为地方国营企业。设备简陋,年总产值11万元,职工总数不到50人。1958年,由于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从1960年开始,陆续动员了一大批职工回乡支援农业生产。1962年,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仅保留酒厂、造纸厂、农机厂3个企业。职工约210人,年总产值106.8万元,当年亏损8.73万元,上交税金27.24万元。197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有农机厂、纺织厂、酒厂、糖厂、水泥厂、砖瓦厂、玻璃厂等7个厂。除玻璃厂停产外,6个厂完成总产值907.83万元,当年亏损19.49万元。1978年,水泥、砖瓦两厂划归基建局领导,纸箱厂由民政局划归工业局领导。工业总产值750.25万元,当年亏损44.31万元。1978年后,轻工业结合自已的特点发展消费品生产。从市场需要出发,全产适销对路产品。因肥皂滞销积压而亏损的县肥皂厂改产塑料编织袋;产品不适销的锁厂停止生产;任务不足的机械、中小农具行业积极生产市场急需的食品机械、酿油机械、建筑五金等产品。一些企业恢复了前门设店后门办厂的传统,积极自销产品,使企业很快恢复生机。同时,二轻企业从1981年开始,推行经济责任制,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5年,二轻工业在产值增长,基数逐步提高,并在减少47个企业的323万元产值的情况下(1984年8月,市政府为加强小城镇建设,将地处区乡的47个二轻企业划给乡镇企业局领导),比1983年还有所增长。在1977年到1984年的8年内,总产值的年平均递增率为5.7%。1985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有农机厂、化工厂、纺织厂、酒厂、玻璃厂、纸箱厂、水泥厂、砖瓦厂等8个厂。当年总产值1271.25万元,为1949年的115.5倍,销售收入达1336.07万元,实现利润52.73万元,上交税金155.03万元,产销利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同年,职工人数增加到1665人,固定资产原值1182.95万元,净值757.9万元。30多年来,二轻工业从生产小农具及生活日用品发展到生产脱粒机、电动机、农业泵、食品机械、酿油机械、汽车配件、内拖配件、玛铁扣件、钢门、钢窗、铅丝、元钉、家具、塑料编织袋、中西式服装等110多种产品。1985年完成产值1310万元,比1955年增长19倍。30多年中,二轻企业向国家提供积累960多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4万元。截至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2月增加值为69.42亿,同比增长17.9%。其中12月份工业增加值为5.09亿,同比增长8.3%,与11月相比下降1.14亿。1-12月产值280.4亿,同比增长17.1%。12月工业总产值20.35亿,比11月少3.86亿。1-12月增加值增速位于合肥四县一市第五位,比合肥市增速(17.5%)高0.4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在合肥市十三个县区排名中位于第8位,工业产值总量位于第8位。其中增加值增速在县区和全市中排名都下降一位。与目标任务相比,工业增加值75亿完成95.6%,工业总产值290亿完成96.7%,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38亿完成60.8%,分别落后序时进度4.4个、3.3个和39.2个百分点。1-12月,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6%;重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3.84亿元,同比增长5.3%,轻重工业相比上月分别下降1个和0.9个百分点。 2013年1-9月份,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37.16亿元,占年度目标340亿元的69.8%;实现工业增加值58.03亿元,同比增长14.9%;完成工业投资57.3亿元,其中技改29.5亿元。

巢湖的经济

热文